正在阅读:

他一生拍摄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一生拍摄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

要不是本特利,隐藏在天空里的美丽就无法被带进屋里。

雪很神奇,它极具吸引力,能唤起记忆、激起欲望。雪有魔力,但它对“雪花人”本特利施展的,却是终身的魔咒。他以“情人的浓烈之爱和科学家的无比耐心”将毕生奉献给了雪,为世人留下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历史凭他而看见、感受并捕捉到这微小的灿烂。

“雪花人”威尔逊•本特利(Wilson Bentley)是新英格兰的农夫,单单喜爱追寻由样式无限的雪花构成的微小天空。雪花有多少,他追寻的热情就有多少。

本特利于1865年出生在佛蒙特州的一座农场,那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他从小就对雪花着迷,后来他说服父母给自己买了台相机和显微镜。还不到19岁,他就照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花显微照片,这东西令他神魂颠倒、不可自拔。

本特利不记得自己有不爱雪的时候,他始终都说:“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雪花。” “我发现雪花是美的奇迹,这种美若不叫人看见并欣赏,实在有愧于它。每片雪花都是设计上的杰作,而且绝无重复。”震撼他的不光是它的美,还有它的短暂,他惆怅地说:“雪花一旦融化就一去不回。美就这么消逝了,丝毫不留痕迹。”在某场大风雪中,他看到一枚最独特的雪花,但不管怎么呵护,它还是在运送到显微镜载玻片的过程中碎掉了。就算事隔多年,每次一讲到失去的这枚雪花,他就直称是“悲剧”,得费好大工夫才能忍着不让自己掉下眼泪。

本特利决定要替世界拯救这些“雪花”。他说,他“渴望让世人看见这美妙可爱之物,立志要成为它的保护人”。

威尔逊•本特利(Wilson Bentley)

 

保存雪花是本特利的使命,一旦保存好,就是卖力宣扬其可爱的时候了。他费尽苦心,一生拍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一个又一个寒冬,他站在新英格兰冷冽的雪地里,捕抓飘在半空的雪花,然后赶在融化前,把它们送到载玻片上拍照。接着,他在《科学》杂志上刊出这些娇贵的身影,而跃然纸上的是他满溢的热情。他的文章常情不自禁地热烈描述雪花的形状和来源,写法跟科学家严谨的用词大相径庭。对现代科学杂志来说,本特利的文字的确会让人吓一跳,科学文章只要出现一点那样的文字,正经八百的同行就会扬起眉毛,不以为然。强烈的情感和精确的科学论述往往互不相容,英国作家、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虽曾说,“太压抑热情的人必成为理智的奴隶”,但在这个领域,热情和爱是必须严加约束的。

本特利用不着担心会被理智奴役。1902年他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仅9页的篇幅,“美”或“美丽”这些字眼就出现了近40次。那篇论文谈气温如何影响雪花的大小和形状,谈雪花种类,谈云层的流向、形状,以及温度如何影响雪花的产生与分布。但除此之外,本特利还选了些照片附在论文上,然后在文章里告诉大家这些雪花有多可爱。他宣称,编号716和718的雪花是“最美的上选”,722和723有“迷人的雪花构图”。他还狂喜至极地形容了“得自上帝实验室的几块宝石”:“785有罕见的美”“781美妙得不得了”“837的至美会吸引所有爱美的人”,至于其他雪花,不是“精选”,就是“美得无与伦比”。

下面是本特利拍摄的14种雪花的照片。

 

 

 

若不是有那些研究成果,本特利那股不衰的热情恐怕只会让他名列狂人和怪人年鉴。本特利凭这股热情抵挡住了寒冬和佛蒙特的邻居吹来的冷风。雪花融化前,他得赶着收集并拍照,过程中难免挫折和失败,但他全忍耐下来,因为他觉得这件事刻不容缓。性情和情感使然,本特利跟较少看雪花的人分享雪花的美、启发那些没他那么敏锐的人。靠着他这股热情,数百万人得以一窥这从天而降的可爱之物。历史凭他而看见、感受并捕抓到这微小的灿烂。

本特利爱雪花胜过一切,但在大自然其他现象上,他同样贡献卓著。他仔细观察、记录600次以上曙光的日期、外型和强度;此外还巨细靡遗地测量所收集的近350批雨水;在拍摄云朵、霜、露水方面,他算是先驱;而根据布兰查德和其他大气科学家的估计,他在云层物理方面的研究领先他那个时代40年。

 

不过,新英格兰的那些村民却觉得他的头脑有点问题。这些人是农夫,不怎么会因为看到雪而愣住,他们看到本特利这么沉迷,实在很奇怪,他们问:“干嘛给雪花拍照片?”“照片又不能卖钱,也不能当饭吃。”所幸,美国气象学会不这么认为,他们把第一份研究赞助经费颁给了这位自学的农夫。本特利的雪花显微照片登上了科学杂志,光是《自然》杂志就登了其中的60张,此外,畅销报纸和杂志也登他的照片。这些照片影响了博物学家、摄影家、科学家以及蒂芙尼的珠宝设计家。目前还找不到能跟他这些照片相提并论的摄影集,以后也不太可能出现。

 

本特利1931年去世时,他的佛蒙特乡亲这才感受到他的生与死多有分量,他的家乡报当时写道: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说:天才不过就是比别人有眼力。本特利先生就是这种天才。他在雪花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但不是因为别人看不到,而是因为他们没耐性看,就算看到了也不理解。

 

很多知名科学家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物理学家W. J. 汉弗莱斯(W. J. Humphreys)就是其中之一,替本特利的摄影集杰作《雪花》(Snow Crystals)中的照片写附文的就是他。他从摄影集里看出,本特利是以“情人的浓烈之爱和科学家的无比耐心”来追求毕生事业的,他使“大家得以悠闲地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享受当他长时间在冰冷的棚子里守着显微镜和照相机时,心里感受到的那种快乐”。要不是本特利,隐藏在天空里的美丽就无法被带进屋里。本特利的执迷始终如一。过世前几天,他最后一次写气候日记:

 

下午,西风冷。

 

其下注记:

 

雪花飘。

 

(节选自《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下):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一生拍摄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

要不是本特利,隐藏在天空里的美丽就无法被带进屋里。

雪很神奇,它极具吸引力,能唤起记忆、激起欲望。雪有魔力,但它对“雪花人”本特利施展的,却是终身的魔咒。他以“情人的浓烈之爱和科学家的无比耐心”将毕生奉献给了雪,为世人留下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历史凭他而看见、感受并捕捉到这微小的灿烂。

“雪花人”威尔逊•本特利(Wilson Bentley)是新英格兰的农夫,单单喜爱追寻由样式无限的雪花构成的微小天空。雪花有多少,他追寻的热情就有多少。

本特利于1865年出生在佛蒙特州的一座农场,那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他从小就对雪花着迷,后来他说服父母给自己买了台相机和显微镜。还不到19岁,他就照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花显微照片,这东西令他神魂颠倒、不可自拔。

本特利不记得自己有不爱雪的时候,他始终都说:“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雪花。” “我发现雪花是美的奇迹,这种美若不叫人看见并欣赏,实在有愧于它。每片雪花都是设计上的杰作,而且绝无重复。”震撼他的不光是它的美,还有它的短暂,他惆怅地说:“雪花一旦融化就一去不回。美就这么消逝了,丝毫不留痕迹。”在某场大风雪中,他看到一枚最独特的雪花,但不管怎么呵护,它还是在运送到显微镜载玻片的过程中碎掉了。就算事隔多年,每次一讲到失去的这枚雪花,他就直称是“悲剧”,得费好大工夫才能忍着不让自己掉下眼泪。

本特利决定要替世界拯救这些“雪花”。他说,他“渴望让世人看见这美妙可爱之物,立志要成为它的保护人”。

威尔逊•本特利(Wilson Bentley)

 

保存雪花是本特利的使命,一旦保存好,就是卖力宣扬其可爱的时候了。他费尽苦心,一生拍了5000多张雪花的照片。一个又一个寒冬,他站在新英格兰冷冽的雪地里,捕抓飘在半空的雪花,然后赶在融化前,把它们送到载玻片上拍照。接着,他在《科学》杂志上刊出这些娇贵的身影,而跃然纸上的是他满溢的热情。他的文章常情不自禁地热烈描述雪花的形状和来源,写法跟科学家严谨的用词大相径庭。对现代科学杂志来说,本特利的文字的确会让人吓一跳,科学文章只要出现一点那样的文字,正经八百的同行就会扬起眉毛,不以为然。强烈的情感和精确的科学论述往往互不相容,英国作家、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虽曾说,“太压抑热情的人必成为理智的奴隶”,但在这个领域,热情和爱是必须严加约束的。

本特利用不着担心会被理智奴役。1902年他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仅9页的篇幅,“美”或“美丽”这些字眼就出现了近40次。那篇论文谈气温如何影响雪花的大小和形状,谈雪花种类,谈云层的流向、形状,以及温度如何影响雪花的产生与分布。但除此之外,本特利还选了些照片附在论文上,然后在文章里告诉大家这些雪花有多可爱。他宣称,编号716和718的雪花是“最美的上选”,722和723有“迷人的雪花构图”。他还狂喜至极地形容了“得自上帝实验室的几块宝石”:“785有罕见的美”“781美妙得不得了”“837的至美会吸引所有爱美的人”,至于其他雪花,不是“精选”,就是“美得无与伦比”。

下面是本特利拍摄的14种雪花的照片。

 

 

 

若不是有那些研究成果,本特利那股不衰的热情恐怕只会让他名列狂人和怪人年鉴。本特利凭这股热情抵挡住了寒冬和佛蒙特的邻居吹来的冷风。雪花融化前,他得赶着收集并拍照,过程中难免挫折和失败,但他全忍耐下来,因为他觉得这件事刻不容缓。性情和情感使然,本特利跟较少看雪花的人分享雪花的美、启发那些没他那么敏锐的人。靠着他这股热情,数百万人得以一窥这从天而降的可爱之物。历史凭他而看见、感受并捕抓到这微小的灿烂。

本特利爱雪花胜过一切,但在大自然其他现象上,他同样贡献卓著。他仔细观察、记录600次以上曙光的日期、外型和强度;此外还巨细靡遗地测量所收集的近350批雨水;在拍摄云朵、霜、露水方面,他算是先驱;而根据布兰查德和其他大气科学家的估计,他在云层物理方面的研究领先他那个时代40年。

 

不过,新英格兰的那些村民却觉得他的头脑有点问题。这些人是农夫,不怎么会因为看到雪而愣住,他们看到本特利这么沉迷,实在很奇怪,他们问:“干嘛给雪花拍照片?”“照片又不能卖钱,也不能当饭吃。”所幸,美国气象学会不这么认为,他们把第一份研究赞助经费颁给了这位自学的农夫。本特利的雪花显微照片登上了科学杂志,光是《自然》杂志就登了其中的60张,此外,畅销报纸和杂志也登他的照片。这些照片影响了博物学家、摄影家、科学家以及蒂芙尼的珠宝设计家。目前还找不到能跟他这些照片相提并论的摄影集,以后也不太可能出现。

 

本特利1931年去世时,他的佛蒙特乡亲这才感受到他的生与死多有分量,他的家乡报当时写道: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说:天才不过就是比别人有眼力。本特利先生就是这种天才。他在雪花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但不是因为别人看不到,而是因为他们没耐性看,就算看到了也不理解。

 

很多知名科学家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物理学家W. J. 汉弗莱斯(W. J. Humphreys)就是其中之一,替本特利的摄影集杰作《雪花》(Snow Crystals)中的照片写附文的就是他。他从摄影集里看出,本特利是以“情人的浓烈之爱和科学家的无比耐心”来追求毕生事业的,他使“大家得以悠闲地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享受当他长时间在冰冷的棚子里守着显微镜和照相机时,心里感受到的那种快乐”。要不是本特利,隐藏在天空里的美丽就无法被带进屋里。本特利的执迷始终如一。过世前几天,他最后一次写气候日记:

 

下午,西风冷。

 

其下注记:

 

雪花飘。

 

(节选自《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下):躁郁症与影响世界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