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集合店Feathers关门了,它曾是伦敦最大的家族运营时尚买手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集合店Feathers关门了,它曾是伦敦最大的家族运营时尚买手店

“顺网昌,逆网亡”,这是互联网时代买手店的生存法则。

图片来源:featherslondon

今年6月底,伦敦最大的家族运营买手店Feathers宣布关门。时装企业家Anne Chappelle以为这家创立于1968年的老店遇到了年轻化的问题,给Feathers的老板Peter Burstein发了一封信,建议让位下一代。可Burstein却道出了原因:“我们其实是被房东叫停的。”

高昂的房租成了许多买手店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曾与伦敦哈罗德百货一步之遥的The Knightsbridge shop,因房东在十年内将租金提高了110%而不得不关闭。房东们想把租金的水平与巴黎、纽约的热门购物街区保持一致,可买手店的资金实力终究无法与相邻的大型百货公司匹敌。

房租是压倒Feathers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不是真正让它消失的原因。由于业绩不佳,Feathers的设计师们约有两年都没拿到股票分红了。Burstein在接受美国时尚媒体Fashion Network采访时表示,业绩不佳与电商冲击有关。

以前,Burstein一直认为互联网很重要,但实体店更重要。因此,Feathers虽然在奢侈品电商Farfetch上卖着一些商品,却依旧把重头戏放在了店铺中,例如更有趣的意大利品牌如Antonio Marras、Mr & Mrs Italy和 Herno等。

可事实证明,随着Farfetch和Net-a-Porter等电商的崛起,不重视线上渠道是不行的。如今在伦敦,除了2015年卖身于Farfetch的买手店Browns,和演变为时尚电商Matchesfashion的买手店Matches,其他较有竞争力的买手店品牌都在相继关门。“很多顾客不敢相信我们要关门了,但这门生意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我想,未来应该会有更多店关闭。” Burstein说。

Peter Burstein一家(图片来源:fashionnetwork)

人们的确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了,尤其是当电商搭上了社交媒体的快车,只需要一个链接,就可以把客人从Instagram、微信等人流量巨大的平台上拉过来。由于不需要承担高昂租金,网店在定价方面也更为友好。“电商渠道的价格基本能便宜25%左右,在租金和利润率较低的意大利和德国,价格优势更明显了,这让英国零售商的竞争力越来越弱。”Burstein表示。

与此同时,设计师品牌的价格却居高不下,这与新人设计师有一定关系。买手店想要吸引那些追寻小众、独特、非知名品牌的千禧一代,却也不得不承担与新人设计师合作的风险。他们杂乱无章,往往在旺季晚期交货,错过了零售商全价销售商品的时间,因此不得不降低价格。如果他们所赚的钱不能完全弥补间接损失的费用,便会一直达不到收支平衡。

而且千禧一代也不是那么容易讨好的。“人们的价值观变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时尚付出如此疯狂的价格,”Burstein表示,“年轻人更喜欢在旅行和体验上挥霍金钱,不一定会再选择2800英镑的Prada手袋。”
 

Feathers打折季(图片来源:featherslondon)

买手店距离上个世纪的风光越来越远了。在Feathers诞生的1960年代前后,欧洲的战后青年们热衷于将自己投身在各种文化运动中。如今代表着时装界“先锋派”的伦敦在那时也是一样的地位,在1966年还被《时代》杂志赋予“摇摆伦敦”的称号,许多青年运动也是在那里发起的。

被称作“迷你裙之母”的英国设计师Mary Quant在1955年创立了买手店Bazaar,面向穿着前卫的青年人。别出心裁的橱窗、新奇有趣的配饰和休闲娱乐的氛围,让Bazaar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好去处,也刷新了人们对于穿衣风格的定义。其实,买手店这一商业模式在1920年代的巴黎就出现过,直到1950年代时才被公认为销售设计师服装和配件的场所,商品也从单一品牌扩张为多品牌。

近两年业绩不断下滑的香港买手店Joyce Boutique创立于1970年代,由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如Commes des Garcons、Giorgio Armani、Dolce & Gabbana、Issey Miyake等在早期发展中都与Joyce有过合作,可以说Joyce时尚精品店是欧洲时装品牌在香港开拓市场的重要一环。后来,为了实现“特殊生活方式零售店”的概念,该集团开设了JOYCE Flowers、JOYCE Beauty、JOYCE Café和JOYCE Living等店铺。

2017年底已经结束营业的巴黎买手店Colette曾是时尚爱好者们心中最重要的买手店之一,1997年创立后,逐步发展成融合音乐、设计、出版物、时装,餐饮为一体的多品类概念性买手店,成为日后那些带有生活方式属性的时装买手店的参考范本,它亦是将新兴潮流品牌和高级成衣品牌进行混合销售的先驱之一。

当意大利版《ELLE》创始人Carla Sozzani创办的10 Corso Como业绩也不断下滑,人们对于老牌买手店的信心开始动摇。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面临困境。1930年创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买手店Luisaviaroma还在不断扩张,1999年,创始人的孙子,也就是现在的CEO Andrea Panconesi便开始尝试打通线上渠道,所有线上出售的商品均在佛罗伦萨的仓库包装后,配送至全球200多个国家。2016年,Luisaviaroma的销售额达到了1.3亿欧元。

买手店Bazaar(图片来源:gloverall)

现在,对于新兴的买手店来说,网络已经成了不能轻视的一部分。成立于迈阿密的买手店The Webster在Farfetch上销售了两年多后,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其创始人Laure Hériard Dubreuil laure 表示,希望用自己的网站来表达观点和风格。

有的买手店则直接从网络起家。2011年,法国商人Régis Pennel创办的买手店L’Exception就是从线上渠道做起,5年后才开设了实体店。如今L’Exception 90%的收入都来自线上,“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开网店,” Pennel说,”而实体店已经变成了陈列室,主要为人们提供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集合店Feathers关门了,它曾是伦敦最大的家族运营时尚买手店

“顺网昌,逆网亡”,这是互联网时代买手店的生存法则。

图片来源:featherslondon

今年6月底,伦敦最大的家族运营买手店Feathers宣布关门。时装企业家Anne Chappelle以为这家创立于1968年的老店遇到了年轻化的问题,给Feathers的老板Peter Burstein发了一封信,建议让位下一代。可Burstein却道出了原因:“我们其实是被房东叫停的。”

高昂的房租成了许多买手店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曾与伦敦哈罗德百货一步之遥的The Knightsbridge shop,因房东在十年内将租金提高了110%而不得不关闭。房东们想把租金的水平与巴黎、纽约的热门购物街区保持一致,可买手店的资金实力终究无法与相邻的大型百货公司匹敌。

房租是压倒Feathers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不是真正让它消失的原因。由于业绩不佳,Feathers的设计师们约有两年都没拿到股票分红了。Burstein在接受美国时尚媒体Fashion Network采访时表示,业绩不佳与电商冲击有关。

以前,Burstein一直认为互联网很重要,但实体店更重要。因此,Feathers虽然在奢侈品电商Farfetch上卖着一些商品,却依旧把重头戏放在了店铺中,例如更有趣的意大利品牌如Antonio Marras、Mr & Mrs Italy和 Herno等。

可事实证明,随着Farfetch和Net-a-Porter等电商的崛起,不重视线上渠道是不行的。如今在伦敦,除了2015年卖身于Farfetch的买手店Browns,和演变为时尚电商Matchesfashion的买手店Matches,其他较有竞争力的买手店品牌都在相继关门。“很多顾客不敢相信我们要关门了,但这门生意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我想,未来应该会有更多店关闭。” Burstein说。

Peter Burstein一家(图片来源:fashionnetwork)

人们的确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物了,尤其是当电商搭上了社交媒体的快车,只需要一个链接,就可以把客人从Instagram、微信等人流量巨大的平台上拉过来。由于不需要承担高昂租金,网店在定价方面也更为友好。“电商渠道的价格基本能便宜25%左右,在租金和利润率较低的意大利和德国,价格优势更明显了,这让英国零售商的竞争力越来越弱。”Burstein表示。

与此同时,设计师品牌的价格却居高不下,这与新人设计师有一定关系。买手店想要吸引那些追寻小众、独特、非知名品牌的千禧一代,却也不得不承担与新人设计师合作的风险。他们杂乱无章,往往在旺季晚期交货,错过了零售商全价销售商品的时间,因此不得不降低价格。如果他们所赚的钱不能完全弥补间接损失的费用,便会一直达不到收支平衡。

而且千禧一代也不是那么容易讨好的。“人们的价值观变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时尚付出如此疯狂的价格,”Burstein表示,“年轻人更喜欢在旅行和体验上挥霍金钱,不一定会再选择2800英镑的Prada手袋。”
 

Feathers打折季(图片来源:featherslondon)

买手店距离上个世纪的风光越来越远了。在Feathers诞生的1960年代前后,欧洲的战后青年们热衷于将自己投身在各种文化运动中。如今代表着时装界“先锋派”的伦敦在那时也是一样的地位,在1966年还被《时代》杂志赋予“摇摆伦敦”的称号,许多青年运动也是在那里发起的。

被称作“迷你裙之母”的英国设计师Mary Quant在1955年创立了买手店Bazaar,面向穿着前卫的青年人。别出心裁的橱窗、新奇有趣的配饰和休闲娱乐的氛围,让Bazaar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好去处,也刷新了人们对于穿衣风格的定义。其实,买手店这一商业模式在1920年代的巴黎就出现过,直到1950年代时才被公认为销售设计师服装和配件的场所,商品也从单一品牌扩张为多品牌。

近两年业绩不断下滑的香港买手店Joyce Boutique创立于1970年代,由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如Commes des Garcons、Giorgio Armani、Dolce & Gabbana、Issey Miyake等在早期发展中都与Joyce有过合作,可以说Joyce时尚精品店是欧洲时装品牌在香港开拓市场的重要一环。后来,为了实现“特殊生活方式零售店”的概念,该集团开设了JOYCE Flowers、JOYCE Beauty、JOYCE Café和JOYCE Living等店铺。

2017年底已经结束营业的巴黎买手店Colette曾是时尚爱好者们心中最重要的买手店之一,1997年创立后,逐步发展成融合音乐、设计、出版物、时装,餐饮为一体的多品类概念性买手店,成为日后那些带有生活方式属性的时装买手店的参考范本,它亦是将新兴潮流品牌和高级成衣品牌进行混合销售的先驱之一。

当意大利版《ELLE》创始人Carla Sozzani创办的10 Corso Como业绩也不断下滑,人们对于老牌买手店的信心开始动摇。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面临困境。1930年创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买手店Luisaviaroma还在不断扩张,1999年,创始人的孙子,也就是现在的CEO Andrea Panconesi便开始尝试打通线上渠道,所有线上出售的商品均在佛罗伦萨的仓库包装后,配送至全球200多个国家。2016年,Luisaviaroma的销售额达到了1.3亿欧元。

买手店Bazaar(图片来源:gloverall)

现在,对于新兴的买手店来说,网络已经成了不能轻视的一部分。成立于迈阿密的买手店The Webster在Farfetch上销售了两年多后,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其创始人Laure Hériard Dubreuil laure 表示,希望用自己的网站来表达观点和风格。

有的买手店则直接从网络起家。2011年,法国商人Régis Pennel创办的买手店L’Exception就是从线上渠道做起,5年后才开设了实体店。如今L’Exception 90%的收入都来自线上,“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开网店,” Pennel说,”而实体店已经变成了陈列室,主要为人们提供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