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消息,外媒The Information爆料,华为内部已经制定了代号为“达芬奇计划”((Project Da Vinci)的项目,华为内部将其称之为“D计划”,主要从事AI芯片开发等工作。
The Information透露,每个月华为高管都会与同事一起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引入进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中,包括电信基站和云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和监控摄像头等设备。
目前,华为已在移动端进行了人工智能的小型实验,在多款华为智能手机中添加了丰富的AI功能,2017年发布的海思麒麟970芯片,号称为“全球首发集成AI NPU单元,首个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
这次“达芬奇”项目要开发的AI芯片,据悉首要用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目前,华为使用英伟达的芯片为服务器增加AI功能。因此,华为“达芬奇计划”也被视作对英伟达的一项挑战,虽然研发英伟达的替代品“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近期,受大环境影响,国内厂商跨界造芯热情高涨。家电厂商格力电器,手机厂商华为、小米、美图,语音识别厂商出门问问,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百度,均向上游芯片延伸。
其中,AI芯片得益于人工智能应用爆发,最为受到瞩目。上述厂商中,除了华为外,阿里巴巴、百度、美图、出门问问等均在发力AI芯片。
今年7月4日召开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号称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现场介绍了“昆仑”AI芯片诞生背景:AI 应用的爆发,对算法、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需要 AI 运算处理的数据差不多每24个月就至少增长一倍,建构模型的复杂度是原来的5倍,与之相关,就需要计算能力强大十倍的芯片才能及时跟上。这一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算法、软件和硬件工艺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
因此,经过大规模 AI 运算的实践探索后,“昆仑”芯片应用而生。
今年4月,阿里巴巴达摩院对外透露正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主要为解决图像、视频识别、云计算等商业场景中的AI推理运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阿里达摩院是阿里巴巴于2017年10月设立的全球研究院,负责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阿里表示未来三年要投入超一千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
除了Ali-NPU之外,阿里巴巴还通过投资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以及收购中天微进行AI芯片布局。
注:以上内容为集邦咨询TrendForce原创,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欢迎转发或分享,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取得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