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急匆匆地打完卡,还没等我放下Fendi Zaino的背包,落座喘口气,小许就翘着兰花指出现在我面前。
“B站出品了一个烧烤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看完可馋死我了。”
我差点被刚喝了一口的冰美式呛到。
“B站?小许你确定B站跟舌尖上的中国这么正的纪录片有关系?”
“你自己看看去。”
说完,小许就带着一脸深藏功与名的神情,转身走了,独留下我看着他妖娆的背影渐行渐远...
居然玩神秘。
我放下手中的咖啡,从背包里拿出了iPad Pro.......
31分钟零8秒后,我偷偷擦了擦屏幕上的口水,真诚地想说一句,B站,你丢失了自己!
以往的B站画风是这样的:
鬼畜视频↓↓↓
挡脸弹幕↓↓↓
但这集节目却刷新了我对B站定位的认知。
很“正经”!!!
对,就是这部B站制作团队专程去往30个城市500多家传奇烧烤摊,精心打造的一部大众美食烧烤专题片——《人生一串》。
看似粗犷的文案,直击眼球的镜头,这便是这部纪录片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1.
没有独家秘制,烧烤只是“你”家楼下的烧烤。
首先出场就是西昌长签火盆烧烤之凉山小猪肉。
海拔两千米的高山猪,彝族人烧干蕨草和松塔给小猪褪毛后,植物的清新香气渗透进去肉里。
剁成大块的猪肉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本的味道,只需要用上小米椒、蒜、盐、香味独特的菜籽油,这几样简单的作料腌制半小时。
用长长的竹签子串着直接伸进火里烤,猪肉外皮外面焦香,里面却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来的油脂,又香又弹。
最地道的昭通牛肉小串出自当地回民。
他们的烤法有点独特,烤之前要先将肉串浸泡到卤汤里入味,再猛火快烤,锁住味道。
当地上千家烧烤摊烤法都差不多,但味道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奥秘就在这锅卤汤里,每家都有不外传的祖传配方。
还有风靡全国的红柳烤肉。
新疆戈壁滩碱地上,用罗希麻、甘草等中药喂养长大的尉犁罗布羊肉质细嫩。
用折下来还带着植物香味的红柳枝串起来,新碳烤制,上等的羊肉,只用撒上一把粗盐提鲜,就非常美味了。
著名的馕坑烤全羊。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将十几种中药制作的调料抹匀在整只羊上,撒上白芝麻。
先将盐水撒入馕坑中熄灭明火,再将整只羊挂入新疆特有的用来烤馕的馕坑中。
利用滚烫的四壁来烘烤整只羊,而高温水蒸气让肉质更嫩。
烘烤一个小时后,馕坑烤全羊就可以吃了,外皮酥脆入味,肉质却很鲜嫩。
在内陆城市随地可见打着“湛江生蚝”旗号的夜宵摊,真正的湛江官渡生蚝了解一下?
肥美的官渡生蚝被炭烤后渗出汁水,撒蒜蓉、葱花都是烤生蚝的基本操作。
再来一小勺摊主自制辣椒酱,香辣爽滑,就着贝壳喝一口汤汁,美滋滋。
纵然我已经把全球米其林餐厅吃了个遍,也还是有被烤生蚝这类平民美食成功吸引到。
差点想把全国特色烧烤店纳入到下半年的投资计划中……
现今物资丰饶,美食品类繁多,没个“独家绝学”,任何餐饮店都是很难让挑剔的食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别提专程跑几百公里,就为了这一口。
《人生一串》的豆瓣评分为8.9,有网友把《人生一串》跟之前的《舌尖3》、《深夜食堂》进行对比。
称道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
氮素,在评论区,本丹也听到了非常不同的声音。
真是猝不及防,为什么观众对于《人生一串》的评论两极分化会这么严重呢?
本丹发挥强烈的求知欲,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
第二集《比夜更黑》。
冒着绳命危险,我帮你们先探了探雷。
第二集片头就有来自官方的温馨提示:“本片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心里不适,请酌情捂眼观看”。
尽管我早就有了心里预警,也着实被下面这段“汉拔尼”们的鬼畜笑容吓到了。
30分钟27秒后,我冷静地调高了空调。
2.
这,很B站。
吃完蚕蛹、烤蛾子,东北银还有你不敢吃的东西吗?
“一盆子猪眼睛watching you”是一种什么体验?
据说猪眼睛在嘴里爆浆的那一瞬间是初恋的味道。
广州人连福建人都吃了,吃烤生鲜算什么?
猪脑子,撒点葱花,热油一烫
提到老球嫩腰,男人们都会心一笑···
美食江湖里流传着一句话“好吃莫过下三路”。
第二集《比夜更黑》的主题就是烧烤界很多人难以接受的重口味食材:猪眼睛、猪鞭、蛾子、羊球等。
食材选择因人而异,纯属口味不同,就像榴莲,有人爱之如命,有人捂住鼻子嫌而远之。有些观众看完《人生一串》感受不好,理由其实很简单:
片头用了B站擅长的剪辑手法。
据了解,《人生一串》共六集,由六个分导演拍摄。
尽管有总导演做整体把控,但每一集难免带有分导演的个人风格。
第二集的分导演为了达到“重口味”效果,将血淋淋的器官特写、生鲜在烤制过程中的微小动静、食客进食的面部表情、咀嚼动作,混剪在一起。
再加上紧张悬疑的BGM,就妥妥有一种真人版《进击的巨人》的既视感。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然是大到飞禽走兽,小到蛇虫鼠蚁,只要吃了没毛病,通通来者不拒,人类看上去着实“凶残”。
但这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我并不想参与讨论。
更希望大家关注作品的内容质量及制作团队想传达的一种真实的平民情怀。
3.
没有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夜晚将至,工作结束后,孤影形只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
大概只有食物才能快速填充体内流失的能量,慰藉有点麻木的灵魂。
而自家楼下烧烤摊上滋滋作响的烤肉冒出来的香味借着风力传到鼻子里,瞬间勾起了体内的馋虫。
除了饱食一顿,脑子里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人生不过,幕天席地,约三五好友,喝酒吃肉吹牛皮。
人生不过,将俗世人情抛却脑后,点一手牛油、三四串鸡爪、一份炒饭、一瓶冰百威。
时而看看月亮星星、时而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们,夏风习习,安然自在。
纵然是烧烤摊主也要面对商业竞争激烈的现实。身单力薄的烧烤店主拼不过人手足够、流程化的连锁店。
但总有食客还惦记着“过去的味道”,隔三差五要来光顾一次。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旧城区改造,再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地,已找不到印象中的样子。
老朋友带着笑意热情地招呼着,而老地方的烧烤味道还是那样熟悉,挥掉几分伤感,喊道“老板,我要50串”。
凌晨三点,食客散去,夏虫入睡,哗啦啦的流水声显得夜晚更加地安静。
徐州烧烤店主老王手头上的活儿还没有结束,他叼着根烟洗刷完锅碗瓢盆,才拉黑灯、关上店门,孤身回家。
他曾说自己真正找到做烧烤价值的时候,是十八年前。
快临近春节了,也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店内只剩下最后一桌客人迟迟不走,老王实在太困坚持不住了,就上前提示客人,这么晚该回家了。
客人却说,回什么家啊,这里就是我的家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