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有落地场景,医疗AI的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落地场景,医疗AI的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当前医疗AI的发展,除了数据是其中一大阻碍点外,商业化也是困扰因素之一。业内在探讨医疗AI时,更多是探讨技术,但是,落地才是应用场景最应该探索的,否则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创客猫注:本文来自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上,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天亿投资创始人&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俞熔、春雨医生CTO曾柏毅、智云健康CEO匡明、安翰医疗联合创始人郇丹丹、推想科技副总裁曹原围绕“破局医疗AI的商业化困境”的主题进行的圆桌对话。

医疗是AI应用场景中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因为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各地区医疗条件发展不平衡等压力,因此医疗AI被寄予厚望,希望可以由此打破医疗环境的困局。同时,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数据基础大,可以给医疗AI提供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AI在医疗的切入点有很多。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领域几乎是最主流的方面,也是目前AI医疗里企业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比如放射影像、糖网图像、甲状腺图像、宫颈癌病理图像等。这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误诊率。数据显示,国内83家医疗AI企业中,一半涉足医学影像。除了应用在医学影像上,AI还可以用在药物发现、健康管理、医院管理、智能器械、疾病诊断与预测、病历/文献分析和虚拟助手等领域。

当前医疗AI的发展,除了数据是其中一大阻碍点外,商业化也是困扰因素之一。业内在探讨医疗AI时,更多是探讨技术,但是,落地才是应用场景最应该探索的,否则一切技术都是白搭。究竟医疗AI在当前阶段如何盈利?最先可以实现的商业化场景有哪些?请看以下嘉宾精彩观点。

以下为对话实录:(实录来自“寻找中国创客”,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医疗AI的喜与忧

刘缨:现在投资圈好像不太看好医疗AI,因为它在这个阶段不能盈利吗?现在投资人看待投资的标准是什么?

俞熔:我认为医疗AI有喜有忧,个人比较乐观。

喜,医疗核心的本质问题是大家向往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是长期稀缺的。现在中国有几百万名医生,大家希望看其中5%的专家,这是医疗从业者面临的状况。AI的价值在于,如果我们有技术路径,把专家的智慧标准化、智能化、技术化,就变相提高专家效率。未来能把医疗资源放大的模式都是有机会的。像肿瘤诊断,它蛮有机会。越是难度系数大,越是有挑战。普通的感冒不需要AI,常见病可能有常规的诊断。中国基层医院,县级和二级以上医院的误诊率非常高,如果有AI工具做帮助,我认为是有商业场景和模式。

忧,向谁收钱,这是大家担忧的地方。个人认为这件事有破局的希望,我们在美年体系内,已经有收费场景。他们读一张人工智能胃部片子,患者愿意付钱。拍完后,患者付几十块钱得到一个AI报告,消费场景慢慢出来。这需要教育和培育一段时间,假以时日,算法会逐渐成熟,收费场景也会在一些点找到突破。

刘缨:能否从筛查方面收费,还是从医院收费?

俞熔:目前看来医院场景的收费有一些挑战。C端用户、个人消费者付费意愿比我们预期好。打通医保、医院的闭环,可能会晚一点。我认为在医院端有收费场景,包括特定疾病诊断和治疗。当AI达到一定高度,一定会有付费。在所有AI场景中,我认为AI在医疗突破和商业化变现的成功概率蛮好,是排在前面的。

AI在互联网医院的作用

刘缨:从互联网医院出发,我们收费的可能性是什么?针对C端收费的可能性,我们是否更有盈利的模式?

匡明:我认为医疗行业是AI可以大展身手的方面。医疗行业比较保守,它需要看到非常清晰的证据,才能说这个东西可以大量用于临床。中国医疗资源稀缺,虽然看起来有两三百万的医生,但把不能看复杂疾病的社区医生拿走,还有多少?把医学生剥离,还有多少?我们是做慢性疾病的,每天研究量是三五百人,五六个医生每天都在看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除了AI,我并没有看到第二个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在发展,我们对自己医疗健康的关注度和诉求越来越强烈。十年前,大家会主动体检吗?现在体检变成标配,为什么我会多掏钱做健康医疗意识,因为大家的要求变得更高。我认为纯C端付费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曾柏毅:春雨很早开始用AI辅助线上业务的运营,AI在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中,主要发挥几个作用:

第一,在患者端,可以帮助患者提升医患匹配的准确率和效率。AI可以分析患者病情、现有医生情况,给患者最准确、最合适的医生,本身提高了患者的体验,也提升付费率,可以提升系统运营效率。

第二,在医生端,我们用AI提升医生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用户来这里感受到什么样的服务,流程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可以通过AI帮助小医生,提升小医生看病水平、看病效率,让大医生的能力可以更广泛地传播,我们认为这样的新供给是巨大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比我们想如何用AI替代医生更可实现。

第三,关于付费的问题,目前我们没有直接的提供AI产品让用户付费,短时间内也不太有可能。本质上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率就可以赚到钱,平台、医生都可以赚到钱。

AI在医疗大数据上的破局

刘缨:从医疗大数据方面看,医疗AI还有哪些破局?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曹原:推想科技是从肺部影像科入手。每年关于影像检查(X线、CT、核磁共振等)方面的需求大概要增加30%,而影像科医生每年仅增长3%-4%。我们立足于供应方,赋能医生,让医生服务更多的患者。只有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场景打穿,之后才能不断探索更多临床场景,比如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射频消融场景。

第一,我们做早筛。

第二,我们希望能和消融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简单的穿刺技术,当你发现恶性结节后,直接把病灶消融在最早期的状态,这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成本。

第三,除了肺部,我们会在其他高频率、有刚需,AI技术可以完成的病灶上发力。比如脑中风,送到ICU后,医生要在快速时间内判断出病人是否要马上进行开颅手术。传统医疗方法是拍一张CT,长度、宽度、厚度除以二,估算出血量体积。我们现在在应用场景,医生在5分钟内就可得出病人出血量多少,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刘缨:我知道你们开始做自己的AI系统,能否简单介绍想法。

郇丹丹:安翰医疗做胶囊胃镜机器人,解决传统胃镜的舒适度问题,实现普及化应用。其次,在消化胃镜领域只有2.6万名医生,即使每年满负荷工作,也只能完成2200万的检查。现在通过胶囊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图像采集,一个用户能实时产生各个角度的3000多张影像,然后借助AI辅助机器人诊断病灶,医生从筛查上万多张图片变成在线诊断几十张病灶图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图片还会上传至云端,为后期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诊,也降低了成本。

如何选择医疗AI项目?

刘缨:现在有很多AI项目,同质化非常严重,您如何区分和选择这些项目?

俞熔:如果把AI上升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相关的维度,我们都有压力。我认为体检预防的商业化场景比较好,做胶囊胃镜机器人,经过全影像的搜索和扫描+AI,我发现绝大部分的风险隐患。我并没有确诊这是息肉、肿瘤还是溃疡。在筛查领域,客户希望值没那么高,你先给我找到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逻辑,其商业化场景的维度降下来一点,像基因检测、慢病管理,先找到问题隐患。目前很多人都有亚健康趋势,大家希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进行检查预防,做好这一步,接下来的商业化的场景会更多。最近我们在探索用磁共振影像看脑容器变化,希望能在老年痴呆前期预防。

如果要看项目,我们不看一上来就特别高大上的,还是看商业化场景。我刚说的预防领域,特别是慢性病,包括糖尿病、消化道等,还有儿科当中的儿童保健等,未来在预防端、筛查、风险评估方面,AI大有可为,在此场景下会有很多好项目和好机会。

医疗AI的商业化场景

刘缨:以前国家不太重视卫生领域,这几年加大了很多投资,因为这几年医保支出压力这么大。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把投资往前投,在公共卫生领域。如果往前投,有效方式是筛查。筛查耗费巨大的人工精力,尤其是在我国这么大的公共医疗体系下,重点压力在公共卫生投入上。我认为AI是有效防治手段,我非常看好AI。

俞熔:儿科领域,儿童保健是可以的,但儿童疾病治疗,一般人不太愿意拿自己的孩子跟机器人对话。保健,未来在预防端、筛查、风险评估,AI大有可为,有商业化的机会。

曾柏毅:考虑商业化其实就是在考虑谁是付费方。在医疗领域中,医院付费比较难,用户付费的可能性大一些,也可以考虑药企付费和保险公司付费。

匡明:C端付费是互联网常见的付费方式,在医疗上并非完全如此。医疗付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药企那里拿到很多钱,药企每年会投几十亿美金,它要做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的数据挖掘、AI分析可以加持,我们可以拿到直接收入。

郇丹丹:我认为这是重心前移的过程,把后期治疗前移到前期健康管理中。我认为医疗是细分领域,AI的场景非常重要,它是针对广泛需求,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核心技术的积累,一定要基于核心产业链的打造。纯集成的东西,我认为核心技术的价值并不高,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壁垒以及核心技术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

曹原:关于政府方面,国家看到AI技术可以帮助解决目前中国医疗上的挑战,我认为这可以作为大家高度关注的一点,国家政府对于医疗方面的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推动的速度超越我们的预期。

大家是投资圈的人,我要引用一个老前辈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AI技术来说,在医院落地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很多技术是如何结合临床、医生实际操作和使用。今天听了嘉宾说了很多,大家探讨的是AI技术。我比较欣喜的是大家在传达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其中一个考虑层面,最重要的是落地,在应用场景的探索。再次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落地场景,医疗AI的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当前医疗AI的发展,除了数据是其中一大阻碍点外,商业化也是困扰因素之一。业内在探讨医疗AI时,更多是探讨技术,但是,落地才是应用场景最应该探索的,否则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创客猫注:本文来自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上,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天亿投资创始人&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俞熔、春雨医生CTO曾柏毅、智云健康CEO匡明、安翰医疗联合创始人郇丹丹、推想科技副总裁曹原围绕“破局医疗AI的商业化困境”的主题进行的圆桌对话。

医疗是AI应用场景中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因为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各地区医疗条件发展不平衡等压力,因此医疗AI被寄予厚望,希望可以由此打破医疗环境的困局。同时,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数据基础大,可以给医疗AI提供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AI在医疗的切入点有很多。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领域几乎是最主流的方面,也是目前AI医疗里企业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比如放射影像、糖网图像、甲状腺图像、宫颈癌病理图像等。这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误诊率。数据显示,国内83家医疗AI企业中,一半涉足医学影像。除了应用在医学影像上,AI还可以用在药物发现、健康管理、医院管理、智能器械、疾病诊断与预测、病历/文献分析和虚拟助手等领域。

当前医疗AI的发展,除了数据是其中一大阻碍点外,商业化也是困扰因素之一。业内在探讨医疗AI时,更多是探讨技术,但是,落地才是应用场景最应该探索的,否则一切技术都是白搭。究竟医疗AI在当前阶段如何盈利?最先可以实现的商业化场景有哪些?请看以下嘉宾精彩观点。

以下为对话实录:(实录来自“寻找中国创客”,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医疗AI的喜与忧

刘缨:现在投资圈好像不太看好医疗AI,因为它在这个阶段不能盈利吗?现在投资人看待投资的标准是什么?

俞熔:我认为医疗AI有喜有忧,个人比较乐观。

喜,医疗核心的本质问题是大家向往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是长期稀缺的。现在中国有几百万名医生,大家希望看其中5%的专家,这是医疗从业者面临的状况。AI的价值在于,如果我们有技术路径,把专家的智慧标准化、智能化、技术化,就变相提高专家效率。未来能把医疗资源放大的模式都是有机会的。像肿瘤诊断,它蛮有机会。越是难度系数大,越是有挑战。普通的感冒不需要AI,常见病可能有常规的诊断。中国基层医院,县级和二级以上医院的误诊率非常高,如果有AI工具做帮助,我认为是有商业场景和模式。

忧,向谁收钱,这是大家担忧的地方。个人认为这件事有破局的希望,我们在美年体系内,已经有收费场景。他们读一张人工智能胃部片子,患者愿意付钱。拍完后,患者付几十块钱得到一个AI报告,消费场景慢慢出来。这需要教育和培育一段时间,假以时日,算法会逐渐成熟,收费场景也会在一些点找到突破。

刘缨:能否从筛查方面收费,还是从医院收费?

俞熔:目前看来医院场景的收费有一些挑战。C端用户、个人消费者付费意愿比我们预期好。打通医保、医院的闭环,可能会晚一点。我认为在医院端有收费场景,包括特定疾病诊断和治疗。当AI达到一定高度,一定会有付费。在所有AI场景中,我认为AI在医疗突破和商业化变现的成功概率蛮好,是排在前面的。

AI在互联网医院的作用

刘缨:从互联网医院出发,我们收费的可能性是什么?针对C端收费的可能性,我们是否更有盈利的模式?

匡明:我认为医疗行业是AI可以大展身手的方面。医疗行业比较保守,它需要看到非常清晰的证据,才能说这个东西可以大量用于临床。中国医疗资源稀缺,虽然看起来有两三百万的医生,但把不能看复杂疾病的社区医生拿走,还有多少?把医学生剥离,还有多少?我们是做慢性疾病的,每天研究量是三五百人,五六个医生每天都在看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除了AI,我并没有看到第二个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在发展,我们对自己医疗健康的关注度和诉求越来越强烈。十年前,大家会主动体检吗?现在体检变成标配,为什么我会多掏钱做健康医疗意识,因为大家的要求变得更高。我认为纯C端付费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曾柏毅:春雨很早开始用AI辅助线上业务的运营,AI在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中,主要发挥几个作用:

第一,在患者端,可以帮助患者提升医患匹配的准确率和效率。AI可以分析患者病情、现有医生情况,给患者最准确、最合适的医生,本身提高了患者的体验,也提升付费率,可以提升系统运营效率。

第二,在医生端,我们用AI提升医生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用户来这里感受到什么样的服务,流程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可以通过AI帮助小医生,提升小医生看病水平、看病效率,让大医生的能力可以更广泛地传播,我们认为这样的新供给是巨大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比我们想如何用AI替代医生更可实现。

第三,关于付费的问题,目前我们没有直接的提供AI产品让用户付费,短时间内也不太有可能。本质上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率就可以赚到钱,平台、医生都可以赚到钱。

AI在医疗大数据上的破局

刘缨:从医疗大数据方面看,医疗AI还有哪些破局?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曹原:推想科技是从肺部影像科入手。每年关于影像检查(X线、CT、核磁共振等)方面的需求大概要增加30%,而影像科医生每年仅增长3%-4%。我们立足于供应方,赋能医生,让医生服务更多的患者。只有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场景打穿,之后才能不断探索更多临床场景,比如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射频消融场景。

第一,我们做早筛。

第二,我们希望能和消融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简单的穿刺技术,当你发现恶性结节后,直接把病灶消融在最早期的状态,这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成本。

第三,除了肺部,我们会在其他高频率、有刚需,AI技术可以完成的病灶上发力。比如脑中风,送到ICU后,医生要在快速时间内判断出病人是否要马上进行开颅手术。传统医疗方法是拍一张CT,长度、宽度、厚度除以二,估算出血量体积。我们现在在应用场景,医生在5分钟内就可得出病人出血量多少,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刘缨:我知道你们开始做自己的AI系统,能否简单介绍想法。

郇丹丹:安翰医疗做胶囊胃镜机器人,解决传统胃镜的舒适度问题,实现普及化应用。其次,在消化胃镜领域只有2.6万名医生,即使每年满负荷工作,也只能完成2200万的检查。现在通过胶囊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图像采集,一个用户能实时产生各个角度的3000多张影像,然后借助AI辅助机器人诊断病灶,医生从筛查上万多张图片变成在线诊断几十张病灶图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图片还会上传至云端,为后期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诊,也降低了成本。

如何选择医疗AI项目?

刘缨:现在有很多AI项目,同质化非常严重,您如何区分和选择这些项目?

俞熔:如果把AI上升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相关的维度,我们都有压力。我认为体检预防的商业化场景比较好,做胶囊胃镜机器人,经过全影像的搜索和扫描+AI,我发现绝大部分的风险隐患。我并没有确诊这是息肉、肿瘤还是溃疡。在筛查领域,客户希望值没那么高,你先给我找到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逻辑,其商业化场景的维度降下来一点,像基因检测、慢病管理,先找到问题隐患。目前很多人都有亚健康趋势,大家希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进行检查预防,做好这一步,接下来的商业化的场景会更多。最近我们在探索用磁共振影像看脑容器变化,希望能在老年痴呆前期预防。

如果要看项目,我们不看一上来就特别高大上的,还是看商业化场景。我刚说的预防领域,特别是慢性病,包括糖尿病、消化道等,还有儿科当中的儿童保健等,未来在预防端、筛查、风险评估方面,AI大有可为,在此场景下会有很多好项目和好机会。

医疗AI的商业化场景

刘缨:以前国家不太重视卫生领域,这几年加大了很多投资,因为这几年医保支出压力这么大。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把投资往前投,在公共卫生领域。如果往前投,有效方式是筛查。筛查耗费巨大的人工精力,尤其是在我国这么大的公共医疗体系下,重点压力在公共卫生投入上。我认为AI是有效防治手段,我非常看好AI。

俞熔:儿科领域,儿童保健是可以的,但儿童疾病治疗,一般人不太愿意拿自己的孩子跟机器人对话。保健,未来在预防端、筛查、风险评估,AI大有可为,有商业化的机会。

曾柏毅:考虑商业化其实就是在考虑谁是付费方。在医疗领域中,医院付费比较难,用户付费的可能性大一些,也可以考虑药企付费和保险公司付费。

匡明:C端付费是互联网常见的付费方式,在医疗上并非完全如此。医疗付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药企那里拿到很多钱,药企每年会投几十亿美金,它要做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的数据挖掘、AI分析可以加持,我们可以拿到直接收入。

郇丹丹:我认为这是重心前移的过程,把后期治疗前移到前期健康管理中。我认为医疗是细分领域,AI的场景非常重要,它是针对广泛需求,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核心技术的积累,一定要基于核心产业链的打造。纯集成的东西,我认为核心技术的价值并不高,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壁垒以及核心技术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

曹原:关于政府方面,国家看到AI技术可以帮助解决目前中国医疗上的挑战,我认为这可以作为大家高度关注的一点,国家政府对于医疗方面的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推动的速度超越我们的预期。

大家是投资圈的人,我要引用一个老前辈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AI技术来说,在医院落地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很多技术是如何结合临床、医生实际操作和使用。今天听了嘉宾说了很多,大家探讨的是AI技术。我比较欣喜的是大家在传达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其中一个考虑层面,最重要的是落地,在应用场景的探索。再次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