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旗袍:衣似女人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旗袍:衣似女人心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民国20年代之后中国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前后换了23件旗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优雅、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张曼玉不停的换旗袍,换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这绝对是影片的一个大亮点。
 

60年代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种选择,不过像《花样年华》的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妇女,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似乎是恰如其分的首选。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一件传统的手工旗袍,讲究的是面料与手工。面料70%羊毛尼里料15姆米电力纺桑蚕丝。面料裁剪时多次上浆,晒干,通过反复浆洗处理边缝。小圆领,大圆襟,直珠扣,长窄袖,长至小腿。是为美丽的春秋季节诞生的衣服。袖子垂下呈向前弯肘部形状。下摆开叉垂直自然拼合。开叉处虫止缝装饰。衣服外观没有线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旗袍:衣似女人心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民国20年代之后中国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前后换了23件旗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优雅、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张曼玉不停的换旗袍,换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这绝对是影片的一个大亮点。
 

60年代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种选择,不过像《花样年华》的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妇女,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似乎是恰如其分的首选。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一件传统的手工旗袍,讲究的是面料与手工。面料70%羊毛尼里料15姆米电力纺桑蚕丝。面料裁剪时多次上浆,晒干,通过反复浆洗处理边缝。小圆领,大圆襟,直珠扣,长窄袖,长至小腿。是为美丽的春秋季节诞生的衣服。袖子垂下呈向前弯肘部形状。下摆开叉垂直自然拼合。开叉处虫止缝装饰。衣服外观没有线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