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言难尽的注水剧当道,何时才能迎来脱水的临界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言难尽的注水剧当道,何时才能迎来脱水的临界点?

一直以小体量为主,尤其是在今年喊出了“短剧集”口号的网剧,目前又呈现出怎样的画风呢?​

电视剧的“注水”现象由来已久,在近几年表现得更为夸张,引发的观众反弹也更为激烈。近三年半的数据显示,电视剧的集数依然呈上升趋势,口碑与之倒挂,而喊出“短剧集”模式的纯网剧却在“脱水”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播出渠道不同的两种内容为何呈现出如此极端的不同走向?统一在“剧集”名义下的台网剧是否能在“脱水”的理念上实现融合?

热火朝天3年半

“30+”上星剧走向消亡?

尽管体量的长短并不是评判电视剧的标准,但越来越长的电视剧集数正在稀释掉故事和情感节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观众将这类剧吐槽为“注水剧”。顶着观众的怨念也一意孤行注水不止,或许平台和制作方真的是有苦难言,抛开“注水”背后的原因先不谈,我们先来看看近几年卫视播出的电视剧集数到底是怎样一路膨胀至此的。

下图为2015年至今,上星剧的集数变化趋势。  

可以直观看到,40集以下上星剧数量急剧减少,从2015年71%的份额减少至如今的50%,尤其是30集以下的电视剧,从2015年的61部锐减至2017年的21部,而今年已经过了大半,也仅仅有9部出现,占比更是从2015年的23%减少至10%,照这样的速度递减,30集以下的电视剧恐怕将在未来两年里从卫视销声匿迹。

相比之下,40集以上的上星剧数量则稳中有升,占比从2015年的29%上升至当下的50%,并未受到上星剧整体数量和集数逐年下滑的大趋势影响。看来,上星剧整体数量和集数的下滑,是由40集以下电视剧迅速退出卫视平台所引发。

近几年,电视剧市场空前繁荣,电视剧制作成本和体量相继突破天花板,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古装大剧,动辄80集起,有的甚至达到99集。尽管这些被日益抻长的电视剧里,不乏制作精良之作,但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剧都刻意被注水。

在头部内容的市场价值备受推崇的当下,电视剧市场也进入热热闹闹的大剧时代,30集以下的电视剧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卫视的历史舞台。

在网剧的短剧集时代

12集体量最skr?

如果说去年的《无证之罪》是视频网站对“美剧式”短剧集的尝试,那么今年的《东方华尔街》则更为极致,剧集质量、剧情饱和度和体量与优质英剧相比也不遑多让。结合剧集的制作周期来看,显然早在2016年,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尝试打造真正概念上的短剧集了。

一直以小体量为主,尤其是在今年喊出了“短剧集”口号的网剧,目前又呈现出怎样的画风呢?

2015年的网剧,还是以12集以下的“段子式”短视频为主,随着网剧规模和体量向传统电视剧靠拢,短短三年半时间,12集以下的网剧数量占比已经从51%降低至今年的2%,数量也从2015年的112部减少至2017年的10部,而今年截止到目前,7个月间更是仅有4部,大有“绝迹”的趋势。

自从脱离“段子式”阶段之后,12集被一度认为最适合网剧,爱奇艺在今年推出的以奇悬疑剧场为主的短剧计划,也旗帜鲜明地将这类作品定位在12集的体量。

备受看好的12集网剧,从2015年的19部,一路增加到2016年的45部,到了2017年高达81部,占比更是从2015年的9%一路看涨,达到当下的31%,增长速度惊人,从这个增长趋势来看,12集的短剧集模式已经妥妥地成为短剧集模式的主打类型。

体量在13集到24集区间的网剧,从2015年网剧兴起之时就是一大主流,不管是段子式网剧时代,还是短剧集时代,数量和占比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今年被12集体量的网剧们迎头赶上,稍落下风。

而36集以上的网剧,大多都是以传统电视剧体量打造却未能上星的剧集,随着近几年视频网站购剧话语权的上升和卫视审查趋严,这类剧的数量也一路看涨,尤其是今年,截止到目前,上线数量已经达到31部,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8部,有望在今年迎来一个增长高峰值。

喜提付费短剧

还是免费啃注水长剧?

当下,电视剧和网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从平台和制作本身将它们定位在壁垒分明的两端。以卫视播出需求出发而制作的电视剧有的被视频网站抢夺了首播权,有的则因种种原因直接转网播出;以双平台为初衷的电视剧则随着市场的风向轮换而摇摆在上星或网剧中;视频网站主导的网剧也正在出品至卫视端,以上星剧的姿态出现。

不管初衷如何,上星剧和网剧在题材、内容尺度和体量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注水”程度也不同。尽管“注水”是偏主观的观感,没有严格的标准来界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集数电视剧的口碑反馈里看出观众对不同体量剧的接受度。

从上图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口碑相对较差,并仍然在下坡路上迷失,集数一路上涨的同时,口碑倒挂趋势明显。看来,群众的眼睛容不得半分掺水。

而网剧的口碑相对更高,并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间口碑一路走高,到了今年上半年有所滑落,但依然在及格线以上。在不同体量的网剧里,12集的网剧口碑均值最高,看来,网剧受众对于12集的体量接受度更高,也证明该体量更能出精品。

事实上,得益于大数据支持和用户思维,视频网站主导的网剧有着更为精准的定位,以12集和24集体量为主的短剧集模式便是视频网站基于数据和用户找到的有效“定式”。在今年5月的爱奇艺网剧论坛上,曾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长剧的弃剧率从2016的47%上涨到今年Q1季度的56%,24集以下短剧的拉新率(结局观看人数相比第二集观看人数的涨幅)是20%,45集以上长剧的拉新率只有6%,以此证明了短剧的风险要小于长剧。

事实上,短剧集也因为承载了拓展“付费业务”的历史使命,而对剧集的逻辑和节奏有更高的要求,想要让网友买单,“极致的脱水”起码能证明制作方和平台的诚意,增加网友对平台和内容的信赖,良好的信赖显然有助于提高用户为之消费的意愿。

当网剧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脱水模式,为何传统电视剧依然顶着观众的怨念在长剧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呢?如果要深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

先来说说客观原因。近几年的电视剧市场,受到了太多冲击,比如视频网站崛起对头部版权剧烧钱砸剧引发的大剧热,资本涌入引发的对流量明星的哄抢,等等,这些冲击带来的直观后果是,演员片酬大幅增高,制作成本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电视剧单集采购价格的增长,为了能将高昂的制作费用摊销到市场能承受的电视剧采购价格范畴内,只能拉长剧集的集数来降低单集成本,因此,长剧集成为大投资项目的首选。这也是近几年电视剧集数一路高涨的根本原因。

但长剧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注水,剧的体量取决于故事本身和主创们的“手艺”,“注水”也就多多少少有着主观的动因。如果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架构下的人物群像,主创讲故事的手法不错,剧情和情感的饱和度很高,即便是大体量,也不会被认为注水,比如《甄嬛传》。但大部分的长剧集要么靠增加反反复复的桥段,要么加入大量与主线关联不强的人物,要么干脆在台词上注水,等等手段来生硬地拉长集数。

在“为优质内容付费”的理念还未全民普及的当下,免费播出的长剧集尽管被吐槽,依然还有不错的收视和流量基本盘,但这种免费观看带来的收视红利又能持续几年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言难尽的注水剧当道,何时才能迎来脱水的临界点?

一直以小体量为主,尤其是在今年喊出了“短剧集”口号的网剧,目前又呈现出怎样的画风呢?​

电视剧的“注水”现象由来已久,在近几年表现得更为夸张,引发的观众反弹也更为激烈。近三年半的数据显示,电视剧的集数依然呈上升趋势,口碑与之倒挂,而喊出“短剧集”模式的纯网剧却在“脱水”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播出渠道不同的两种内容为何呈现出如此极端的不同走向?统一在“剧集”名义下的台网剧是否能在“脱水”的理念上实现融合?

热火朝天3年半

“30+”上星剧走向消亡?

尽管体量的长短并不是评判电视剧的标准,但越来越长的电视剧集数正在稀释掉故事和情感节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观众将这类剧吐槽为“注水剧”。顶着观众的怨念也一意孤行注水不止,或许平台和制作方真的是有苦难言,抛开“注水”背后的原因先不谈,我们先来看看近几年卫视播出的电视剧集数到底是怎样一路膨胀至此的。

下图为2015年至今,上星剧的集数变化趋势。  

可以直观看到,40集以下上星剧数量急剧减少,从2015年71%的份额减少至如今的50%,尤其是30集以下的电视剧,从2015年的61部锐减至2017年的21部,而今年已经过了大半,也仅仅有9部出现,占比更是从2015年的23%减少至10%,照这样的速度递减,30集以下的电视剧恐怕将在未来两年里从卫视销声匿迹。

相比之下,40集以上的上星剧数量则稳中有升,占比从2015年的29%上升至当下的50%,并未受到上星剧整体数量和集数逐年下滑的大趋势影响。看来,上星剧整体数量和集数的下滑,是由40集以下电视剧迅速退出卫视平台所引发。

近几年,电视剧市场空前繁荣,电视剧制作成本和体量相继突破天花板,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古装大剧,动辄80集起,有的甚至达到99集。尽管这些被日益抻长的电视剧里,不乏制作精良之作,但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剧都刻意被注水。

在头部内容的市场价值备受推崇的当下,电视剧市场也进入热热闹闹的大剧时代,30集以下的电视剧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卫视的历史舞台。

在网剧的短剧集时代

12集体量最skr?

如果说去年的《无证之罪》是视频网站对“美剧式”短剧集的尝试,那么今年的《东方华尔街》则更为极致,剧集质量、剧情饱和度和体量与优质英剧相比也不遑多让。结合剧集的制作周期来看,显然早在2016年,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尝试打造真正概念上的短剧集了。

一直以小体量为主,尤其是在今年喊出了“短剧集”口号的网剧,目前又呈现出怎样的画风呢?

2015年的网剧,还是以12集以下的“段子式”短视频为主,随着网剧规模和体量向传统电视剧靠拢,短短三年半时间,12集以下的网剧数量占比已经从51%降低至今年的2%,数量也从2015年的112部减少至2017年的10部,而今年截止到目前,7个月间更是仅有4部,大有“绝迹”的趋势。

自从脱离“段子式”阶段之后,12集被一度认为最适合网剧,爱奇艺在今年推出的以奇悬疑剧场为主的短剧计划,也旗帜鲜明地将这类作品定位在12集的体量。

备受看好的12集网剧,从2015年的19部,一路增加到2016年的45部,到了2017年高达81部,占比更是从2015年的9%一路看涨,达到当下的31%,增长速度惊人,从这个增长趋势来看,12集的短剧集模式已经妥妥地成为短剧集模式的主打类型。

体量在13集到24集区间的网剧,从2015年网剧兴起之时就是一大主流,不管是段子式网剧时代,还是短剧集时代,数量和占比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今年被12集体量的网剧们迎头赶上,稍落下风。

而36集以上的网剧,大多都是以传统电视剧体量打造却未能上星的剧集,随着近几年视频网站购剧话语权的上升和卫视审查趋严,这类剧的数量也一路看涨,尤其是今年,截止到目前,上线数量已经达到31部,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8部,有望在今年迎来一个增长高峰值。

喜提付费短剧

还是免费啃注水长剧?

当下,电视剧和网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从平台和制作本身将它们定位在壁垒分明的两端。以卫视播出需求出发而制作的电视剧有的被视频网站抢夺了首播权,有的则因种种原因直接转网播出;以双平台为初衷的电视剧则随着市场的风向轮换而摇摆在上星或网剧中;视频网站主导的网剧也正在出品至卫视端,以上星剧的姿态出现。

不管初衷如何,上星剧和网剧在题材、内容尺度和体量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注水”程度也不同。尽管“注水”是偏主观的观感,没有严格的标准来界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集数电视剧的口碑反馈里看出观众对不同体量剧的接受度。

从上图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口碑相对较差,并仍然在下坡路上迷失,集数一路上涨的同时,口碑倒挂趋势明显。看来,群众的眼睛容不得半分掺水。

而网剧的口碑相对更高,并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间口碑一路走高,到了今年上半年有所滑落,但依然在及格线以上。在不同体量的网剧里,12集的网剧口碑均值最高,看来,网剧受众对于12集的体量接受度更高,也证明该体量更能出精品。

事实上,得益于大数据支持和用户思维,视频网站主导的网剧有着更为精准的定位,以12集和24集体量为主的短剧集模式便是视频网站基于数据和用户找到的有效“定式”。在今年5月的爱奇艺网剧论坛上,曾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长剧的弃剧率从2016的47%上涨到今年Q1季度的56%,24集以下短剧的拉新率(结局观看人数相比第二集观看人数的涨幅)是20%,45集以上长剧的拉新率只有6%,以此证明了短剧的风险要小于长剧。

事实上,短剧集也因为承载了拓展“付费业务”的历史使命,而对剧集的逻辑和节奏有更高的要求,想要让网友买单,“极致的脱水”起码能证明制作方和平台的诚意,增加网友对平台和内容的信赖,良好的信赖显然有助于提高用户为之消费的意愿。

当网剧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脱水模式,为何传统电视剧依然顶着观众的怨念在长剧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呢?如果要深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

先来说说客观原因。近几年的电视剧市场,受到了太多冲击,比如视频网站崛起对头部版权剧烧钱砸剧引发的大剧热,资本涌入引发的对流量明星的哄抢,等等,这些冲击带来的直观后果是,演员片酬大幅增高,制作成本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电视剧单集采购价格的增长,为了能将高昂的制作费用摊销到市场能承受的电视剧采购价格范畴内,只能拉长剧集的集数来降低单集成本,因此,长剧集成为大投资项目的首选。这也是近几年电视剧集数一路高涨的根本原因。

但长剧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注水,剧的体量取决于故事本身和主创们的“手艺”,“注水”也就多多少少有着主观的动因。如果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架构下的人物群像,主创讲故事的手法不错,剧情和情感的饱和度很高,即便是大体量,也不会被认为注水,比如《甄嬛传》。但大部分的长剧集要么靠增加反反复复的桥段,要么加入大量与主线关联不强的人物,要么干脆在台词上注水,等等手段来生硬地拉长集数。

在“为优质内容付费”的理念还未全民普及的当下,免费播出的长剧集尽管被吐槽,依然还有不错的收视和流量基本盘,但这种免费观看带来的收视红利又能持续几年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