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龙应台:从此野火是路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龙应台:从此野火是路人

真正的野火不在于咄咄逼人的言辞,而是洒满理性光辉的尖锐。

1980年代,继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后,席卷台湾、继而风靡大陆的启蒙之火,首推《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以国际视野打量本土文化,笔力如刀,全无半点女儿作态,端地是野火燎原,势不可挡;为中青报冰点周刊停刊打抱不平,《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热浪滔天,轰动华人世界:野火烧不尽,冰点复又生。

文化,是什么

上书房行走似乎是中国读书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宦门一入深似海,从此野火是路人。从批评者到官员和被批评者,龙应台一直未能适应自己身份的变化,冰点事件之外,语涉公共话题,每每模棱两可、言不及义,成为太极高手。

2012年4月6日,立委段宜康质询文建会主任(“文化部部长”)龙应台:“请你用文明来说服我,请拿出你的良心告诉我们,对那段历史(白色恐怖时期)必须负责的,最大的责任是不是蒋介石、蒋中正先生?是或不是?”龙主任顾左右而言他,段委员很失望:“你连让掌握最大权力的人为这段历史负责的话都讲不出来”,“太怯懦”、“太不负责任了”。

“马政府最耀眼的花瓶”(段宜康语)或有不得已之苦衷,读者意外的是,龙应台从政之后文风陡变,一改面向现代文明的理性和犀利,煽情猛于琼瑶,如关于文化和现代政治家的两篇大作: 

2005年10月发表于中青报冰点周刊的《文化,是什么?》,与野火时代判若云泥,仿佛琼瑶阿姨换了套行头跟读者拉起了家常。时光老人和政坛磨砺并未增加作者的穿透力和绵里藏针的睿智,反倒削去了她的棱角。

文章开篇描述1999年12月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期间,于凌晨三点接受议员“什么叫做文化”的质询:“就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清晨三点钟。”尤其是,大声质询她的议员“喝了点酒,满脸红通通地”。事隔多年,作者不想掩饰自己的不满,虽为公仆,亦属人之常情。

用凡人小事来说明“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答案不能算错,但龙应台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与其身份密切相关的一点:权力的谦卑。虽然她的总体外在表现都在强调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文化,而且是最重要的使文化得以自由、茁壮生长的基础文化。

事实上,品味、道德和智慧都不足以让龙应台或其他任何官员必须“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清晨三点钟”,必须面对空荡荡的议会大厅,必须强压心头的怒火,温文尔雅、毕恭毕敬地接受议员的质询——

让权力必须谦卑的,是现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民主文化:新闻自由、选票政治。官员的长官不只是行政上级,还得面对民众,对民众选出来的代表(议员)负责。文章结尾,龙应台认为一个多元分歧的社会只有依赖文化的力量来凝聚:

“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传统文化能否为塑造公民社会提供强大的支持?拿作者较为了解的台湾和欧美来说,公民社会的凝聚力无非是对自由、人权的捍卫。

“四郎探母”讲述的爱恨纠缠、生离死别,严酷的生存环境与人伦之间的悲剧,确实震撼人心;不过,其故事背景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人伦之外的现代价值观几无用武之地。

公民社会的价值观是自由、法治、宪政,请问:“四郎探母”能为之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养料?如果“社会共识体验营”只是简单地靠辨识彼此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为摧人泪下的戏剧、古曲大放悲声,于建设公民社会而言,岂非南辕北辙?

从野火直抒胸臆的短兵相接到后来的婉约、抒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龙应台求新求变的努力。但你关心的不是风花雪月,再风平浪静、娓娓道来,海水下面也应当是泥土。塑造公民社会是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还是凭借公民教育,是一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文化,是什么?》给出的答案令人遗憾。

《给我们一个政治家》(2008年3月20日《南方都市报》)希望政治家成为小孩的偶像,令人悲从中来。民主社会,小孩子崇拜消防员、医生等舍生忘死、悬壶济世的英雄,再正常不过。政治家?权力被关进牢笼,每天被议员、记者穷追猛打,整得灰头土脸,何以成为小孩的偶像?

政治家呼风唤雨、乾纲独断,偶像崇拜不在话下。给你这样一个人格魅力光彩夺目、超凡入圣的政治家,你敢不敢要?你敢要,民主社会是否允许?

思想薄弱

《大江大海1949》泪流成海,对悲剧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民族劣根毫无反思:“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战争当然有胜利者,哪怕是打了引号的胜利者。“失败”教导我们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价值,教训亦在在多有,败因之检讨、分析何以不见踪影?二者孰轻孰重?    “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当然可以。但,不论是非、正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该如何定义?这个践踏、污辱、伤害人的时代是怎样形成的?模糊问题焦点、毫无节制地煽情,就能解消对战争起因、责任和结果的追问,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中国人唯唯诺诺、不生气,遂有“野火”;中国人生气了(反服贸太阳花学运),文化部长龙应台开始强调:“现在的重点是‘你到底给的是不是专业的压力?’这个命题挑战民间社会自己。”

里根曾言,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我反对”就是专业的民意,就是要求政府必须对这种反对给出让民众满意的答卷,而不是自以为专业在握的傲慢。

龙应台批反服贸学运“思想薄弱”,让人想起国际学术界对骚乱、罢工、起义和革命等非制度化抗议政治的研究,以及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的锐利反击:“20世纪社会科学从19世纪继承下来的遗产如同从一个富有的姨妈那里拿到的一栋老房子:又破又旧、装潢奢华、混乱不堪,不过或许还能补救。”

查尔斯·蒂利的补救措施是另辟蹊径解读法国大革命:革命虽然制造了混乱,但也为社会底层赢得了民主的筹码;大革命留给法国的绝不仅仅是血腥的暴力,还有选举和代议制等一系列以公民权为基础的民主制度。而英国劳工则通过集会、游行,最终促成了普选权的扩大和工党的壮大。

蒂利正确地指出了抗议政治对制度化政治的促进和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力,改变了传统社会学对抗议政治的偏见,2008年4月获得社科领域的最高荣誉艾伯特·赫希曼奖,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

对非制度化抗议政治的研究抱残守缺,站在官本位的立场,动辄挥舞“思想薄弱”的大棒,会不会是“思想薄弱”的另一种表现呢?

台湾人的珍惜

《野火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积累的声望长出沉重的翅膀,龙应台陷入自恋、自大、矫情的旋涡难以自拔:“台湾《天下杂志》发行人殷允芃决心创办《康健杂志》。她的理由是,如果像龙应台这种人对于医学常识都糟到这个程度,那么显然很多人都需要被她拯救。”有没有让你想起龙应台“非常辛苦地为你们读着小说,非常累”(《龙应台评小说》)?

审美经验自可交流,但,读小说首先是悲哀或愉悦你自己好吗?别管累不累,难道真的有人认为,为别人读小说、替别人进行思考和判断是一件正常、可能的事?

“在我离开的前夕,我还是要说我们这个社会一定要给公务员尊严。”2014年12月无意官场的龙应台挂印而去,离开“不接受、不珍惜、不认同”她的台湾人:“当你付出一切,用尽了所有的智慧跟力气,而社会笼罩的是一种不信任,或者你服务的对象不接受、不珍惜、不认同的时候,你还要以什么样的力量走下去?”

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到今天“台湾人,你为什么不珍惜”,龙应台的变化发人深省。中国没有法拉奇似的人物,良有以也。

克林顿因拉链门被媒体、检察官整得苦不堪言,他的告别演说,告诉你什么是公仆的谦逊和美德:“我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但我希望我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日子永远不会结束。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再也不会担任一个能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更高的职位、签订一个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所能签署的更为神圣的契约了。当然,也没有任何一个头衔能让我比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更为自豪的了。谢谢你们!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国!”

官威不倒,民权难立。公仆真正的尊严来自公民社会的批评、监督,而不是威权社会的忍气吞声、曲意逢迎。倘若事与愿违,即便公仆“用尽所有的智慧跟力气”,纳税人照样不接受、不认同。

台湾人不是不珍惜,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无比珍惜无数鲜血、经年抗争得来的民主权利、批评官员的权利、自我决定命运的权利,才会有不分蓝绿的百万红军大倒扁和太阳花学运,把党派利益置于领袖之上,把民众利益置于党派和眼前的经济利益之上,这样的社会有未来!

我想,真正的野火不在于咄咄逼人的言辞,而是洒满理性光辉的尖锐——龙应台过去那些闪闪发光、影响野百合学运的文字,即为最好的证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龙应台:从此野火是路人

真正的野火不在于咄咄逼人的言辞,而是洒满理性光辉的尖锐。

1980年代,继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后,席卷台湾、继而风靡大陆的启蒙之火,首推《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以国际视野打量本土文化,笔力如刀,全无半点女儿作态,端地是野火燎原,势不可挡;为中青报冰点周刊停刊打抱不平,《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热浪滔天,轰动华人世界:野火烧不尽,冰点复又生。

文化,是什么

上书房行走似乎是中国读书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宦门一入深似海,从此野火是路人。从批评者到官员和被批评者,龙应台一直未能适应自己身份的变化,冰点事件之外,语涉公共话题,每每模棱两可、言不及义,成为太极高手。

2012年4月6日,立委段宜康质询文建会主任(“文化部部长”)龙应台:“请你用文明来说服我,请拿出你的良心告诉我们,对那段历史(白色恐怖时期)必须负责的,最大的责任是不是蒋介石、蒋中正先生?是或不是?”龙主任顾左右而言他,段委员很失望:“你连让掌握最大权力的人为这段历史负责的话都讲不出来”,“太怯懦”、“太不负责任了”。

“马政府最耀眼的花瓶”(段宜康语)或有不得已之苦衷,读者意外的是,龙应台从政之后文风陡变,一改面向现代文明的理性和犀利,煽情猛于琼瑶,如关于文化和现代政治家的两篇大作: 

2005年10月发表于中青报冰点周刊的《文化,是什么?》,与野火时代判若云泥,仿佛琼瑶阿姨换了套行头跟读者拉起了家常。时光老人和政坛磨砺并未增加作者的穿透力和绵里藏针的睿智,反倒削去了她的棱角。

文章开篇描述1999年12月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期间,于凌晨三点接受议员“什么叫做文化”的质询:“就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清晨三点钟。”尤其是,大声质询她的议员“喝了点酒,满脸红通通地”。事隔多年,作者不想掩饰自己的不满,虽为公仆,亦属人之常情。

用凡人小事来说明“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答案不能算错,但龙应台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与其身份密切相关的一点:权力的谦卑。虽然她的总体外在表现都在强调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文化,而且是最重要的使文化得以自由、茁壮生长的基础文化。

事实上,品味、道德和智慧都不足以让龙应台或其他任何官员必须“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清晨三点钟”,必须面对空荡荡的议会大厅,必须强压心头的怒火,温文尔雅、毕恭毕敬地接受议员的质询——

让权力必须谦卑的,是现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民主文化:新闻自由、选票政治。官员的长官不只是行政上级,还得面对民众,对民众选出来的代表(议员)负责。文章结尾,龙应台认为一个多元分歧的社会只有依赖文化的力量来凝聚:

“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传统文化能否为塑造公民社会提供强大的支持?拿作者较为了解的台湾和欧美来说,公民社会的凝聚力无非是对自由、人权的捍卫。

“四郎探母”讲述的爱恨纠缠、生离死别,严酷的生存环境与人伦之间的悲剧,确实震撼人心;不过,其故事背景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人伦之外的现代价值观几无用武之地。

公民社会的价值观是自由、法治、宪政,请问:“四郎探母”能为之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养料?如果“社会共识体验营”只是简单地靠辨识彼此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为摧人泪下的戏剧、古曲大放悲声,于建设公民社会而言,岂非南辕北辙?

从野火直抒胸臆的短兵相接到后来的婉约、抒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龙应台求新求变的努力。但你关心的不是风花雪月,再风平浪静、娓娓道来,海水下面也应当是泥土。塑造公民社会是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还是凭借公民教育,是一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文化,是什么?》给出的答案令人遗憾。

《给我们一个政治家》(2008年3月20日《南方都市报》)希望政治家成为小孩的偶像,令人悲从中来。民主社会,小孩子崇拜消防员、医生等舍生忘死、悬壶济世的英雄,再正常不过。政治家?权力被关进牢笼,每天被议员、记者穷追猛打,整得灰头土脸,何以成为小孩的偶像?

政治家呼风唤雨、乾纲独断,偶像崇拜不在话下。给你这样一个人格魅力光彩夺目、超凡入圣的政治家,你敢不敢要?你敢要,民主社会是否允许?

思想薄弱

《大江大海1949》泪流成海,对悲剧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民族劣根毫无反思:“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战争当然有胜利者,哪怕是打了引号的胜利者。“失败”教导我们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价值,教训亦在在多有,败因之检讨、分析何以不见踪影?二者孰轻孰重?    “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当然可以。但,不论是非、正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该如何定义?这个践踏、污辱、伤害人的时代是怎样形成的?模糊问题焦点、毫无节制地煽情,就能解消对战争起因、责任和结果的追问,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中国人唯唯诺诺、不生气,遂有“野火”;中国人生气了(反服贸太阳花学运),文化部长龙应台开始强调:“现在的重点是‘你到底给的是不是专业的压力?’这个命题挑战民间社会自己。”

里根曾言,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我反对”就是专业的民意,就是要求政府必须对这种反对给出让民众满意的答卷,而不是自以为专业在握的傲慢。

龙应台批反服贸学运“思想薄弱”,让人想起国际学术界对骚乱、罢工、起义和革命等非制度化抗议政治的研究,以及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的锐利反击:“20世纪社会科学从19世纪继承下来的遗产如同从一个富有的姨妈那里拿到的一栋老房子:又破又旧、装潢奢华、混乱不堪,不过或许还能补救。”

查尔斯·蒂利的补救措施是另辟蹊径解读法国大革命:革命虽然制造了混乱,但也为社会底层赢得了民主的筹码;大革命留给法国的绝不仅仅是血腥的暴力,还有选举和代议制等一系列以公民权为基础的民主制度。而英国劳工则通过集会、游行,最终促成了普选权的扩大和工党的壮大。

蒂利正确地指出了抗议政治对制度化政治的促进和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力,改变了传统社会学对抗议政治的偏见,2008年4月获得社科领域的最高荣誉艾伯特·赫希曼奖,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

对非制度化抗议政治的研究抱残守缺,站在官本位的立场,动辄挥舞“思想薄弱”的大棒,会不会是“思想薄弱”的另一种表现呢?

台湾人的珍惜

《野火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积累的声望长出沉重的翅膀,龙应台陷入自恋、自大、矫情的旋涡难以自拔:“台湾《天下杂志》发行人殷允芃决心创办《康健杂志》。她的理由是,如果像龙应台这种人对于医学常识都糟到这个程度,那么显然很多人都需要被她拯救。”有没有让你想起龙应台“非常辛苦地为你们读着小说,非常累”(《龙应台评小说》)?

审美经验自可交流,但,读小说首先是悲哀或愉悦你自己好吗?别管累不累,难道真的有人认为,为别人读小说、替别人进行思考和判断是一件正常、可能的事?

“在我离开的前夕,我还是要说我们这个社会一定要给公务员尊严。”2014年12月无意官场的龙应台挂印而去,离开“不接受、不珍惜、不认同”她的台湾人:“当你付出一切,用尽了所有的智慧跟力气,而社会笼罩的是一种不信任,或者你服务的对象不接受、不珍惜、不认同的时候,你还要以什么样的力量走下去?”

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到今天“台湾人,你为什么不珍惜”,龙应台的变化发人深省。中国没有法拉奇似的人物,良有以也。

克林顿因拉链门被媒体、检察官整得苦不堪言,他的告别演说,告诉你什么是公仆的谦逊和美德:“我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但我希望我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日子永远不会结束。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再也不会担任一个能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更高的职位、签订一个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所能签署的更为神圣的契约了。当然,也没有任何一个头衔能让我比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更为自豪的了。谢谢你们!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国!”

官威不倒,民权难立。公仆真正的尊严来自公民社会的批评、监督,而不是威权社会的忍气吞声、曲意逢迎。倘若事与愿违,即便公仆“用尽所有的智慧跟力气”,纳税人照样不接受、不认同。

台湾人不是不珍惜,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无比珍惜无数鲜血、经年抗争得来的民主权利、批评官员的权利、自我决定命运的权利,才会有不分蓝绿的百万红军大倒扁和太阳花学运,把党派利益置于领袖之上,把民众利益置于党派和眼前的经济利益之上,这样的社会有未来!

我想,真正的野火不在于咄咄逼人的言辞,而是洒满理性光辉的尖锐——龙应台过去那些闪闪发光、影响野百合学运的文字,即为最好的证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