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钢琴之王施坦威即将再次易手,百年品牌的下一站是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钢琴之王施坦威即将再次易手,百年品牌的下一站是中国?

在品牌,工艺,历史的加持下,施坦威钢琴的售价自然不菲。有人称之为汽车界的劳斯莱斯,根据国外知名网站bluebookofpianos的数据,2017年施坦威的立式钢琴折合人民币20万起,三角钢琴则至少50万人民币,远非普通家庭消费得起。

8月7日,彭博引述消息人士的报导称,全球知名的顶级钢琴公司施坦威已经引起中国保利集团的收购兴致,正处在考虑提出收购价的初步阶段,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竞购者。目前施坦威公司由美国对冲基金业亿万富翁John Paulson拥有,其在2013年以约5.12亿美元将施坦威私有化。

上一次,当2013年施坦威易手时,许多钢琴家们担心新主人会插手施坦威历史悠久和耗时的生产方式。例如钢琴家加里·格拉弗曼(Gary Graffman)就曾表示,“我无从得知,他们是否会像过去一样关注每一台钢琴呢?”

此次施坦威即将再次易手,同样的疑问极有可能再次产生,而若真落入中资手中,以西方媒体一贯对中资偏见,或许舆论也会更加猛烈一些,这也是后期中资在收购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全球钢琴食物链顶端的品牌

资料显示,施坦威公司(SteinwayMusical Instruments)由德国移民亨利·恩格尔哈特·施坦威(Henry EngelhardSteinway)于1853年在纽约曼哈顿成立。此后,亨利和他的儿子们,即西奥多(C. F. Theodore)、查尔斯(Charles)、小亨利(Henry Jr.)、威廉姆(William)和艾尔伯特(Albert)共同创造了现代钢琴产业最知名的公司。

施坦威官方资料称,其制琴师始终精工细作、精选良材,才赋予了每一架施坦威钢琴独有的华贵气质、长久的使用寿命与无与伦比的音色。每一架施坦威钢琴都由12,000个零件组成,从制作到完成用时长达一年。为了达到施坦威钢琴最佳的声学品质,制作钢琴的木料需要平均两年的干燥时间。同时施坦威还严选制作钢琴使用的金属、呢毡、胶水、皮革等,将每一架钢琴完全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制造。

此外,自1857年施坦威公司获得首项专利以来,一个世纪里施坦威共获得了超过135项发明专利,成为现代钢琴制作的奠基者和衡量钢琴品质的准绳。

众多钢琴大师也对施坦威赞赏有加,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一句“施坦威就是施坦威,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仿”在钢琴届流传极为广泛。而比利·乔尔则表示,“我一直非常欣赏施坦威钢琴完美的音质、纯净的音色、稳定的音准、灵敏的触感以及卓越的工艺。”另有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我想做音乐,这就意味着,我要选择施坦威。”等。

在2015/2016的北美音乐季,96%以上的钢琴独奏家都选择了施坦威钢琴进行演奏,施坦威钢琴在专业领域的受认可程度由此可见。

在品牌,工艺,历史的加持下,施坦威钢琴的售价自然不菲。有人称之为汽车界的劳斯莱斯,根据国外知名网站bluebookofpianos的数据,2017年施坦威的立式钢琴折合人民币20万起,三角钢琴则至少50万人民币,远非普通家庭消费得起。

施坦威钢琴报价

来源:http://www.bluebookofpianos.com/steinway.htm

几经易手 新千年以来增长乏力

虽然贵为钢琴之王,施坦威在过去165年的历史上已被多次转手。从1853年施坦威家族创立公司后,1972年,家族后代将公司卖给了CBS。20世纪80年代,施坦威再次被卖给波士顿的一个投资公司,90年代则被卖给当时名为塞尔玛工业(Selmer Industries)的乐队乐器生产公司。此后施坦威于1996上市,直至2013年John Paulson将其私有化。

施坦威在钢琴历史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2000年之后的财务数据却并不漂亮。

晨哨并购根据PitchBook数据制图整理

2000年以来,受欧美钢琴市场整体增长趋缓的关系,施坦威的营收增长缓慢。从上图可知,2008年以前,尚且略有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3.31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4.06亿美元,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其一夜回到解放前,2009年的营收仅为3.06亿美元,比2000年还少。此后,施坦威的业绩随着经济危机的复苏而回升,但直到被收购前的2012年,营收仅为3.54亿美元,与10年前相当。

2013年施坦威被收购后,作为非上市公司的施坦威也再没发布过财报。虽然具体营收未知,但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仍可发现其在被收购后的业绩增长也乏善可陈。

比如2016年12月福布斯曾报道,施坦威当时12个月的业绩较2014年全年12个月的业绩下降20%。而在此前2016年6月,施坦威为了缓解财务压力从KonicaMinolta Business Solution公司处获得一笔债务融资。更早之前的2014年9月30日,施坦威则从AmericanCapital处获得500万美元债务融资以解燃眉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媒有报道称现拥有者John Paulson正寻求10亿美元估值的价格出售,或许难度不小。

中国能否成为施坦威下一站?

某种程度上看,施坦威近十几年的业绩增长乏力并非自身品质原因,与同行竞争也关系不大,更大原因则是钢琴市场尤其是顶级钢琴市场本身的市场行情。

根据Statista一份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市场共出售33818架钢琴,比2015年95518的出货量相比下降了65%。美国也是施坦威最大的市场所在。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百户钢琴拥有量还不到3架,欧美国家每百户钢琴拥有量则在20架至30架,潜在市场巨大。

国内上市公司珠江钢琴的分析也显示,近年来,全球钢琴产销量基本稳定在50万架左右,中高档钢琴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市场,但中国居民钢琴尚处于普及阶段,每百户钢琴保有量远低日本和欧美水平,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由中国乐器协会行业统计,2016年,国内钢琴产量共计35.26万架,同比减少1.32%。其中立式钢琴33.91万架,同比减少1.34%,三角钢琴1.35万架,同比减少0.87%。钢琴产销量仍然高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钢琴总产量70%以上。从钢琴产业数据分析,中国钢琴生产总量虽然有小幅波动,但由于中国钢琴市场庞大,二三线城市文化消费发展迅猛,所以,未来国内钢琴行业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消费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父母希望子女至少学一样乐器,有估计认为,中国学钢琴的孩子有4000万人,美国只有600万,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具体到施坦威,中国也逐渐成为其全球版图中的重要布局。过去10年间,它在中国的销量每年增长15%,远远超过在欧美国家的增长幅度。中国如今已是施坦威在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占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5月,施坦威钢琴亚太区总裁位炜接受要客研究院专访时也透露出这个趋势。尽管能购买施坦威钢琴的家庭还很少,但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予施坦威极大的信心,位炜表示,目前施坦威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占全球市场的25-30%,施坦威正以每年增加3-5个代理商的速度,迅速在全国40个重要城市渗透。

视线转到此次传闻中的中资主角——保利集团,旗下保利文化在剧院管理业务的稳步发展也意味着收购一家钢琴公司并非完全跨界,至少在机构客户端能助一臂之力。

本文参考资料:

1)施坦威2012年年报

2)PitchBook

3)施坦威官方公众号

4)纽约时报-《施坦威的中国野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钢琴之王施坦威即将再次易手,百年品牌的下一站是中国?

在品牌,工艺,历史的加持下,施坦威钢琴的售价自然不菲。有人称之为汽车界的劳斯莱斯,根据国外知名网站bluebookofpianos的数据,2017年施坦威的立式钢琴折合人民币20万起,三角钢琴则至少50万人民币,远非普通家庭消费得起。

8月7日,彭博引述消息人士的报导称,全球知名的顶级钢琴公司施坦威已经引起中国保利集团的收购兴致,正处在考虑提出收购价的初步阶段,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竞购者。目前施坦威公司由美国对冲基金业亿万富翁John Paulson拥有,其在2013年以约5.12亿美元将施坦威私有化。

上一次,当2013年施坦威易手时,许多钢琴家们担心新主人会插手施坦威历史悠久和耗时的生产方式。例如钢琴家加里·格拉弗曼(Gary Graffman)就曾表示,“我无从得知,他们是否会像过去一样关注每一台钢琴呢?”

此次施坦威即将再次易手,同样的疑问极有可能再次产生,而若真落入中资手中,以西方媒体一贯对中资偏见,或许舆论也会更加猛烈一些,这也是后期中资在收购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全球钢琴食物链顶端的品牌

资料显示,施坦威公司(SteinwayMusical Instruments)由德国移民亨利·恩格尔哈特·施坦威(Henry EngelhardSteinway)于1853年在纽约曼哈顿成立。此后,亨利和他的儿子们,即西奥多(C. F. Theodore)、查尔斯(Charles)、小亨利(Henry Jr.)、威廉姆(William)和艾尔伯特(Albert)共同创造了现代钢琴产业最知名的公司。

施坦威官方资料称,其制琴师始终精工细作、精选良材,才赋予了每一架施坦威钢琴独有的华贵气质、长久的使用寿命与无与伦比的音色。每一架施坦威钢琴都由12,000个零件组成,从制作到完成用时长达一年。为了达到施坦威钢琴最佳的声学品质,制作钢琴的木料需要平均两年的干燥时间。同时施坦威还严选制作钢琴使用的金属、呢毡、胶水、皮革等,将每一架钢琴完全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制造。

此外,自1857年施坦威公司获得首项专利以来,一个世纪里施坦威共获得了超过135项发明专利,成为现代钢琴制作的奠基者和衡量钢琴品质的准绳。

众多钢琴大师也对施坦威赞赏有加,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一句“施坦威就是施坦威,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仿”在钢琴届流传极为广泛。而比利·乔尔则表示,“我一直非常欣赏施坦威钢琴完美的音质、纯净的音色、稳定的音准、灵敏的触感以及卓越的工艺。”另有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我想做音乐,这就意味着,我要选择施坦威。”等。

在2015/2016的北美音乐季,96%以上的钢琴独奏家都选择了施坦威钢琴进行演奏,施坦威钢琴在专业领域的受认可程度由此可见。

在品牌,工艺,历史的加持下,施坦威钢琴的售价自然不菲。有人称之为汽车界的劳斯莱斯,根据国外知名网站bluebookofpianos的数据,2017年施坦威的立式钢琴折合人民币20万起,三角钢琴则至少50万人民币,远非普通家庭消费得起。

施坦威钢琴报价

来源:http://www.bluebookofpianos.com/steinway.htm

几经易手 新千年以来增长乏力

虽然贵为钢琴之王,施坦威在过去165年的历史上已被多次转手。从1853年施坦威家族创立公司后,1972年,家族后代将公司卖给了CBS。20世纪80年代,施坦威再次被卖给波士顿的一个投资公司,90年代则被卖给当时名为塞尔玛工业(Selmer Industries)的乐队乐器生产公司。此后施坦威于1996上市,直至2013年John Paulson将其私有化。

施坦威在钢琴历史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2000年之后的财务数据却并不漂亮。

晨哨并购根据PitchBook数据制图整理

2000年以来,受欧美钢琴市场整体增长趋缓的关系,施坦威的营收增长缓慢。从上图可知,2008年以前,尚且略有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3.31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4.06亿美元,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其一夜回到解放前,2009年的营收仅为3.06亿美元,比2000年还少。此后,施坦威的业绩随着经济危机的复苏而回升,但直到被收购前的2012年,营收仅为3.54亿美元,与10年前相当。

2013年施坦威被收购后,作为非上市公司的施坦威也再没发布过财报。虽然具体营收未知,但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仍可发现其在被收购后的业绩增长也乏善可陈。

比如2016年12月福布斯曾报道,施坦威当时12个月的业绩较2014年全年12个月的业绩下降20%。而在此前2016年6月,施坦威为了缓解财务压力从KonicaMinolta Business Solution公司处获得一笔债务融资。更早之前的2014年9月30日,施坦威则从AmericanCapital处获得500万美元债务融资以解燃眉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媒有报道称现拥有者John Paulson正寻求10亿美元估值的价格出售,或许难度不小。

中国能否成为施坦威下一站?

某种程度上看,施坦威近十几年的业绩增长乏力并非自身品质原因,与同行竞争也关系不大,更大原因则是钢琴市场尤其是顶级钢琴市场本身的市场行情。

根据Statista一份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市场共出售33818架钢琴,比2015年95518的出货量相比下降了65%。美国也是施坦威最大的市场所在。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百户钢琴拥有量还不到3架,欧美国家每百户钢琴拥有量则在20架至30架,潜在市场巨大。

国内上市公司珠江钢琴的分析也显示,近年来,全球钢琴产销量基本稳定在50万架左右,中高档钢琴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市场,但中国居民钢琴尚处于普及阶段,每百户钢琴保有量远低日本和欧美水平,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由中国乐器协会行业统计,2016年,国内钢琴产量共计35.26万架,同比减少1.32%。其中立式钢琴33.91万架,同比减少1.34%,三角钢琴1.35万架,同比减少0.87%。钢琴产销量仍然高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钢琴总产量70%以上。从钢琴产业数据分析,中国钢琴生产总量虽然有小幅波动,但由于中国钢琴市场庞大,二三线城市文化消费发展迅猛,所以,未来国内钢琴行业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消费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父母希望子女至少学一样乐器,有估计认为,中国学钢琴的孩子有4000万人,美国只有600万,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具体到施坦威,中国也逐渐成为其全球版图中的重要布局。过去10年间,它在中国的销量每年增长15%,远远超过在欧美国家的增长幅度。中国如今已是施坦威在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占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5月,施坦威钢琴亚太区总裁位炜接受要客研究院专访时也透露出这个趋势。尽管能购买施坦威钢琴的家庭还很少,但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予施坦威极大的信心,位炜表示,目前施坦威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占全球市场的25-30%,施坦威正以每年增加3-5个代理商的速度,迅速在全国40个重要城市渗透。

视线转到此次传闻中的中资主角——保利集团,旗下保利文化在剧院管理业务的稳步发展也意味着收购一家钢琴公司并非完全跨界,至少在机构客户端能助一臂之力。

本文参考资料:

1)施坦威2012年年报

2)PitchBook

3)施坦威官方公众号

4)纽约时报-《施坦威的中国野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