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公示仅3天、没有科研院所参与,《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像是一个玩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公示仅3天、没有科研院所参与,《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像是一个玩笑

模糊地混淆两种鱼的概念,只会令虹鳟鱼被污名化;唯有“实话实说”,坦诚面对市场,才能为无辜的虹鳟鱼正名。

今年初夏三文鱼和虹鳟鱼的争议使得消费者仍然心有余悸,近日有一社团组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急忙发布了一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想要在正式文件上把虹鳟鱼列入三文鱼的范畴,但是这份团体标准的制定方法毫不符合这一协会自己颁布的《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做法自相矛盾。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8月10日在青海西宁召开团体标准发布会,《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下称《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份《团体标准》令外界最为关注的是它明确提出三文鱼(salmon)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一举将虹鳟归为三文鱼的范畴。

该协会的官网上公布,发布会当天,有来自全国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水产企业、餐饮企业近300位代表及10余家媒体到场参与,共同见证标准的发布。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

然而这一《团体标准》从公示到正式发布,仅仅用了3天时间。8月6日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更新了关于《团体标准》(报批稿)的公示:《团体标准》目前已进入报批程序。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8年8月9日。

也就是说,该协会仅仅给了“社会各界”2天时间提出意见,而在其后第三天,大张旗鼓在青海西宁召开团体标准发布会,并邀请到300名社会各界代表和10余家媒体捧场。规模之大、形式之隆重,显然需要提前多日准备会场、协调各方时间,绝不可能是8月9日没有收到对于《团体标准》的任何异议而临时搭台。可见主办方一早就知道,这份《团体标准》一定会通过,公示和听取意见,只不过是流于形式。

但这个“形式”也走得太不走心。

早在2015年,该协会自己颁布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经审核批准的行业团体标准应当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统一编号,并以公告的形式对外公示十五天,如无意见,正式发布。”

实际上,此次公示的时间仅仅是规定时间的五分之一。而这不是该协会第一次自己“打脸”。今年6月7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鲶鱼产业分会提出《冻巴沙鱼片》《冻斑点叉尾鮰鱼片》《冻斑点叉尾鮰鱼片加工技术规范》《冻调味斑点叉尾鮰加工技术规范》4项团体标准,公示的截止日期是6月9日,也仅有3天。

根据官方简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由从事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水产科研、教学等其他为水产加工与流通业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自愿联合组成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组织企业制定这些团体标准,也是该协会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第六章附则,制修订标准的收费标准是,主要起草单位 3 万元,其他起草单位 1 万元,用于组织评审、标准宣贯、培训等。

此次《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起草单位包括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大连瑞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爱乐水产(青岛)有限公司、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其中排在首位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正是今年5月底在三文鱼和虹鳟鱼之争中的舆论焦点——这家公司号称产出中国“三分之一的三文鱼”,但实际生产的是虹鳟鱼。

在8月10日《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的同时,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还成立了三文鱼分会,由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米燕为首届分会会长,任期五年。

而这份《团体标准》让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自己“打脸”的另一个点是,让从头到尾都未见独立、第三方、代表学界的科研院所参加——2015年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标准起草单位至少包括五个企业、两个科研院所。”

所以,不能怪网民太毒舌——“行业标准由生产商来定,那考试成绩由学生自己定可好?”这条微博评论被赞1.6万多次。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在8月13日舆论开始关注之后,删掉了官网上一些关于虹鳟鱼的文章。据澎湃新闻报道,果壳科普作家、网友“钟大厨在江湖”贴出其8月13日下午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搜索“虹鳟”二字出现的结果,截图中有题为《市面上低价三文鱼有可能是大马哈鱼、虹鳟鱼冒充的》、《浙江温州真假三文鱼之谜虹鳟鱼代替欺诈消费者?》、《“挪威三文鱼”很少见,“淡水三文鱼”是虹鳟》等文章。而当澎湃记者8月14日晚间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搜索“虹鳟”二字时,已未能找到截图中的所有文章。

8月13日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尚存的一些文章,其后被删除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事实上虹鳟鱼养殖是青海省力推的扶贫创收方向之一。2016年底的《西宁晚报》报道,青海的虹鳟鱼“占领了全国75%的份额,每10条虹鳟鱼中,就有7条来自青海。今年全省虹鳟鱼产量达到了1万多吨,在全国达到了顶级。国外订单量猛增,主要出口至俄罗斯、丹麦等地,在国内远销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海省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和寒凉的气温,适合冷水鱼生长。截至2016年,青海省可利用发展渔业的水面有60余万亩,其中水库57.4万亩,湖泊6万余亩,池塘6200亩。随着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形成了10座大中型水库,常规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鱼、鲤、鲫等温水性鱼类,冷水性养殖品种以虹鳟、金鳟、高白鲑等冷水性鱼类为主,同时还开展了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的养殖,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冷水鱼养殖发展模式。

该省在冷水鱼类养殖上投入了不少成本和心血。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起初的示范推广很难,老百姓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河边上的农民才开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从黄河水里淘出了“金鱼”。

虹鳟养殖目前已经是青海省龙羊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龙羊峡镇所属的共和县人民政府网站2015年的消息显示,自龙羊峡镇引进三文鱼(应为虹鳟)养殖技术以来,全镇有1300余人,参与到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的行列中,带动全镇农牧民平均收入从1800多元增至4000多元,整个龙羊峡镇通过三文鱼(虹鳟)产业链条的带动取得产值达7000万元。龙羊峡镇旅游业也借力于三文鱼(虹鳟)养殖,以龙羊湖野生鱼宴为特色,发展农家乐产业。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就是带领龙羊峡镇虹鳟鱼养殖业大力发展起来的企业。

青海各级政府要扶贫攻坚不错,要带动财政收入也不错,但经过近三个月的争议和科普,越来越多消费者了解到了虹鳟鱼和三文鱼的区别,偷换概念的做法只会显得过于简单粗暴而不具公信力。实际上,虹鳟鱼也是极具营养价值的鱼类,在挪威,虹鳟鱼的平均售价甚至略高于三文鱼。模糊地混淆两种鱼的概念,只会令虹鳟鱼被污名化;唯有“实话实说”,坦诚面对市场,才能为无辜的虹鳟鱼正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公示仅3天、没有科研院所参与,《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像是一个玩笑

模糊地混淆两种鱼的概念,只会令虹鳟鱼被污名化;唯有“实话实说”,坦诚面对市场,才能为无辜的虹鳟鱼正名。

今年初夏三文鱼和虹鳟鱼的争议使得消费者仍然心有余悸,近日有一社团组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急忙发布了一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想要在正式文件上把虹鳟鱼列入三文鱼的范畴,但是这份团体标准的制定方法毫不符合这一协会自己颁布的《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做法自相矛盾。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8月10日在青海西宁召开团体标准发布会,《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下称《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份《团体标准》令外界最为关注的是它明确提出三文鱼(salmon)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一举将虹鳟归为三文鱼的范畴。

该协会的官网上公布,发布会当天,有来自全国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水产企业、餐饮企业近300位代表及10余家媒体到场参与,共同见证标准的发布。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

然而这一《团体标准》从公示到正式发布,仅仅用了3天时间。8月6日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更新了关于《团体标准》(报批稿)的公示:《团体标准》目前已进入报批程序。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8年8月9日。

也就是说,该协会仅仅给了“社会各界”2天时间提出意见,而在其后第三天,大张旗鼓在青海西宁召开团体标准发布会,并邀请到300名社会各界代表和10余家媒体捧场。规模之大、形式之隆重,显然需要提前多日准备会场、协调各方时间,绝不可能是8月9日没有收到对于《团体标准》的任何异议而临时搭台。可见主办方一早就知道,这份《团体标准》一定会通过,公示和听取意见,只不过是流于形式。

但这个“形式”也走得太不走心。

早在2015年,该协会自己颁布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经审核批准的行业团体标准应当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统一编号,并以公告的形式对外公示十五天,如无意见,正式发布。”

实际上,此次公示的时间仅仅是规定时间的五分之一。而这不是该协会第一次自己“打脸”。今年6月7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鲶鱼产业分会提出《冻巴沙鱼片》《冻斑点叉尾鮰鱼片》《冻斑点叉尾鮰鱼片加工技术规范》《冻调味斑点叉尾鮰加工技术规范》4项团体标准,公示的截止日期是6月9日,也仅有3天。

根据官方简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由从事水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水产科研、教学等其他为水产加工与流通业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自愿联合组成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组织企业制定这些团体标准,也是该协会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第六章附则,制修订标准的收费标准是,主要起草单位 3 万元,其他起草单位 1 万元,用于组织评审、标准宣贯、培训等。

此次《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起草单位包括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大连瑞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爱乐水产(青岛)有限公司、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其中排在首位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正是今年5月底在三文鱼和虹鳟鱼之争中的舆论焦点——这家公司号称产出中国“三分之一的三文鱼”,但实际生产的是虹鳟鱼。

在8月10日《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的同时,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还成立了三文鱼分会,由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米燕为首届分会会长,任期五年。

而这份《团体标准》让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自己“打脸”的另一个点是,让从头到尾都未见独立、第三方、代表学界的科研院所参加——2015年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标准起草单位至少包括五个企业、两个科研院所。”

所以,不能怪网民太毒舌——“行业标准由生产商来定,那考试成绩由学生自己定可好?”这条微博评论被赞1.6万多次。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在8月13日舆论开始关注之后,删掉了官网上一些关于虹鳟鱼的文章。据澎湃新闻报道,果壳科普作家、网友“钟大厨在江湖”贴出其8月13日下午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搜索“虹鳟”二字出现的结果,截图中有题为《市面上低价三文鱼有可能是大马哈鱼、虹鳟鱼冒充的》、《浙江温州真假三文鱼之谜虹鳟鱼代替欺诈消费者?》、《“挪威三文鱼”很少见,“淡水三文鱼”是虹鳟》等文章。而当澎湃记者8月14日晚间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搜索“虹鳟”二字时,已未能找到截图中的所有文章。

8月13日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尚存的一些文章,其后被删除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事实上虹鳟鱼养殖是青海省力推的扶贫创收方向之一。2016年底的《西宁晚报》报道,青海的虹鳟鱼“占领了全国75%的份额,每10条虹鳟鱼中,就有7条来自青海。今年全省虹鳟鱼产量达到了1万多吨,在全国达到了顶级。国外订单量猛增,主要出口至俄罗斯、丹麦等地,在国内远销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海省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和寒凉的气温,适合冷水鱼生长。截至2016年,青海省可利用发展渔业的水面有60余万亩,其中水库57.4万亩,湖泊6万余亩,池塘6200亩。随着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形成了10座大中型水库,常规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鱼、鲤、鲫等温水性鱼类,冷水性养殖品种以虹鳟、金鳟、高白鲑等冷水性鱼类为主,同时还开展了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的养殖,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冷水鱼养殖发展模式。

该省在冷水鱼类养殖上投入了不少成本和心血。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起初的示范推广很难,老百姓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河边上的农民才开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从黄河水里淘出了“金鱼”。

虹鳟养殖目前已经是青海省龙羊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龙羊峡镇所属的共和县人民政府网站2015年的消息显示,自龙羊峡镇引进三文鱼(应为虹鳟)养殖技术以来,全镇有1300余人,参与到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的行列中,带动全镇农牧民平均收入从1800多元增至4000多元,整个龙羊峡镇通过三文鱼(虹鳟)产业链条的带动取得产值达7000万元。龙羊峡镇旅游业也借力于三文鱼(虹鳟)养殖,以龙羊湖野生鱼宴为特色,发展农家乐产业。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就是带领龙羊峡镇虹鳟鱼养殖业大力发展起来的企业。

青海各级政府要扶贫攻坚不错,要带动财政收入也不错,但经过近三个月的争议和科普,越来越多消费者了解到了虹鳟鱼和三文鱼的区别,偷换概念的做法只会显得过于简单粗暴而不具公信力。实际上,虹鳟鱼也是极具营养价值的鱼类,在挪威,虹鳟鱼的平均售价甚至略高于三文鱼。模糊地混淆两种鱼的概念,只会令虹鳟鱼被污名化;唯有“实话实说”,坦诚面对市场,才能为无辜的虹鳟鱼正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