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延禧攻略》:现代女性主义的舒爽宫斗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延禧攻略》:现代女性主义的舒爽宫斗剧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从一个小宫女成长为令贵妃,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宫中女子能够涉足的领域中,做到了极致。

在这个几大流量的剧都悄悄扑街的暑假,于正的《延禧攻略》成了最后的赢家,猫眼数据显示,《延禧攻略》于8月12日单日播放量高达5.3亿,打破今年全网电视剧+网剧单日播放记录,同时,截止到8月14日,总播放量已达到56亿。

凭借富有质感的画面和利落快意的剧情,《延禧攻略》吸引了大量粉丝,暂时帮助于正摘掉了他的“雷剧”标签。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延禧攻略》仍有抄袭之嫌,但曾今那个总是被人嘲笑的于正,如今做到了很多同类电视剧没能做到的:在一部“大女主”剧中,一定程度上真正表达了女性主义。

《延禧攻略》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清宫剧,但是其本质是非常前卫的,即使这对于一部古装宫斗剧来说并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优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比如:隐晦地表现了同性恋;让反派喜塔腊尔晴说出让厌恶她的观众也无可辩驳的男女平等言论;刻画了一个被责任困住、但仍然向往自由的富察皇后。

端庄贤淑的一国之母、观众最喜爱的容音小仙女,也曾有过喝茶看戏骑马的少女时代,在宫规森严中偷偷牵过丈夫的手,也因为比丈夫多说了两句话而被先太后罚抄《女戒》。

然而,即使她逐渐被驯化为封建礼教定义下的贤皇后,内心仍然不认同这些“吃人”的规矩,这也是她后半生矛盾挣扎的痛苦之源。而她的反抗开始于不服礼教的璎珞的出现,并最终以自杀实现彻底的挣脱。

从“靠男人”到“靠自己”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从一个小宫女成长为令贵妃,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宫中女子能够涉足的领域中,做到了极致。

魏璎珞打怪升级的过程,虽然有主角光环加持,但总的基调是“靠自己”,这是一个孤勇到有些疏离的角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小太监、皇后等角色之间,也是互为依傍的,并没有很明显的无功受禄之感,这一点在国产剧中非常难得。

参考隔壁同期大女主题材剧《扶摇》,原著小说本身是女强文,而电视剧却披了个大女主的皮子,硬生生将女主拗成了靠男人上位的人设,在初期涉嫌抄袭《哈利波特》的热度过去之后,就没有太多讨论度了。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在国产剧里并不少见。

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女子图鉴》、去年大热的《我的前半生》和《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等,明明是女性自强奋斗题材,却一次又一次借助剧中男性的助力,走上所谓的“人生巅峰”。甚至《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的引路人、一个已经成功的女强人角色,都是靠着多次离婚积累起财富,这无疑与此类题材电视剧原本想传达的东西是相悖的。

这些设定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与社会现实脱节太厉害,与受众群体的需求相去甚远。中国大部分成年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对男性的依附程度越来越小,然而,她们的职场处境并不乐观,人们对女性职员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并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愈发难以改变。

女性观众期待着文艺作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扭转这一观念,却发现那些号称大女主的作品正是女性刻板印象的暗中推手,剧中女性角色依靠男人得来的成功,也是对女性个人价值的贬低。而作为在此类电视剧的受众中占了大多数的现代女性群体,并不认为这样的剧情符合她们的性别观和价值观,甚至感到被轻视,渐渐地也就不愿买账了。

然而,虽然《延禧攻略》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也称不上是一部足够优秀的大女主作品,细想来,《延禧攻略》不过是将男性的帮助转嫁到了编剧金手指上,不但与封建社会现实极不相符,女主角的种种布谋和频繁化险为夷都是合理性存疑的。

摆正了主题,却仍讲不好故事

《延禧攻略》虽然在全局调性和人物塑造中满足了观众的期待,但并没有与之相配的剧情支撑,于正对观众的需求有很精准的把握,但缺少写好一部剧的笔力,剧中角色缺乏合理的成长,金手指从头开到尾,所以《延禧攻略》也只能流于“爽剧”层次。

这也是如今国内电视剧市场的通病,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好的,但剧情的设置浮于表面,落不到实处,与观众所体察的现实生活是脱节的,也就戳不到痛点、难以引起共鸣。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编剧自身能力以及社会洞察不足外,我国特色的审查制度的掣肘,有时也会对某些社会题材的发挥进行限制,进一步考察了编剧带着镣铐跳舞的能力;除此之外,国产剧的观众群体因为过于庞大且类型复杂,剧的定位很难精准清晰,有时编剧试图讨好所有类型的观众,却弄巧成拙使得剧情空泛;编剧话语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资本导向的电视剧制作,往往很少追求剧本身的质量,剧情设计往往被资方和演员方的非专业意见左右。

参考国外女性主角的电视剧,比如曾在社交网络上大热一时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描述一个家庭主妇蜕变为脱口秀大师的故事,和许多国产剧中的整体套路类似,但在剧情推进的处理上却远胜于国内大部分同类电视剧。

主角麦瑟尔夫人在最开始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对丈夫的讨好到了病态的地步,“在丈夫睡着后卸妆护肤、并在丈夫醒来前画好完美的妆容”这一点曾在网上热议,鲜明体现了麦瑟尔夫人不健康的“悦他”心理;为了实现丈夫的理想,麦瑟尔夫人陪他去表演脱口秀,替他争取上台机会,而自己在台下做笔记,指出丈夫表演中的优缺点——这些表现麦瑟尔夫人初期性格特质的剧情,恰好是对她后来自己成为脱口秀表演者的铺垫。

麦瑟尔夫人从丈夫出轨离婚、她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开始蜕变,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斥着逃避、挣扎和碰壁,人际关系也岌岌可危,她甚至一度想要接受丈夫的道歉,回到婚姻生活中去。

这部剧做了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但角色的行为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在家庭与工作间的取舍挣扎、特定职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夫妻双方的相处模式等等,而女主角一点点从“女性”身份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是走在前期铺垫和她本身做出的努力之上的,“想要表演脱口秀”这个想法,也在一次次的波折和犹豫中愈发坚定。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人物刻画复杂而丰满,剧情有着合理渐进的发展,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这一点是我们的电视剧中十分欠缺的。

观众与编剧的良性配合,才能成就好故事

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本身,而一个故事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由热度高低判定,还要看故事最终表达了什么,爆款剧很多,但能在中国电视史上留名、多年以后还能拿出来品一品的剧集,近几年却越来越少了。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观众其实也难辞其咎。

如今的观众对于人物有着苛刻的要求,无视人性的幽微复杂,将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清楚地割裂开来,希望正面角色完美无瑕,而反面角色的摇摆被视为虚伪。

十几年前的《流星花园》重播后,收获了一堆辱骂杉菜绿茶婊的言论,《情深深雨蒙蒙》中主角的感情摇摆也不断被拿来鞭尸,弹幕里的三观论统一了评价标准,一点点人性的挣扎都会被视为“三观不正”,遭受大量质疑。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些过激言论更容易传播,误导编剧后续作品的构思。

如此一来,编剧也不敢放手写复杂的人物,将角色套进既定的正反派模板中是一个看似更保险的选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处理,在三观方面受到的约束更为严重。

如今女性题材电视剧的困境是制作方和观众共同造成的,市场就是互相选择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市场需要两方的平衡与配合。

考虑到电视受众以女性为大多数,“大女主”题材只会越来越火,但近几年的大女主题材愈发同质化,离女性主义也越来越远,《扶摇》的失败证明这种套路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延禧攻略》是一个称得上进步的改变,但离优秀还差得很远。

文艺先行,文艺作品应当有领先于时代、正确引导观众的担当,而不是将刻板印象进一步固化。真实、立体、行为合理的女性形象在国产剧中是非常欠缺的,而这种欠缺也正是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延禧攻略》:现代女性主义的舒爽宫斗剧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从一个小宫女成长为令贵妃,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宫中女子能够涉足的领域中,做到了极致。

在这个几大流量的剧都悄悄扑街的暑假,于正的《延禧攻略》成了最后的赢家,猫眼数据显示,《延禧攻略》于8月12日单日播放量高达5.3亿,打破今年全网电视剧+网剧单日播放记录,同时,截止到8月14日,总播放量已达到56亿。

凭借富有质感的画面和利落快意的剧情,《延禧攻略》吸引了大量粉丝,暂时帮助于正摘掉了他的“雷剧”标签。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延禧攻略》仍有抄袭之嫌,但曾今那个总是被人嘲笑的于正,如今做到了很多同类电视剧没能做到的:在一部“大女主”剧中,一定程度上真正表达了女性主义。

《延禧攻略》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清宫剧,但是其本质是非常前卫的,即使这对于一部古装宫斗剧来说并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优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比如:隐晦地表现了同性恋;让反派喜塔腊尔晴说出让厌恶她的观众也无可辩驳的男女平等言论;刻画了一个被责任困住、但仍然向往自由的富察皇后。

端庄贤淑的一国之母、观众最喜爱的容音小仙女,也曾有过喝茶看戏骑马的少女时代,在宫规森严中偷偷牵过丈夫的手,也因为比丈夫多说了两句话而被先太后罚抄《女戒》。

然而,即使她逐渐被驯化为封建礼教定义下的贤皇后,内心仍然不认同这些“吃人”的规矩,这也是她后半生矛盾挣扎的痛苦之源。而她的反抗开始于不服礼教的璎珞的出现,并最终以自杀实现彻底的挣脱。

从“靠男人”到“靠自己”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从一个小宫女成长为令贵妃,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宫中女子能够涉足的领域中,做到了极致。

魏璎珞打怪升级的过程,虽然有主角光环加持,但总的基调是“靠自己”,这是一个孤勇到有些疏离的角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小太监、皇后等角色之间,也是互为依傍的,并没有很明显的无功受禄之感,这一点在国产剧中非常难得。

参考隔壁同期大女主题材剧《扶摇》,原著小说本身是女强文,而电视剧却披了个大女主的皮子,硬生生将女主拗成了靠男人上位的人设,在初期涉嫌抄袭《哈利波特》的热度过去之后,就没有太多讨论度了。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在国产剧里并不少见。

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女子图鉴》、去年大热的《我的前半生》和《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等,明明是女性自强奋斗题材,却一次又一次借助剧中男性的助力,走上所谓的“人生巅峰”。甚至《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的引路人、一个已经成功的女强人角色,都是靠着多次离婚积累起财富,这无疑与此类题材电视剧原本想传达的东西是相悖的。

这些设定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与社会现实脱节太厉害,与受众群体的需求相去甚远。中国大部分成年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对男性的依附程度越来越小,然而,她们的职场处境并不乐观,人们对女性职员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并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愈发难以改变。

女性观众期待着文艺作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扭转这一观念,却发现那些号称大女主的作品正是女性刻板印象的暗中推手,剧中女性角色依靠男人得来的成功,也是对女性个人价值的贬低。而作为在此类电视剧的受众中占了大多数的现代女性群体,并不认为这样的剧情符合她们的性别观和价值观,甚至感到被轻视,渐渐地也就不愿买账了。

然而,虽然《延禧攻略》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也称不上是一部足够优秀的大女主作品,细想来,《延禧攻略》不过是将男性的帮助转嫁到了编剧金手指上,不但与封建社会现实极不相符,女主角的种种布谋和频繁化险为夷都是合理性存疑的。

摆正了主题,却仍讲不好故事

《延禧攻略》虽然在全局调性和人物塑造中满足了观众的期待,但并没有与之相配的剧情支撑,于正对观众的需求有很精准的把握,但缺少写好一部剧的笔力,剧中角色缺乏合理的成长,金手指从头开到尾,所以《延禧攻略》也只能流于“爽剧”层次。

这也是如今国内电视剧市场的通病,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好的,但剧情的设置浮于表面,落不到实处,与观众所体察的现实生活是脱节的,也就戳不到痛点、难以引起共鸣。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编剧自身能力以及社会洞察不足外,我国特色的审查制度的掣肘,有时也会对某些社会题材的发挥进行限制,进一步考察了编剧带着镣铐跳舞的能力;除此之外,国产剧的观众群体因为过于庞大且类型复杂,剧的定位很难精准清晰,有时编剧试图讨好所有类型的观众,却弄巧成拙使得剧情空泛;编剧话语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资本导向的电视剧制作,往往很少追求剧本身的质量,剧情设计往往被资方和演员方的非专业意见左右。

参考国外女性主角的电视剧,比如曾在社交网络上大热一时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描述一个家庭主妇蜕变为脱口秀大师的故事,和许多国产剧中的整体套路类似,但在剧情推进的处理上却远胜于国内大部分同类电视剧。

主角麦瑟尔夫人在最开始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对丈夫的讨好到了病态的地步,“在丈夫睡着后卸妆护肤、并在丈夫醒来前画好完美的妆容”这一点曾在网上热议,鲜明体现了麦瑟尔夫人不健康的“悦他”心理;为了实现丈夫的理想,麦瑟尔夫人陪他去表演脱口秀,替他争取上台机会,而自己在台下做笔记,指出丈夫表演中的优缺点——这些表现麦瑟尔夫人初期性格特质的剧情,恰好是对她后来自己成为脱口秀表演者的铺垫。

麦瑟尔夫人从丈夫出轨离婚、她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开始蜕变,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斥着逃避、挣扎和碰壁,人际关系也岌岌可危,她甚至一度想要接受丈夫的道歉,回到婚姻生活中去。

这部剧做了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但角色的行为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在家庭与工作间的取舍挣扎、特定职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夫妻双方的相处模式等等,而女主角一点点从“女性”身份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是走在前期铺垫和她本身做出的努力之上的,“想要表演脱口秀”这个想法,也在一次次的波折和犹豫中愈发坚定。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人物刻画复杂而丰满,剧情有着合理渐进的发展,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这一点是我们的电视剧中十分欠缺的。

观众与编剧的良性配合,才能成就好故事

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本身,而一个故事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由热度高低判定,还要看故事最终表达了什么,爆款剧很多,但能在中国电视史上留名、多年以后还能拿出来品一品的剧集,近几年却越来越少了。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观众其实也难辞其咎。

如今的观众对于人物有着苛刻的要求,无视人性的幽微复杂,将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清楚地割裂开来,希望正面角色完美无瑕,而反面角色的摇摆被视为虚伪。

十几年前的《流星花园》重播后,收获了一堆辱骂杉菜绿茶婊的言论,《情深深雨蒙蒙》中主角的感情摇摆也不断被拿来鞭尸,弹幕里的三观论统一了评价标准,一点点人性的挣扎都会被视为“三观不正”,遭受大量质疑。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些过激言论更容易传播,误导编剧后续作品的构思。

如此一来,编剧也不敢放手写复杂的人物,将角色套进既定的正反派模板中是一个看似更保险的选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处理,在三观方面受到的约束更为严重。

如今女性题材电视剧的困境是制作方和观众共同造成的,市场就是互相选择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市场需要两方的平衡与配合。

考虑到电视受众以女性为大多数,“大女主”题材只会越来越火,但近几年的大女主题材愈发同质化,离女性主义也越来越远,《扶摇》的失败证明这种套路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延禧攻略》是一个称得上进步的改变,但离优秀还差得很远。

文艺先行,文艺作品应当有领先于时代、正确引导观众的担当,而不是将刻板印象进一步固化。真实、立体、行为合理的女性形象在国产剧中是非常欠缺的,而这种欠缺也正是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