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8月17日,《人民日报》第7版以“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为题,邀请三位专家分析解答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建设制造强国。

2018年7月21日,江苏盐城,一家制造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要强,制造业必须强。制造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符合经济规律和人民需要,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建设制造强国?本版约请几位专家给出分析解答。

——编 者

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

黄群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0.9%。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奇迹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最主要经验。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以对外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由内到外的全面动力机制。实际上,从我国各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来看,制造业一直是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产业和领域。截至2017年,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产业和领域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96.1%。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造业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加速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顺应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合作大趋势,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在充分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级化程度不够,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从具体制造业产品看,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但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够。另一方面,我国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够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从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来看,我国入选品牌仅有37个,约占7%。在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英图博略(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只占2席。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说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具有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制造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复杂性、高个性化等一系列特点。

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从挑战来看,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机遇来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必须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树立大质量观,积极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是一项复杂的、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型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制造企业凝心聚力、锲而不舍、协同推动。这就需要从系统、全局、综合和长期的视角看待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建立起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国家层面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产业层面的产业基础能力,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有效解决各个层面基础能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协同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改善与经济激励机制完善,协同推进质量法制体系完善和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建立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比如,我国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一些关键工作母机、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及其核心元器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部分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缺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增加创新投入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着力消除制造业创新链中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断裂或脱节,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构建制造业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性、协同性,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类创新主体间高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三是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四是加强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开放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制造业发展中,产品模块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过程可分性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进步带来交易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基于价值链不同工序、环节的产品内分工获得极大发展,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形式。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日趋加快,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全球价值链日益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到相关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大家手笔)

刘志彪

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正是各国前后相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所以,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这是世界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我国制造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既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发挥企业在价值链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大型跨国企业或者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主导形成市场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以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网络等优势,向全球供应商发出巨额采购订单;或者依靠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主导形成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是金融类企业,制造类企业很少。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看到,在振兴实体经济和持续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下,中国市场正在给全球企业和人才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依托本国市场的庞大需求,推动构建市场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也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推动构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努力打通瓶颈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上,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虽然不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发生联系,但因掌握行业的关键知识和技术,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地位,在相关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这类性质和能力的供应商被称为“隐形冠军企业”。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隐形冠军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中国虽然有很多产业规模做到了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还存在一些瓶颈部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应向上延伸产业链,专注于链上的技术知识密集环节,把技术和工艺层层往上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也说明,我们不能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去扬长避短,放弃对价值链上游一些知识技术密集环节的追赶,而应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扬长补短,努力打通瓶颈部门。这显然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市场和中小企业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代工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依靠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但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人力资本、管理经验和生产能力积累,一些代工企业已走过进口零部件的装配生产阶段,处于大规模整机生产能力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有的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条件和基础,应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工具,推动服务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群体,及时获得客户反馈,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符合制造业服务化的大方向,是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优化产业组织基础。在这方面,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完善法治、加强规则建设,通过提高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能优化调整。二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产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便会形成具有领先企业、专业化分工系统和协作网络、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以集合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其竞争与合作形态也由公司总部之间、代工厂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渐演变为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集群与集群之间、集群与非集群之间以及本国集群与国外集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竞争与合作的结果,使得价值链获取业务的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效率越来越高。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且要提高系统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集群内部组织能力与战略协调能力。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高度。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着眼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新知新觉)

剧锦文

企业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的主体,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特别是优秀企业。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向世界一流的过程,既是一国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必须以大量的优秀企业为依托。优秀企业不仅要有领先的技术,而且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制造业发展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经过40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薄弱,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数据库等尚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发展壮大进而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技术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低往往会导致企业研发投入缺乏连续性、研发成果向基础科学方面深化不够、企业热衷于技术引进而忽视原始创新等问题。其次,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模式落后。在工业化时代,大批量、少批次生产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但进入信息化与数字经济时代后,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性消费的需要,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仍采用传统生产模式,以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为代表的新生产模式尚未普及,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转变生产模式的巨大挑战。再次,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遵循的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和盲目追求扩大企业规模、追求产量的发展路径。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企业不太注重自主研发与发展方式转变,造成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显著下降,但相关指标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高,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和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非常紧迫。

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企业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切实采取措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环保水平,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强化战略管理,有效应对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这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大势,认真研究制定企业的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经营战略等,强化企业战略管理。

强化技术管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应用管理。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探索新的研发模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行业中的领先者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及时把握前沿技术动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跟随者要在紧紧跟随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争取实现“弯道超车”;落后者要有危机意识,深刻认识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的现实,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与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强化生产管理,采用先进生产模式。采用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模式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制造企业要尽快淘汰落后生产模式,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层次需求及其变化特点,努力通过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最新更新时间:08/17 08: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8月17日,《人民日报》第7版以“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为题,邀请三位专家分析解答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建设制造强国。

2018年7月21日,江苏盐城,一家制造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要强,制造业必须强。制造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符合经济规律和人民需要,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建设制造强国?本版约请几位专家给出分析解答。

——编 者

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

黄群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0.9%。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奇迹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最主要经验。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以对外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由内到外的全面动力机制。实际上,从我国各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来看,制造业一直是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产业和领域。截至2017年,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产业和领域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96.1%。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造业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加速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顺应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合作大趋势,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在充分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级化程度不够,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从具体制造业产品看,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但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够。另一方面,我国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够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从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来看,我国入选品牌仅有37个,约占7%。在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英图博略(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只占2席。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说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具有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制造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复杂性、高个性化等一系列特点。

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从挑战来看,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机遇来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必须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树立大质量观,积极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是一项复杂的、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型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制造企业凝心聚力、锲而不舍、协同推动。这就需要从系统、全局、综合和长期的视角看待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建立起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国家层面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产业层面的产业基础能力,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有效解决各个层面基础能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协同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改善与经济激励机制完善,协同推进质量法制体系完善和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建立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比如,我国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一些关键工作母机、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及其核心元器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部分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缺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增加创新投入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着力消除制造业创新链中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断裂或脱节,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构建制造业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性、协同性,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类创新主体间高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三是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四是加强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开放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制造业发展中,产品模块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过程可分性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进步带来交易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基于价值链不同工序、环节的产品内分工获得极大发展,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形式。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日趋加快,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全球价值链日益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到相关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大家手笔)

刘志彪

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正是各国前后相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所以,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这是世界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我国制造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既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发挥企业在价值链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大型跨国企业或者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主导形成市场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以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网络等优势,向全球供应商发出巨额采购订单;或者依靠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主导形成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是金融类企业,制造类企业很少。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看到,在振兴实体经济和持续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下,中国市场正在给全球企业和人才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依托本国市场的庞大需求,推动构建市场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也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推动构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努力打通瓶颈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上,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虽然不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发生联系,但因掌握行业的关键知识和技术,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地位,在相关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这类性质和能力的供应商被称为“隐形冠军企业”。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隐形冠军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中国虽然有很多产业规模做到了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还存在一些瓶颈部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应向上延伸产业链,专注于链上的技术知识密集环节,把技术和工艺层层往上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也说明,我们不能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去扬长避短,放弃对价值链上游一些知识技术密集环节的追赶,而应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扬长补短,努力打通瓶颈部门。这显然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市场和中小企业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代工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依靠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但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人力资本、管理经验和生产能力积累,一些代工企业已走过进口零部件的装配生产阶段,处于大规模整机生产能力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有的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条件和基础,应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工具,推动服务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群体,及时获得客户反馈,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符合制造业服务化的大方向,是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优化产业组织基础。在这方面,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完善法治、加强规则建设,通过提高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能优化调整。二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产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便会形成具有领先企业、专业化分工系统和协作网络、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以集合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其竞争与合作形态也由公司总部之间、代工厂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渐演变为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集群与集群之间、集群与非集群之间以及本国集群与国外集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竞争与合作的结果,使得价值链获取业务的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效率越来越高。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且要提高系统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集群内部组织能力与战略协调能力。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高度。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着眼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新知新觉)

剧锦文

企业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的主体,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特别是优秀企业。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向世界一流的过程,既是一国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必须以大量的优秀企业为依托。优秀企业不仅要有领先的技术,而且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制造业发展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经过40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薄弱,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数据库等尚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发展壮大进而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技术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低往往会导致企业研发投入缺乏连续性、研发成果向基础科学方面深化不够、企业热衷于技术引进而忽视原始创新等问题。其次,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模式落后。在工业化时代,大批量、少批次生产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但进入信息化与数字经济时代后,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性消费的需要,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仍采用传统生产模式,以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为代表的新生产模式尚未普及,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转变生产模式的巨大挑战。再次,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遵循的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和盲目追求扩大企业规模、追求产量的发展路径。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企业不太注重自主研发与发展方式转变,造成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显著下降,但相关指标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高,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和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非常紧迫。

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企业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切实采取措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环保水平,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强化战略管理,有效应对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这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大势,认真研究制定企业的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经营战略等,强化企业战略管理。

强化技术管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应用管理。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探索新的研发模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行业中的领先者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及时把握前沿技术动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跟随者要在紧紧跟随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争取实现“弯道超车”;落后者要有危机意识,深刻认识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的现实,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与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强化生产管理,采用先进生产模式。采用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模式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制造企业要尽快淘汰落后生产模式,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层次需求及其变化特点,努力通过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最新更新时间:08/17 08: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