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火车上的舌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火车上的舌尖

对于火车,除了况且况且的看着窗外夕阳和朝露,更多还是对于食物的印象。

现在的我,其实很少坐火车,除了出差,也鲜少会有坐火车的机会。

但对于学生时代,火车一年至少也会坐四次的。

大一的时候,火车还没提速,动车还没建造,从杭州到武汉,需要18个小时。

卧铺是大多数的,偶尔没能买到票,就坐票甚至站票。

对于火车,除了况且况且的看着窗外夕阳和朝露,更多还是对于食物的印象。

我记得一般我是下午3点多上的车。

我有一个怪癖,在旅行的交通工具上,一般不爱吃东西。哪怕只是零食抑或水果。同行的旅客中,很多会自己带食物。特别是老者和主妇们。通常的,在上车后,他们总是把随身的背包和行李统统甩到上方的行李架,然后坐下来笑眯眯的对着窗外送行的同伴挥手。手挥完了,男性们会开始上下打量邻座们。倘若是个姑娘,便打量的仔细些;倘若是小伙子,总是和蔼的看着你,看一会,再张口问,你是学生啊?女性们又随意一些,照看孩子,或者坐着发呆。

每每,火车伴着车站口哨的催促转动车轮,他们便又立马起身把行李架上的背包打开一个口,从里面抽出一个丰满的塑料袋。其实这一步很费劲,因为车厢已经坐满了人,如果是过年期间,过道也都是人。要从行李架上取东西,必然夹带着“不好意思”。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在上车时便取出要取出的物品,非要等火车开动才行动。事后,我慢慢感悟,这应该是火车交际的第一步。

取下了塑料袋,打开基本都是吃的。根据穿着、工种、地位来判断,老人们的塑料袋里多是熟食,从茶叶蛋到玉米,甚至还有吮指原味红烧鸡翅和鸡腿。年轻的学生塑料袋里多是零食,话梅薯片饮料。中年大叔这个时候往往以不动应万变,从袋里掏出一盒方便面——大多是红烧牛肉味,往座位之间的小桌上一放,便不再动作。瞬间,小桌上成了食物的聚会。水果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人都可能拿出来。但仅限于桔子苹果梨一类。倘若有谁拿出一颗榴莲,想必也是奇葩了。

于是,有了桌上的食物,话语便多了一些。分食是交谈的前奏,不管你拒绝还是接受,后面总是跟着“去哪,哪里人,干什么”。每个人都深受西游记的影响。一旦碰到同一个目的地的,话匣子就瞬间打开180度。谈话间,往往能对周边人有了大概的摸底了解。当然,这必然是含有水分的。通常声音最大的,便是掌握着方便面这一资源的中年人们。年轻人若是内向的,必然戴起耳机要么闭目要么看着窗外装一把文青;若是外向的,边和中年人们开始一言一语的对仗。

谈话进行一个多小时,该了解的都了解了,想勾搭的也基本都被拒绝了。车厢里除了孩童的哭闹,也逐渐沉寂。再行片刻,便是晚餐时间。远远传来“瓜子饮料,诶,脚让一下”的声响,接着零食小推车出现在拥挤的人潮中,紧接着又是餐车。一辆窄窄的小餐车,码满了白色或者透明盖的盒饭,叫价往往从20元起。先耐不住饭菜香的旅客开始从口袋掏出钱,买来的盒饭捧着或者放在小桌上,嬉皮式的假意问问旁人怎么不买,也不管对方答什么,便潇洒地把一次性筷子掰开,大快朵颐。学生们,会再次拿出零食、面包一类,就着各种饮料小心翼翼啃食起来。中年人们最底气,早早把方便面拿在手上,趁着起身,伸个懒腰就大摇大摆去接热水。片刻,车厢遍布防腐剂的香味,勾人。那一刻,是全车厢最安静的时候,只有吃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从来是不屑于买20元的盒饭,倒不是因为没钱,但倘若能买到折返回的剩余盒饭,就是一种成就。

一次折返,能便宜5元。我一直期望能买到最后5元的盒饭,但每一次期望最后总是止步于10元。记得一次,我对自己立下远大的目标,必须买到最低价。于是一次折返,二次折返,叫价到10元的时候,我拼死忍住了溢出的口水。再等便没了然后。那一夜,饿得很想哭。

酒足饭饱后,车厢里慢慢开始了另外的消遣。打牌。那时候,没有三国杀,没有天黑请闭眼。只有炸弹、艾斯、三带二。统一了玩法,邻座们总是像变了戏法拿出扑克。不会打牌的人们,笑眯眯看着打牌的人,时而剥个桔子往嘴里塞。若不打牌还想找个人聊,便就去车厢连接处,点根烟。交谈会从借火,或者接烟开始,接着又是一套问候。烟雾中,靠着火车,在星星点点的红光中畅谈着未来,却也能极大提升往后面试的开局能力。短时间内交代自己,找到共同话题,然后吹牛逼。

入夜后,若在卧铺车厢,10点就熄灯。整个车厢都是手机屏幕的亮光。那时网络不好,能有E网算是人生赢家。刷着文字化的新闻、小说或者清凉图片,也是一种享受。坐票车厢那就热闹很多,往往入夜之后的谈论话题都是政治、军事。女性们是沉默的,男性们是高昂的。政府的好坏,军事力量的强弱,古代的野史充斥着神经。一车的联合国在夜幕下况且况且的向目的地行进。那个时候,瓜子是主力。不管香瓜子原味瓜子,抓一把放手上,拿起一颗送进齿间,轻轻一磕,香舌一转带出果肉,再往地上一吐,连带瓜子壳和唾沫。紧接着,再拿一颗,羽扇纶巾,在天下事当中又送进齿间。偶然遇到学生团中的学霸,讨论论文、学院女神什么的也倒平常。相谈而欢,便彼此称兄道弟;一句不合,亦会拍桌骂娘。“你他妈放屁,武则天就一婊子,除了胸大有个狗屁政绩!”“操你丫的,科举就是武则天强推的!”车厢里,一个个都是普京、汉武帝们的拜把兄弟。

直到半夜,争论才逐渐休止。但最难熬的便是半夜时分。肚子开始饿了,睡又睡不安稳。到了1、2点,火车行至江西境内。一到站,车外的腊鸡腿香把车厢的人都叫醒。站台上的农妇们举着竹篮,篮里放着数张油纸,腊鸡腿便放在油纸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为香味实在太诱人,农妇们甚至都不需要叫卖。10-15元一个鸡腿,油腻的让拿过鸡腿的手洗都洗不净。但交易总是不断,片刻间,车厢里又都是拿着鸡腿的旅客们,满嘴满手的油,吃得眉开眼笑。这算是长途旅行的一次补给吧。吃完了鸡腿,再来一场烽火三国的对战。纵然鸡腿是香的让人口水直咽,但若然是夏天,车里的味道也是最难受的。脚臭狐臭汗臭小孩的尿味混杂不知名的香水味,再加上鸡腿香,一场大杂烩让人精神百倍。此刻只有摸出打火机再去一趟车厢连接处了。

火车开动后,疾风减缓了味道的弥漫,也真正算带来了困意。再睁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有零食、茶叶蛋、吃剩的腊鸡腿、方便面和朝阳。此刻窗外的风光不再是浙江式的丘陵,更多是汉中平原的一望无际。列车的零食早餐小推车推过,旅客们又再一次延续了昨日的高谈阔论或者双扣地主。再忍几个小时的腰酸背疼腿抽筋后,火车也到站了。拿起吃剩的零食装进背包,和旅途上认识的小兄弟交换号码相约下一次的返程便是18个小时的落幕。纵使这样的约定几乎没有再实现过。唯一一次,认识了某校的学生会主席,在一次反对日本入常的示威游行中,于武汉洪山广场的会师成就了一段火车旅友的再见面。那便是后话了。

如今的动车高铁飞机,鲜少能有这样的经验。除了熊孩子的哭闹和傻逼商务人士高声打电话之外,便也难有怎样的记忆。有时候,科技和生活的进步,确让旅途的“味儿”少了许多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火车上的舌尖

对于火车,除了况且况且的看着窗外夕阳和朝露,更多还是对于食物的印象。

现在的我,其实很少坐火车,除了出差,也鲜少会有坐火车的机会。

但对于学生时代,火车一年至少也会坐四次的。

大一的时候,火车还没提速,动车还没建造,从杭州到武汉,需要18个小时。

卧铺是大多数的,偶尔没能买到票,就坐票甚至站票。

对于火车,除了况且况且的看着窗外夕阳和朝露,更多还是对于食物的印象。

我记得一般我是下午3点多上的车。

我有一个怪癖,在旅行的交通工具上,一般不爱吃东西。哪怕只是零食抑或水果。同行的旅客中,很多会自己带食物。特别是老者和主妇们。通常的,在上车后,他们总是把随身的背包和行李统统甩到上方的行李架,然后坐下来笑眯眯的对着窗外送行的同伴挥手。手挥完了,男性们会开始上下打量邻座们。倘若是个姑娘,便打量的仔细些;倘若是小伙子,总是和蔼的看着你,看一会,再张口问,你是学生啊?女性们又随意一些,照看孩子,或者坐着发呆。

每每,火车伴着车站口哨的催促转动车轮,他们便又立马起身把行李架上的背包打开一个口,从里面抽出一个丰满的塑料袋。其实这一步很费劲,因为车厢已经坐满了人,如果是过年期间,过道也都是人。要从行李架上取东西,必然夹带着“不好意思”。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在上车时便取出要取出的物品,非要等火车开动才行动。事后,我慢慢感悟,这应该是火车交际的第一步。

取下了塑料袋,打开基本都是吃的。根据穿着、工种、地位来判断,老人们的塑料袋里多是熟食,从茶叶蛋到玉米,甚至还有吮指原味红烧鸡翅和鸡腿。年轻的学生塑料袋里多是零食,话梅薯片饮料。中年大叔这个时候往往以不动应万变,从袋里掏出一盒方便面——大多是红烧牛肉味,往座位之间的小桌上一放,便不再动作。瞬间,小桌上成了食物的聚会。水果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人都可能拿出来。但仅限于桔子苹果梨一类。倘若有谁拿出一颗榴莲,想必也是奇葩了。

于是,有了桌上的食物,话语便多了一些。分食是交谈的前奏,不管你拒绝还是接受,后面总是跟着“去哪,哪里人,干什么”。每个人都深受西游记的影响。一旦碰到同一个目的地的,话匣子就瞬间打开180度。谈话间,往往能对周边人有了大概的摸底了解。当然,这必然是含有水分的。通常声音最大的,便是掌握着方便面这一资源的中年人们。年轻人若是内向的,必然戴起耳机要么闭目要么看着窗外装一把文青;若是外向的,边和中年人们开始一言一语的对仗。

谈话进行一个多小时,该了解的都了解了,想勾搭的也基本都被拒绝了。车厢里除了孩童的哭闹,也逐渐沉寂。再行片刻,便是晚餐时间。远远传来“瓜子饮料,诶,脚让一下”的声响,接着零食小推车出现在拥挤的人潮中,紧接着又是餐车。一辆窄窄的小餐车,码满了白色或者透明盖的盒饭,叫价往往从20元起。先耐不住饭菜香的旅客开始从口袋掏出钱,买来的盒饭捧着或者放在小桌上,嬉皮式的假意问问旁人怎么不买,也不管对方答什么,便潇洒地把一次性筷子掰开,大快朵颐。学生们,会再次拿出零食、面包一类,就着各种饮料小心翼翼啃食起来。中年人们最底气,早早把方便面拿在手上,趁着起身,伸个懒腰就大摇大摆去接热水。片刻,车厢遍布防腐剂的香味,勾人。那一刻,是全车厢最安静的时候,只有吃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从来是不屑于买20元的盒饭,倒不是因为没钱,但倘若能买到折返回的剩余盒饭,就是一种成就。

一次折返,能便宜5元。我一直期望能买到最后5元的盒饭,但每一次期望最后总是止步于10元。记得一次,我对自己立下远大的目标,必须买到最低价。于是一次折返,二次折返,叫价到10元的时候,我拼死忍住了溢出的口水。再等便没了然后。那一夜,饿得很想哭。

酒足饭饱后,车厢里慢慢开始了另外的消遣。打牌。那时候,没有三国杀,没有天黑请闭眼。只有炸弹、艾斯、三带二。统一了玩法,邻座们总是像变了戏法拿出扑克。不会打牌的人们,笑眯眯看着打牌的人,时而剥个桔子往嘴里塞。若不打牌还想找个人聊,便就去车厢连接处,点根烟。交谈会从借火,或者接烟开始,接着又是一套问候。烟雾中,靠着火车,在星星点点的红光中畅谈着未来,却也能极大提升往后面试的开局能力。短时间内交代自己,找到共同话题,然后吹牛逼。

入夜后,若在卧铺车厢,10点就熄灯。整个车厢都是手机屏幕的亮光。那时网络不好,能有E网算是人生赢家。刷着文字化的新闻、小说或者清凉图片,也是一种享受。坐票车厢那就热闹很多,往往入夜之后的谈论话题都是政治、军事。女性们是沉默的,男性们是高昂的。政府的好坏,军事力量的强弱,古代的野史充斥着神经。一车的联合国在夜幕下况且况且的向目的地行进。那个时候,瓜子是主力。不管香瓜子原味瓜子,抓一把放手上,拿起一颗送进齿间,轻轻一磕,香舌一转带出果肉,再往地上一吐,连带瓜子壳和唾沫。紧接着,再拿一颗,羽扇纶巾,在天下事当中又送进齿间。偶然遇到学生团中的学霸,讨论论文、学院女神什么的也倒平常。相谈而欢,便彼此称兄道弟;一句不合,亦会拍桌骂娘。“你他妈放屁,武则天就一婊子,除了胸大有个狗屁政绩!”“操你丫的,科举就是武则天强推的!”车厢里,一个个都是普京、汉武帝们的拜把兄弟。

直到半夜,争论才逐渐休止。但最难熬的便是半夜时分。肚子开始饿了,睡又睡不安稳。到了1、2点,火车行至江西境内。一到站,车外的腊鸡腿香把车厢的人都叫醒。站台上的农妇们举着竹篮,篮里放着数张油纸,腊鸡腿便放在油纸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为香味实在太诱人,农妇们甚至都不需要叫卖。10-15元一个鸡腿,油腻的让拿过鸡腿的手洗都洗不净。但交易总是不断,片刻间,车厢里又都是拿着鸡腿的旅客们,满嘴满手的油,吃得眉开眼笑。这算是长途旅行的一次补给吧。吃完了鸡腿,再来一场烽火三国的对战。纵然鸡腿是香的让人口水直咽,但若然是夏天,车里的味道也是最难受的。脚臭狐臭汗臭小孩的尿味混杂不知名的香水味,再加上鸡腿香,一场大杂烩让人精神百倍。此刻只有摸出打火机再去一趟车厢连接处了。

火车开动后,疾风减缓了味道的弥漫,也真正算带来了困意。再睁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有零食、茶叶蛋、吃剩的腊鸡腿、方便面和朝阳。此刻窗外的风光不再是浙江式的丘陵,更多是汉中平原的一望无际。列车的零食早餐小推车推过,旅客们又再一次延续了昨日的高谈阔论或者双扣地主。再忍几个小时的腰酸背疼腿抽筋后,火车也到站了。拿起吃剩的零食装进背包,和旅途上认识的小兄弟交换号码相约下一次的返程便是18个小时的落幕。纵使这样的约定几乎没有再实现过。唯一一次,认识了某校的学生会主席,在一次反对日本入常的示威游行中,于武汉洪山广场的会师成就了一段火车旅友的再见面。那便是后话了。

如今的动车高铁飞机,鲜少能有这样的经验。除了熊孩子的哭闹和傻逼商务人士高声打电话之外,便也难有怎样的记忆。有时候,科技和生活的进步,确让旅途的“味儿”少了许多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