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咖啡码头”进军酒店空间,一杯咖啡为酒店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变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咖啡码头”进军酒店空间,一杯咖啡为酒店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变革

资本助推的咖啡新零售大战不仅局限在外卖领域,同时正在以无人售卖机的形式向线下蔓延为空间争夺战。在成功进驻高校、医院等场景后,国内领先的全自动智能现磨咖啡贩卖机服务商“咖啡码头”开始向酒店、公寓等住宿业场景推进。

作者:TBO牛沐霖

中档酒店的大堂公式

据“咖啡码头”创始人丁春馨介绍,对于酒店这一场景而言,“咖啡码头”的无人售卖机更适合以服务商旅人群为主的酒店。但全服务式的高端酒店通常会配备自己的咖啡厅,或是可以提供咖啡的大堂吧。所以,“咖啡码头”未来的主要合作对象会选择既是有限服务,同时大堂又具备一定空间的中档酒店品牌。

丁春馨表示,商务型中档酒店作为酒店业近几年一个快速扩张的产品,之后一段时间还会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并且对科技含量有一定的需求。“咖啡码头”的产品和模式既拥有一定的科技性,同时又可以提升酒店的坪效。“咖啡码头”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及互补性,与商务型中档酒店共同发展。

据介绍,咖啡码头机器上拥有核心专利的制冰技术,目前大部分自动咖啡机最多只能做成冷饮,但是不能加冰块,咖啡码头可以实现自动加冰功能。与此同时,目前市面上的自动贩卖机采用的是意大利技术,一次只能磨豆8克,如果要大杯,制作过程需要1分半-2分钟。而“咖啡码头”采用的德国技术一次冲泡25克咖啡豆只需要45秒钟。

在丁春馨看来,连锁酒店品牌近几年大力推广旗下中档品牌,一方面源于顾客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则源于经济型酒店的确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刻。经济型酒店与中档酒店在客房的差异性上并不大,两者之间更大的差异化体现在酒店大堂上。“消费者进入酒店之后,大堂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好的酒店大堂可以为客房带来更高的销售溢价”。

而消费者也对酒店大堂的功能、设计上都有更高的追求,过去经济型酒店千篇一律的风格及窄小的大堂环境,已经不能适应80、90后的消费需求。他们愿意付出高出经济型酒店约一倍的价钱,选择更具品味的中档酒店。

中档酒店开始更加重视以大堂吧为轴心的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今的酒店大堂吧,不仅强调实用性,更增加社交、阅读、健身等元素。酒店大堂吧呈现出面积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样、设计越来越独特等趋势。原本有些鸡肋的大堂吧,已被他们改造成“投一产多”的利润活井。

另一方面酒店极速增多,近距离开店情况严重,导致酒店平均入住率下滑。单纯的售卖客房已经不能满足酒店原本的投资回报模型。因此,挖掘酒店中闲置的存量空间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酒店整体坪效,优化投资回报成为必然趋势。

重塑“酒店+咖啡”生态

事实上,在这样的概念下,“酒店+咖啡”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中档酒店也曾尝试过将大堂改造成咖啡厅,或是人工提供咖啡服务。不过,经营效果并不理想。

提升坪效、带动客房溢价,这也是一些中档酒店最初在大堂内设计咖啡厅的初衷。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弊端也逐渐凸显。首先,无论是在大堂中嵌入咖啡厅,还是由前台提供简单的咖啡服务。酒店至少要为这项服务配备一名员工,同时员工要获取健康证。

其次,单纯的售卖咖啡并不赚钱。通常来讲一家咖啡厅员工工资占30%,进货成本30%,再算上房租、水电费、网络费,实际上咖啡厅的利润也就在10%左右,有餐食的小型咖啡厅利润能达到20%。同时,这其中还会出现一种国内特有的现象:一杯咖啡泡一天,这里面所需要的水、电、网络及耗材费用都抬高了咖啡厅的成本。

与此同时,连锁酒店品牌强调的是标准化,在全国各地落地的酒店有统一的软硬件标准,但并非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热衷于购买咖啡。事实上,咖啡饮品只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受欢迎。并且与连锁咖啡品牌相比,酒店采购咖啡原料的成本会更高。

综合种种因素来看,老式的“酒店+咖啡”生态即便为客房带来了一定的溢价,但算上咖啡服务的维护、运营成本,从最大化空间坪效的角度考虑,这仍不是一门理想的生意。

在丁春馨看来,“咖啡码头”的无人售卖机可以很好的解决酒店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节省了人工、公区占用率等问题,压低了咖啡原料的进价成本。一个占地几平米的机器所带来的产出并不比一间咖啡厅差。

并且酒店可以灵活的选择合作方式,既可以采购机器自营,也可以让“咖啡码头”机器免费进场,双方以销售利润分成。同时“咖啡码头”自助贩卖机拥有42寸大屏幕,其还可以为酒店带来额外的广告收入以及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天气信息等增值服务。而节省出的大堂空间,酒店可以做其他能为酒店带来更多坪效或溢价的事情。

数据融合是酒店深层需求

事实上,单纯的售卖咖啡及广告展示服务,即便能为“酒店+咖啡”这一组合拉高一些坪效,但其中的“钱景”仍有一定的天花板。丁春馨表示,酒店与“咖啡码头”合作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日后的数据打通。

从酒店角度来看,近几年来,房租、人工、能耗等硬性成本不断上升,预定渠道被OTA把控,酒店的收益正日渐减少,如何拓展新的收益来源成为酒店业者们研究的新课题。而这其中被尝试的最多的,就是酒店+零售。

受制于OTA的流量截取,酒店所拥有的消费者数据并不全面。即便OTA对酒店做数据开放,亦或是90%流量来自于自有渠道的品牌连锁酒店。其手中掌握的消费者数据依旧是住前、住中、住后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切面数据”,只能反映出消费者预订酒店这一行为时刻的用户画像,并不能完整的呈现出这名消费者的立体画像。

这些预订数据并不能立体的反映出消费者喜欢什么饮品、喜欢什么音乐、喜欢什么食物、从事什么职业、消费能力如何等信息。不能为酒店的零售业务带来价值。如果酒店想掌握消费者更立体的画像,一定要与其他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打通,在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价值的补充和完善。

而一旦消费数据打通,酒店传统的会员体系就会迭代。将原本赠送早餐、升级房型等吸引力不高的会员权益,进化的更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新数据源对于酒店的选址开店、收益管理等也有指导意义。例如基于目前“咖啡码头”已经切入的医院、高校数据,酒店可以依据消费数据的波动判断人流量进行收益管理,或是依据消费能力来决定是否可以开店,以及入驻什么档次的品牌。

事实上,星巴克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尝试。星巴克现在使用一个叫作Atlas的内部绘图和商务智能平台,来决定在哪开设新门店。星巴克如果要在中国开设新门店,团队就会使用这一平台,让当地的合作伙伴评估附近的零售商圈、公共交通站以及小区的人口分布图。

星巴克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仅对于门店选址有利。他们还会利用当地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决定在美国南方州市的哪一区域进行手机应用优惠推广。在孟菲斯,星巴克使用气象数据,预测是否会有热浪来袭,然后巧妙地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之配合。

在丁春馨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终结,线下数据与流量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趋势下,酒店与无人售卖机会有很好的契合性。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自动售货机拥有量约为19万台,相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数字微不足道。而在日本,平均每25人就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美国是每50至60人一台,欧洲则是每50至120人一台。即使按照每50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来算,中国就有上百万台的市场缺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咖啡码头”进军酒店空间,一杯咖啡为酒店带来的不仅是收益变革

资本助推的咖啡新零售大战不仅局限在外卖领域,同时正在以无人售卖机的形式向线下蔓延为空间争夺战。在成功进驻高校、医院等场景后,国内领先的全自动智能现磨咖啡贩卖机服务商“咖啡码头”开始向酒店、公寓等住宿业场景推进。

作者:TBO牛沐霖

中档酒店的大堂公式

据“咖啡码头”创始人丁春馨介绍,对于酒店这一场景而言,“咖啡码头”的无人售卖机更适合以服务商旅人群为主的酒店。但全服务式的高端酒店通常会配备自己的咖啡厅,或是可以提供咖啡的大堂吧。所以,“咖啡码头”未来的主要合作对象会选择既是有限服务,同时大堂又具备一定空间的中档酒店品牌。

丁春馨表示,商务型中档酒店作为酒店业近几年一个快速扩张的产品,之后一段时间还会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并且对科技含量有一定的需求。“咖啡码头”的产品和模式既拥有一定的科技性,同时又可以提升酒店的坪效。“咖啡码头”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及互补性,与商务型中档酒店共同发展。

据介绍,咖啡码头机器上拥有核心专利的制冰技术,目前大部分自动咖啡机最多只能做成冷饮,但是不能加冰块,咖啡码头可以实现自动加冰功能。与此同时,目前市面上的自动贩卖机采用的是意大利技术,一次只能磨豆8克,如果要大杯,制作过程需要1分半-2分钟。而“咖啡码头”采用的德国技术一次冲泡25克咖啡豆只需要45秒钟。

在丁春馨看来,连锁酒店品牌近几年大力推广旗下中档品牌,一方面源于顾客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则源于经济型酒店的确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刻。经济型酒店与中档酒店在客房的差异性上并不大,两者之间更大的差异化体现在酒店大堂上。“消费者进入酒店之后,大堂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好的酒店大堂可以为客房带来更高的销售溢价”。

而消费者也对酒店大堂的功能、设计上都有更高的追求,过去经济型酒店千篇一律的风格及窄小的大堂环境,已经不能适应80、90后的消费需求。他们愿意付出高出经济型酒店约一倍的价钱,选择更具品味的中档酒店。

中档酒店开始更加重视以大堂吧为轴心的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今的酒店大堂吧,不仅强调实用性,更增加社交、阅读、健身等元素。酒店大堂吧呈现出面积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样、设计越来越独特等趋势。原本有些鸡肋的大堂吧,已被他们改造成“投一产多”的利润活井。

另一方面酒店极速增多,近距离开店情况严重,导致酒店平均入住率下滑。单纯的售卖客房已经不能满足酒店原本的投资回报模型。因此,挖掘酒店中闲置的存量空间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酒店整体坪效,优化投资回报成为必然趋势。

重塑“酒店+咖啡”生态

事实上,在这样的概念下,“酒店+咖啡”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中档酒店也曾尝试过将大堂改造成咖啡厅,或是人工提供咖啡服务。不过,经营效果并不理想。

提升坪效、带动客房溢价,这也是一些中档酒店最初在大堂内设计咖啡厅的初衷。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弊端也逐渐凸显。首先,无论是在大堂中嵌入咖啡厅,还是由前台提供简单的咖啡服务。酒店至少要为这项服务配备一名员工,同时员工要获取健康证。

其次,单纯的售卖咖啡并不赚钱。通常来讲一家咖啡厅员工工资占30%,进货成本30%,再算上房租、水电费、网络费,实际上咖啡厅的利润也就在10%左右,有餐食的小型咖啡厅利润能达到20%。同时,这其中还会出现一种国内特有的现象:一杯咖啡泡一天,这里面所需要的水、电、网络及耗材费用都抬高了咖啡厅的成本。

与此同时,连锁酒店品牌强调的是标准化,在全国各地落地的酒店有统一的软硬件标准,但并非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热衷于购买咖啡。事实上,咖啡饮品只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受欢迎。并且与连锁咖啡品牌相比,酒店采购咖啡原料的成本会更高。

综合种种因素来看,老式的“酒店+咖啡”生态即便为客房带来了一定的溢价,但算上咖啡服务的维护、运营成本,从最大化空间坪效的角度考虑,这仍不是一门理想的生意。

在丁春馨看来,“咖啡码头”的无人售卖机可以很好的解决酒店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节省了人工、公区占用率等问题,压低了咖啡原料的进价成本。一个占地几平米的机器所带来的产出并不比一间咖啡厅差。

并且酒店可以灵活的选择合作方式,既可以采购机器自营,也可以让“咖啡码头”机器免费进场,双方以销售利润分成。同时“咖啡码头”自助贩卖机拥有42寸大屏幕,其还可以为酒店带来额外的广告收入以及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天气信息等增值服务。而节省出的大堂空间,酒店可以做其他能为酒店带来更多坪效或溢价的事情。

数据融合是酒店深层需求

事实上,单纯的售卖咖啡及广告展示服务,即便能为“酒店+咖啡”这一组合拉高一些坪效,但其中的“钱景”仍有一定的天花板。丁春馨表示,酒店与“咖啡码头”合作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日后的数据打通。

从酒店角度来看,近几年来,房租、人工、能耗等硬性成本不断上升,预定渠道被OTA把控,酒店的收益正日渐减少,如何拓展新的收益来源成为酒店业者们研究的新课题。而这其中被尝试的最多的,就是酒店+零售。

受制于OTA的流量截取,酒店所拥有的消费者数据并不全面。即便OTA对酒店做数据开放,亦或是90%流量来自于自有渠道的品牌连锁酒店。其手中掌握的消费者数据依旧是住前、住中、住后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切面数据”,只能反映出消费者预订酒店这一行为时刻的用户画像,并不能完整的呈现出这名消费者的立体画像。

这些预订数据并不能立体的反映出消费者喜欢什么饮品、喜欢什么音乐、喜欢什么食物、从事什么职业、消费能力如何等信息。不能为酒店的零售业务带来价值。如果酒店想掌握消费者更立体的画像,一定要与其他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打通,在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价值的补充和完善。

而一旦消费数据打通,酒店传统的会员体系就会迭代。将原本赠送早餐、升级房型等吸引力不高的会员权益,进化的更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新数据源对于酒店的选址开店、收益管理等也有指导意义。例如基于目前“咖啡码头”已经切入的医院、高校数据,酒店可以依据消费数据的波动判断人流量进行收益管理,或是依据消费能力来决定是否可以开店,以及入驻什么档次的品牌。

事实上,星巴克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尝试。星巴克现在使用一个叫作Atlas的内部绘图和商务智能平台,来决定在哪开设新门店。星巴克如果要在中国开设新门店,团队就会使用这一平台,让当地的合作伙伴评估附近的零售商圈、公共交通站以及小区的人口分布图。

星巴克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仅对于门店选址有利。他们还会利用当地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决定在美国南方州市的哪一区域进行手机应用优惠推广。在孟菲斯,星巴克使用气象数据,预测是否会有热浪来袭,然后巧妙地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之配合。

在丁春馨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终结,线下数据与流量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趋势下,酒店与无人售卖机会有很好的契合性。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自动售货机拥有量约为19万台,相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数字微不足道。而在日本,平均每25人就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美国是每50至60人一台,欧洲则是每50至120人一台。即使按照每50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来算,中国就有上百万台的市场缺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