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巴巴爸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巴巴爸爸》?

《巴巴爸爸》展现了一个情绪舒缓不焦虑、善于把问题当做游戏来巧妙解决的和谐大家庭。这对于很多中国小朋友和父母来说,真是现实中难得的心灵按摩。

作者:杜马(Jmedia“嘻游记”主创)

《巴巴爸爸》原作者德鲁斯·泰勒刚刚去世了,享年82岁。这是一部非常美好的动画片,引发了我们很多温馨的童年回忆。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两代中国人都如此喜欢?

《巴巴爸爸》展现了一个情绪舒缓不焦虑、善于把问题当做游戏来巧妙解决的和谐大家庭。这对于很多中国小朋友和父母来说,真是现实中难得的心灵马杀鸡。

 

我是一个出生于70末的人,但是我的童年充斥着动画片,是的,充斥。那个时候没有各种唾手可得的精致绘本,没有动辄上千公里的任性旅行,12吋的日立牌黑白电视机撑起了幼时的我对于人间的所有想象。与东瀛来的一休哥花仙子阿童木和美国来的米老鼠唐老鸭变形金刚相比,欧洲来的《巴巴爸爸》和《鼹鼠的故事》是其中很特别的两部。温情暖暖的小清新,节奏舒缓,不夸张搞笑,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俘获了诸多孩子们的心。

说来凑巧,1988年《巴巴爸爸》首次引入中国的时候,我家刚好换了第一台20吋长虹彩电。托彩电的福,我看到了一个拥有七个孩子的梦幻大家庭,呈现出九种不同的色彩,而且每个人都能随意变化,简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种彩色屏幕带来的童话般的摄人心魄,是今天的孩子可能想象不到的奇境吧。

长大了读到张爱玲形容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我脑子里首先浮现出的,竟然是看《巴巴爸爸》时的景象。我独自一人,呆看着屏幕上那玩耍正high的九个,那温润的热闹向我抛洒过来,慷慨地化掉我的孤单和烦恼。片尾结束字幕一滚,生出一股“温柔的惆怅”。

当年的小朋友今天已经为人父母。我的朋友小新说,“当时觉得这么一个大家庭,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多操心啊!现在自己也妈了,再回头想想,他们好和睦啊,巴巴爸爸很会管理家庭。”

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仿佛从来不会着急和焦虑,他们用各种妙招春风化雨。

高中同学卉卉说,“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兄妹俩必选的肯定是巴巴爸爸。以前是我读给大儿子宽宽听,后来是儿子女儿一起听,现在是宽宽读,话都说不清的妹妹负责翻来覆去读各种巴巴部分。他俩最喜欢巴巴爸爸去火星旅行,我多年来最爱的,还是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

30年后,今天的中国小朋友再看《巴巴爸爸》,还是会轻易感觉到它特别的温柔。没有喊喊杀杀、没有暴力和俏皮话。就是那么一句轻轻柔柔的“巴巴变”,觉得整个心都被按摩得无比如适,幸福地微微荡起,又缓缓落下。

在一切都是“快快快”的中国啊,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和他们的孩子,给我们示范了一副难得的“从前慢”。慢慢走、慢慢变,把一切都慢慢实现。多么稀缺而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巴巴爸爸》?

《巴巴爸爸》展现了一个情绪舒缓不焦虑、善于把问题当做游戏来巧妙解决的和谐大家庭。这对于很多中国小朋友和父母来说,真是现实中难得的心灵按摩。

作者:杜马(Jmedia“嘻游记”主创)

《巴巴爸爸》原作者德鲁斯·泰勒刚刚去世了,享年82岁。这是一部非常美好的动画片,引发了我们很多温馨的童年回忆。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两代中国人都如此喜欢?

《巴巴爸爸》展现了一个情绪舒缓不焦虑、善于把问题当做游戏来巧妙解决的和谐大家庭。这对于很多中国小朋友和父母来说,真是现实中难得的心灵马杀鸡。

 

我是一个出生于70末的人,但是我的童年充斥着动画片,是的,充斥。那个时候没有各种唾手可得的精致绘本,没有动辄上千公里的任性旅行,12吋的日立牌黑白电视机撑起了幼时的我对于人间的所有想象。与东瀛来的一休哥花仙子阿童木和美国来的米老鼠唐老鸭变形金刚相比,欧洲来的《巴巴爸爸》和《鼹鼠的故事》是其中很特别的两部。温情暖暖的小清新,节奏舒缓,不夸张搞笑,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俘获了诸多孩子们的心。

说来凑巧,1988年《巴巴爸爸》首次引入中国的时候,我家刚好换了第一台20吋长虹彩电。托彩电的福,我看到了一个拥有七个孩子的梦幻大家庭,呈现出九种不同的色彩,而且每个人都能随意变化,简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种彩色屏幕带来的童话般的摄人心魄,是今天的孩子可能想象不到的奇境吧。

长大了读到张爱玲形容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我脑子里首先浮现出的,竟然是看《巴巴爸爸》时的景象。我独自一人,呆看着屏幕上那玩耍正high的九个,那温润的热闹向我抛洒过来,慷慨地化掉我的孤单和烦恼。片尾结束字幕一滚,生出一股“温柔的惆怅”。

当年的小朋友今天已经为人父母。我的朋友小新说,“当时觉得这么一个大家庭,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多操心啊!现在自己也妈了,再回头想想,他们好和睦啊,巴巴爸爸很会管理家庭。”

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仿佛从来不会着急和焦虑,他们用各种妙招春风化雨。

高中同学卉卉说,“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兄妹俩必选的肯定是巴巴爸爸。以前是我读给大儿子宽宽听,后来是儿子女儿一起听,现在是宽宽读,话都说不清的妹妹负责翻来覆去读各种巴巴部分。他俩最喜欢巴巴爸爸去火星旅行,我多年来最爱的,还是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

30年后,今天的中国小朋友再看《巴巴爸爸》,还是会轻易感觉到它特别的温柔。没有喊喊杀杀、没有暴力和俏皮话。就是那么一句轻轻柔柔的“巴巴变”,觉得整个心都被按摩得无比如适,幸福地微微荡起,又缓缓落下。

在一切都是“快快快”的中国啊,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和他们的孩子,给我们示范了一副难得的“从前慢”。慢慢走、慢慢变,把一切都慢慢实现。多么稀缺而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