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例视频流量造假被法律处罚:50万元惩治“暗黑造假产业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例视频流量造假被法律处罚:50万元惩治“暗黑造假产业链”

日前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4日,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一审宣判,受到侵害的某视频网站公司获赔50万元。

众所周知,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刷流量”是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灰色产业。

早在2016年,搜狐张朝阳就忍不住公开抨击视频网站播放量造假,“除了运营平台造假之外,还有主创团队把内容卖给你这个平台之后雇人刷流量。”

如此这般严重干扰视频平台良性竞争的现象,未曾想直到最近几天才第一次真正受到法律严惩。

根据央视的报道,日前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4日,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一审宣判,受到侵害的某视频网站公司获赔50万元。

虽然新闻将受害方标为“某视频网站公司”,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家公司不是别人,正是刚在美国上市半年的爱奇艺。

根据法庭公布的“案情”介绍,“2017年2月1日至同年6月1日,杭州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吕某某等三人,在某视频网站平台上,针对特定视频,为其制造了不少于9.5亿余次的虚假访问。”

法院认为,三被告在市场竞争中,分工合作,共同实施通过技术手段,干扰破坏某视频网站公司运营的视频网站访问数据,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某视频网站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当然,最后的处罚结果却颇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趋势——只有区区50万元罚款。

其实刷流量岂止是在爱奇艺,在优酷,腾讯,土豆等其他主流视频网站上,这家违法公司都有刷量行为,定价约为每1万次15元。单单在2017年半年这家违法公司就制造了不少于9.5亿余次的虚假访问,非法获益上百万元——如果算上包括优酷,腾讯的点击量造假,或许50万元的罚款真的是罚轻了。

麻辣娱投(malayutou001)记者发现,其实早在今年4月,爱奇艺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追查这家涉案公司。爱奇艺打假打流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一年企业内部就开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反作弊行为,团队一度达到了数百人之多。

或许,这样的首例处罚实在来得有些太晚,而且罚得也有些太轻。

1

“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刷流量

曾经,在百度上搜索“刷流量”,“流量报”“流量神器”“流量精灵”……这些刷量软件都可以轻易被找到——对于当真有心刷流量的公司或个人来说,几乎只靠搜索就能发现大量相关“有用信息“。在淘宝网上,大批相关店铺会按照刷流量难易程度和各家刷流量技术不同,给出各自不同的报价。

这样的夸张的现象进入2018年以来开始变得收敛,在淘宝上搜索“视频网站刷量”等关键词已经显示无结果,但是“犯罪分子“显然开始换了一套行头继续老本行。只要搜索“视频网站首页推广”“视频网站数据优化”等内容,依旧可找到类似刷量的商家,“优化和推广“成了新的代名词。

早在去年年中,央视就曾经报道过一次刷流量的“价目表“——”在爱奇艺刷流量40元1万条,在优酷为15元1万条,在腾讯为……”,各种价格可谓琳琅满目。一些刷流量的工作人员称几个群加起来有“水军”上千人,一天可刷几百万播放量,最低30元可刷10万流量。

如此的周到服务,导致各大平台热门剧在点击量上的竞争出现了水涨船高之势,甚至一度高到了超出常识的地步。你有8000万,我就抬高到1个亿,你到2个亿,我就超越5个亿。2017年全国最热门的前20部网播剧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20个亿,但是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过13亿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据报道创下了309亿的全网播放量,并且号称一天时间内“播放量增加14亿”——这意味着7.6亿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看剧,且每人至少两次。

如此荒谬的逻辑,就算是普通的小学生都会发现可笑之处,其背后完全是监管对于视频网站刷量的管理缺失。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以及如此简单粗暴的违法行为就是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呢?

主要原因恐怕是牵扯到的利益方实在太多。数据造假首当其冲会给片方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无论是点击分成还是广告收入。流量分成之外,片方刷流量更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与植入广告主的对赌协议。由于广告主往往拿不到视频网站的后台数据,因此一些不懂行的广告主可能会被虚高的数据“忽悠”,而片方不仅无需承担对赌失败的风险,还可以借此与广告主谈续集合作。

因此,广告商基于数据给予的广告费用也将因此受到极大的干扰,他们分不清真实的观众流量触及与表面的光鲜数据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除此之外,数字的暴涨也会相应提高剧中演员的身价以及剧本IP等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从而催生片酬以及IP价格的暴涨。

当然,最大的利益方恐怕就是平台了。虽然这一次爱奇艺的起诉获得赔偿,表面上是伸张了正义,但是其实各大平台之间对于点击数据一直处于明争暗夺的阶段。你的平台获得了10亿流量,我的平台就希望达到20亿流量,一来这样的信息可以为剧集造势,二来也让自己在广告商面前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谈判资本——将刷流量的人赶尽杀绝并不会对自己有利。

2

视频网站被盗刷流量者绑架?

背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角力

我们一般提到“优爱腾”或者这些平台上的热门剧,总会看到平台方发布的公告或者宣传图上斗大的数字“一日XX亿”,“上线一周XX亿”,这些指标也成了视频网站互相比拼实力的重要来源。

只可惜,细想一下,造假9.5亿次的播放量也不过只罚款50万元,正是由于刷流量并不触及网站的实际利益。视频网站后台编辑需要结算的是有效数据,片方刷流量如果确实起到效果,有时反而还能提升网站的声誉。

或许这些奇迹数字的缔造者有着更不为人所知的“控制力“——这种力量大到包括平台方,制片方,宣发方,广告商等都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淘宝一些商家历年对于媒体透露的内幕来看,目前几乎所有中国得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搜狐、乐视、PPTV等全都可以操作“刷量”——价格不一样,但是服务质量却“很有保障”。

服务的质量之高,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比如针对这一次受害方爱奇艺的服务就可以分为两档,一档为“掉量的”,也就是以机器刷量,这种方式容易被爱奇艺以技术手段发现并屏蔽,但是违法商家却也因此开始打折销售:10元1万次,7天内包补,还“包退货”。

另一档是所谓“不掉量的”服务,价格为80元1万次,该档“不保证速度,需要排队,数据延迟更新,不接急单”。另外几家视频网站的刷量报价从2元1万到60元1万不等,有的承诺“掉量补”,有的则保证“快速”。

如此优秀的刷量服务使得各大平台即使获得了品牌上的声誉也不得不上紧发条开始寻找解决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腾讯因为分发渠道多,对有效点击量的把控相对较难;而爱奇艺、搜狐、优土等网站则安装了屏蔽系统,每次检测到有ID刷流量就会发出“黄牌警告”,超过三次则将其拉入黑名单,该视频也可能会直接被下架。

之所以这一次爱奇艺的申诉能够获得重视和最后的处罚结果,与其一直以来迫于压力对流量监管的重视有关。爱奇艺针对视频访问数据,包含访问次数、访问者IP地址、访问时长等都设置了专业的监测系统。除此之外,爱奇艺还设置了一套访问量算法,不只看访问量,还要看视频播放完整度,粉丝黏性,停留时长等各个维度。

爱奇艺利用全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IP地址,一旦发现从黑名单IP来的流量,就会从计数器里删除;同时,爱奇艺也会结合业务特征评估数据真实合理性,比如一些视频不可能在半夜3点播放,用户使用时间和地点如果出现和评估预判偏差很大的数据,就有虚假嫌疑。

从一个侧面来说,各家视频网站的刷流量报价以及服务好坏,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推测各大平台防刷流量的投入程度,从暂时来看,腾讯最便宜,价格是1元/万次,爱奇艺2元1万,搜狐4元一万,优酷5元一万。有些网站还有额外限制,比如优酷每天只能刷100万,在爱奇艺刷网剧需要2—3天,搜狐视频是最严格的,需要1个月购买的流量才能到账。

这样看来,与其去了解各大网站对于刷流量采取的各种貌似强而有力的措施,倒不如根据各大“非法流量供应商”的报价来看出到底谁下了功夫,到底谁选择宽待松懈——虽然听起来颇为嘲讽,但是却完全符合现实的情况。

3

对于刷流量的“刑典”应该加重

造假刷流量的行为如此嚣张,除了和各大利益方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之外,还有就是因为违法的成本实在太低。

《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从现在来看,50万的罚款也算有法可依,只是这样偏低的门槛使得动辄刷流量达到9亿,10亿的违法分子变得有恃无恐。

现在刷流量这个“行当”中,最大的来源是水军,雇佣水军的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广泛吸收个人时间充裕的闲散人员,建起百人级、千人级的水军军团,通过合理分配点击项目,将点击量分散至全国各地,为视频网站的检测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按照现行的法律,网络非法信息被转发达500次以上,将被追究刑责。若发布的非法信息点击、浏览达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则为“情节严重”,将会以诽谤罪追究刑责。

以此看来,罚款50万,甚至罚款500万,都不是能够打击非法刷量的终极武器;恐怕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刑事责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刷流量的行为持续扰乱市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爱奇艺

4.7k
  • 爱奇艺需要新故事
  • 爱奇艺发布“古龙IP微剧计划”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例视频流量造假被法律处罚:50万元惩治“暗黑造假产业链”

日前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4日,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一审宣判,受到侵害的某视频网站公司获赔50万元。

众所周知,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刷流量”是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灰色产业。

早在2016年,搜狐张朝阳就忍不住公开抨击视频网站播放量造假,“除了运营平台造假之外,还有主创团队把内容卖给你这个平台之后雇人刷流量。”

如此这般严重干扰视频平台良性竞争的现象,未曾想直到最近几天才第一次真正受到法律严惩。

根据央视的报道,日前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4日,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一审宣判,受到侵害的某视频网站公司获赔50万元。

虽然新闻将受害方标为“某视频网站公司”,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家公司不是别人,正是刚在美国上市半年的爱奇艺。

根据法庭公布的“案情”介绍,“2017年2月1日至同年6月1日,杭州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吕某某等三人,在某视频网站平台上,针对特定视频,为其制造了不少于9.5亿余次的虚假访问。”

法院认为,三被告在市场竞争中,分工合作,共同实施通过技术手段,干扰破坏某视频网站公司运营的视频网站访问数据,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某视频网站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当然,最后的处罚结果却颇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趋势——只有区区50万元罚款。

其实刷流量岂止是在爱奇艺,在优酷,腾讯,土豆等其他主流视频网站上,这家违法公司都有刷量行为,定价约为每1万次15元。单单在2017年半年这家违法公司就制造了不少于9.5亿余次的虚假访问,非法获益上百万元——如果算上包括优酷,腾讯的点击量造假,或许50万元的罚款真的是罚轻了。

麻辣娱投(malayutou001)记者发现,其实早在今年4月,爱奇艺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追查这家涉案公司。爱奇艺打假打流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一年企业内部就开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反作弊行为,团队一度达到了数百人之多。

或许,这样的首例处罚实在来得有些太晚,而且罚得也有些太轻。

1

“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刷流量

曾经,在百度上搜索“刷流量”,“流量报”“流量神器”“流量精灵”……这些刷量软件都可以轻易被找到——对于当真有心刷流量的公司或个人来说,几乎只靠搜索就能发现大量相关“有用信息“。在淘宝网上,大批相关店铺会按照刷流量难易程度和各家刷流量技术不同,给出各自不同的报价。

这样的夸张的现象进入2018年以来开始变得收敛,在淘宝上搜索“视频网站刷量”等关键词已经显示无结果,但是“犯罪分子“显然开始换了一套行头继续老本行。只要搜索“视频网站首页推广”“视频网站数据优化”等内容,依旧可找到类似刷量的商家,“优化和推广“成了新的代名词。

早在去年年中,央视就曾经报道过一次刷流量的“价目表“——”在爱奇艺刷流量40元1万条,在优酷为15元1万条,在腾讯为……”,各种价格可谓琳琅满目。一些刷流量的工作人员称几个群加起来有“水军”上千人,一天可刷几百万播放量,最低30元可刷10万流量。

如此的周到服务,导致各大平台热门剧在点击量上的竞争出现了水涨船高之势,甚至一度高到了超出常识的地步。你有8000万,我就抬高到1个亿,你到2个亿,我就超越5个亿。2017年全国最热门的前20部网播剧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20个亿,但是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过13亿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据报道创下了309亿的全网播放量,并且号称一天时间内“播放量增加14亿”——这意味着7.6亿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看剧,且每人至少两次。

如此荒谬的逻辑,就算是普通的小学生都会发现可笑之处,其背后完全是监管对于视频网站刷量的管理缺失。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以及如此简单粗暴的违法行为就是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呢?

主要原因恐怕是牵扯到的利益方实在太多。数据造假首当其冲会给片方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无论是点击分成还是广告收入。流量分成之外,片方刷流量更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与植入广告主的对赌协议。由于广告主往往拿不到视频网站的后台数据,因此一些不懂行的广告主可能会被虚高的数据“忽悠”,而片方不仅无需承担对赌失败的风险,还可以借此与广告主谈续集合作。

因此,广告商基于数据给予的广告费用也将因此受到极大的干扰,他们分不清真实的观众流量触及与表面的光鲜数据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除此之外,数字的暴涨也会相应提高剧中演员的身价以及剧本IP等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从而催生片酬以及IP价格的暴涨。

当然,最大的利益方恐怕就是平台了。虽然这一次爱奇艺的起诉获得赔偿,表面上是伸张了正义,但是其实各大平台之间对于点击数据一直处于明争暗夺的阶段。你的平台获得了10亿流量,我的平台就希望达到20亿流量,一来这样的信息可以为剧集造势,二来也让自己在广告商面前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谈判资本——将刷流量的人赶尽杀绝并不会对自己有利。

2

视频网站被盗刷流量者绑架?

背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角力

我们一般提到“优爱腾”或者这些平台上的热门剧,总会看到平台方发布的公告或者宣传图上斗大的数字“一日XX亿”,“上线一周XX亿”,这些指标也成了视频网站互相比拼实力的重要来源。

只可惜,细想一下,造假9.5亿次的播放量也不过只罚款50万元,正是由于刷流量并不触及网站的实际利益。视频网站后台编辑需要结算的是有效数据,片方刷流量如果确实起到效果,有时反而还能提升网站的声誉。

或许这些奇迹数字的缔造者有着更不为人所知的“控制力“——这种力量大到包括平台方,制片方,宣发方,广告商等都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淘宝一些商家历年对于媒体透露的内幕来看,目前几乎所有中国得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搜狐、乐视、PPTV等全都可以操作“刷量”——价格不一样,但是服务质量却“很有保障”。

服务的质量之高,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比如针对这一次受害方爱奇艺的服务就可以分为两档,一档为“掉量的”,也就是以机器刷量,这种方式容易被爱奇艺以技术手段发现并屏蔽,但是违法商家却也因此开始打折销售:10元1万次,7天内包补,还“包退货”。

另一档是所谓“不掉量的”服务,价格为80元1万次,该档“不保证速度,需要排队,数据延迟更新,不接急单”。另外几家视频网站的刷量报价从2元1万到60元1万不等,有的承诺“掉量补”,有的则保证“快速”。

如此优秀的刷量服务使得各大平台即使获得了品牌上的声誉也不得不上紧发条开始寻找解决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腾讯因为分发渠道多,对有效点击量的把控相对较难;而爱奇艺、搜狐、优土等网站则安装了屏蔽系统,每次检测到有ID刷流量就会发出“黄牌警告”,超过三次则将其拉入黑名单,该视频也可能会直接被下架。

之所以这一次爱奇艺的申诉能够获得重视和最后的处罚结果,与其一直以来迫于压力对流量监管的重视有关。爱奇艺针对视频访问数据,包含访问次数、访问者IP地址、访问时长等都设置了专业的监测系统。除此之外,爱奇艺还设置了一套访问量算法,不只看访问量,还要看视频播放完整度,粉丝黏性,停留时长等各个维度。

爱奇艺利用全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IP地址,一旦发现从黑名单IP来的流量,就会从计数器里删除;同时,爱奇艺也会结合业务特征评估数据真实合理性,比如一些视频不可能在半夜3点播放,用户使用时间和地点如果出现和评估预判偏差很大的数据,就有虚假嫌疑。

从一个侧面来说,各家视频网站的刷流量报价以及服务好坏,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推测各大平台防刷流量的投入程度,从暂时来看,腾讯最便宜,价格是1元/万次,爱奇艺2元1万,搜狐4元一万,优酷5元一万。有些网站还有额外限制,比如优酷每天只能刷100万,在爱奇艺刷网剧需要2—3天,搜狐视频是最严格的,需要1个月购买的流量才能到账。

这样看来,与其去了解各大网站对于刷流量采取的各种貌似强而有力的措施,倒不如根据各大“非法流量供应商”的报价来看出到底谁下了功夫,到底谁选择宽待松懈——虽然听起来颇为嘲讽,但是却完全符合现实的情况。

3

对于刷流量的“刑典”应该加重

造假刷流量的行为如此嚣张,除了和各大利益方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之外,还有就是因为违法的成本实在太低。

《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从现在来看,50万的罚款也算有法可依,只是这样偏低的门槛使得动辄刷流量达到9亿,10亿的违法分子变得有恃无恐。

现在刷流量这个“行当”中,最大的来源是水军,雇佣水军的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广泛吸收个人时间充裕的闲散人员,建起百人级、千人级的水军军团,通过合理分配点击项目,将点击量分散至全国各地,为视频网站的检测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按照现行的法律,网络非法信息被转发达500次以上,将被追究刑责。若发布的非法信息点击、浏览达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则为“情节严重”,将会以诽谤罪追究刑责。

以此看来,罚款50万,甚至罚款500万,都不是能够打击非法刷量的终极武器;恐怕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刑事责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刷流量的行为持续扰乱市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