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秦潇越:我想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让大家愿意看下去的影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秦潇越:我想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让大家愿意看下去的影片

“我想要做一些轻松的,但又很真实的,让人感觉他们在认真的、脚踏实地的生活的人,去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想要做自己的事情,却始终也做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秦潇越

2018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 国际提案大会征片现已在火热进行中。

即日起至9月20日,寻找最具市场潜力的纪录片方案!

在陆陆续续收到许多优秀的提案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见证从这里走出去的提案和提案人的成长。

往年的入围提案他们的进展如何?他们是否还需要帮助?他们有什么经验分享?

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提案回访,希望了解这些优秀提案人们的最新动向,聆听他们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大会的故事。

本期,我们回访的对象便是《巢》的导演:秦潇越。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半年多来,她与《巢》之间又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吧?

#《巢》#

导演:秦潇越

GZDOC 2017

中国|社会纪实|90分钟

GZDOC:您当初为什么想要拍这个题材呢?是什么吸引着你吗?

QXY:其实是他主动找我的,他是我第一部片子的一个观众。

当时我在上海做放映。结束后他等所有观众都走之后找到我,跟我说了他的基本情况:想要做文物修复方面的工作,也学了这个专业,但是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超过三个月的工作。我还发现他比较容易紧张,有一些口吃,但是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也可以感受到很多的内在矛盾。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我的第一个片子《世界与我》讲的是我一个人坐火车环中国,一路拍摄身边陌生人对于理想和生活的看法的一部片子。当中有不少是比较草根的人物,像洗脚妹、流浪歌手、火车售票员等等。可能是因为片中的这些人,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去诉说自己理想的对象吧。至少再怎么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我面前都不会被取笑。

其实我也是误打误撞开始拍摄纪录片的。《世界与我》在很多地方放映的时候有观众向我提出过质疑:为什么没有长期跟拍一个人物?而只是这样蜻蜓点水般的拍摄?那时候我刚毕业,我只是想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愿景,去鼓励大家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

世界是所有“我的合集”,每个人热爱生命,就是在创造美好世界。

我本就没有想过要当一个纪录片导演,只是想要去做一种自我表达,并没有想要去探讨现实层面。而这个人物的出现,以及这两年多来的拍摄相处,让我不得不去思考,理想的背面到底是什么。

所以,拍摄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GZDOC: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巢》的故事吗,它讲述了什么?

QXY:这个东西比较复杂,虽然现在片子已经在进入后期了,但它最终的结构,还有叙事,我们都还没有完全敲定下来。因为这里面体现的东西特别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特别的多,所以这个侧重点是怎样的,我们现在还在考虑当中。

它讲的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家庭,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一个人的成长蕴含在家庭环境中,然后这个家庭的变化又蕴含在社会的变迁当中;但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视角与外界对他的一个视角的差别,就是我们每个人看待自己的角度,跟别人看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而且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对比。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因此,它非常非常的复杂。在我看来,这个东西在跟我拍摄之前的设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GZDOC:您刚刚提到矛盾,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QXY:一个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拍摄的这个家庭的主人公是个30岁的年轻人,在我拍摄他之前,他没有一份工作是超过三个月的,所以终日在家里郁郁寡欢;他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日夜颠倒,非常颓废。

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又是想要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他买了许多宗教的、哲学的、历史的书籍,还有艺术方面的书籍,在他自己看来,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而且他还想做文物修复,想要到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这些国际一流的大学里面去做学术研究。

所以,他理想的精神世界与他现实生活的世界的反差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个对他来讲,就是一个特别大的矛盾。

还有一个就是家庭的矛盾。主人公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想青年,他想要追寻理想,做文物修复,做考古研究;但是在他爸爸看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差,一个他想象的与他爸爸对于他的实际评价的反差。

另外,主人公的整个家庭氛围都是互相看不上的,全部都是否定式的相处。在主人公爷爷那一辈的时候,他爷爷因为得罪了狱警,进了监牢,所以他爸爸就非常看不起他爷爷;而主人公他爸爸呢,因为文革时候的“下乡运动”,他需要到新疆去,而他爸爸又不想去,所以动员的人一来,他就逃,因此造就了他爸爸遇事就喜欢逃避、怕事的性格,所以主人公也非常看不起他爸爸。

《巢》剧照

儿子对父母都是既依赖又嫌弃,在这一点上,或许能够看到好多独生子女一代的影子。

片中还会隐隐的呈现一些社会矛盾。当年主人公一家是因为日本人的侵略,才逃到租界的。他们曾经也是一个显赫的家庭,民国时期做的是放黄包车的生意。如今像主人公一家这样的老上海人,蜗居在市区最核心的地段,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老上海人申请了经济适用房,逐渐宜居到城市的边界。母亲曾在镜头前感叹,外地人比上海人更能吃苦耐劳,所以赚着比他儿子更多的钱。他们知道某一条路从前叫什么名字,甚至可能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但是他们早已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了。

GZDOC: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或者困难是什么?

QXY:就是要不要继续拍这部片子。因为刚刚说到,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一种否定式的相处,所以主人公的父亲会经常用一种批判式的方式去“鼓励”他。比如说他父亲是支持他去做文物修复这方面的,但是他不会用正面的方式去鼓励他,说“你应该怎样”;而是在主人公抱怨找不到与文物修复、艺术或者书籍方面的理想工作时,他父亲更多的不是去鼓励他,而是去打压他,以提高自己的方式,去打压主人公。他会说他当时遭受到那么多的不公,条件那么的艰苦,但还是走过来了,还是在坚持画画;他会说主人公不努力,整天只知道睡觉,不去争取。

因此,主人公父亲的这种批判式的方式,不及时鼓励的方式,给他心理带来了再一次打压,导致他在镜头面前有好几次崩溃,甚至有好几次在镜头面前要挟说要去死。

《巢》剧照

所以在拍的过程中,给我的心理压力也是特别大的,我很害怕我会变成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镜头是残酷的,在镜头面前,你的所有的缺点都会被呈现出来;你的不努力、不够坚强、脆弱,这些你想隐藏的不好的东西,都会被镜头捕捉到。

越拍到后面,越是发现,作为导演,其实你是不能真正帮助到他的。

不但如此,导演的观察力,会让你发现造成他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也就是那些他想要隐藏却被镜头捕捉到的缺点。你要做的其实就是去发现背后的原因,用影像剪辑的方式去表达出来,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对此产生共鸣。而这一点让我特别的害怕。害怕拍摄让那些他不想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自身的缺点,都在镜头前无处可藏。

有一个人在身边记录,有可能会帮助他成长,让他更好的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社会发展的法则;但也可能会让他更加的崩溃。而且这种心理崩溃边缘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与我们每个人都很接近,很容易让人陷进去。

所以在处理这些无意中捕捉到的争执或是缺点时,我都很犹豫。它像是一根刺,面对很痛,但只有拔出来才会好。我必须小心翼翼,很谨慎的去把握那个度。

我自己在面对这样的人物和题材时,很多时候也是很崩溃的。因为当你很深刻的体会到拍摄人物的那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你也是很容易被他带走的。

他的内心是一个黑洞,对身边的人和事,对这个世界都是充满偏见的。在面对这么大的黑洞的时候,任何正面的东西都会被吞噬得无影无踪。

《巢》剧照

所以你会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让自己被他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不要让拍摄伤害到他。这样的拍摄对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冒险。也不会有人告诉你,该怎么拍,怎么面对。基本都是在那个环境下最本能的反应。实在压力大的时候,我会让自己抽离。

所以拍摄一直是处于拍拍停停的状态。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了8个月。

GZDOC:是什么让您又继续拍下去了呢?

QXY:第一个是因为刚刚说到那种心理崩溃边缘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与我们每个人都很接近,所以我就想如果能够捕捉到这种真实的状态,甚至能够记录下怎样从这种状态下剥离出来的场景,那么对观众来说将会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个就是在停拍的八个月里,我给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思想活动,也把之前的素材剪成了一个小短片,一个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的短片。在这个短片里它暴露了一个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成员彼此互相伤害,但是是什么让他们还生活在一起?每天起来,父母还是这样子去照顾他,他也每天还回到这个家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有一种吸引力,有一种诱惑,让人想去挖掘它背后的原因。

《巢》拍摄现场

所以停拍八个月后,我又继续开始拍摄下去了。

GZDOC:您在回访里面有提到,参加广州节提案的时候与很多人进行了交流,这些交流促进您对影片的思考,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吗?

QXY:其实和周浩导演交流的是比较多的。我记得当时边上还围着很多的同学,大家七嘴八舌的表达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因为在广州节的时候,影片拍了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样子,还没全部拍完,素材也没有完全的整理好,所以在提案会上,很多人对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有所发表的一些意见,跟我想要表达的完全不一样。

当然, 这里面也有可能是我剪的片花让他们产生了误解。所以这些让我不断的在脑海里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包括在决策人面对面环节,我约了两个国外的人,但他们也不是很喜欢这个题材;还有一个上海本地的老师,他讲的也比较的直接,说我这个题材非常本地化,不会有人喜欢的,也没有人能够看懂,是走不出上海。

但是也遇到了两个对这个片子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是周浩老师。他给了我不少的支    持,让我有勇气去更深的探讨拍摄者跟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他说,我无法回避掉这样一个环境下,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镜头对这个人物所产生的 影响。这句话对我影响比较大。真实不是假装真实,真实是我去拍了这个人物,他 在我的镜头下展现他的生活。

《巢》剧照

还有一个来自法国的决策人,在我提案结束后他找到我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他说你没有得到最佳提案,不要失落,你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提案之一。甚至邀请我成片后去法国放映。

所以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因为有这么一次机会,去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而且也会遇到很多支持你的人。这种支持不一定说要给多少钱,或者是帮忙宣传、发行,只要他能够给你信心,给你信念去坚持把这个事情做完,就是非常好的了。

GZDOC:这部片子之后,您还有其它的拍摄打算吗?

QXY:这之后我可能会稍微的停一停,去拍一些短片。这个片子拍了已经有两年半了,因为做一个人的长期跟拍,会比较的累,比较的耗费心力,所以我想要拍一些平凡的,短一点的,记录一些身边人的片子。我想要回到那种记录平凡而美好的状态。

《巢》剧照

我觉得影像传播是非常有感染力的,所以我想要用这种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去记录一些真实美好的东西。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也好,困难也好,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我不想再去加强这种负面的东西。

我觉得有很多人会利用影像中的东西去宣泄、去抨击、去批判,我不是说这些不好,但是我觉得要有建设性的东西出来才好,如果没有的话,那何不去传递一些真实存在的美好呢,这些被很多人忽略的东西呢?

所以我想要做一些轻松的,但又很真实的,让人感觉他们在认真的、脚踏实地的生活的人,去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

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够让大家愿意看下去,并且持续看下去的短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秦潇越:我想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让大家愿意看下去的影片

“我想要做一些轻松的,但又很真实的,让人感觉他们在认真的、脚踏实地的生活的人,去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想要做自己的事情,却始终也做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秦潇越

2018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 国际提案大会征片现已在火热进行中。

即日起至9月20日,寻找最具市场潜力的纪录片方案!

在陆陆续续收到许多优秀的提案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见证从这里走出去的提案和提案人的成长。

往年的入围提案他们的进展如何?他们是否还需要帮助?他们有什么经验分享?

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提案回访,希望了解这些优秀提案人们的最新动向,聆听他们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大会的故事。

本期,我们回访的对象便是《巢》的导演:秦潇越。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半年多来,她与《巢》之间又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吧?

#《巢》#

导演:秦潇越

GZDOC 2017

中国|社会纪实|90分钟

GZDOC:您当初为什么想要拍这个题材呢?是什么吸引着你吗?

QXY:其实是他主动找我的,他是我第一部片子的一个观众。

当时我在上海做放映。结束后他等所有观众都走之后找到我,跟我说了他的基本情况:想要做文物修复方面的工作,也学了这个专业,但是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超过三个月的工作。我还发现他比较容易紧张,有一些口吃,但是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也可以感受到很多的内在矛盾。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我的第一个片子《世界与我》讲的是我一个人坐火车环中国,一路拍摄身边陌生人对于理想和生活的看法的一部片子。当中有不少是比较草根的人物,像洗脚妹、流浪歌手、火车售票员等等。可能是因为片中的这些人,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去诉说自己理想的对象吧。至少再怎么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我面前都不会被取笑。

其实我也是误打误撞开始拍摄纪录片的。《世界与我》在很多地方放映的时候有观众向我提出过质疑:为什么没有长期跟拍一个人物?而只是这样蜻蜓点水般的拍摄?那时候我刚毕业,我只是想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愿景,去鼓励大家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

世界是所有“我的合集”,每个人热爱生命,就是在创造美好世界。

我本就没有想过要当一个纪录片导演,只是想要去做一种自我表达,并没有想要去探讨现实层面。而这个人物的出现,以及这两年多来的拍摄相处,让我不得不去思考,理想的背面到底是什么。

所以,拍摄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GZDOC: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巢》的故事吗,它讲述了什么?

QXY:这个东西比较复杂,虽然现在片子已经在进入后期了,但它最终的结构,还有叙事,我们都还没有完全敲定下来。因为这里面体现的东西特别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特别的多,所以这个侧重点是怎样的,我们现在还在考虑当中。

它讲的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家庭,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一个人的成长蕴含在家庭环境中,然后这个家庭的变化又蕴含在社会的变迁当中;但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视角与外界对他的一个视角的差别,就是我们每个人看待自己的角度,跟别人看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而且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对比。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因此,它非常非常的复杂。在我看来,这个东西在跟我拍摄之前的设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GZDOC:您刚刚提到矛盾,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QXY:一个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拍摄的这个家庭的主人公是个30岁的年轻人,在我拍摄他之前,他没有一份工作是超过三个月的,所以终日在家里郁郁寡欢;他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日夜颠倒,非常颓废。

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又是想要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他买了许多宗教的、哲学的、历史的书籍,还有艺术方面的书籍,在他自己看来,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

秦潇越导演提案现场

而且他还想做文物修复,想要到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这些国际一流的大学里面去做学术研究。

所以,他理想的精神世界与他现实生活的世界的反差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个对他来讲,就是一个特别大的矛盾。

还有一个就是家庭的矛盾。主人公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想青年,他想要追寻理想,做文物修复,做考古研究;但是在他爸爸看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差,一个他想象的与他爸爸对于他的实际评价的反差。

另外,主人公的整个家庭氛围都是互相看不上的,全部都是否定式的相处。在主人公爷爷那一辈的时候,他爷爷因为得罪了狱警,进了监牢,所以他爸爸就非常看不起他爷爷;而主人公他爸爸呢,因为文革时候的“下乡运动”,他需要到新疆去,而他爸爸又不想去,所以动员的人一来,他就逃,因此造就了他爸爸遇事就喜欢逃避、怕事的性格,所以主人公也非常看不起他爸爸。

《巢》剧照

儿子对父母都是既依赖又嫌弃,在这一点上,或许能够看到好多独生子女一代的影子。

片中还会隐隐的呈现一些社会矛盾。当年主人公一家是因为日本人的侵略,才逃到租界的。他们曾经也是一个显赫的家庭,民国时期做的是放黄包车的生意。如今像主人公一家这样的老上海人,蜗居在市区最核心的地段,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老上海人申请了经济适用房,逐渐宜居到城市的边界。母亲曾在镜头前感叹,外地人比上海人更能吃苦耐劳,所以赚着比他儿子更多的钱。他们知道某一条路从前叫什么名字,甚至可能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但是他们早已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了。

GZDOC: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或者困难是什么?

QXY:就是要不要继续拍这部片子。因为刚刚说到,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一种否定式的相处,所以主人公的父亲会经常用一种批判式的方式去“鼓励”他。比如说他父亲是支持他去做文物修复这方面的,但是他不会用正面的方式去鼓励他,说“你应该怎样”;而是在主人公抱怨找不到与文物修复、艺术或者书籍方面的理想工作时,他父亲更多的不是去鼓励他,而是去打压他,以提高自己的方式,去打压主人公。他会说他当时遭受到那么多的不公,条件那么的艰苦,但还是走过来了,还是在坚持画画;他会说主人公不努力,整天只知道睡觉,不去争取。

因此,主人公父亲的这种批判式的方式,不及时鼓励的方式,给他心理带来了再一次打压,导致他在镜头面前有好几次崩溃,甚至有好几次在镜头面前要挟说要去死。

《巢》剧照

所以在拍的过程中,给我的心理压力也是特别大的,我很害怕我会变成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镜头是残酷的,在镜头面前,你的所有的缺点都会被呈现出来;你的不努力、不够坚强、脆弱,这些你想隐藏的不好的东西,都会被镜头捕捉到。

越拍到后面,越是发现,作为导演,其实你是不能真正帮助到他的。

不但如此,导演的观察力,会让你发现造成他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也就是那些他想要隐藏却被镜头捕捉到的缺点。你要做的其实就是去发现背后的原因,用影像剪辑的方式去表达出来,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对此产生共鸣。而这一点让我特别的害怕。害怕拍摄让那些他不想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自身的缺点,都在镜头前无处可藏。

有一个人在身边记录,有可能会帮助他成长,让他更好的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社会发展的法则;但也可能会让他更加的崩溃。而且这种心理崩溃边缘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与我们每个人都很接近,很容易让人陷进去。

所以在处理这些无意中捕捉到的争执或是缺点时,我都很犹豫。它像是一根刺,面对很痛,但只有拔出来才会好。我必须小心翼翼,很谨慎的去把握那个度。

我自己在面对这样的人物和题材时,很多时候也是很崩溃的。因为当你很深刻的体会到拍摄人物的那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你也是很容易被他带走的。

他的内心是一个黑洞,对身边的人和事,对这个世界都是充满偏见的。在面对这么大的黑洞的时候,任何正面的东西都会被吞噬得无影无踪。

《巢》剧照

所以你会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让自己被他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不要让拍摄伤害到他。这样的拍摄对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冒险。也不会有人告诉你,该怎么拍,怎么面对。基本都是在那个环境下最本能的反应。实在压力大的时候,我会让自己抽离。

所以拍摄一直是处于拍拍停停的状态。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了8个月。

GZDOC:是什么让您又继续拍下去了呢?

QXY:第一个是因为刚刚说到那种心理崩溃边缘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与我们每个人都很接近,所以我就想如果能够捕捉到这种真实的状态,甚至能够记录下怎样从这种状态下剥离出来的场景,那么对观众来说将会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个就是在停拍的八个月里,我给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思想活动,也把之前的素材剪成了一个小短片,一个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的短片。在这个短片里它暴露了一个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成员彼此互相伤害,但是是什么让他们还生活在一起?每天起来,父母还是这样子去照顾他,他也每天还回到这个家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有一种吸引力,有一种诱惑,让人想去挖掘它背后的原因。

《巢》拍摄现场

所以停拍八个月后,我又继续开始拍摄下去了。

GZDOC:您在回访里面有提到,参加广州节提案的时候与很多人进行了交流,这些交流促进您对影片的思考,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吗?

QXY:其实和周浩导演交流的是比较多的。我记得当时边上还围着很多的同学,大家七嘴八舌的表达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因为在广州节的时候,影片拍了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样子,还没全部拍完,素材也没有完全的整理好,所以在提案会上,很多人对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有所发表的一些意见,跟我想要表达的完全不一样。

当然, 这里面也有可能是我剪的片花让他们产生了误解。所以这些让我不断的在脑海里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包括在决策人面对面环节,我约了两个国外的人,但他们也不是很喜欢这个题材;还有一个上海本地的老师,他讲的也比较的直接,说我这个题材非常本地化,不会有人喜欢的,也没有人能够看懂,是走不出上海。

但是也遇到了两个对这个片子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是周浩老师。他给了我不少的支    持,让我有勇气去更深的探讨拍摄者跟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他说,我无法回避掉这样一个环境下,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镜头对这个人物所产生的 影响。这句话对我影响比较大。真实不是假装真实,真实是我去拍了这个人物,他 在我的镜头下展现他的生活。

《巢》剧照

还有一个来自法国的决策人,在我提案结束后他找到我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他说你没有得到最佳提案,不要失落,你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提案之一。甚至邀请我成片后去法国放映。

所以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因为有这么一次机会,去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而且也会遇到很多支持你的人。这种支持不一定说要给多少钱,或者是帮忙宣传、发行,只要他能够给你信心,给你信念去坚持把这个事情做完,就是非常好的了。

GZDOC:这部片子之后,您还有其它的拍摄打算吗?

QXY:这之后我可能会稍微的停一停,去拍一些短片。这个片子拍了已经有两年半了,因为做一个人的长期跟拍,会比较的累,比较的耗费心力,所以我想要拍一些平凡的,短一点的,记录一些身边人的片子。我想要回到那种记录平凡而美好的状态。

《巢》剧照

我觉得影像传播是非常有感染力的,所以我想要用这种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去记录一些真实美好的东西。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也好,困难也好,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我不想再去加强这种负面的东西。

我觉得有很多人会利用影像中的东西去宣泄、去抨击、去批判,我不是说这些不好,但是我觉得要有建设性的东西出来才好,如果没有的话,那何不去传递一些真实存在的美好呢,这些被很多人忽略的东西呢?

所以我想要做一些轻松的,但又很真实的,让人感觉他们在认真的、脚踏实地的生活的人,去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

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够让大家愿意看下去,并且持续看下去的短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