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hang 鲜森
编辑|何未
图|猫眼
《延禧攻略》以130亿的点击量收官,8月31日点击量已经突破153亿,《延禧攻略》的热度和口碑确实引人关注。人狠话不多的魏璎珞,贡献出精湛表演的聂远、佘诗曼及秦岚,娴妃黑化以后,除了最后两集备受吐槽外,剧情开始高手呈现了高手之间的过招。
于正大部分作品,市场判断精准,话题叫好,但没收获口碑,《延禧攻略》似乎为他扳下一城,豆瓣评分7.2,几乎是他作品的最高分。
于正上一部作品《凤求凰》口碑、流量严重扑街。于正身边的人一度透露,《延禧攻略》或许会成为于正的最后的机会。
延禧:于正最后的机会
对于正争议中的于正,自己和琼瑶的抄袭官司之后,他“阿宝色”的多布剧目扑街,而电视剧市场的敏锐性,让他保持乎聪明的产品经理。抢在《步步惊心》之前推出《宫》,抢在《如懿传》之前推出《延禧攻略》。但很长时一段时间,抄袭或许将成为于正的底色和原罪。
“以前的于正已经死了,现在的是钮祜禄于正!”
观众在知乎上这样调侃于正,为这部流量和话题上的剧王在知呼上表达对于于正带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作品,又也少部分的敏锐的电视剧从业者,更直接的表达对于正的认知,“他一直是哪一个投机主义者。”
《延禧攻略》立项初始就被质疑为碰瓷《如懿传》,沿用场景和道具,一段疑似于正抨击《如懿传》的录音文件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一度成为《延禧攻略》上线前欢娱的危机,欢娱为了抢得上线的先机,果断放弃了国内电视台发行。
于正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年少的他总是不能达到父亲的期待,性格里有很多自己也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矛盾之处。他永远成不了父亲那样爽朗大方的人。
“父亲总觉得我心胸不宽广,这造成了我进入(编剧)这一行业以后,我没有格局很大的作品。”于正说。为此充满了紧张和焦虑。那种痛苦无人可诉,只有诉诸写作。对于很多东西,他总是渴望而又恐惧。那些无法在他身上自洽的特质,最终塑造了外界眼里那个分裂的于正。
在编剧生涯四处碰壁、陷入低潮的时候,于正的父亲得了食道癌,从发病到去世不到3个月,那个过程过于迅速,让于正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此后的人生里,成了他过不去的一道坎儿。
制作和剧本是《延禧攻略》翻身的关键
商人的精明和艺术家的挑剔同时出现在于正身上。
《延禧攻略》中,皇后妃嫔的绒花头饰,都是美术组找民间匠人手工打造的,原本一只要好几万元,每只只花了剧组几百元。“美术老师都是在求他们。有的真的太贵,我们负担不起,就跟他们说,你们这个手艺快失传了……能不能来帮帮我们。”
由于预算有限,有些太昂贵的首饰于正会自掏腰包买下,“我们是真的热爱这部戏,我的梳妆师他自己买了一百多万,造型师买了一百多万,我也买了一百多万。这些东西以后还可以用。”事实上,从以前拍清宫戏开始,于正就开始收藏点翠饰品,现在价格都涨了不少。于公于私,这都是门划算的生意。
拍摄《延禧攻略》,于正要复刻清宫,所有面料都还原清朝布料。只用当年的老料子。6个月里,于正学到了很多关于布料的知识。他就要求整个剧组所有东西全用真的,但用真的代价特别昂贵,一个络子,一个门帘,绣一个门帘要17万多。我们从店里买不起,他就一起去苏州各个地方找老匠人。
于正在横店开的服装厂这次也功不可没。为了让服装看起来更有质感,于正请了苏州的绣娘,按照演员的身形专门缝制了衣服。一套衣服做下来,布料和工艺都是顶尖的,价格却比找外面的工厂便宜得多。造型师也能及时和绣娘沟通,不需要通过中间人传话。
开服装厂的想法来自一件做失败的戏服。于正还记得,有一年合作的工厂以布料太贵为由,换了便宜布料做他们的衣服,结果拍出来的效果很差,剧组为了等工厂重做停机了15天。这让于正非常恼火。“我就觉得没必要再跟工厂废话了,我自己做就好了,反正我这个小工厂只能承担我一个人的戏,无所谓。”
尽管合作过很多制片人,于正在制作上的大笔投入还是让惠楷栋惊讶了一下。《延禧攻略》在服化道上的投入近一亿,演员总片酬却只有小几千万。“这次的演员都是我的朋友,我真是在剥削他们,为了买那些漂亮的东西。”于正苦笑。
惠楷栋此前做了二十年摄影师,又转行做了十年导演,但一直不为大众所熟知。《延禧攻略》是于正递给他的第三个剧本。“我为什么要用那些大牌导演?我见过一个有名的导演,根本就不抠戏,每天喝得醉醺醺的,要价还很高。”在于正看来,这太没性价比了。如今,惠楷栋已经被欢娱影视签下,于正非常信任他的专业能力。懂剧本,懂摄影,这是于正选导演最看重的两点。
现在的于正,对导演也没有以前那么专制了。拍《宫》的时候,于正很在意自己的剧本没有被完美地呈现,他曾在早上四点把所有人叫起来开会,重拍六天的素材。但在拍《延禧攻略》时,他并没有过多地干涉惠楷栋。每隔几天,他都会去剪辑室看下素材,或者去片场看看,也不出声,就静静地坐在后面,等休息的时候再和演员聊聊戏。
很多时候于正来了,惠楷栋都不知道,“我的眼里只有监视器和演员,别的什么都看不到。”
于正的编剧生涯充满非议
于正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大家,也成不了曹禺、巴金那样伟大的剧作家。过去9年,他一直把自己锁在酒店的十几平米的空间,保持密集的创作。
「我就是一个编故事的人,我在古代就是一个说书人。我未来的目标,就是我能做一些国民剧,中国电视史上有于正一笔就够了。
2008年的《最后的格格》是于正从编剧转向制片人迈出的第一步。那是他第一次管理一个剧组,最终署名是总策划而非制片人,拿的酬劳是他给《大清后宫》做编剧的四分之一。对他来说,转行做制片人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编剧地位太低,根本原因则是“觉得别人拍不好我的戏”。
“说实话,我是一个暴君式的老板,真的把人家逼得快死了。”于正很享受这种大家围着事情连轴转的感觉。凌晨两点半给工作人员打电话、剧本、道具反复修改30多次仍不满意……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他产出了一大批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领地。
“很多人问我,你是不是又翻身了,我说我从来没有翻过身啊,以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我从来没有低谷,因为我一直在谷底。”
《延禧攻略》攻略之前,于正觉得自己一直处于谷底。
转折和争议及巨大的关注发生在2011年,《宫》的问世让杨幂一炮而红,也让于正打出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但在收割巨大流量的同时,于正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特别是和唐人的公关战,于正指出自己就容易招黑,另外一条罪名就是“篡改历史”。
一位研究清史的专家给他发了私信,指出了《宫》里的历史错误。
“那个清史学家就跟我说,你以前写的根本就不是宫廷戏,而是在宫廷里发生的爱情偶像剧。”于正说。当年的这位清史专家被他请来审《延禧攻略》的剧本,于正会隔三差五地把写好的剧本丢给他看,“这个人特别犀利,他一直在骂我,特别狠。”在制作完《宫》后的第七年,于正终于把这位“特别狠”的清史学家的话听进去了,不再专注于爱情故事,不再迷信强情节。他的创作领地上出现了其它人的身影,除了这位清史学家,还有他新收的徒弟周末,也就是《延禧攻略》的编剧。
《延禧攻略》的故事符合逻辑吗?不少观众吐槽魏璎珞主角光环太强大,身为宫女处处顶撞主子,却总能保全性命甚至步步高升。但于正认为她的人设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她在历史上的性格就非常嚣张,敢在皇后被废的当天大张旗鼓地给自己过生日,还在六年内从宫女变成了妃。”
这种请专业人士做编剧的办法,把于正从海量的历史资料中解救了出来。他不需要熟知所有历史细节,每当自己列的情节点出现了不符合历史逻辑的情况,周末就会提醒他,有时还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想出新的桥段。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全盘接受他的故事逻辑,所以于正找徒弟时往往更愿意找“白纸”。公司文学部的编剧们不会是他的徒弟,因为他们大多在电影学院上过编剧课程,或者已经写过网络小说,很难变成“于正的系统”。
“我的系统就是边想边写,永远不知道下一集要讲什么。现在编剧写剧本的固定模式就是梗概、分集大纲、分场大纲、再细分场……完蛋了。同样一块糖嚼了十次就不好吃了。”于正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编剧系统,“我写《宫》的时候完全没有梗概。我《半妖倾城》写完以后再看之前写的梗概,发现完全是两个故事,连人设都变了。”
近日新闻又爆出《延禧攻略》人物设置和故事剧情多处相似网文《花开刹那的樱花树》,于正则立马回应大纲及分集大纲都出自于自己。
于正坦言自己就是招黑体质。他的人生讲究快乐至上,想说就说,想骂就骂的人。遇到不开心的事,一定要马上还击,我不会表面上跟你好。或许很长一段时间抄袭和投机是他绕不开的原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