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视新物种《幻乐之城》如何在方寸之间做到雅俗共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视新物种《幻乐之城》如何在方寸之间做到雅俗共赏?

内容创作有规律可循,但创意却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无论这些幻乐之作采用了何种表现形式、何种内容取材,其实都会融合大众熟知的一些元素在其中,规避了曲高和寡的内容走向,做到“雅得高尚,俗得可爱”的双向融合方显幻乐搭档的内力。

作者丨玖肆

在容祖儿的《如果还有明天》唱演结束后,幻乐体验官王菲委婉地指出有个地方过于生硬,唱演嘉宾容祖儿领会其中深意,笑言:“我就喜欢俗的。”

因为这一句率性而为的话,对容祖儿的好感度大大提升,看似俗套的剧情里包裹着她对爱情保有幻想的少女心,又何尝不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内心向往呢?就算是俗套又如何?毕竟,人世间,并无任何一种生活,最后不会落入俗套。

幻乐发起人梁翘柏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幻乐之城》的核心卖点就是讲故事的创意。”《幻乐之城》作为“电视新物种”,尽管在拍摄、收声等技术层面上有诸多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行业标准上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但坦率地来讲,制作层面的难度,观众作为非专业人士能get到的程度非常浅层,真正能被观众接受、解读、吸收的还是在于唱演嘉宾的表演,故而《幻乐之城》这档节目依然以内容的搭建、串联为本。 

《幻乐之城》作为一档台播综艺,从形式到题材,都要跳出垂直的圈层之外,顾及大众胃口。节目播出之前,导演组也曾担心节目内容过于曲高和寡。但如今看来,节目组在唱演内容的立意、取材、表现形式上调和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比重加以平衡,整体来看可以称得上雅俗共赏。接下来,笔者将从已经播出的节目来探讨《幻乐之城》中的幻乐之作是如何俘虏大众的心和耳朵的?

以情感为支点,多维度发散

都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其本身在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无论综艺的体态如何变迁,观众依然喜欢的是各式各样人情冷暖的故事,《幻乐之城》敏锐地抓住这一要点,在幻乐之作的创作当中,多以“情感”进行发散思维创作,呈现了世间百态之下的万千情感。

嘉宾的个人特色也增强内容的特色化、标签化,比如,佟大为、关悦结婚十年的“甜”和容祖儿个人倾向于的“俗”,他们个人特色便在内容取材上指明了方向,在内容取材上规避了与他人撞题材的雷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作瓶颈问题。

纵观《幻乐之城》播出以来的“幻乐之作”,易烊千玺的《对不起》告诉我们,有一种愧疚叫“不能陪你去远方”;从任素汐在时空穿梭间演绎《时光机》,倾吐出真实的父女情节;佟大为、关悦夫妇的《这一碗面》展现的是夫妻之间从举案齐眉到白头偕老间的酸甜苦辣,道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真谛。

当然,远不止于这些,爱情是在这个舞台呈现最多的元素,为了将这一主题做出多样口味也是费尽心力。

从马思纯的《录像带》呈现的是有一种遗憾叫“我还爱着你,你却早已离开人世”,到娄艺潇在追梦与成全之间取舍的《好想他》;从王雷演绎的盲人纯爱故事《听爱》到宋茜和盛一伦演绎的机器人爱情故事《21》,这些情感故事都以不同的维度切入,折射着生活中情感的多个切面。这些切面当中,观众或多或少能够在类似的经历中找到共鸣,直戳观众痛点和泪点。

审视自我的内心独白,亦是一次心灵自我净化

除了情感故事,由表及里描绘人物内心也是节目一大亮点。内心世界这个概念,如何表达?方寸之间,需拿捏尺度,多一分矫揉造作,少一分则无病呻吟,故而表达的形式感非常重要。《幻乐之城》每期节目都是不同的唱演嘉宾搭配不同的导演,多样化的唱演搭档组合有助于在创作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激发灵感来寻找契合的形式感出现。且唱演嘉宾与导演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能够让合作更为顺畅。

《独木桥》是一个在仪式感上发挥至极致的作品,且每一个外在的形式都是暗含深意。黄晓明从宴会走向山洞的过程,其实是现实空间到内心世界的外化,色彩斑斓的世界不过是我们的外在,而原始陌生的山洞则是角色内心的外化。

而“镜中人”环节的灵感是来自于拉康的镜像理论,这原本讲的是婴儿通过镜子意识到自我的一瞬间,导演许宏宇将这一瞬间放在晓明的不惑之年,“镜中人”五官的模糊则源于每个人对自身认知的模糊,在与镜中的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看清了内心。

窦靖童和麦子合作的《幻月》亦是在表达形式上出奇制胜的一个典例,这个作品主要内容是在重复的游戏体验中学会应付游戏中的陷阱,用《罗拉快跑》式的故事循环,完成一次烧脑的奇幻体验,而在体验的背后,实质上把深奥的佛理幻化为一个短片,讲述着人生、本我与皮相、外在与内生等复杂的道理,以形式上的高级感来表达内心的耐人寻味之感。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类作品的呈现对于观众是一次心灵的自我净化和成长,于创作者本身也是如此。就拿黄晓明和许宏宇合作的《独木桥》来说,这个作品灵感源于黄晓明对自己出道多年以来的经历颇有感慨,希望能对自己40岁的人生做一个总结。虽然内容主题是黄晓明提出来的,但对于许宏宇来说却是一大挑战,“我并没有很偏爱这样主题的短片,但可能是我很需要这样的主题,就是在给晓明完成他想做的这件事之外,我同时也有感觉到它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幻乐之城》当中,有窦靖童特立独行的奇幻体验,有黄晓明人到四十的惑而不惑,有大张伟偏执天真的苦中作乐……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境遇,传递给观众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有着敢于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和独立人格,给观众思想和情绪上的共鸣。

创新题材为形,通俗元素为核

尽管前文提及每期不同的唱演搭档这一形式能够促进内容上的创新,甚至在故事包装上也尽可能地跨次元、跨物种地给观众意外之喜,但几期节目看下来,幻乐之作在创作上还是秉承着创新题材为形,通俗元素为核的创作底线,在保持内容质感的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一丝亲近感。

以宋茜和盛一伦的作品《21》为例,讲述的是两个原本没有心的机器人之间在雨中共舞相爱、在黑暗中并肩应对悲情又感人的故事,表达破铜烂铁也有情感的创作立意。

尽管这个故事是以AI时代为背景,利用强对比的明暗色调和色差来突出画面的超现实感,但实际上它还是融入了一些通俗的元素到其中,比如,盛一伦扮演的机器人名字叫“星期五”,而节目恰好是在星期五播出;片名和主角名都是21,人们大都知道“人死后体重会减少21克,这21克是最纯洁的爱”的传说,取名为“21”,简短而神秘,直到故事最后才会知晓其中深意,给人无限回味之感。

再比如沈月和F4的《玩具奇缘》,极具宝莱坞风格的惊喜体验,在神奇的玩具店里,黑夜降临,橱窗里的玩具被赋予了生命,载歌载舞。这样的形式其实与《博物馆奇妙夜》中文物的“复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尹正的《X先生的梦》,在“梦中”致敬经典港片,其间包含了《精武门》《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叶问》等经典港片元素。

内容创作有规律可循,但创意却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无论这些幻乐之作采用了何种表现形式、何种内容取材,其实都会融合大众熟知的一些元素在其中,规避了曲高和寡的内容走向,做到“雅得高尚,俗得可爱”的双向融合方显幻乐搭档的内力。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幻乐之城》还会有哪些创意的火花迸现?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视新物种《幻乐之城》如何在方寸之间做到雅俗共赏?

内容创作有规律可循,但创意却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无论这些幻乐之作采用了何种表现形式、何种内容取材,其实都会融合大众熟知的一些元素在其中,规避了曲高和寡的内容走向,做到“雅得高尚,俗得可爱”的双向融合方显幻乐搭档的内力。

作者丨玖肆

在容祖儿的《如果还有明天》唱演结束后,幻乐体验官王菲委婉地指出有个地方过于生硬,唱演嘉宾容祖儿领会其中深意,笑言:“我就喜欢俗的。”

因为这一句率性而为的话,对容祖儿的好感度大大提升,看似俗套的剧情里包裹着她对爱情保有幻想的少女心,又何尝不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内心向往呢?就算是俗套又如何?毕竟,人世间,并无任何一种生活,最后不会落入俗套。

幻乐发起人梁翘柏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幻乐之城》的核心卖点就是讲故事的创意。”《幻乐之城》作为“电视新物种”,尽管在拍摄、收声等技术层面上有诸多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行业标准上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但坦率地来讲,制作层面的难度,观众作为非专业人士能get到的程度非常浅层,真正能被观众接受、解读、吸收的还是在于唱演嘉宾的表演,故而《幻乐之城》这档节目依然以内容的搭建、串联为本。 

《幻乐之城》作为一档台播综艺,从形式到题材,都要跳出垂直的圈层之外,顾及大众胃口。节目播出之前,导演组也曾担心节目内容过于曲高和寡。但如今看来,节目组在唱演内容的立意、取材、表现形式上调和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比重加以平衡,整体来看可以称得上雅俗共赏。接下来,笔者将从已经播出的节目来探讨《幻乐之城》中的幻乐之作是如何俘虏大众的心和耳朵的?

以情感为支点,多维度发散

都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其本身在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无论综艺的体态如何变迁,观众依然喜欢的是各式各样人情冷暖的故事,《幻乐之城》敏锐地抓住这一要点,在幻乐之作的创作当中,多以“情感”进行发散思维创作,呈现了世间百态之下的万千情感。

嘉宾的个人特色也增强内容的特色化、标签化,比如,佟大为、关悦结婚十年的“甜”和容祖儿个人倾向于的“俗”,他们个人特色便在内容取材上指明了方向,在内容取材上规避了与他人撞题材的雷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作瓶颈问题。

纵观《幻乐之城》播出以来的“幻乐之作”,易烊千玺的《对不起》告诉我们,有一种愧疚叫“不能陪你去远方”;从任素汐在时空穿梭间演绎《时光机》,倾吐出真实的父女情节;佟大为、关悦夫妇的《这一碗面》展现的是夫妻之间从举案齐眉到白头偕老间的酸甜苦辣,道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真谛。

当然,远不止于这些,爱情是在这个舞台呈现最多的元素,为了将这一主题做出多样口味也是费尽心力。

从马思纯的《录像带》呈现的是有一种遗憾叫“我还爱着你,你却早已离开人世”,到娄艺潇在追梦与成全之间取舍的《好想他》;从王雷演绎的盲人纯爱故事《听爱》到宋茜和盛一伦演绎的机器人爱情故事《21》,这些情感故事都以不同的维度切入,折射着生活中情感的多个切面。这些切面当中,观众或多或少能够在类似的经历中找到共鸣,直戳观众痛点和泪点。

审视自我的内心独白,亦是一次心灵自我净化

除了情感故事,由表及里描绘人物内心也是节目一大亮点。内心世界这个概念,如何表达?方寸之间,需拿捏尺度,多一分矫揉造作,少一分则无病呻吟,故而表达的形式感非常重要。《幻乐之城》每期节目都是不同的唱演嘉宾搭配不同的导演,多样化的唱演搭档组合有助于在创作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激发灵感来寻找契合的形式感出现。且唱演嘉宾与导演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能够让合作更为顺畅。

《独木桥》是一个在仪式感上发挥至极致的作品,且每一个外在的形式都是暗含深意。黄晓明从宴会走向山洞的过程,其实是现实空间到内心世界的外化,色彩斑斓的世界不过是我们的外在,而原始陌生的山洞则是角色内心的外化。

而“镜中人”环节的灵感是来自于拉康的镜像理论,这原本讲的是婴儿通过镜子意识到自我的一瞬间,导演许宏宇将这一瞬间放在晓明的不惑之年,“镜中人”五官的模糊则源于每个人对自身认知的模糊,在与镜中的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看清了内心。

窦靖童和麦子合作的《幻月》亦是在表达形式上出奇制胜的一个典例,这个作品主要内容是在重复的游戏体验中学会应付游戏中的陷阱,用《罗拉快跑》式的故事循环,完成一次烧脑的奇幻体验,而在体验的背后,实质上把深奥的佛理幻化为一个短片,讲述着人生、本我与皮相、外在与内生等复杂的道理,以形式上的高级感来表达内心的耐人寻味之感。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类作品的呈现对于观众是一次心灵的自我净化和成长,于创作者本身也是如此。就拿黄晓明和许宏宇合作的《独木桥》来说,这个作品灵感源于黄晓明对自己出道多年以来的经历颇有感慨,希望能对自己40岁的人生做一个总结。虽然内容主题是黄晓明提出来的,但对于许宏宇来说却是一大挑战,“我并没有很偏爱这样主题的短片,但可能是我很需要这样的主题,就是在给晓明完成他想做的这件事之外,我同时也有感觉到它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幻乐之城》当中,有窦靖童特立独行的奇幻体验,有黄晓明人到四十的惑而不惑,有大张伟偏执天真的苦中作乐……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境遇,传递给观众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有着敢于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和独立人格,给观众思想和情绪上的共鸣。

创新题材为形,通俗元素为核

尽管前文提及每期不同的唱演搭档这一形式能够促进内容上的创新,甚至在故事包装上也尽可能地跨次元、跨物种地给观众意外之喜,但几期节目看下来,幻乐之作在创作上还是秉承着创新题材为形,通俗元素为核的创作底线,在保持内容质感的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一丝亲近感。

以宋茜和盛一伦的作品《21》为例,讲述的是两个原本没有心的机器人之间在雨中共舞相爱、在黑暗中并肩应对悲情又感人的故事,表达破铜烂铁也有情感的创作立意。

尽管这个故事是以AI时代为背景,利用强对比的明暗色调和色差来突出画面的超现实感,但实际上它还是融入了一些通俗的元素到其中,比如,盛一伦扮演的机器人名字叫“星期五”,而节目恰好是在星期五播出;片名和主角名都是21,人们大都知道“人死后体重会减少21克,这21克是最纯洁的爱”的传说,取名为“21”,简短而神秘,直到故事最后才会知晓其中深意,给人无限回味之感。

再比如沈月和F4的《玩具奇缘》,极具宝莱坞风格的惊喜体验,在神奇的玩具店里,黑夜降临,橱窗里的玩具被赋予了生命,载歌载舞。这样的形式其实与《博物馆奇妙夜》中文物的“复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尹正的《X先生的梦》,在“梦中”致敬经典港片,其间包含了《精武门》《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叶问》等经典港片元素。

内容创作有规律可循,但创意却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无论这些幻乐之作采用了何种表现形式、何种内容取材,其实都会融合大众熟知的一些元素在其中,规避了曲高和寡的内容走向,做到“雅得高尚,俗得可爱”的双向融合方显幻乐搭档的内力。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幻乐之城》还会有哪些创意的火花迸现?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