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翁丁:红尘之外的最后原始部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翁丁:红尘之外的最后原始部落

岁月流逝,翁丁就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静静诉说着佤族人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

从彩云之南的昆明出发,穿过云端,跨过大江,翻过大山,一天的车程途经祥云、弥渡、耿马等就到达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得名于“澜沧江的源头”,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从沧源县城西行数十公里,就会发现佤山环抱中的翁丁古寨,这个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与世隔绝的佤山神话

 佤族在古语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翁丁”佤语为云雾缭绕的地方。千百年来,佤山外朝代更迭、沧海桑田,而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佤山里生活的翁丁佤族人家却似乎让时间凝固,他们曾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猎头血祭习俗也才在外力的介入下终止。解放后,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但佤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却保留至今。

岁月流逝,翁丁就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静静诉说着佤族人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

“司岗”是岩洞,“里”是出来,“司岗里 ”就是从岩洞里出来之意, “司岗里”的传说可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佤族史诗“司岗里”记载了佤族人长达9000年的神话传说故事。佤族先辈们也在佤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记录自己生活场景的壁画,包括村落图、狩猎图、舞蹈图等。

与翁丁相伴千年的是那些围绕寨子的古树,被喻为“活化石”的桫椤树甚至可追溯到恐龙时代。树被佤族人认为是保护寨子的神灵,他们认为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他们不会乱砍树木,茂盛的树木也于是形成林墙世世代代保护着寨子里的阿佤人。

走在通往翁丁古寨的路上,人们会发现路两边插有很多木桩,木桩上挂有被佤族人视为图腾的牛头骨,古老而神秘。路两侧的小木屋则是佤族人从不上锁的粮仓,保留路不拾遗的民风。

以黑为美的阿佤人

生活在翁丁古寨的阿佤人无论是样貌、服饰还是在生活细节方面,都忠实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

佤族人天生肤色黝黑,他们也视黑色为吉祥神圣的美色,所以,每位进入佤寨的游客也会被他们用“可可粉”制成的颜料点上额头“摸你黑”。翁丁佤族的传统服饰也以黑色为主,由佤族女人自制棉麻布做成。男装是黑色上装配以哈伦裤。女子整身装束会在黑色基础上配以红色滚边,以裹裙代替哈伦裤,脖子上配以硕大靓丽的白银饰品。他们的服饰是充满古早味的,但又分明透出当今时尚界的潮流气息。

在寨子口,几位黑皮肤黑衣装的佤族阿妈坐在大树下悠闲地享受午后时光,其中一位抽着烟斗的阿妈尤为引人注目,她的眼神中透着沧桑但又似看空一切。

状如蘑菇的佤寨

 沿着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就进入仿佛巨大蘑菇丛林的翁丁佤寨。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竹木构造,屋顶用捆束整齐的稻草覆盖。屋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养牲畜。不过单身成人或孤寡中老年则住单层椭圆型屋。成家之后的夫妻,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在单层屋住满3年以后,才能搬到两层楼的房里。

 寨子中心有间 “撒拉房”,是专供寨子里的单身男女约会的场所。佤族讲究同姓不婚配,实行一夫一妻制,迄今也还保持男耕女织的传统,空闲时,女人们会在自家石头垒砌的院子里拉起纱线织起布。

用歌舞与万物沟通

阿佤人性格纯朴、奔放而热情,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在寨子口,我们遇到一个卖自家土货的6岁佤族小女孩,古灵精怪,当我们买了她的货物,她就即兴给我们唱起佤语歌。

舞蹈对于阿佤人来说,自古就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至今,翁丁的阿佤人仍用木鼓舞、棺材舞、祭祀舞等讲述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那天,我们正好看到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集体表演拉木鼓、打歌,只见一个佤族男子手拿一只活鸡站在木桩上高喊着口号,数十个男女老少则用绳子拉着木桩,从山上欢乐地唱着跳着就到了山下,此情此景热烈又壮观。而在打歌的队伍中,一位年轻的佤族妈妈边帮女儿检查着作业,边哼着歌跳着舞,尽显佤族人的快乐率性。

遗世独立于红尘之外

阿佤人款待贵宾的盛宴是佤王宴,在长条形的餐桌上铺上芭蕉叶,摆上手抓饭,鸡肉烂饭、烤肉等食物,再配以佤族人自酿的“泡水酒”,主客席地而坐,在简单又隆重的氛围中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感怀古老的阿佤生活。

离开翁丁时,再次俯瞰这个云蒸霞蔚中遗世而独立的村寨,刹那间会惊觉自己仿若也随之离别了时光,置身天地之中,红尘之外。

 

作者紫娟:是奔走于京港两地的资深媒体人,运营公众号“紫娟的混搭传播”,主要以文字和电台两种形式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真实生动的人与事。喜欢人物故事和听声音的朋友请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翁丁:红尘之外的最后原始部落

岁月流逝,翁丁就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静静诉说着佤族人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

从彩云之南的昆明出发,穿过云端,跨过大江,翻过大山,一天的车程途经祥云、弥渡、耿马等就到达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得名于“澜沧江的源头”,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从沧源县城西行数十公里,就会发现佤山环抱中的翁丁古寨,这个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与世隔绝的佤山神话

 佤族在古语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翁丁”佤语为云雾缭绕的地方。千百年来,佤山外朝代更迭、沧海桑田,而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佤山里生活的翁丁佤族人家却似乎让时间凝固,他们曾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猎头血祭习俗也才在外力的介入下终止。解放后,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但佤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却保留至今。

岁月流逝,翁丁就犹如亘古不变的标记,在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静静诉说着佤族人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

“司岗”是岩洞,“里”是出来,“司岗里 ”就是从岩洞里出来之意, “司岗里”的传说可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佤族史诗“司岗里”记载了佤族人长达9000年的神话传说故事。佤族先辈们也在佤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记录自己生活场景的壁画,包括村落图、狩猎图、舞蹈图等。

与翁丁相伴千年的是那些围绕寨子的古树,被喻为“活化石”的桫椤树甚至可追溯到恐龙时代。树被佤族人认为是保护寨子的神灵,他们认为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他们不会乱砍树木,茂盛的树木也于是形成林墙世世代代保护着寨子里的阿佤人。

走在通往翁丁古寨的路上,人们会发现路两边插有很多木桩,木桩上挂有被佤族人视为图腾的牛头骨,古老而神秘。路两侧的小木屋则是佤族人从不上锁的粮仓,保留路不拾遗的民风。

以黑为美的阿佤人

生活在翁丁古寨的阿佤人无论是样貌、服饰还是在生活细节方面,都忠实记录着佤山的远古和现在。

佤族人天生肤色黝黑,他们也视黑色为吉祥神圣的美色,所以,每位进入佤寨的游客也会被他们用“可可粉”制成的颜料点上额头“摸你黑”。翁丁佤族的传统服饰也以黑色为主,由佤族女人自制棉麻布做成。男装是黑色上装配以哈伦裤。女子整身装束会在黑色基础上配以红色滚边,以裹裙代替哈伦裤,脖子上配以硕大靓丽的白银饰品。他们的服饰是充满古早味的,但又分明透出当今时尚界的潮流气息。

在寨子口,几位黑皮肤黑衣装的佤族阿妈坐在大树下悠闲地享受午后时光,其中一位抽着烟斗的阿妈尤为引人注目,她的眼神中透着沧桑但又似看空一切。

状如蘑菇的佤寨

 沿着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就进入仿佛巨大蘑菇丛林的翁丁佤寨。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竹木构造,屋顶用捆束整齐的稻草覆盖。屋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养牲畜。不过单身成人或孤寡中老年则住单层椭圆型屋。成家之后的夫妻,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在单层屋住满3年以后,才能搬到两层楼的房里。

 寨子中心有间 “撒拉房”,是专供寨子里的单身男女约会的场所。佤族讲究同姓不婚配,实行一夫一妻制,迄今也还保持男耕女织的传统,空闲时,女人们会在自家石头垒砌的院子里拉起纱线织起布。

用歌舞与万物沟通

阿佤人性格纯朴、奔放而热情,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在寨子口,我们遇到一个卖自家土货的6岁佤族小女孩,古灵精怪,当我们买了她的货物,她就即兴给我们唱起佤语歌。

舞蹈对于阿佤人来说,自古就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至今,翁丁的阿佤人仍用木鼓舞、棺材舞、祭祀舞等讲述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那天,我们正好看到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集体表演拉木鼓、打歌,只见一个佤族男子手拿一只活鸡站在木桩上高喊着口号,数十个男女老少则用绳子拉着木桩,从山上欢乐地唱着跳着就到了山下,此情此景热烈又壮观。而在打歌的队伍中,一位年轻的佤族妈妈边帮女儿检查着作业,边哼着歌跳着舞,尽显佤族人的快乐率性。

遗世独立于红尘之外

阿佤人款待贵宾的盛宴是佤王宴,在长条形的餐桌上铺上芭蕉叶,摆上手抓饭,鸡肉烂饭、烤肉等食物,再配以佤族人自酿的“泡水酒”,主客席地而坐,在简单又隆重的氛围中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感怀古老的阿佤生活。

离开翁丁时,再次俯瞰这个云蒸霞蔚中遗世而独立的村寨,刹那间会惊觉自己仿若也随之离别了时光,置身天地之中,红尘之外。

 

作者紫娟:是奔走于京港两地的资深媒体人,运营公众号“紫娟的混搭传播”,主要以文字和电台两种形式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真实生动的人与事。喜欢人物故事和听声音的朋友请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