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种?

这是一篇给分手者的分手指南,也是一篇给被分手者的自愈指南。

前段时间,我们推送了许多关于失恋的文章,如失恋者如何自我关怀、如何复合等等。我们后台因此收到了一位失恋者的留言,Ta说:“……我反复回想这些经历,却也好奇,我如此痛苦,那提出分手的人呢?他们也会过得不好吗?如果分手者只会快乐,不是很不公平吗?

确实,人们更多关注被分手者的心境和反应,对于分手者的研究相对来说少许多。在各类影视中,分手者也往往被简单地描绘成“残忍”、“忘恩负义”的人。但事实上,分手者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分手对双方的影响、不同的分手方式,以及如果要分手,应该如何用适当的方式结束关系。

提起分手场景,许多人第一反应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咖啡厅里,一方说:“我们分手吧”。但根据心理学家Leslie Baxter的研究,比起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与说出分手原因,许多时候人们会试图用间接的方式分手,来回避和对方谈论分手。心理学家们综合人们的分手方式,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Baxter, 1982; Banks et al., 1987)

a. 公开策略(openness strategy)

公开谈论策略是最直接的策略。分手者会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并且公开讨论他们为什么分手,而不会掩藏自己分手的原因。

b. 关系降级策略(de-escalation)

降级策略是一种较为和缓的分手方式。分手者不会直接提出分手,而是提出让这段关系“降降温”,比如“我们先冷静一下”、“我们先做朋友吧”。有些使用该策略的人,会等着关系冷却下来后再提出确定的分手,或是指望冷却后双方默认已经分手;但也有些人是希望在关系降温后,还能慢慢地回暖。

因此,不管分手者背后是哪种动机,在被分手的人看来,降级策略都为“重新开始关系”保留了一丝希望。

c. 积极口吻策略(positive tone/self blame strategy)

使用积极口吻策略的分手者,会在分手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照顾对方情绪。他们期望在明确分手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双方冲突的可能性,或是试图减少对对方的伤害。常见采用的方法有尝试共情,像是“你一定很难过吧”,或者用自责的方式来试图降低对方的愧疚,类似“是我的错”、“你太好了,是我配不上你”。(Banks et al., 1987)。

d. 不告而别策略(ghosting, or avoidance/withdrawal strategy)

分手者不会告诉伴侣自己想分手,而是用刻意疏远、人间蒸发、拒绝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分手意愿。被分手者往往要过一阵子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被分手了。

e. 操纵策略(manipulation strategy)

操纵策略指的是分手者通过种种手段,来迫使对方提出分手,或让对方主动远离。比如有人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做恶劣的事情来逼迫对方提出分手,像是故意吵架等等。也有些人会试图让第三方介入,让第三方代自己传达想分手的意愿。比如,让共同好友有意无意地提起:“我听说XXX想和你分手?”

分手者采用哪种分手方式,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面对不一样的伴侣,分手策略也会不同。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分手策略呢?

(banks et al., 1987; Sprecher et al., 2010;Collins & Gillath, 2012)

1. 你们曾经越是亲密,越可能直接提出分手

分手者采用哪种策略,与和伴侣的亲密度有关;越是亲密,越是会直接、坦诚地表明分手意图,比如采用公开策略和积极口吻策略。这可能是因为亲密度越高,两人越是愿意自我暴露、倾诉自己的想法。

并且,凭借曾经的亲密带来的了解,分手者确信自己的话会带来对方什么样的反应,并不害怕被分手者突然失控。亲密度不够的情侣会更倾向于采用不告而别的分手策略,避免产生可能的冲突。因此,如果你们是坦诚、直接地分手的,相信你们至少曾经离彼此很近。

2. 共同认识的人越多,越会在乎对方的感受

研究发现,伴侣们社会关系的重叠度越高,分手者越会考虑到被分手者的感受,采用照顾到对方情绪的分手策略,比如积极口吻策略和关系降级策略等等(banks et al., 1987)。这可能是分手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尽可能避免被共同认识的人指责为“残忍”。分手者会担心两人如果不欢而散,传出去并不好听。

此外,共同认识的人越多,分手者也越不可能不告而别。因为分手者明白被分手者可以有许多途径找到自己,突然消失并不现实,还有可能因为被分手者发动共同好友找人而导致尴尬。

3.选择哪种分手方式,也取决于你认为分手是谁的错

对分手原因的归因,也会影响到人们采取的分手策略。越是认为被分手方要为关系恶化负责(比如对方出轨),越是会采取公开对峙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指出分手是被分手者的责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而如果认为关系之所以结束,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变动),那么分手者会更珍惜两人之间的关系,会倾向于给将来关系的复合留一点希望,并会用更积极、友善的方式谈论分手。

4. 依恋类型会影响到我们的分手方式

在依恋类型中,“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即使想要分手,也会对“失去一段关系”感到恐惧,因此会尽可能地拖延分手。或者就算主动提出了名义上的分手,也很难真的切断和前任的关系。他们会倾向于采用“关系降级”和“积极口吻”的策略,希望能和对方可以继续做朋友,甚至保留复合的可能。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会在分手的时候倾向于避免和被分手者接触。他们更有可能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分手策略。比如,他们可能会忽然疏远你、指望你提出分手,或只是在手机上简单告知分手意图,并且避免接下来见面。

安全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直接和伴侣表达分手的意图。安全型依恋者会更积极地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包括分手。他们认为即使这段关系结束,他们依然有机会、也有能力与他人进入下一段关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分手本身不单单会对被分手者产生影响,也会对分手者产生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手者同样会经历害怕、愤怒、伤心、困惑等负面情绪。而且,与被分手者不同的是,分手者会有一种混杂了快乐与内疚的复杂心情(Perilloux & Buss, 2008)。不过,分手方式的不同,对分手双方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1. 直接谈论分手vs回避谈论分手

和人们的想象不同,公开策略给被分手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最小的,被分手者的愤怒感也比经历了不告而别的人要更低。而且,直接谈论分手也给双方自我提升的机会,去了解关系解体中具体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还有修复关系的可能性;而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挽回,双方的分享与反馈都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识、改善自我。

相反,如果分手者拒绝就分手进行交流,例如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做法,会给分手者带来”重获自由“的喜悦。比起使用积极口吻和关系降级策略的分手者,那些使用不告而别策略的分手者的自由感会更强。

但回避讨论分手是让分手者舒服了,却会对被分手者产生较大伤害。对那些不告而别的分手对象,被分手者可能会不断猜测是什么导致对方的离开,无法自控地想着和分手有关的事,自己想停也停不下来,试图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这些被分手者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释怀。

此外,如果分手者回避告知分手的原因,会有更大概率被分手对象反复追问。因为人们需要为自己经历的事找到理由,被分手者会试图追着分手者问清分手理由。或者,因为被分手者认为没有说清分手理由,就意味着分手并不认真,还有复合可能,就更难对这段关系放手。

2. 分手中顾着对方(other-oriented) vs 分手中只顾自己(self-oriented)

部分分手者会使用积极口吻或关系降级的策略,来照顾对方的情绪。对分手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与对方的冲突,并能更好地自我安慰(“至少在分手的时候,我对你不错”)。

但照顾对方的情绪也可能给分手者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去试图理解和考虑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会让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发现,如果主动地进行自我责备,分手者会在失恋之后,更容易感到抑郁,而更少地感到“如释重负”。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来让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发现,被分手者对这个方式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有部分被分手者会觉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虚伪”,进而对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满。另外,也有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话语,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抚,实际上降低了彼此的亲密感。

但是,也有被分手者会感激分手者的体贴,会更愿意在这段亲密关系结束后继续与对方成为朋友。研究发现,使用关系降级的策略分手,有更大概率在结束后依然是朋友。然而这未必是好事,因为被分手者可能也会因此更长久地无法释怀,他们会因为被分手感到愤怒,却又无法释放,或是错误解读对方友善的举动,而对关系心存幻想。

相反,如果在分手时多考虑自己的需求,比如直接讲出分手的意愿和真实原因,也许在分手情境中被分手者会感到更受伤,但这种受伤感也能帮助被分手者更快从关系中走出来。

事实上,分手不是只有一瞬间的事,分手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单要考虑好分手时得怎么做,也得想想分手之前与分手之后该如何度过。

1. 分手之前,要做好准备

首先,最关键的是:要确定自己要不要分手。我到底是该分手,还是继续这段关系?我们需要对现有关系做一个评估。婚姻咨询师Lesli Doares罗列了几个问题,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是否确实需要分手(Kim,2016):

我是否过于情绪化地看待关系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否并没有那么严重?

我是否是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伴侣承担,比如寄希望于用Ta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依然各自成长?还是止步不前

伴侣是让我变得更好,还是削弱了我的力量?

如果我分手,我会比现在更痛苦吗?

如果我有个孩子,我是否会让Ta也呆在这样的关系里?

如果对上面的问题,你的回答有多个“不”的话,或许你就可以考虑分手了。注意,一旦下定决心分手,就不要拖延说出你的决定。如果关系中的问题让你痛苦而且没有改变,那么你拖得再久,这段关系迟早也会结束,你只是增加自己的痛苦,也阻碍了对方早点寻找更合适的伴侣。

接下来,在提出分手之前,你需要做一个计划。你可以设想一下分手时可能发生的情境:当你提出分手时,对方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和疑问?你们之间可能会有哪些对话?等等。你可以把这些想法列在纸上。如果你对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够自信,可以找信任的朋友来角色扮演。不过,你认为与对方提出分手是不安全的(比如对方有暴力倾向),那么,优先保障你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必强求要面对面地直接解释。

除了分手时的情境,你也需要仔细地考虑分手后可能会发生的改变,不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比如,如果你们目前是同居,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可以暂时居住的地方。

2. 分手过程中:表现得友善、坦率且真诚

除非有安全上的顾虑,不然尽量选择面对面说。短信的传递虽然快捷,但是可能会漏掉对方非语言的信息。直接地说明分手意愿与分手原因,直白不代表粗鲁,你可以选择平和、友善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谈论分手时把话题集中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上,而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注意分手的过程一定不要拖拉。如果你不想给对方无谓的希望,就不要含糊其辞,明确地表示要分手。如果你希望能和对方做朋友,你可以提出,但是也要理解对方可能会拒绝;而如果对方提出希望能和你继续做朋友,但如果你并不希望这样,你也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选择接受,这同样也不利于你们双方的自我恢复。

3.分手之后:建立合理边界

分手之后,你需要立刻停止和对方做任何伴侣会做的事情。比如一起购物、看电影、用餐等等。你需要重新定义和适应和对方的边界,可能刚开始你觉得两人距离变得比普通朋友还要遥远,但这是必须的。不要因为愧疚而去主动地联络对方或者关心对方,更不要有“怀旧的性(nostalgia sex)”——因为怀念对方而在分手后与对方上床等等。

对你的前任保持耐心,理解对方可能会有情绪反应:愤怒、悲伤、抑郁等等。但是不要因为感到愧疚而纵容对方越界。比如,如果对方不断给你打电话,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知道对方很难过,但是这么做让你很困扰,你希望对方停止。

现在我们想请大家做个小调查。请暂时忘记我们文章中的分手建议,按照个人喜好和假设的情境选择。也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聊聊自己碰到过的最奇葩的分手情境。

来源:KnowYourself

原标题:先离开的那个人,也会过得不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种?

这是一篇给分手者的分手指南,也是一篇给被分手者的自愈指南。

前段时间,我们推送了许多关于失恋的文章,如失恋者如何自我关怀、如何复合等等。我们后台因此收到了一位失恋者的留言,Ta说:“……我反复回想这些经历,却也好奇,我如此痛苦,那提出分手的人呢?他们也会过得不好吗?如果分手者只会快乐,不是很不公平吗?

确实,人们更多关注被分手者的心境和反应,对于分手者的研究相对来说少许多。在各类影视中,分手者也往往被简单地描绘成“残忍”、“忘恩负义”的人。但事实上,分手者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分手对双方的影响、不同的分手方式,以及如果要分手,应该如何用适当的方式结束关系。

提起分手场景,许多人第一反应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咖啡厅里,一方说:“我们分手吧”。但根据心理学家Leslie Baxter的研究,比起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与说出分手原因,许多时候人们会试图用间接的方式分手,来回避和对方谈论分手。心理学家们综合人们的分手方式,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Baxter, 1982; Banks et al., 1987)

a. 公开策略(openness strategy)

公开谈论策略是最直接的策略。分手者会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并且公开讨论他们为什么分手,而不会掩藏自己分手的原因。

b. 关系降级策略(de-escalation)

降级策略是一种较为和缓的分手方式。分手者不会直接提出分手,而是提出让这段关系“降降温”,比如“我们先冷静一下”、“我们先做朋友吧”。有些使用该策略的人,会等着关系冷却下来后再提出确定的分手,或是指望冷却后双方默认已经分手;但也有些人是希望在关系降温后,还能慢慢地回暖。

因此,不管分手者背后是哪种动机,在被分手的人看来,降级策略都为“重新开始关系”保留了一丝希望。

c. 积极口吻策略(positive tone/self blame strategy)

使用积极口吻策略的分手者,会在分手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照顾对方情绪。他们期望在明确分手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双方冲突的可能性,或是试图减少对对方的伤害。常见采用的方法有尝试共情,像是“你一定很难过吧”,或者用自责的方式来试图降低对方的愧疚,类似“是我的错”、“你太好了,是我配不上你”。(Banks et al., 1987)。

d. 不告而别策略(ghosting, or avoidance/withdrawal strategy)

分手者不会告诉伴侣自己想分手,而是用刻意疏远、人间蒸发、拒绝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分手意愿。被分手者往往要过一阵子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被分手了。

e. 操纵策略(manipulation strategy)

操纵策略指的是分手者通过种种手段,来迫使对方提出分手,或让对方主动远离。比如有人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做恶劣的事情来逼迫对方提出分手,像是故意吵架等等。也有些人会试图让第三方介入,让第三方代自己传达想分手的意愿。比如,让共同好友有意无意地提起:“我听说XXX想和你分手?”

分手者采用哪种分手方式,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面对不一样的伴侣,分手策略也会不同。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分手策略呢?

(banks et al., 1987; Sprecher et al., 2010;Collins & Gillath, 2012)

1. 你们曾经越是亲密,越可能直接提出分手

分手者采用哪种策略,与和伴侣的亲密度有关;越是亲密,越是会直接、坦诚地表明分手意图,比如采用公开策略和积极口吻策略。这可能是因为亲密度越高,两人越是愿意自我暴露、倾诉自己的想法。

并且,凭借曾经的亲密带来的了解,分手者确信自己的话会带来对方什么样的反应,并不害怕被分手者突然失控。亲密度不够的情侣会更倾向于采用不告而别的分手策略,避免产生可能的冲突。因此,如果你们是坦诚、直接地分手的,相信你们至少曾经离彼此很近。

2. 共同认识的人越多,越会在乎对方的感受

研究发现,伴侣们社会关系的重叠度越高,分手者越会考虑到被分手者的感受,采用照顾到对方情绪的分手策略,比如积极口吻策略和关系降级策略等等(banks et al., 1987)。这可能是分手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尽可能避免被共同认识的人指责为“残忍”。分手者会担心两人如果不欢而散,传出去并不好听。

此外,共同认识的人越多,分手者也越不可能不告而别。因为分手者明白被分手者可以有许多途径找到自己,突然消失并不现实,还有可能因为被分手者发动共同好友找人而导致尴尬。

3.选择哪种分手方式,也取决于你认为分手是谁的错

对分手原因的归因,也会影响到人们采取的分手策略。越是认为被分手方要为关系恶化负责(比如对方出轨),越是会采取公开对峙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指出分手是被分手者的责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而如果认为关系之所以结束,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变动),那么分手者会更珍惜两人之间的关系,会倾向于给将来关系的复合留一点希望,并会用更积极、友善的方式谈论分手。

4. 依恋类型会影响到我们的分手方式

在依恋类型中,“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即使想要分手,也会对“失去一段关系”感到恐惧,因此会尽可能地拖延分手。或者就算主动提出了名义上的分手,也很难真的切断和前任的关系。他们会倾向于采用“关系降级”和“积极口吻”的策略,希望能和对方可以继续做朋友,甚至保留复合的可能。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会在分手的时候倾向于避免和被分手者接触。他们更有可能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分手策略。比如,他们可能会忽然疏远你、指望你提出分手,或只是在手机上简单告知分手意图,并且避免接下来见面。

安全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直接和伴侣表达分手的意图。安全型依恋者会更积极地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包括分手。他们认为即使这段关系结束,他们依然有机会、也有能力与他人进入下一段关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分手本身不单单会对被分手者产生影响,也会对分手者产生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手者同样会经历害怕、愤怒、伤心、困惑等负面情绪。而且,与被分手者不同的是,分手者会有一种混杂了快乐与内疚的复杂心情(Perilloux & Buss, 2008)。不过,分手方式的不同,对分手双方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1. 直接谈论分手vs回避谈论分手

和人们的想象不同,公开策略给被分手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最小的,被分手者的愤怒感也比经历了不告而别的人要更低。而且,直接谈论分手也给双方自我提升的机会,去了解关系解体中具体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还有修复关系的可能性;而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挽回,双方的分享与反馈都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识、改善自我。

相反,如果分手者拒绝就分手进行交流,例如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做法,会给分手者带来”重获自由“的喜悦。比起使用积极口吻和关系降级策略的分手者,那些使用不告而别策略的分手者的自由感会更强。

但回避讨论分手是让分手者舒服了,却会对被分手者产生较大伤害。对那些不告而别的分手对象,被分手者可能会不断猜测是什么导致对方的离开,无法自控地想着和分手有关的事,自己想停也停不下来,试图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这些被分手者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释怀。

此外,如果分手者回避告知分手的原因,会有更大概率被分手对象反复追问。因为人们需要为自己经历的事找到理由,被分手者会试图追着分手者问清分手理由。或者,因为被分手者认为没有说清分手理由,就意味着分手并不认真,还有复合可能,就更难对这段关系放手。

2. 分手中顾着对方(other-oriented) vs 分手中只顾自己(self-oriented)

部分分手者会使用积极口吻或关系降级的策略,来照顾对方的情绪。对分手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与对方的冲突,并能更好地自我安慰(“至少在分手的时候,我对你不错”)。

但照顾对方的情绪也可能给分手者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去试图理解和考虑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会让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发现,如果主动地进行自我责备,分手者会在失恋之后,更容易感到抑郁,而更少地感到“如释重负”。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来让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发现,被分手者对这个方式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有部分被分手者会觉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虚伪”,进而对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满。另外,也有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话语,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抚,实际上降低了彼此的亲密感。

但是,也有被分手者会感激分手者的体贴,会更愿意在这段亲密关系结束后继续与对方成为朋友。研究发现,使用关系降级的策略分手,有更大概率在结束后依然是朋友。然而这未必是好事,因为被分手者可能也会因此更长久地无法释怀,他们会因为被分手感到愤怒,却又无法释放,或是错误解读对方友善的举动,而对关系心存幻想。

相反,如果在分手时多考虑自己的需求,比如直接讲出分手的意愿和真实原因,也许在分手情境中被分手者会感到更受伤,但这种受伤感也能帮助被分手者更快从关系中走出来。

事实上,分手不是只有一瞬间的事,分手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单要考虑好分手时得怎么做,也得想想分手之前与分手之后该如何度过。

1. 分手之前,要做好准备

首先,最关键的是:要确定自己要不要分手。我到底是该分手,还是继续这段关系?我们需要对现有关系做一个评估。婚姻咨询师Lesli Doares罗列了几个问题,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是否确实需要分手(Kim,2016):

我是否过于情绪化地看待关系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否并没有那么严重?

我是否是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伴侣承担,比如寄希望于用Ta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依然各自成长?还是止步不前

伴侣是让我变得更好,还是削弱了我的力量?

如果我分手,我会比现在更痛苦吗?

如果我有个孩子,我是否会让Ta也呆在这样的关系里?

如果对上面的问题,你的回答有多个“不”的话,或许你就可以考虑分手了。注意,一旦下定决心分手,就不要拖延说出你的决定。如果关系中的问题让你痛苦而且没有改变,那么你拖得再久,这段关系迟早也会结束,你只是增加自己的痛苦,也阻碍了对方早点寻找更合适的伴侣。

接下来,在提出分手之前,你需要做一个计划。你可以设想一下分手时可能发生的情境:当你提出分手时,对方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和疑问?你们之间可能会有哪些对话?等等。你可以把这些想法列在纸上。如果你对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够自信,可以找信任的朋友来角色扮演。不过,你认为与对方提出分手是不安全的(比如对方有暴力倾向),那么,优先保障你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必强求要面对面地直接解释。

除了分手时的情境,你也需要仔细地考虑分手后可能会发生的改变,不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比如,如果你们目前是同居,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可以暂时居住的地方。

2. 分手过程中:表现得友善、坦率且真诚

除非有安全上的顾虑,不然尽量选择面对面说。短信的传递虽然快捷,但是可能会漏掉对方非语言的信息。直接地说明分手意愿与分手原因,直白不代表粗鲁,你可以选择平和、友善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谈论分手时把话题集中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上,而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注意分手的过程一定不要拖拉。如果你不想给对方无谓的希望,就不要含糊其辞,明确地表示要分手。如果你希望能和对方做朋友,你可以提出,但是也要理解对方可能会拒绝;而如果对方提出希望能和你继续做朋友,但如果你并不希望这样,你也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选择接受,这同样也不利于你们双方的自我恢复。

3.分手之后:建立合理边界

分手之后,你需要立刻停止和对方做任何伴侣会做的事情。比如一起购物、看电影、用餐等等。你需要重新定义和适应和对方的边界,可能刚开始你觉得两人距离变得比普通朋友还要遥远,但这是必须的。不要因为愧疚而去主动地联络对方或者关心对方,更不要有“怀旧的性(nostalgia sex)”——因为怀念对方而在分手后与对方上床等等。

对你的前任保持耐心,理解对方可能会有情绪反应:愤怒、悲伤、抑郁等等。但是不要因为感到愧疚而纵容对方越界。比如,如果对方不断给你打电话,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知道对方很难过,但是这么做让你很困扰,你希望对方停止。

现在我们想请大家做个小调查。请暂时忘记我们文章中的分手建议,按照个人喜好和假设的情境选择。也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聊聊自己碰到过的最奇葩的分手情境。

来源:KnowYourself

原标题:先离开的那个人,也会过得不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