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清宫剧能在这个夏天C位出道,离不开这部剧的加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清宫剧能在这个夏天C位出道,离不开这部剧的加持

从1998年到2003年,最经典的三部《还珠格格》成了人们对“不一样”的清宫最经典的认识。

第六篇,想聊聊让清宫剧在无数个夏天持续发热的流行经典《还珠格格》。

文 | 何天平

从中国电视剧里走出来的流行偶像有许多,1998年播出的第一部《还珠格格》更是“批量”走出了彼时的一批新人。那个有点虐又有点甜,带着苦涩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后宫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在权谋与朝堂之外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它们可能与真实相去很远,但离直到今天的观众的日常想象却依旧很近。

有人说,“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听到片头曲《当》很兴奋,一听到片尾曲《雨蝶》就难过。”当年那部“礼崩乐坏”的清宫戏,究竟为什么能把清宫戏这股热风一路吹到了今天?

小燕子是当年的“作女”

在二十年前,我们在电视荧屏前边赶作业边看《还珠格格》;在二十年后,我们敲击着手机键盘,发送“还珠格格”里那些经典人物的表情包。国剧经典以这样的方式,刷了一轮又一轮的“屏”。

若是看过原著,应该就会发现,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紫薇这一角色的主体性确立得十分明朗。刻画柔情似水、含泪明眸的“紫薇式”女性是标标准准的“琼瑶套路”,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回想作为电视剧的《还珠格格》,小燕子似乎才是观众心目中当仁不让的第一女主。导演孙树培承认,是他的后期“加工”,令小燕子的形象获得了脱颖而出的夺目色彩。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还有一些疯狂;没事,吵吵小架,反正醒著也是醒著;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主题曲《有一个姑娘》,说的正是“小燕子”,唱的人也是饰演小燕子的赵薇。既爱吵架又爱说谎,古灵精怪、泼辣乖张的这一人设,在当下看来似乎是“小妞”作品的惯用伎俩,但在90年代末,如此另类的女性形象之于中国电视荧屏的呈现,几乎算是首开先河。

在传统观念中“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中国古典女性气质,被“小燕子”式的人物颠覆、解构了,这是当下不安分的“作女”在那个时代的荧屏写照。她并非是一个脸谱化和标签化的人物,这个爱憎分明的姑娘,把自己可笑、可恨、可爱的全权袒露,与清宫的“禁”与“秘”形成了某种强烈的反差,令观众们既看到青春肆意的奔腾朝气,又看到少女时代充满生命气息的顽皮傲啸。《还珠格格》被冠以的“清宫喜剧”名号,有一半都得益于“小燕子”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

从1998年到2003年,最经典的三部《还珠格格》成了人们对“不一样”的清宫最经典的认识。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说第三部不如前两部。除了诸种客观因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作女”小燕子不再“作”了。这样的质疑声不无道理。小燕子或许还是那个不分青红皂白的小燕子,热闹程度丝毫不减;但没有了锐气锋利、没有了侠情仗义,瞎闹腾多过真叛逆,这个角色多少也失去了点灵气,至少是在电视语境里的灵气。

随着即将跨入新千年,新一代父母和孩子的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乖乖女”的传统气质依旧受到欢迎,但像“小燕子式”的“作女”也并非被排斥,反而逐渐进入社会女性群体脸谱的主流行列。她们最先开始“作”,为爱情“作”,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与90年代社会氛围鼓励张显个性,尤其是女性张显个人魅力不无关系。如果将“小燕子”的形象放到当下,并不一定能像当年这般大红大紫。毕竟,如今的“作”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琼瑶阿姨笔下百转千回的爱情里,“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代表着全面反抗传统的普遍性格了。对争权夺利、攀高踩低的描写和刻画,或许是这一代“作女”的增量,而这恰恰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琼瑶剧”催生一种新的娱乐姿态

《还珠格格》对宫廷历史的讲述,显然有别于此前古装剧或历史剧的传统。在鸡飞狗跳和含情脉脉里,“琼瑶剧”慢慢酝酿成一种气候,它既是颇具辨识度的言情剧,也开启了一种电视娱乐的新方向。

90年代后期,伴随社会文化的转向,通俗剧的取向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电视荧屏中。从大面上来说,所有以市民趣味为特征的电视剧都可以纳入这一范畴。虽然指涉的具体类型不一而足,但它们也都以不同的题材特色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国剧的一种主流形态。

第一部《还珠格格》的播出,就反映着这种“不可抵挡”的通俗剧魅力。1998年,24集的《还珠格格》在当时的湖南卫视独播,也在观众中掀起一股强势的收视热潮。“还珠现象”的出现,正是电视剧在娱乐功能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还珠格格》颠覆了历史剧纯粹的正史诉说,以历史为背景,以戏说为手段,在爱情主线的牵引下杂糅多种流行元素,武侠的江湖气、喜剧的热闹性,还有言情的缠绵感,都在这一系列剧中生成新的化学反应。

较之历史叙事的复杂面向,《还珠格格》以全面戏说的姿态呈现出的扁平历史面貌,便令故事的脉络简单、直观许多。前史是乾隆东巡途中与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发生一段露水情缘,有了“私生女”紫薇。夏雨荷病逝后,长大的紫薇便带着信物追随到京城,开启皇室寻亲之路。意外偶遇的小燕子,却也意外被误认为是乾隆之女。在诸种机缘巧合之下,紫薇和小燕子都成为皇室一员,并在紫禁城内开始一段冒险式的生存。宫廷权力的斗争和维护爱情的需要交织到一起,这一群敢爱敢恨的年轻人不断面临外部的政治危机和内部的情感纠葛,由此构成了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作品连绵不断的戏剧冲突。可显然,这样的人物设定及其经历的种种,在真实历史中多是未曾发生的。清宫仅仅作为一个历史空间存在着,里头铺展的一切基本是根据艺术想象,以近乎游戏的方式生发而来的。事实上,这类电视剧在后来的国剧发展进程中愈发多了起来,因其对宏大意义的消解而屡屡遭到诟病。但需要承认的是,这样的作品确实能令观众耳目一新,人们能通过“浅显”的剧情中收获满满的欢笑和感动,由此来达成电视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抚慰。虽然,如今我们再看《还珠格格》,其中对历史的恣意改造,在某种程度上确会使得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有所混淆。然而它在艺术创作层面之于通俗剧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作为一部“琼瑶剧”,《还珠格格》既是“旧”的,也是“新”的。说它“旧”,是因为在众多琼瑶原著中,《还珠格格》是带有“琼瑶式”写作的典型特征的。作为奇观的年代空间、作为主线的爱情叙事,以及高度符号化的人物书写,都构筑起很是自洽的艺术风格,稳定而牢固;说它“新”,则是因为《还珠格格》又表现出了超越“琼瑶剧”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可以说,言情剧的大众化,正是在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一系列通俗剧的流行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国剧景观。

每个暑假,它总是如约而至

当年,第一部《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47%,最高达62.8%,进而形成了上文中提及的“还珠现象”;第二部《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破54%,最高达65.95%,这份成绩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在有收视数据统计后的最高纪录,至今未被打破;第三部《还珠格格》,由于主创“换血”、观众审美疲劳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播出的表现并不及前作。但即便如此,它也仍旧在现象级剧集范畴之内,备受关注。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还珠人”,更是凭借此剧一举成名,一路红火到了现在。

直到今天,三部《还珠格格》依然是国剧市场中的常客,在每个暑假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亲密接触着。能成为假期档长盛不衰的“霸屏”剧,在国剧历史上出现的作品屈指可数,《还珠格格》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则标本。它用十多年的热播盛况告诉大家,流行剧也是能够“经典”的,它的经典之处便在于这种永远年轻的流行姿态具有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可以说,《还珠格格》创造了一个不可被复制的传奇。这个传奇首先在于故事本身的传奇性。合乎历史进程却不拘于历史细节的天马行空,每个时代都会发生的莽撞青春,在年轻人对“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浪漫爱情想象里,碰撞出了一番新的滋味。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曾这样评价《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实现了在象征层面上的一种爱的愿景。通过大量情感元素的纳入,刻画了人的叛逆、归顺、纯粹的正直与简单的邪恶。小燕子放开胆子做年轻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挑战权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独立与人格,这让观众们更加心驰神往,将自己与主角相似的部分投注到他们身上,从中模拟体验主角的感受。”剧作的奇巧、情节的新鲜、角色的鲜活、台词的机巧,都是成就一部经典电视剧的不可或缺的底色。

另一方面,这个传奇更体现在“还珠现象”的传奇性当中。《还珠格格》系列剧的出现,为这一阶段的国剧市场迎来一股清新的气质,醒目、乖张,却五彩斑斓。《还珠格格》的热播景象是中国电视荧屏此后再难企及的高度。相关数据显示,除了《还珠格格》在大陆首播时创造的万人空巷式的观看,台湾中视也曾三度重播《还珠格格》前两部,一共七十二集,连续播出三个月。

1998年的琼瑶,或许想不到那一年的《还珠格格》能缔结出那么多的“不可思议”。毫无疑问地,在“琼瑶剧”的前行轨迹中,《还珠格格》不仅是其中最长最生动的一部,更是其中最被人念念不忘的一部,历久弥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清宫剧能在这个夏天C位出道,离不开这部剧的加持

从1998年到2003年,最经典的三部《还珠格格》成了人们对“不一样”的清宫最经典的认识。

第六篇,想聊聊让清宫剧在无数个夏天持续发热的流行经典《还珠格格》。

文 | 何天平

从中国电视剧里走出来的流行偶像有许多,1998年播出的第一部《还珠格格》更是“批量”走出了彼时的一批新人。那个有点虐又有点甜,带着苦涩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后宫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在权谋与朝堂之外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它们可能与真实相去很远,但离直到今天的观众的日常想象却依旧很近。

有人说,“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听到片头曲《当》很兴奋,一听到片尾曲《雨蝶》就难过。”当年那部“礼崩乐坏”的清宫戏,究竟为什么能把清宫戏这股热风一路吹到了今天?

小燕子是当年的“作女”

在二十年前,我们在电视荧屏前边赶作业边看《还珠格格》;在二十年后,我们敲击着手机键盘,发送“还珠格格”里那些经典人物的表情包。国剧经典以这样的方式,刷了一轮又一轮的“屏”。

若是看过原著,应该就会发现,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紫薇这一角色的主体性确立得十分明朗。刻画柔情似水、含泪明眸的“紫薇式”女性是标标准准的“琼瑶套路”,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回想作为电视剧的《还珠格格》,小燕子似乎才是观众心目中当仁不让的第一女主。导演孙树培承认,是他的后期“加工”,令小燕子的形象获得了脱颖而出的夺目色彩。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还有一些疯狂;没事,吵吵小架,反正醒著也是醒著;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主题曲《有一个姑娘》,说的正是“小燕子”,唱的人也是饰演小燕子的赵薇。既爱吵架又爱说谎,古灵精怪、泼辣乖张的这一人设,在当下看来似乎是“小妞”作品的惯用伎俩,但在90年代末,如此另类的女性形象之于中国电视荧屏的呈现,几乎算是首开先河。

在传统观念中“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中国古典女性气质,被“小燕子”式的人物颠覆、解构了,这是当下不安分的“作女”在那个时代的荧屏写照。她并非是一个脸谱化和标签化的人物,这个爱憎分明的姑娘,把自己可笑、可恨、可爱的全权袒露,与清宫的“禁”与“秘”形成了某种强烈的反差,令观众们既看到青春肆意的奔腾朝气,又看到少女时代充满生命气息的顽皮傲啸。《还珠格格》被冠以的“清宫喜剧”名号,有一半都得益于“小燕子”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

从1998年到2003年,最经典的三部《还珠格格》成了人们对“不一样”的清宫最经典的认识。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说第三部不如前两部。除了诸种客观因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作女”小燕子不再“作”了。这样的质疑声不无道理。小燕子或许还是那个不分青红皂白的小燕子,热闹程度丝毫不减;但没有了锐气锋利、没有了侠情仗义,瞎闹腾多过真叛逆,这个角色多少也失去了点灵气,至少是在电视语境里的灵气。

随着即将跨入新千年,新一代父母和孩子的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乖乖女”的传统气质依旧受到欢迎,但像“小燕子式”的“作女”也并非被排斥,反而逐渐进入社会女性群体脸谱的主流行列。她们最先开始“作”,为爱情“作”,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与90年代社会氛围鼓励张显个性,尤其是女性张显个人魅力不无关系。如果将“小燕子”的形象放到当下,并不一定能像当年这般大红大紫。毕竟,如今的“作”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琼瑶阿姨笔下百转千回的爱情里,“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代表着全面反抗传统的普遍性格了。对争权夺利、攀高踩低的描写和刻画,或许是这一代“作女”的增量,而这恰恰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琼瑶剧”催生一种新的娱乐姿态

《还珠格格》对宫廷历史的讲述,显然有别于此前古装剧或历史剧的传统。在鸡飞狗跳和含情脉脉里,“琼瑶剧”慢慢酝酿成一种气候,它既是颇具辨识度的言情剧,也开启了一种电视娱乐的新方向。

90年代后期,伴随社会文化的转向,通俗剧的取向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电视荧屏中。从大面上来说,所有以市民趣味为特征的电视剧都可以纳入这一范畴。虽然指涉的具体类型不一而足,但它们也都以不同的题材特色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国剧的一种主流形态。

第一部《还珠格格》的播出,就反映着这种“不可抵挡”的通俗剧魅力。1998年,24集的《还珠格格》在当时的湖南卫视独播,也在观众中掀起一股强势的收视热潮。“还珠现象”的出现,正是电视剧在娱乐功能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还珠格格》颠覆了历史剧纯粹的正史诉说,以历史为背景,以戏说为手段,在爱情主线的牵引下杂糅多种流行元素,武侠的江湖气、喜剧的热闹性,还有言情的缠绵感,都在这一系列剧中生成新的化学反应。

较之历史叙事的复杂面向,《还珠格格》以全面戏说的姿态呈现出的扁平历史面貌,便令故事的脉络简单、直观许多。前史是乾隆东巡途中与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发生一段露水情缘,有了“私生女”紫薇。夏雨荷病逝后,长大的紫薇便带着信物追随到京城,开启皇室寻亲之路。意外偶遇的小燕子,却也意外被误认为是乾隆之女。在诸种机缘巧合之下,紫薇和小燕子都成为皇室一员,并在紫禁城内开始一段冒险式的生存。宫廷权力的斗争和维护爱情的需要交织到一起,这一群敢爱敢恨的年轻人不断面临外部的政治危机和内部的情感纠葛,由此构成了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作品连绵不断的戏剧冲突。可显然,这样的人物设定及其经历的种种,在真实历史中多是未曾发生的。清宫仅仅作为一个历史空间存在着,里头铺展的一切基本是根据艺术想象,以近乎游戏的方式生发而来的。事实上,这类电视剧在后来的国剧发展进程中愈发多了起来,因其对宏大意义的消解而屡屡遭到诟病。但需要承认的是,这样的作品确实能令观众耳目一新,人们能通过“浅显”的剧情中收获满满的欢笑和感动,由此来达成电视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抚慰。虽然,如今我们再看《还珠格格》,其中对历史的恣意改造,在某种程度上确会使得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有所混淆。然而它在艺术创作层面之于通俗剧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作为一部“琼瑶剧”,《还珠格格》既是“旧”的,也是“新”的。说它“旧”,是因为在众多琼瑶原著中,《还珠格格》是带有“琼瑶式”写作的典型特征的。作为奇观的年代空间、作为主线的爱情叙事,以及高度符号化的人物书写,都构筑起很是自洽的艺术风格,稳定而牢固;说它“新”,则是因为《还珠格格》又表现出了超越“琼瑶剧”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可以说,言情剧的大众化,正是在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一系列通俗剧的流行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国剧景观。

每个暑假,它总是如约而至

当年,第一部《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47%,最高达62.8%,进而形成了上文中提及的“还珠现象”;第二部《还珠格格》全国平均收视率破54%,最高达65.95%,这份成绩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在有收视数据统计后的最高纪录,至今未被打破;第三部《还珠格格》,由于主创“换血”、观众审美疲劳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播出的表现并不及前作。但即便如此,它也仍旧在现象级剧集范畴之内,备受关注。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还珠人”,更是凭借此剧一举成名,一路红火到了现在。

直到今天,三部《还珠格格》依然是国剧市场中的常客,在每个暑假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亲密接触着。能成为假期档长盛不衰的“霸屏”剧,在国剧历史上出现的作品屈指可数,《还珠格格》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则标本。它用十多年的热播盛况告诉大家,流行剧也是能够“经典”的,它的经典之处便在于这种永远年轻的流行姿态具有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可以说,《还珠格格》创造了一个不可被复制的传奇。这个传奇首先在于故事本身的传奇性。合乎历史进程却不拘于历史细节的天马行空,每个时代都会发生的莽撞青春,在年轻人对“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浪漫爱情想象里,碰撞出了一番新的滋味。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曾这样评价《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实现了在象征层面上的一种爱的愿景。通过大量情感元素的纳入,刻画了人的叛逆、归顺、纯粹的正直与简单的邪恶。小燕子放开胆子做年轻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挑战权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独立与人格,这让观众们更加心驰神往,将自己与主角相似的部分投注到他们身上,从中模拟体验主角的感受。”剧作的奇巧、情节的新鲜、角色的鲜活、台词的机巧,都是成就一部经典电视剧的不可或缺的底色。

另一方面,这个传奇更体现在“还珠现象”的传奇性当中。《还珠格格》系列剧的出现,为这一阶段的国剧市场迎来一股清新的气质,醒目、乖张,却五彩斑斓。《还珠格格》的热播景象是中国电视荧屏此后再难企及的高度。相关数据显示,除了《还珠格格》在大陆首播时创造的万人空巷式的观看,台湾中视也曾三度重播《还珠格格》前两部,一共七十二集,连续播出三个月。

1998年的琼瑶,或许想不到那一年的《还珠格格》能缔结出那么多的“不可思议”。毫无疑问地,在“琼瑶剧”的前行轨迹中,《还珠格格》不仅是其中最长最生动的一部,更是其中最被人念念不忘的一部,历久弥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