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熔盛重工正式进军能源 重组方案悬而未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熔盛重工正式进军能源 重组方案悬而未决

中国第一大民营造船商将更名为华荣能源,希望“调转船头”能带来新的机会。不过背负巨大债务的熔盛重工,仍然没有揭晓外界最为关心的重组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连续停牌三天后,中国熔盛重工(01101.HK)在3月13日下午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更名计划,抛却了在造船界的赫赫大名,取而代之的新名称为中国华荣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荣能源)。其重组计划仍然悬而未决。

当日下午,熔盛重工首席财务官王少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熔盛重工保留哪些资产在上市公司,哪些资产退出,都仍在讨论中。对于扬子江船业介入重组的消息,并未直接回应。

熔盛重工自3月11日起停牌,彼时熔盛重工称,将发布“有关内幕消息及可能非常重大出售之公告”,再次引发外界对熔盛重工重组进展的关注与猜测。

面对沉寂的市场环境,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商,熔盛重工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2014年的三季报显示,去年前9个月,熔盛重工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江苏熔盛)营业收入仅为2.79亿元,净亏损33.62亿元,总负债达313.52亿元。

船舶订单价格低、传统造船业务盈利能力减弱,是熔盛重工报亏的主因。而在2013年,这家企业也报亏86.84亿元。

2010年11月,熔盛重工以每股8港元的招股价登陆港交所,受到市场热捧,获得21.6倍超额认购。共发行了17.5亿股股票,总融资约为140亿港元(约合112.81亿元人民币)。其中约95%股份配售给专业人士、投资机构,是当时港交所上市的最大民营企业。

四年多的时间,熔盛重工股价缩水超过90%,今日最新收盘价报0.75港元。

“调转船头”成为熔盛重工的选择。这家以造船为主业的民企,在去年10月,就已对外流露出改弦更张的打算,有意专注于石油及天然气市场,并制造油气运输及开采船舶、船用发动机和海洋工程产品。此次更名后,将更为符合其能源服务供货商的战略定位。

在更早的2014年9月,熔盛重工已经完成了进军能源业的首笔投资。通过配发14亿股熔盛重工股票,收购了新大陆油气公司(New Continental Oil & Gas Co. Ltd.)在吉尔吉斯斯坦子公司60%的权益,交易实际价格为21.84亿港元(约合17.6亿元人民币)。

被熔盛重工所收购的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五个石油开采区块的合作经营权益,石油地质储量总计约为2.76亿吨,可采储量9713万吨,剩余可采储量8834万吨。

新大陆油气公司的投资人之一,是昔日的国家男排主教练的汪嘉伟。他和刘步若、张继平以及李东泰四人通过各自的全资公司,持有新大陆油气公司全部股权。汪嘉伟去年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称,吉尔吉斯斯坦后续需要大笔资金,与熔盛重工大股东张志熔达成该笔交易。

对于这项投资,熔盛重工解释称,在造船市场环境相对不利时,能源行业的合适投资机会可以增强多元化经营及拓宽收入来源。

完成首单油田投资后,熔盛重工还曾在去年10月两度公布了吉尔吉斯斯坦项目勘探进展顺利的消息。并称在过往数月内,一直在中亚等海外地区物色合适的能源业投资机会。

不过现在看来,这家造船业巨头在能源领域的初次尝试,并没有遇上对的时间。

安迅思资深研究员张叶青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由于国际油价近一年来的暴跌,熔盛重工投资吉尔吉斯油田的时间节点选择不佳。在熔盛重工披露油田投资计划的2014年8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报价还在每桶100美元之上,而此后一路下跌至不到50美元。

在去年11月油价进入下降通道已成定局后,熔盛重工再未披露过吉尔吉斯项目的新进展。

在3月13日下午举行的熔盛重工特别股东大会上,公司首席财务官王少剑在回答股东关于油田项目的质疑时再次强调,熔盛重工投资了优良的油气区块,基本不用地面工程上进行花费,而且油井较浅容易开采。“浅井500米就见到油了,深井3000米,一般是800到1000米。”他同时称,半年来与当地合作伙伴磨合良好。

熔盛重工董事会主席张志熔在接受《新世纪》杂志采访时称,吉尔吉斯斯坦油田的开采成本只有30美金,而且全部在当地消耗,即使油价每桶40美金也能赚钱。

张志熔试图为熔盛重工打造造船、油气开采双主业。“利用上游能源公司的优势,增加油气开采,成为油气能源装备的制造商。”张志熔对《新世纪》表示。

在张叶青看来,目前国际油价有企稳的迹象,长远来看,熔盛重工进入能源行业仍是一个稳健的选择,可以与原来周期性强的造船业形成互补。不过她也同时表示,熔盛重工是否能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还要视公司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能力来决定。

原先从事造船行业的熔盛重工,在能源业的积累有限,只有油轮业务与能源行业有所关联。就吉尔吉斯斯坦油田这一内陆项目而言,该潜在优势无从体现。

王少剑在当日的股东大会表态称,熔盛重工为在能源领域发展做了很多准备。不过,能源新业务发展,还不是熔盛重工的头等大事,其所背负的巨额债务正亟需可操作的重组方案。

张志熔在接受《新世纪》的采访中曾强调,重组过程将保全银行的债权,不减债。“不减债的承诺是鼓舞人心,如果重组成功,对股价会有短期利好。但是不减债的说法比较模糊,也没有具体说明是否减息。”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对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另一位银行业人士也对熔盛重工不减债的承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表示疑问。

风波不断的熔盛重工,在最近刚刚失去一次“补血”机会。去年10月,熔盛重工与宏易胜利订立认购协议,计划向其发行5.1亿港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认购认股权证,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因宏易胜利实际控制人王平被北京警方拘留,此认购协议终止。

熔盛重工首席财务官王少剑称,在终止与宏易胜利的股权认购后,熔盛重工正在考虑其它融资计划。

3月9日,行业媒体中国船舶网率先披露,总部同样位于江苏的扬子江船业(控股)公司(下称扬子江船业)可能介入熔盛重工重组。

昨日,一位接近扬子江船业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扬子江船业确实有意收购熔盛重工部分股份。短期内可能会对前者业绩有所影响,但从长远看利好。

熔盛重工的船坞、码头和岸线有其优势,地处长江口、离大海近,码头外就是长江主航道,有良好的水域环境。另外,熔盛重工的技术和设施,对扬子江船业未来发展大型船舶也颇为有利。

相比于负债累累的熔盛重工,在造船业经历寒冬之季,在新加坡及台北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扬子江船业仍有不错的业绩。扬子江船业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153.5亿元,同比增长7%,归属股东净利润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3%。

扬子江船业目前共持有118艘造船订单,总价47.5亿美元(约合297.4亿元人民币),订单量在全国位居第二。

扬子江船业在年报中指出,市场已进入了复苏周期的初始阶段,中国造船企业的表现出了极大分化。它警告称,在更多的市场复苏迹象来临之前,众船厂将在2015年经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2014年9月,中国政府推出了合格船企白名单以及其他一系列政策,意图推动行业升级和整合。在被列入这份白名单后,扬子江船业认为其将在行业整合过程中获益。

去年,这家公司已经将持有到期金融资产降至108亿元,相比2013年四季度高峰时减少了23.4%。扬子江船业称将继续逐步撤出该类投资,引导资金支持造船业务发展。

本周,界面新闻记者就重组事宜分别致电熔盛重工与扬子江船业,双方均未对此做出回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熔盛重工正式进军能源 重组方案悬而未决

中国第一大民营造船商将更名为华荣能源,希望“调转船头”能带来新的机会。不过背负巨大债务的熔盛重工,仍然没有揭晓外界最为关心的重组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连续停牌三天后,中国熔盛重工(01101.HK)在3月13日下午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更名计划,抛却了在造船界的赫赫大名,取而代之的新名称为中国华荣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荣能源)。其重组计划仍然悬而未决。

当日下午,熔盛重工首席财务官王少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熔盛重工保留哪些资产在上市公司,哪些资产退出,都仍在讨论中。对于扬子江船业介入重组的消息,并未直接回应。

熔盛重工自3月11日起停牌,彼时熔盛重工称,将发布“有关内幕消息及可能非常重大出售之公告”,再次引发外界对熔盛重工重组进展的关注与猜测。

面对沉寂的市场环境,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商,熔盛重工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2014年的三季报显示,去年前9个月,熔盛重工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江苏熔盛)营业收入仅为2.79亿元,净亏损33.62亿元,总负债达313.52亿元。

船舶订单价格低、传统造船业务盈利能力减弱,是熔盛重工报亏的主因。而在2013年,这家企业也报亏86.84亿元。

2010年11月,熔盛重工以每股8港元的招股价登陆港交所,受到市场热捧,获得21.6倍超额认购。共发行了17.5亿股股票,总融资约为140亿港元(约合112.81亿元人民币)。其中约95%股份配售给专业人士、投资机构,是当时港交所上市的最大民营企业。

四年多的时间,熔盛重工股价缩水超过90%,今日最新收盘价报0.75港元。

“调转船头”成为熔盛重工的选择。这家以造船为主业的民企,在去年10月,就已对外流露出改弦更张的打算,有意专注于石油及天然气市场,并制造油气运输及开采船舶、船用发动机和海洋工程产品。此次更名后,将更为符合其能源服务供货商的战略定位。

在更早的2014年9月,熔盛重工已经完成了进军能源业的首笔投资。通过配发14亿股熔盛重工股票,收购了新大陆油气公司(New Continental Oil & Gas Co. Ltd.)在吉尔吉斯斯坦子公司60%的权益,交易实际价格为21.84亿港元(约合17.6亿元人民币)。

被熔盛重工所收购的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五个石油开采区块的合作经营权益,石油地质储量总计约为2.76亿吨,可采储量9713万吨,剩余可采储量8834万吨。

新大陆油气公司的投资人之一,是昔日的国家男排主教练的汪嘉伟。他和刘步若、张继平以及李东泰四人通过各自的全资公司,持有新大陆油气公司全部股权。汪嘉伟去年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称,吉尔吉斯斯坦后续需要大笔资金,与熔盛重工大股东张志熔达成该笔交易。

对于这项投资,熔盛重工解释称,在造船市场环境相对不利时,能源行业的合适投资机会可以增强多元化经营及拓宽收入来源。

完成首单油田投资后,熔盛重工还曾在去年10月两度公布了吉尔吉斯斯坦项目勘探进展顺利的消息。并称在过往数月内,一直在中亚等海外地区物色合适的能源业投资机会。

不过现在看来,这家造船业巨头在能源领域的初次尝试,并没有遇上对的时间。

安迅思资深研究员张叶青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由于国际油价近一年来的暴跌,熔盛重工投资吉尔吉斯油田的时间节点选择不佳。在熔盛重工披露油田投资计划的2014年8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报价还在每桶100美元之上,而此后一路下跌至不到50美元。

在去年11月油价进入下降通道已成定局后,熔盛重工再未披露过吉尔吉斯项目的新进展。

在3月13日下午举行的熔盛重工特别股东大会上,公司首席财务官王少剑在回答股东关于油田项目的质疑时再次强调,熔盛重工投资了优良的油气区块,基本不用地面工程上进行花费,而且油井较浅容易开采。“浅井500米就见到油了,深井3000米,一般是800到1000米。”他同时称,半年来与当地合作伙伴磨合良好。

熔盛重工董事会主席张志熔在接受《新世纪》杂志采访时称,吉尔吉斯斯坦油田的开采成本只有30美金,而且全部在当地消耗,即使油价每桶40美金也能赚钱。

张志熔试图为熔盛重工打造造船、油气开采双主业。“利用上游能源公司的优势,增加油气开采,成为油气能源装备的制造商。”张志熔对《新世纪》表示。

在张叶青看来,目前国际油价有企稳的迹象,长远来看,熔盛重工进入能源行业仍是一个稳健的选择,可以与原来周期性强的造船业形成互补。不过她也同时表示,熔盛重工是否能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还要视公司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能力来决定。

原先从事造船行业的熔盛重工,在能源业的积累有限,只有油轮业务与能源行业有所关联。就吉尔吉斯斯坦油田这一内陆项目而言,该潜在优势无从体现。

王少剑在当日的股东大会表态称,熔盛重工为在能源领域发展做了很多准备。不过,能源新业务发展,还不是熔盛重工的头等大事,其所背负的巨额债务正亟需可操作的重组方案。

张志熔在接受《新世纪》的采访中曾强调,重组过程将保全银行的债权,不减债。“不减债的承诺是鼓舞人心,如果重组成功,对股价会有短期利好。但是不减债的说法比较模糊,也没有具体说明是否减息。”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对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另一位银行业人士也对熔盛重工不减债的承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表示疑问。

风波不断的熔盛重工,在最近刚刚失去一次“补血”机会。去年10月,熔盛重工与宏易胜利订立认购协议,计划向其发行5.1亿港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认购认股权证,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因宏易胜利实际控制人王平被北京警方拘留,此认购协议终止。

熔盛重工首席财务官王少剑称,在终止与宏易胜利的股权认购后,熔盛重工正在考虑其它融资计划。

3月9日,行业媒体中国船舶网率先披露,总部同样位于江苏的扬子江船业(控股)公司(下称扬子江船业)可能介入熔盛重工重组。

昨日,一位接近扬子江船业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扬子江船业确实有意收购熔盛重工部分股份。短期内可能会对前者业绩有所影响,但从长远看利好。

熔盛重工的船坞、码头和岸线有其优势,地处长江口、离大海近,码头外就是长江主航道,有良好的水域环境。另外,熔盛重工的技术和设施,对扬子江船业未来发展大型船舶也颇为有利。

相比于负债累累的熔盛重工,在造船业经历寒冬之季,在新加坡及台北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扬子江船业仍有不错的业绩。扬子江船业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153.5亿元,同比增长7%,归属股东净利润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3%。

扬子江船业目前共持有118艘造船订单,总价47.5亿美元(约合297.4亿元人民币),订单量在全国位居第二。

扬子江船业在年报中指出,市场已进入了复苏周期的初始阶段,中国造船企业的表现出了极大分化。它警告称,在更多的市场复苏迹象来临之前,众船厂将在2015年经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2014年9月,中国政府推出了合格船企白名单以及其他一系列政策,意图推动行业升级和整合。在被列入这份白名单后,扬子江船业认为其将在行业整合过程中获益。

去年,这家公司已经将持有到期金融资产降至108亿元,相比2013年四季度高峰时减少了23.4%。扬子江船业称将继续逐步撤出该类投资,引导资金支持造船业务发展。

本周,界面新闻记者就重组事宜分别致电熔盛重工与扬子江船业,双方均未对此做出回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