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逝者|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逝者|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他善于学习,善于等待,即使在形势不利、万分困顿的情况下,也肯等、耐受,最终等到将他的评书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高光时刻。

图源:单田芳个人微博

9月11日,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他生病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去世前一周,他还在微博上跟大家互动,宣传女儿单慧莉的免费评书公开课《人人讲》,谁也没有想到噩耗来得如此之快。

单田芳与其女单慧莉(图源:单田芳个人微博,下同)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人居住的地方,都在听单田芳的评书,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单田芳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他的母亲王香桂能说能唱能弹,人称“白丫头”,是西河大鼓的佼佼者,声音清脆、高亢、激昂,不仅掌握了许多传统段子,还能即兴发挥,在华北、东北一带颇有名气。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单田芳,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到了十三四岁时,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之于评书界,单田芳是瞩目且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不单单在于他广为人知的“哑嗓子”,他录书的数量惊人且佳作不断,还在于他性格中肯等、耐受的“韧劲”和善于学习、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商业头脑。

已故的评书大家袁阔成(1929-2015)曾说过,一个评书演员,选择说什么书,是很关键的,“就好比搞对象,搞错了苦半世,而评书演员选错一部书,苦一世”。过去的说书人,一辈子可能就说一两部书,在这少而精的说书生涯里,要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选书这一过程就极为重要。

而出身于曲艺世家的单田芳也深知好戏本的重要性,用评书术语来说,就是“书道”。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好戏本,用自己独到的人生经历去充实戏本,并最终打上自己的“烙印”。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单田芳的经典书目《乱世枭雄》,这本讲述张作霖一生的原创戏本并非只来源于单田芳的创意,它最初的蓝本来自当时东北一些说书同行共同撰写的一本通俗小说,单田芳和这些人合作,最终出版了《乱世枭雄》。而得益于单田芳生于天津但长于东北的优势,他将当时一些关于东北土匪、军阀的故事都融合进了书里,使得故事内容和人物塑造更加饱满。

单田芳选书、说书都非常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事件。上世纪90年代录《乱世枭雄》时,正值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为此单田芳不光把张作霖当成一名军阀来讲述,他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以一个相对正面的角度去评价张作霖,也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去往台湾的这段经历和评价融入书中。可以说,他不单单是在讲一个枭雄,更赋予了这部书、这个人物以历史意义,也最终使得这部书一炮而红,成为其艺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当然,如今的评书演员一辈子只说一两部书,已不能满足观众了。而单田芳则是目前为止录书录得最多的评书艺术家,他在录书数量上是名副其实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说书录多了,也会导致评书演员对书的精细打磨度不够。但是单田芳并不是来者不拒的随便录书,他很会选书,至少是在数量众多的情况下,他会挑选出重点书来仔细打磨。

说到这儿,就要提单田芳的另一代表作《白眉大侠》。在这部书中,单田芳与其他评书演员不同的是,将传统评书《三侠五义》的故事做了后续扩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主要人物徐良的性格突出展示,成功塑造了一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江湖侠客。因人物传奇、故事出彩,这部书在1995年还被拍摄成了电视剧。

也正是因为《白眉大侠》,很多年轻观众才开始对评书,对单田芳有了兴趣,单田芳本人也深知只有这样的新书才能吸引和培养起新一代的评书观众。

除了说经典书目,单田芳也很懂得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其他曲艺演员还在从传统书目中找灵感时,他“另辟蹊径”,开始尝试说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书。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单田芳也会顺势推出一部相关内容的书,可谓是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这些书目既是单田芳对自己说书范围的扩展,也是其对自身艺术生命力的一种延续。

2011年,单田芳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以自身的76年人生为蓝本,记录从伪满洲国到解放前、新中国,着力突出改革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反复兴内。同时,他也把这本自传录制成105回的同名评书,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评说自己的一生。

除了会选书,单田芳也非常善于发现同行在说书、评书过程中的优点,积极向他们请教。在评书界,说书的表演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意义上的评书,袁阔成、连丽如等都是这一形式的代表。还有一种是既说又唱的唱大鼓书,随着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唱的表演形式慢慢退出舞台,变成了纯说,这一表演形式的代表人物就有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

单田芳鼓书“西河门”的师兄杨田荣,也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提过,杨田荣的“软劲”多,而他的“硬劲”多,即单田芳比较擅长一些很干脆的评述,为了弥补自己在细声软语、娓娓道来上的不足,他向杨田荣学习,取长补短,并将鼓书演员的“唱”与纯说的表演融合在一起,用丰富的形式来感染打动观众。

单田芳的“善学”在于敢打破门户间的区隔,也在于不论年资与辈分。他曾虚心向擅长说武侠书,尤其是《雍正剑侠图》和《三侠剑》的李鑫荃学习说书,即使后者的辈分比自己低。

单田芳的嗓音条件其实并无大优势,但他会扬长避短,利用清楚的吐字来掩饰沙哑的嗓音。另外,他十分擅长利用声音“化妆”,去塑造人物形象。比如一些方言的使用和对女性、傻子、特殊人士的声音的模仿。这与单田芳的生长环境有关,在东北三省几十年的居住经历使得他塑造起人物来狠、准、真。

此外,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不局限在“动口”,他也爱“动手”,表演动作大开大合,他认为动作幅度大有助于把握场面。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观众录书、录像,他还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处理角色、动作,使得观众更容易记住他。

在这些艺术范围内的苦学苦练之外,单田芳身上的“韧劲”是他人生最大的优势。因历史原因,年轻时的单田芳曾有过极为惨痛的经历,而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为了养家糊口,更为了让自己的评书艺术被人所知,他曾积极前往辽宁鞍山、沈阳等各地的广播电台,提出为其免费录制评书节目。往往他在电台门口坐上好几天,等来的却是他人的拒绝。

但单田芳不在意这些,他是一个肯等、耐受,在形势不利、万分困顿的情况下还能“熬”得住,坚持不放弃的人,而最终他也等到了将自己的评书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高光时刻。

成名之后的单田芳,并不会固守成就止步不前,他非常善于经营自己,以期将评书艺术推而广之。1995年,单田芳成立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为评书探索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变现的商业模式。

公司内部分工明确,单田芳是创作核心,其他人负责录制、营销,以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分销,各司其职,“流水线”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评书从制作到播出的生产和时间成本。从某种意义上看,单田芳也是用这种模式将曲艺界的“家班制”延续了下来。

此后,随着录音设备和技术的日益进步和普及,很多青年评书艺术家也开始自己购买设备,在家实现录书,再与电台联系销售。正是单田芳这样的经营模式为后来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模板。也因单田芳较早开始尝试评书的商业化,才令他的艺术生涯更长久,使他在曲艺界的名声和地位日隆。

单田芳对说书这一行的影响和意义毫无疑问是重大的。尽管很多后生之辈想模仿单田芳的“哑嗓子”,想照搬他的经营之道,然而单田芳就是单田芳,是难以复制和超越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单田芳,就没有如今这么多人还知道评书、关注评书、听评书。作为说书人,单田芳将这门艺术做了最大化的推而广之,做到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至于后世还是否有人能继承单田芳的衣钵,这或许是一个并不乐观的答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逝者|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他善于学习,善于等待,即使在形势不利、万分困顿的情况下,也肯等、耐受,最终等到将他的评书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高光时刻。

图源:单田芳个人微博

9月11日,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他生病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去世前一周,他还在微博上跟大家互动,宣传女儿单慧莉的免费评书公开课《人人讲》,谁也没有想到噩耗来得如此之快。

单田芳与其女单慧莉(图源:单田芳个人微博,下同)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人居住的地方,都在听单田芳的评书,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单田芳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他的母亲王香桂能说能唱能弹,人称“白丫头”,是西河大鼓的佼佼者,声音清脆、高亢、激昂,不仅掌握了许多传统段子,还能即兴发挥,在华北、东北一带颇有名气。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单田芳,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到了十三四岁时,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之于评书界,单田芳是瞩目且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不单单在于他广为人知的“哑嗓子”,他录书的数量惊人且佳作不断,还在于他性格中肯等、耐受的“韧劲”和善于学习、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商业头脑。

已故的评书大家袁阔成(1929-2015)曾说过,一个评书演员,选择说什么书,是很关键的,“就好比搞对象,搞错了苦半世,而评书演员选错一部书,苦一世”。过去的说书人,一辈子可能就说一两部书,在这少而精的说书生涯里,要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选书这一过程就极为重要。

而出身于曲艺世家的单田芳也深知好戏本的重要性,用评书术语来说,就是“书道”。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好戏本,用自己独到的人生经历去充实戏本,并最终打上自己的“烙印”。

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单田芳的经典书目《乱世枭雄》,这本讲述张作霖一生的原创戏本并非只来源于单田芳的创意,它最初的蓝本来自当时东北一些说书同行共同撰写的一本通俗小说,单田芳和这些人合作,最终出版了《乱世枭雄》。而得益于单田芳生于天津但长于东北的优势,他将当时一些关于东北土匪、军阀的故事都融合进了书里,使得故事内容和人物塑造更加饱满。

单田芳选书、说书都非常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事件。上世纪90年代录《乱世枭雄》时,正值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为此单田芳不光把张作霖当成一名军阀来讲述,他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以一个相对正面的角度去评价张作霖,也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去往台湾的这段经历和评价融入书中。可以说,他不单单是在讲一个枭雄,更赋予了这部书、这个人物以历史意义,也最终使得这部书一炮而红,成为其艺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当然,如今的评书演员一辈子只说一两部书,已不能满足观众了。而单田芳则是目前为止录书录得最多的评书艺术家,他在录书数量上是名副其实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说书录多了,也会导致评书演员对书的精细打磨度不够。但是单田芳并不是来者不拒的随便录书,他很会选书,至少是在数量众多的情况下,他会挑选出重点书来仔细打磨。

说到这儿,就要提单田芳的另一代表作《白眉大侠》。在这部书中,单田芳与其他评书演员不同的是,将传统评书《三侠五义》的故事做了后续扩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主要人物徐良的性格突出展示,成功塑造了一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江湖侠客。因人物传奇、故事出彩,这部书在1995年还被拍摄成了电视剧。

也正是因为《白眉大侠》,很多年轻观众才开始对评书,对单田芳有了兴趣,单田芳本人也深知只有这样的新书才能吸引和培养起新一代的评书观众。

除了说经典书目,单田芳也很懂得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其他曲艺演员还在从传统书目中找灵感时,他“另辟蹊径”,开始尝试说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书。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单田芳也会顺势推出一部相关内容的书,可谓是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这些书目既是单田芳对自己说书范围的扩展,也是其对自身艺术生命力的一种延续。

2011年,单田芳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以自身的76年人生为蓝本,记录从伪满洲国到解放前、新中国,着力突出改革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反复兴内。同时,他也把这本自传录制成105回的同名评书,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评说自己的一生。

除了会选书,单田芳也非常善于发现同行在说书、评书过程中的优点,积极向他们请教。在评书界,说书的表演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意义上的评书,袁阔成、连丽如等都是这一形式的代表。还有一种是既说又唱的唱大鼓书,随着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唱的表演形式慢慢退出舞台,变成了纯说,这一表演形式的代表人物就有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

单田芳鼓书“西河门”的师兄杨田荣,也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提过,杨田荣的“软劲”多,而他的“硬劲”多,即单田芳比较擅长一些很干脆的评述,为了弥补自己在细声软语、娓娓道来上的不足,他向杨田荣学习,取长补短,并将鼓书演员的“唱”与纯说的表演融合在一起,用丰富的形式来感染打动观众。

单田芳的“善学”在于敢打破门户间的区隔,也在于不论年资与辈分。他曾虚心向擅长说武侠书,尤其是《雍正剑侠图》和《三侠剑》的李鑫荃学习说书,即使后者的辈分比自己低。

单田芳的嗓音条件其实并无大优势,但他会扬长避短,利用清楚的吐字来掩饰沙哑的嗓音。另外,他十分擅长利用声音“化妆”,去塑造人物形象。比如一些方言的使用和对女性、傻子、特殊人士的声音的模仿。这与单田芳的生长环境有关,在东北三省几十年的居住经历使得他塑造起人物来狠、准、真。

此外,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不局限在“动口”,他也爱“动手”,表演动作大开大合,他认为动作幅度大有助于把握场面。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观众录书、录像,他还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处理角色、动作,使得观众更容易记住他。

在这些艺术范围内的苦学苦练之外,单田芳身上的“韧劲”是他人生最大的优势。因历史原因,年轻时的单田芳曾有过极为惨痛的经历,而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为了养家糊口,更为了让自己的评书艺术被人所知,他曾积极前往辽宁鞍山、沈阳等各地的广播电台,提出为其免费录制评书节目。往往他在电台门口坐上好几天,等来的却是他人的拒绝。

但单田芳不在意这些,他是一个肯等、耐受,在形势不利、万分困顿的情况下还能“熬”得住,坚持不放弃的人,而最终他也等到了将自己的评书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高光时刻。

成名之后的单田芳,并不会固守成就止步不前,他非常善于经营自己,以期将评书艺术推而广之。1995年,单田芳成立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为评书探索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变现的商业模式。

公司内部分工明确,单田芳是创作核心,其他人负责录制、营销,以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分销,各司其职,“流水线”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评书从制作到播出的生产和时间成本。从某种意义上看,单田芳也是用这种模式将曲艺界的“家班制”延续了下来。

此后,随着录音设备和技术的日益进步和普及,很多青年评书艺术家也开始自己购买设备,在家实现录书,再与电台联系销售。正是单田芳这样的经营模式为后来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模板。也因单田芳较早开始尝试评书的商业化,才令他的艺术生涯更长久,使他在曲艺界的名声和地位日隆。

单田芳对说书这一行的影响和意义毫无疑问是重大的。尽管很多后生之辈想模仿单田芳的“哑嗓子”,想照搬他的经营之道,然而单田芳就是单田芳,是难以复制和超越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单田芳,就没有如今这么多人还知道评书、关注评书、听评书。作为说书人,单田芳将这门艺术做了最大化的推而广之,做到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至于后世还是否有人能继承单田芳的衣钵,这或许是一个并不乐观的答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