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山竹”

9月15日, “山竹”袭港,10号风球共悬挂了10个小时,引发港岛有记载以来最大的风暴潮。至19日,各大报纸的头版上已没有了台风的信息。“山竹”已远去,但香港应对台风的思考并未结束。而香港应对风暴的过程,也许可为其他城市的借鉴。

2018年09月20日谢海涛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特写

1

 

9月15日,台风前夜,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周保松,在家里举办犁典沙龙,欢迎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来港执教。

晚上6点半,我坐港铁东铁线到大学站下车,保松老师开车来接,同行的还有两个学生,貌似一个城市大学,一个香港大学。车子沿着山路上行,穿过香港最美的大学校园,保松老师把我们接到山上家里,又马不停蹄去接其他客人。

走进周家,里面已是人头攒动,笑语喧喧。客厅里,密实的书架前面,一边是沙发,一边是椅子,中间长长的茶几上,摆着红酒、红枣、葡萄等,餐桌上则摆着披萨、甜点、饮料。

晚上七点,沙龙开始了。秦晖和周保松坐在上首的双人沙发上,面前是一张张英气勃勃的脸,他们大多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知名媒体。

周保松致开场白:“大家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来的,据说我们讲完以后,八号风球会来,我们还是风雨不改。”座下一阵笑声。

八号风球是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此信号一出,则意味着全港停工、停课、部分停业。这次,八号风球应对的是台风“山竹”。“山竹”自9月7日在太平洋上生成,由热带风暴逐渐发展为超强台风,9月15日重创菲律宾北部,夺命数十条,当天16时,已达距广东阳江东偏南方向约850公里处,并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粤港将遭受巨大冲击。

但当晚,超强台风并未影响师生们的兴致。秦晖旁征博引,滔滔讲述两个小时。此后,学生们三轮提问,抛出最尖锐的问题。

沙龙在10点30分结束,外面似乎已是山雨欲来。周保松说,“今天的沙龙非常难忘,讨论非常开放,过瘾;八号风球马上就要来了,好像是我们偷来了时间,做这样一场思想的对谈。”

那天晚上,我混在人群里,听得兴奋。我是一个来自内地的游客,一个孤陋寡闻的北佬,十多年没来香港了,也很久没听过这样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了。兴起之余,我都忘了还有台风这回事。

之后,和两个朋友一起搭香港浸会大学教师闾丘露薇的车下山,赶地铁。回到住处,已近12点。突然想起,台风要来了,是不是要抢购点粮食,想了想,还有点剩面包,也就算了。

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在发珠三角抢购粮草的信息,“去超市抢水,提回来才发现是二锅头”,一笑。我不知道香港也是这样严阵以待,后来才看到秦晖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山竹”期间忆“五二”风灾》:

“我客座教书的香港中文大学早在几天前就如临大敌,甚至通知我做好准备,14、15日两天的课一听到挂八号风球的消息就自动取消,不必等学校下通知。同时房管部门多次来检查,把所有玻璃窗都贴上了X字条,又告知要储备食品、饮水、电筒等,预防停水停电。校园网从台风过吕宋进入南海后就不断滚动播送风情。居民纷纷涌向超市,一些食品货架都空了。”

我又看到闾丘露薇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想把车停到附近有盖高层停车场,结果爆满!开去园方,高速上一路无事,有点鬼片感觉。(回来时)被一位出租车司机拒载,因为嫌太远,赶不及八号风球前收工;另外一个则特别友善,于是多给一倍车资,好人必须有好报!还有热心的邻居们,买回沙袋共享。希望一切顺利,大家都平安度过。信息上还附了一张图片,是八九包沙袋堵住一扇门的情景。

但我对台风还是没有太多感觉。似乎是受周保松老师从容淡定的感染,让我觉得台风没什么不得了;又或者我是一个外来者,在港除了一副皮囊,别无他物,风暴是人家的,我是局外人。

很快就睡了。凌晨时分,也就是9月16日01:10,香港天文台将三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提升至八号,八号风球已经挂起。此举意味着香港近海将普遍遭受烈风或暴风吹袭,持续风力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且风势可能持续。

 

2

 

第二天8点多,我醒来时,窗外隐约有风雨声,似乎发生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

我并不知道,7时5分,无线新闻报道称,“山竹”在离香港240公里处集结;7时40分,香港天文台改发九号烈风或暴风信号;9点40分,又发出十号飓风信号。这是继去年超强台风“天鸽”袭港后,香港再次发出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即“十号风球”。

我睡在酒店里,似乎是风雨不动安如山。房子似乎质量不错,不像秦晖老师的房子那样,“狂风吹雨噼啪作响,从缝隙直灌入室,两层玻璃窗都挡不住,更别说开窗了。一会儿工夫室内已经积水不少,这座五层公寓我住第四层,天花板居然也开始漏水。”(《“山竹”期间忆“五二”风灾》)

我看着朋友圈,心里平静。起初,关于“山竹”的信息并不太多,中国游客“被丢瑞典坟场”的事件还在发酵,珠三角抢购的事情不时出现。

我还是想出去看看。十点多,我下了楼,走到酒店的门口,看到推拉门前堆着几包沙袋。见我往前走,服务台一位女士高声叫我:“Excuse  me”。我说,很快就回来。我想拉开门,没拉动,沙袋很重。一个男服务员走过来,往外推开门。

外面一片苍茫。风从东边吹过来,呜呜地响,如巨兽咆哮一样;雨水打在地上,也轰轰地响。这是铜锣湾的繁华地带,740万人口的香港的中心地带之一,昨天还熙熙攘攘的路上,不见人影,不见车子,到处是乱七八糟的杂物、残枝碎叶、明晃晃的水。偶尔,一辆出租车从远处驶来,又很快消失了。只有红绿灯还在次第亮着,通行铃声清脆,一声声地从昏暗里透出来。

店铺都关着,彩色店铺招牌都灰暗着,似乎世界都变成了黑白色,唯有马路对面的二楼,麦当劳的灯光还亮着,“金拱门”的暖色造型,透着人间的气息。

进麦当劳,点了饭煲和奶茶。找位置时,才发现店里坐满了人。蓝眼睛的白人老外,包着头巾的穆斯林,穿着拖鞋的汉人,或坐着吃东西,或在睡觉,各行其事,互不干涉,却又好像相濡以沫着。

我仍不知道台风怎么样了。后来查看无线新闻才知道,截至早上9时,政府已收到至少22宗塌树报告,有606人入住临时庇护中心。

将近11点时,看到资深媒体人吴薇在朋友圈发了信息:十号风球和大“山竹”,真是恐怖。窗外飞沙走石,树都断了。

12点时,我回到酒店。想拉开门,拉不动,一个男服务员快步跑过来,把门往外推开,放我进去。

我又百无聊赖地躺回床上,电视机坏了,看不了新闻,只能看朋友圈。我觉得,我像隔岸观火一样,躲在朋友圈里,看着一窗之隔的风雨,真是不像话。

12点44分,我看到吴薇老师又发了视频,“感受一下吧”。画面上,是一个昏暗的房间,窗子洞开,泥沙俱下的风雨正从窗外灌进来,地板上,沙发上到处都是玻璃碴子,窗台上的一盆花披头散发,窗帘缠在窗格上疯狂抖动着,我似乎听见呼呼的响声。

12点46分,她又发一视频:红磡陷落。画面上,是一栋绿色的大楼,一面的玻璃幕墙上,破成了一个个黑洞,似乎有衣物飘着。后来知道,这是红磡海滨广场的大厦。

12点50分,她再发一视频:一栋在建的大楼,吊机慢慢地倒了下去,砸在人家的房顶上。

下午1点,闾丘露薇老师发了一条视频,“家门外的停车场不见了”。画面右边是一片浊浪,一波一波地涌过来,冲刷着似乎已倒下去的树。吴薇老师在后面评论:“幸亏你把车停高处去了”。

后来看到无线新闻在13:01时报道称,“山竹”差不多最接近香港。

前同事黄姝伦此前一天来香港浸会大学,参加记者访问计划。我把铜锣湾的风雨情况发给她,她回信息称,“莹菲还在外拍风,我赶紧叫她躲回室内。”莹菲也是前同事,在广州工作,黄姝伦说她是特地来香港采访的。我佩服之余也有点担心:“让她注意安全,先回室内吧,有什么困难时,及时通知,我可以去帮助。”黄姝伦说,“莹菲刚躲进中环商场里了,应该暂时安全。”

我觉得有些惭愧,一个女生都还在外面拼搏。我还是出去看看吧,记录点什么。已近16时,下了楼,往外走,一个男服务员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外面的风雨似乎小了。后来才知道,无线新闻14:52报道称,“山竹”正在香港以南约100公里内掠过,16:01又报,香港天文台指“山竹”逐渐远离香港。

我沿着怡和街往西走,看到记利佐治街两头都拉着警戒线,街上的铜锣湾地铁站E出口也封闭了。警车静静地停在街上。

再往前走,不时可以看见小树、盆栽、垃圾桶倒在地上。沿街有7-eleven士多店还开着,饮料、食品琳琅满目,似乎并未出现抢购迹象。

很奇怪地,地上几乎没有什么积水。我想起内地一些城市,每逢大雨,很多街道必定水滞成河。某个高端城市,二环路桥下积水成河,淹死过一个年轻的生命;某个高速公路上,沦为一片水库,百余车辆于泽国浮沉,两百余人命悬一线,淹死过三个人。

我又去附近的维多利亚公园,老远就看见一片绿,大树倒得惨烈,或拦腰折断,露出白森森的骨肉;或连根拔起,整个倒在一旁。

我想去海边的码头,看看停在那里的船怎样了。走到世贸中心边上,来到一个垃圾处理区,找到升降机,到P3的按钮却按不下去。P3处有一个停车场,连着过街地道,穿过去,就是游艇会码头。我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台升降机,还是按动不了P3。三个穿工装的人进来,告诉我,从这里通往码头的路已经封掉了。

往西走了很远。从一座天桥上,到了靠海的马路一边,耳边不时听到,救援车辆的警笛声。海边,雨仍在斜飞着,游艇在水面上起伏,渔船一个个紧挨着。城市的上空,乌云滚滚北去,其下的楼宇都灰暗着,这座城似乎变成了黑白色。

想起吴薇老师发的另一个视频:“我们在上环的办公室玻璃爆了,损失不明,现场狼藉。但报道工作还会远程照常做,keep calm and  carry  on”。当天,无线新闻也报道称,上环风势强劲,干诺道中附近有窗框坠下。

18时许,我坐地铁去了中环,准备步行去上环。地铁里似乎和平时无异。但我并不知道,当天早上,港铁已暂停所有地面及架空路段列车,地底路段维持有限度服务,每十分钟一班。当天港铁各条露天段路线,共有50多个地方受影响,主要涉及路轨和架空电缆安全运作,其中东铁和轻轨线受损最严重。

出了中环地铁站,风雨越来越小了。无线新闻18:32报道,“山竹”渐渐远离香港,但天文台料未来数小时内有狂风暴雨。19:40分,香港天文台已改签八号风球。

我沿德辅道中西行,两边的金融大厦昏暗着,路上依然是空空荡荡,两个记者,在整理着摄像机。在域多利皇后街和租庇利街,我看到满地的玻璃渣子。大风中,香港有多幢大厦玻璃破烂。后来知道,有百年历史的中环都爹利街煤气灯同花岗石梯,也在风中被吹塌。

走到上环,我又去了海边。港澳码头那里,海水依旧咆哮着,不时扑向岸边,在石板的下面发出沉闷的吼声,从下水道的栅栏缝里,像喷泉一样喷出水来。

再往东走,民光街上,倒树狼籍,一棵大树倒在海里,枝叶随浪起伏。无线新闻报道称,截至晚上21:37,政府已收到至少238宗塌树报告。

再走到中环码头海滨长廊,从2号码头到8号码头,都大门紧闭着,渡轮靠在码头上。有两个记者还在拍风雨,摄像戴着黄色安全帽,把摄像机对准远处,出镜记者穿着黑色雨衣,在旁边站着。

至海洋博物馆,再往东走,风雨渐渐又大了,两手撑着伞顶风前行,几乎走不动,很快,两根伞骨就被吹折了,衣服也湿透了。

回来的路上,看到前同事王逸吟在朋友圈发的信息,是菲莹的图片报道:“山竹肆虐香港,海水倒灌住宅商场垃圾漂浮”,王逸吟评价称,菲莹“半截身子泡在水里发回的报道”。

2018年9月16日上午10:35,风雨中的铜锣湾

 

2018年9月16日16:45,维多利亚公园

 

2018年9月16日17:21,铜锣湾街头

 

2018年9月16日17:51,铜锣湾码头的渔船

 

2018年9月16日18:39,中环街头的玻璃渣子

 

2018年9月16日20:05,民光街的树

 

2018年9月16日20:32,在中环码头拍摄的记者

 

2018年9月16日21:09,金钟海富中心

 

3

 

9月17日上午,我走出酒店,看到外面的马路上,又是车水马龙,人们都像重新活过来一样。台风肆虐的痕迹仍不时可见。记利佐治街两头仍然拉着警戒线,路过的人都会停下看一看。

这天凌晨5时20分,香港天文台改签三号强风信号,“山竹”渐入华南内陆并减弱。“山竹”袭港,十号风球共悬挂了10个小时,全港394人受伤,9个地点严重被水淹,房屋破坏、窗户损坏报告达500宗,均超过去年“天鸽”袭港时的破坏情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山竹”引发有记载以来最大的风暴潮,也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由于防备工作准备充足,香港特区整体上安然度过,现正全力以赴开展善后工作。

风暴之后首日上班,香港出现了公共交通大混乱。

闾丘露薇在朋友圈中发了信息:“用了小巴+东铁+的士+地铁的方法抵达目的地。完全明白打工仔今天出门上班,在公共交通服务有限、的士加价调客情况下的不易。”

据无线新闻报道,至当天13:01,香港仍有600处路段有障碍物未清除,大部分巴士路线未恢复行驶。从罗湖通往红磡的东铁线,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务,沿线各站都站满乘客,不少人花了几小时都走不了。在东铁和马铁转站的大围站,在九龙塘站,不同方向的乘客在同一月台候车,相当急迫。直到傍晚6时,东铁线全线恢复通车。

这天,林郑月娥表示雇主应体谅迟到或缺勤员工。有市民则质疑为何不宣布停工。林郑月娥则称香港情况不适宜宣布停工。

我去了杏花邨,那里直面海域,每逢台风过境,都是香港受水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出了杏花邨地铁站,东北方向一片白楼,地上到处是白色泡沫、水迹、垃圾,杏花邨的50座大楼,多是19-22层,住了六七千户人家,最东面的一排大楼,七八米之外,隔着混凝土护栏,就是大海。靠海的路边,不少重阳木、木麻黄,或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路面多处被摧毁,地砖被冲得到处都是。近海的儿童乐园地势低,还泡在水里,几棵大树砸在彩色小房子上。

23座的大堂,门敞开着,师傅们正用抽水管子清污,一位保安大姐在拖地板。楼道里没有电,黑乎乎的,不时有人从楼上下来,打着手电筒,或者举着发亮的手机。据无线新闻报道,杏花邨一度有八座大楼断水电,夜里多座楼乌灯黑火。

一个大姐带着两个孩子,一手提着一铁皮水壶,一手提着一桶水,往楼上走。

她说,从昨天中午12点,家里就停水了,四楼以上都没水。昨天晚上,她下到一楼,从洗手间里接水。今天,有关部门把饮用水送到楼下,她下来提水。跟其它楼座相比,她家还算幸运,家里一直有电,而36座、40座的朋友,昨天下午5点多,水电都没有了,到今天早上,有电了,水还是没有。

我问她住在几楼,她说住在18楼。我帮她提着水壶,跟她往楼上走。不时看到有人背着包,从楼下走下来,貌似到别处投亲的样子。楼梯上很黑,走得很累。走到14楼时,她把水桶放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又继续往上走。

终于走到家了。她把水放进厨房,说家都不像样子了。她脱下鞋,走到卧室的窗前,指点我看下面的海。

海,是蓝色的,静静地翻着浪花,靠近岸边的地方,夹杂着一股泥黄色的浊流。海的这边,树倒得乱七八糟,到处是泡沫,似乎是海里冲过来的。

她说,平时,这里看上去好美的。但在昨天,都毁了。昨天早上7点半,海里已经很吵了,10点左右浪就很大了, 中午过后,水就是混的;一两点时候,浪不断涌上岸来,感觉整座楼都在晃,很吓人。后来,消防人员来了,水到他们这里了。她比了一下腰部。

我下到大堂,保安大姐还在干活。一位住户告诉我,昨天10点时,大堂里就开始进水。下午4点多,浪越来越大,打到玻璃门的顶部,有树被冲过来,也打在玻璃门上,砰砰地响。保安大姐一直在楼里值班,住在一楼的住户给她送饭,送咖啡,其它住户也送来水和饼干。大堂里的水越来越多,保安大姐躲到了楼梯上。一楼的住户打电话问她在哪里,并让她到家里去。

那天,我在杏花邨呆了很久。回来时,在朋友圈看到保松老师发的信息:“飓风过后,中文大学满目疮痍,遍地断树,不少是数十年伴着中大成长的老树。如此情景,教人掉泪。唯一庆幸的,是没有任何人受伤,不少珍稀老树也承受住考验,没有倒下。工友更是极其高效,大半天便清理好道路,让学生明天可顺利上课”。

吴薇老师也发了信息:“今天我们办公室完全是一个灾后重建和艰难恢复工作的景象。幸而年轻的记者同事们精神饱满。让人很安慰。很想喊两句团结一心排除万难之类的口号。”

不由地想起,台风夜,从雨里走到海富中心的楼下,将要下到金钟地铁站时,看到大堂的那边,在麦当劳和米线阵之间,柔和的灯光下,米黄色的台阶上,坐了很多人,静静地聊天,看手机。

我是一个游客,体会不到善后工作有多难。但不知怎么的,我感到很温暖,觉得这几天看到了这个城市的人们,在巨灾面前的淡定、从容、坚持、敬业,相濡以沫的温情,这些都让我觉得好,觉得亲近。

2018年9月17日10:47,杏花邨

 

2018年9月17日10:49,杏花邨儿童乐园

 

2018年9月17日11:09,杏花邨

 

2018年9月17日11:18,杏花邨多栋楼盘停水,住户在接水

 

2018年9月17日11:25,杏花邨多栋楼房停电,住民摸索着提水上楼

 

2018年9月17日11:34,杏花邨23座18楼住户张女士想起昨天的风浪,仍是心有余悸

 

2018年9月17日12:09,杏花邨铺路的石砖被冲得到处都是

 

2018年9月17日12:20,杏花邨里仍到处是垃圾

 

2018年9月17日12:37,杏花邨孩子和儿童乐园

 

2018年9月17日,香港,台风“山竹”过境后的街头(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4

 

18日中午,我又去了维多利亚公园,歪倒的大树仍没有清理完,工人们还在忙碌着。喷泉仍在喷着,鸽子在阳光下摊开羽毛,四周的长椅上,又坐上了不少人。

下午,港澳码头那边,一辆旅游大巴又运来一车客人,他们下了车,推着行李箱往前走。维多利亚港的海上,新渡轮和天星小轮,又开始在海上穿梭起来。除了北角至红磡外,香港所有渡轮航线已恢复服务。

中环码头海滨长廊,有人在跑步,有人在钓鱼,有人在看风景,似乎像往常一样。

民光街上的残枝碎叶,已被清走,不时有双层巴士开过去。台风中,全港有600多处路段出现障碍物,无线新闻当天晚上19:30称,香港政府表示大部分主要干道都完成清理,但因塌树范围较大,需要较多时间清理,预计星期三完成。       

在交通方面,截至17日晚上9点,全港640条巴士路线,有211条巴士线恢复行驶。18日早上8点,无线新闻称,除62条路线外,大部分巴士路线服务已恢复正常,港铁全线也已恢复正常。

旺角又恢复了繁华景象。台风过后,朋友张洁平发来信息称,看到旺角的照片,发现田园的招牌被吹跑了。我去了西洋菜街,看到田园书店又挂起了招牌。

19日上午,我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旁听学习。       

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为了庆祝60周年校庆,特别推出记者访问计划,共有来自印度、日本、中国大陆等地的9名记者被录取。

该计划原定于9月17日举行开学仪式,因为“山竹”不得不推迟。据无线新闻9月16日报道称,香港机管局指全日取消889次航班,需要时间重新编配航班,可能会持续一到两日。17日,机管局表示,今天重新编配航班,预计全日可处理超过一千班次,两条跑道也会通宵运作,疏导旅客,机场运作明天将回复正常。

19日上午,闾丘露薇老师主持记者访问计划,听学员们介绍各自的项目,只有5名记者参加,其余4人尚未到港。

下午1时许,我从浸会大学走到九龙塘地铁站,不时看到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无线新闻当天12:30报道称,香港大部分学校已复课。

针对风暴过后的交通大混乱,香港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向公众检讨:“山竹”破坏严重而广泛,下月展开快部门会议,检讨政府应变天灾能力,特别是善后工作。他说,“今次我们经历的是交通问题,在台风信号卸下后,很短时间就遇上交通高峰期,我们应该处理这些情况,我们要研究及做出不同预案,会研究加强信息发放,会看整体政府内部协调,以及通讯工作,如何做得更好,完成后会向公众交代。”

这一天,香港报摊上,各大报纸的头版上已没有了台风的信息。“山竹”已远去,但香港应对台风的思考并未结束。

2018年9月18日12:47,维多利亚公园

 

2018年9月18日17:18,维多利亚港

 

2018年9月18日18:00,天星码头

 

2018年9月18日18:03,维多利亚港

 

2018年9月18日18:53,旺角的田园书屋

 

 —— 完——

 

题图为2018年9月17日,香港中环,IFC门口。来自视觉中国。

文中图片除特别说明,均由正午记者谢海涛拍摄。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