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山东也开始加入抢人大战了。有媒体报道,近日山东省公安厅发布了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的新政,这则新政被通俗地理解为,人才来山东工作可以“一人落户,全家落户”。不过尴尬的是,这条新政却被网络上的年轻人狠狠地奚落了一番。
官方数据显示,山东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往外跑。在2017年全国各省常住人口统计中,山东人口净流出达到每年40万,这一数据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这并非一个好数据。最近在“抢人大战”中蹿红的西安,仅在过去半年里就吸引了40万人落户。
同样是40万人,两个地方的这一进一出,却将山东的脸打得着实有点疼。
通常来说,抢人大战实则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力之战。我们不妨以山东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城市青岛和济南为例,看看它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何。
在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50强》中,青岛位居全国13,济南位列28;移动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以白领平均月薪来说,青岛排名全国24,济南则在35名;百度地图前些日子公布的《2017年度人口吸引力排行榜》上,青岛25,济南38。
可见,仅从这些排行榜的数据来看,青岛和济南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在与杭州、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等城市来比较,这样的排名都难与山东省GDP全国第三的地位相符。
山东为什么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抢人实际上就是抢年轻人,抢人才实际上主要是抢大学生。我们先看看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人才都在哪儿?答案在高校里。
以GDP前三的三个省来说,单看2016年本专科生加研究生的数量,山东达到了207.8万人,广东有198.6万人,江苏省为190.7万人。看起来山东数据还不错,但别忘了山东是继广东之后第二个常住人口数量过亿的省份。这样一算,山东拥有大学生的数量就不算多。
再看山东城市的高校数量和质量。青岛还算可以,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985、211名校,并且青岛这几年广纳全国一流大学,此举有“南深圳北青岛”之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升,但与南京、广州、西安、武汉等城市的高教资源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济南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山东大学这棵名校独苗,其高校数量和质量在省内都不及青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数量,济南是最少的一个,仅有济南大学一所以济南命名的本科大学。身在济南的高校除了用山东名号外,甚至不惜用齐鲁这个容易被误会为民办大学的名号,可见济南这个名号是多么难以吸引高中生的目光。
作为GDP全国第三的省份,山东在高教资源的培育上也远不及其它经济发达省份,比如广东和浙江。事实上,广东和浙江的985、211高校也不多,但这俩地方都投入重金扶持省属院校,打造出了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一批综合实力已能挤入全国百强的地方高校。而济南这两年才想起来用高校与研究机构合并的方式将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扶持为全国一流高校。
近年来,山东省的高考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河南和广东。2017年,山东985录取率为1.47%,211录取率为4.44%,一本录取率为10.60%,这几项指标均排名非常靠后。有限的高教资源加上数量庞大的高考群体,导致很多的山东年轻人考入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这一走基本就很难再回来。
也就是说,在年轻人才的储备上,山东就已经落后,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再来看年轻人就业都喜欢选择什么样的行业。BOSS直聘发布的《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对人才吸引力最大的五个行业是互联网、银行、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新能源等;就具体岗位而言,以互联网技术类岗位为绝对主体,其中C++成为最热门岗位,因大数据、区块链等行业热度飙升而影响的Hadoop、Golang等岗位也开始大热。
那山东有这些年轻人喜爱的行业或岗位吗?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产业是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等资源型产业,其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IT产业;在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山东省只有两家且排名都在60名以后;而颇受年轻人喜欢的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也没能诞生在山东。
这种产业结构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山东的对外经济形象。重化工企业通常国企居多,以它们为主也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山东的服务业仍以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看看其它城市,北京有百度,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腾讯和华为,成都有手游王者荣耀,武汉有斗鱼直播,长沙有芒果TV……这些都是足以吸引年轻人前往的企业及产业。而对年轻人来说,山东有什么?海尔?青啤?挖掘机?这些听起来都不是那么酷。
也就是说年轻人爱从事的行业或岗位,山东并不够有接纳的空间。这种资源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让山东在抢人大战中有了天然的bug。
最后再来看山东有没有足以让年轻人来了还能保持留存率的软环境。
这两年在山东有一种讨论,即山东会不会沦为下一个东北。讨论的基础是山东的产业结构以及留不住年轻人的现象与东北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但是山东存在的某些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山东人普遍有官本位的思想,这种“老气横秋”显然是与年轻人的特点相悖的。
另一方面,虽然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孔府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广受山东人吐槽的山东卫视节目水准却难与山东的文化形象相匹配。在信息化时代,地方电视台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的名片。而山东卫视透出的“土”连在外工作的山东人自己都难以忍受。山东网友甚至表示,山东的土,山东卫视要背一半的锅。
显然,这种对外的形象会阻碍需要活力滋养的年轻人进入山东的步伐。
总之,一个经济发达但三产比例不合理,一个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薪水却在全国中段位,一个人口过亿高教资源却大大落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却官本位思想严重且处处透露出“土”气的山东,是很难吸引年轻人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