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资本纷纷涌入社交赛道,利润想像空间究竟有多巨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本纷纷涌入社交赛道,利润想像空间究竟有多巨大?

面对几千亿未来社交市场的诱惑,资本按耐不住。

文丨大静

立足于人和人、人和物、人和服务,“未来整个人类‘朋友圈’的规模将会从几十亿,扩大为几百亿,甚至几千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社交’时代”。这是9月17日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提出的大社交概念。

面对几千亿未来社交市场的诱惑,资本按耐不住了。罗永浩的子弹短信在7天内获1.5亿融资,另有几十家VC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排队等候B轮。另个关注职场社交领域的应用软件“脉脉”,则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获2亿美元D轮融资。

除即时社交聊天工具外,由社交关系演化出的社交链产品的融资,近期也集中爆发了起来。以社交切入知识付费的“小红圈”获800万Pre-A轮融资,社交拍卖平台“爱藏”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社交型轻餐饮连锁品牌“gaga鲜语”完成1.8亿A轮融资,社交电商“有好东西”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

这轮社交融资热的背后,是红杉资本、经纬中国、DST、IDG资本、晨兴资本、启明创投、芒果文创等一众VC机构的跟进和角逐。

除这些已经进入赛道的产品外,不少产品也都在试图和“社交”建立一些关系。刚完成过亿B轮融资的图文创作应用“美篇”,为增加社交属性,添加了“圈子”功能。P图工具界翘楚美图,也提出了“工具-社区-社交”的阶段发展目标。

按互联网产品兴衰周期的规律来看,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时代来临、内容分发越来越精准直接、网络主力受众从80后、90后向95后和00后迁徙,垄断了行业数年的微信,很可能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尽管这可能性很小,依然为资本带来了屠戮的欲望。

从“增长”到“增量”,社交产品的新方向

VC机构投资社交类媒体,曾经最在乎的问题是社交产品亮点。产品亮点决定了用户增长速度,但达成基础用户量并不是什么难事。

雷军曾推出和马化腾分庭抗礼的产品“米聊”,活跃用户达1300万。网易制造的“易信”,用户也超过一亿,日活量在1000万左右。马云寄予厚望、希望能在社交领域实现全面翻盘的“来往”,在收获千万用户后最终折戟。“来往”最初的设计者顾大宇,前年又杀回社交领域,做出另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秒播”,这款可以实现陌生人一对一视频聊天的产品,新闻报道仍停留在4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并未给社交市场带来太多水花。

用户的增加并不能为社交带来增量,也不能解决社交产品长远发展中的生存难题。日活、新增、存留、回流,这四个数据代表了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力。通常来说,一个月定生死是行业常态。

总结了前人经验教训后,新一批杀入社交领域的团队,开发产品时更关注问题是:日活跃用户数量、用户沉淀时长、以及长期关系解决方案。

但长期关系方案远比想像中要难得多,社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交产品全流程的布局远非“策略、路线、方向”几个字可以概括。如垄断市场的微信,自代购、微商群体激增后,“朋友圈”几乎沦为“大卖场”,用户使用频率降低,产品体验感和口碑风评急转直下。

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等海外社交媒体的情况来看,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面临大量中老年用户的涌入。用户量的增长并未给平台带来完全正面的影响。这些中老年用户试图与年轻人建立沟通机制,年轻群体普遍觉得其发布的言论和图像在“父母”、“师长”、“老板”的监控下失去独立与个性。当“炫耀”心理被打破,这个群体会逐渐修正自己的使用习惯,最终从平台撤退。

从做“增长”,到做“增量”,与资本对标的,是社交关系背后复杂的人性。

人的“贪嗔痴”,社交的终极命题

熟人社交、匿名熟人社交、匿名陌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社交产品将人的社交行为割裂和划分的异常清晰。可以说,漫长进化史里,人类首次如此郑重而全方位地厘清个体关系。互联网社交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用户将难能可贵的时间,注入虚拟的通讯软件上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社交产品代表着创始团队不同的社交意志。

以近来引人关注的社交新贵“Soul”为例,它提倡灵魂交流、跨星球匿名交友的方式,避开了开放式社交的“原罪”。这类星球社交产品,在定位上实际是大社区的概念。场景形成后,为营造所谓的“居住”、“身份”、“交友”的感觉,给了一套略显复杂的玩法。

本质上来说,陌生人社交的方向是合理的。摧毁熟人社交,让成熟的血缘关系、社区关系、工作关系能被短暂性的摆脱,前有以“约”为名的陌陌,后有效仿者“探探”,在饱受舆论诟病的同时都取得了市场成功。

Soul的玩法,对95后、00后人群来说无疑在交友中添加了探索和冒险精神。但对适应了简单使用界面的成年人来说,无论概念还是使用方式,都显得臃肿和难以操作。

近来频频收获话题热度的“子弹短信”,聚焦沟通的“高效”,是锤子科技在熟人社交领域的大胆尝试,被罗永浩形容成“超高效率的次世代即时通讯工具”。其“高效”表现在子弹短信默认语音信息将以文字加语音的形式呈现给接收者,语音进度条可以被拖拽。而因为“全局悬浮球”的应用,使用者甚至可以不打开消息页面。

高效的产品特性和罗永浩多年来建立的锤粉基础,使得子弹短信一上线便迅速走红。先是获得四五十家机构的投资意愿,于7天内迅速完成1.5亿A轮融资,随后连续9天蝉联免费应用下载榜冠军。9月20日,子弹短信总激活用户数为748万。就连为子弹短信量身定制了97%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股价都曾一天上涨6.55%。

但罗永浩很可能没有考虑清楚一点:既然他面对的是注重效率的人群,那这一群人,为什么要从已经使用习惯的现存工具上,去一揽子迁徙自己的社交关系呢?这是不是一件最没有效率的事?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拉新方案”,子弹短信很可能只能靠内在的产品逻辑和技术创新,成为科技圈的小范围狂欢。

无论Soul还是子弹短信,都试图精准地对产品受众群体画像。Soul关注人在孤独中形成的渴望交流的欲望,批量收割“文青”;子弹短信让交流速度变得“更快”,吸引了科技圈和锤子手机重度使用患者。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提出过一个设计理念——做产品要满足人的“贪嗔痴”。抓住了这一点,资本才能有正确的切入姿势。

在细分市场里下沉,资本拥抱社交“痛点”

2010年,马化腾接受张小龙建议,在移动社交领域开发即时通讯产品“微信”,这引起了中国通讯领域的一场变革—— 由付费的“短信”到使用流量的“微信”。此后,微信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微信之父、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微信在社交战线上防守巩固,筑造了一堵威武坚固的城墙。这些年来,墙外的资本试图破墙而入,其中的大部分都无功而返。微信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互联网“抛物线成长”的神话?又为什么在多年发展中稳稳站在社交通道的顶端?

10亿活跃用户是微信的绝对优势,“附近的人”、“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是拉动增长的数驾马车。微信诞生了中国网民的初代熟人关系链,基于这关系链上,又孵化出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据《微信2018影响力报告》,微信占中国移动流量消耗额的34%,占中国信息消费总额4.7%,由微信驱动的信息消费达到2097亿元,微信带动了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出行等共计3339亿元的传统消费,在2017年促成就业人数达2030万人,企业微信的用户数量达3000万。各项数据说明,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产品,它从一个全民级顶级应用,成长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固化成了中国网民的生活刚需。

投资人克里斯·迪克森说:为工具而来,为网络而留。说的就是当用户数量突破天花板达到一定体量后,社交网络形态固定,企业会进入“赢家通吃”的状态。微信在7年时间里完成了社交工具到人情网络的最终搭建,市场地位再难撼动。

短期内资本涌入社交赛道的方式,无法围剿微信,同质化通讯应用市场里很难觅得机会。用户既不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便捷,也不愿付出迁徙关系链所需的成本。

那差异化产品市场里呢?

微信致力于做社交减法,力求操作界面简单人性,不贪多求全,这一方针导致它难以在细微的增量市场里发力。这也是陌陌暧昧的“约”、钉钉另辟蹊径的“考勤打卡”能够存活的原因之一。而现阶段基于“社交”基因裂变出的五花八门的应用,涵盖了职场、拍卖、餐饮、电商……就方向来说,已经是研究差异定位的大胆尝试,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差异化上下功夫,研究好人的“贪嗔痴”,或许可以为寻找入口的资本提供一个放手一搏对标千亿市场的机会。

社交这门生意,原本就是围绕C端的战役,远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地对 “工具”的探索上。概念完善、定位精准的差异化社交产品仍能争夺到市场份额。是去细分市场里下沉、是去压缩时间成本、还是去凝视人群的孤独感,这些“痛点”,仍是资本前进的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本纷纷涌入社交赛道,利润想像空间究竟有多巨大?

面对几千亿未来社交市场的诱惑,资本按耐不住。

文丨大静

立足于人和人、人和物、人和服务,“未来整个人类‘朋友圈’的规模将会从几十亿,扩大为几百亿,甚至几千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社交’时代”。这是9月17日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提出的大社交概念。

面对几千亿未来社交市场的诱惑,资本按耐不住了。罗永浩的子弹短信在7天内获1.5亿融资,另有几十家VC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排队等候B轮。另个关注职场社交领域的应用软件“脉脉”,则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获2亿美元D轮融资。

除即时社交聊天工具外,由社交关系演化出的社交链产品的融资,近期也集中爆发了起来。以社交切入知识付费的“小红圈”获800万Pre-A轮融资,社交拍卖平台“爱藏”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社交型轻餐饮连锁品牌“gaga鲜语”完成1.8亿A轮融资,社交电商“有好东西”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

这轮社交融资热的背后,是红杉资本、经纬中国、DST、IDG资本、晨兴资本、启明创投、芒果文创等一众VC机构的跟进和角逐。

除这些已经进入赛道的产品外,不少产品也都在试图和“社交”建立一些关系。刚完成过亿B轮融资的图文创作应用“美篇”,为增加社交属性,添加了“圈子”功能。P图工具界翘楚美图,也提出了“工具-社区-社交”的阶段发展目标。

按互联网产品兴衰周期的规律来看,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时代来临、内容分发越来越精准直接、网络主力受众从80后、90后向95后和00后迁徙,垄断了行业数年的微信,很可能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尽管这可能性很小,依然为资本带来了屠戮的欲望。

从“增长”到“增量”,社交产品的新方向

VC机构投资社交类媒体,曾经最在乎的问题是社交产品亮点。产品亮点决定了用户增长速度,但达成基础用户量并不是什么难事。

雷军曾推出和马化腾分庭抗礼的产品“米聊”,活跃用户达1300万。网易制造的“易信”,用户也超过一亿,日活量在1000万左右。马云寄予厚望、希望能在社交领域实现全面翻盘的“来往”,在收获千万用户后最终折戟。“来往”最初的设计者顾大宇,前年又杀回社交领域,做出另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秒播”,这款可以实现陌生人一对一视频聊天的产品,新闻报道仍停留在4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并未给社交市场带来太多水花。

用户的增加并不能为社交带来增量,也不能解决社交产品长远发展中的生存难题。日活、新增、存留、回流,这四个数据代表了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力。通常来说,一个月定生死是行业常态。

总结了前人经验教训后,新一批杀入社交领域的团队,开发产品时更关注问题是:日活跃用户数量、用户沉淀时长、以及长期关系解决方案。

但长期关系方案远比想像中要难得多,社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交产品全流程的布局远非“策略、路线、方向”几个字可以概括。如垄断市场的微信,自代购、微商群体激增后,“朋友圈”几乎沦为“大卖场”,用户使用频率降低,产品体验感和口碑风评急转直下。

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等海外社交媒体的情况来看,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面临大量中老年用户的涌入。用户量的增长并未给平台带来完全正面的影响。这些中老年用户试图与年轻人建立沟通机制,年轻群体普遍觉得其发布的言论和图像在“父母”、“师长”、“老板”的监控下失去独立与个性。当“炫耀”心理被打破,这个群体会逐渐修正自己的使用习惯,最终从平台撤退。

从做“增长”,到做“增量”,与资本对标的,是社交关系背后复杂的人性。

人的“贪嗔痴”,社交的终极命题

熟人社交、匿名熟人社交、匿名陌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社交产品将人的社交行为割裂和划分的异常清晰。可以说,漫长进化史里,人类首次如此郑重而全方位地厘清个体关系。互联网社交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用户将难能可贵的时间,注入虚拟的通讯软件上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社交产品代表着创始团队不同的社交意志。

以近来引人关注的社交新贵“Soul”为例,它提倡灵魂交流、跨星球匿名交友的方式,避开了开放式社交的“原罪”。这类星球社交产品,在定位上实际是大社区的概念。场景形成后,为营造所谓的“居住”、“身份”、“交友”的感觉,给了一套略显复杂的玩法。

本质上来说,陌生人社交的方向是合理的。摧毁熟人社交,让成熟的血缘关系、社区关系、工作关系能被短暂性的摆脱,前有以“约”为名的陌陌,后有效仿者“探探”,在饱受舆论诟病的同时都取得了市场成功。

Soul的玩法,对95后、00后人群来说无疑在交友中添加了探索和冒险精神。但对适应了简单使用界面的成年人来说,无论概念还是使用方式,都显得臃肿和难以操作。

近来频频收获话题热度的“子弹短信”,聚焦沟通的“高效”,是锤子科技在熟人社交领域的大胆尝试,被罗永浩形容成“超高效率的次世代即时通讯工具”。其“高效”表现在子弹短信默认语音信息将以文字加语音的形式呈现给接收者,语音进度条可以被拖拽。而因为“全局悬浮球”的应用,使用者甚至可以不打开消息页面。

高效的产品特性和罗永浩多年来建立的锤粉基础,使得子弹短信一上线便迅速走红。先是获得四五十家机构的投资意愿,于7天内迅速完成1.5亿A轮融资,随后连续9天蝉联免费应用下载榜冠军。9月20日,子弹短信总激活用户数为748万。就连为子弹短信量身定制了97%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股价都曾一天上涨6.55%。

但罗永浩很可能没有考虑清楚一点:既然他面对的是注重效率的人群,那这一群人,为什么要从已经使用习惯的现存工具上,去一揽子迁徙自己的社交关系呢?这是不是一件最没有效率的事?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拉新方案”,子弹短信很可能只能靠内在的产品逻辑和技术创新,成为科技圈的小范围狂欢。

无论Soul还是子弹短信,都试图精准地对产品受众群体画像。Soul关注人在孤独中形成的渴望交流的欲望,批量收割“文青”;子弹短信让交流速度变得“更快”,吸引了科技圈和锤子手机重度使用患者。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提出过一个设计理念——做产品要满足人的“贪嗔痴”。抓住了这一点,资本才能有正确的切入姿势。

在细分市场里下沉,资本拥抱社交“痛点”

2010年,马化腾接受张小龙建议,在移动社交领域开发即时通讯产品“微信”,这引起了中国通讯领域的一场变革—— 由付费的“短信”到使用流量的“微信”。此后,微信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微信之父、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微信在社交战线上防守巩固,筑造了一堵威武坚固的城墙。这些年来,墙外的资本试图破墙而入,其中的大部分都无功而返。微信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互联网“抛物线成长”的神话?又为什么在多年发展中稳稳站在社交通道的顶端?

10亿活跃用户是微信的绝对优势,“附近的人”、“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是拉动增长的数驾马车。微信诞生了中国网民的初代熟人关系链,基于这关系链上,又孵化出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据《微信2018影响力报告》,微信占中国移动流量消耗额的34%,占中国信息消费总额4.7%,由微信驱动的信息消费达到2097亿元,微信带动了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出行等共计3339亿元的传统消费,在2017年促成就业人数达2030万人,企业微信的用户数量达3000万。各项数据说明,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产品,它从一个全民级顶级应用,成长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固化成了中国网民的生活刚需。

投资人克里斯·迪克森说:为工具而来,为网络而留。说的就是当用户数量突破天花板达到一定体量后,社交网络形态固定,企业会进入“赢家通吃”的状态。微信在7年时间里完成了社交工具到人情网络的最终搭建,市场地位再难撼动。

短期内资本涌入社交赛道的方式,无法围剿微信,同质化通讯应用市场里很难觅得机会。用户既不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便捷,也不愿付出迁徙关系链所需的成本。

那差异化产品市场里呢?

微信致力于做社交减法,力求操作界面简单人性,不贪多求全,这一方针导致它难以在细微的增量市场里发力。这也是陌陌暧昧的“约”、钉钉另辟蹊径的“考勤打卡”能够存活的原因之一。而现阶段基于“社交”基因裂变出的五花八门的应用,涵盖了职场、拍卖、餐饮、电商……就方向来说,已经是研究差异定位的大胆尝试,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差异化上下功夫,研究好人的“贪嗔痴”,或许可以为寻找入口的资本提供一个放手一搏对标千亿市场的机会。

社交这门生意,原本就是围绕C端的战役,远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地对 “工具”的探索上。概念完善、定位精准的差异化社交产品仍能争夺到市场份额。是去细分市场里下沉、是去压缩时间成本、还是去凝视人群的孤独感,这些“痛点”,仍是资本前进的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