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寻佛山传统民俗文化:三星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探寻佛山传统民俗文化:三星狮

佛山醒狮,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很少人知道佛山醒狮居然有三星和七星两大流派之分。

作者:招钰英

三星狮中的关公狮有一双“丹凤眼”,没有眼睑,但“长”了一对别具特色的“梳仔眉”,额有“如意纹”,嘴角还有五柳长须,威严十足,而约10斤的重量则是对舞狮者的一大考验。

除了狮头形象从粤剧艺术中汲取了诸多养分,佛山三星狮的套路演绎也是根据佛山粤剧的“红船”故事来展现的,时代背景与反清复明关联。

三星狮派的鼓点和舞法都独具一格。在鼓乐上最主要的特点是鼓点阴阳分明,一重一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而三星狮的舞步则有部分动作与麒麟舞步相近,柔中带刚,松中带紧。还融入粤剧的功架和洪拳的步行步法,使三星狮舞起来有神、有形、潇洒流利。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锣鼓镲的声音在童年那些连鞭炮都敢拿在手里玩的日子里,总显得有一丝武侠味道。在佛山这座武术之乡,功夫不仅仅是洪拳、咏春、蔡李佛……还有醒狮这个让人喜闻乐见的载体。

佛山醒狮,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很少人知道佛山醒狮居然有三星和七星两大流派之分。清末民初,三星狮和七星狮都极为活跃,并分别形成了“义”字和“社”字派两大狮会。可惜的是,土生土长的三星狮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式微。日前,记者采访三星狮传人和研究学者了解到,发源于佛山的三星狮是一种原生态狮艺文化,它没有被外来醒狮文化所冲击影响,更联系着其他本土历史文化。

潜伏在佛山民间的“瑞狮”

佛山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间独有的庆祝方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这片南方之地,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三星狮在清末民初的反清斗争中便发挥了凝聚仁人志士、建立文化认同的功能。据多年来一直研究佛山醒狮文化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中元介绍,历史上佛山狮会曾分两派:一是“义”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主,举三星旗(三点旗),依附于广东天地会; 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主,举七星旗(七点旗),为太平天国服务。不管是哪一派,他们都秘密授武、习武,以“狮王争霸”“生菜会”等节庆为契机集会,进行武术表演和狮艺交流,扩大反清网络。拳师们在城乡各处聚集,借助工会机构、行业组织、武馆团体等中介吸纳大量门徒,构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武林”世界。这样的“武林”通过各派的仪式、规定和习惯,建构起一套行内人彼此认同的秩序法则。

时至今日,三星狮传人仍然沿用了“义”字组建醒狮团。走进禅城区张槎东便村的忠义堂国术体育会训练基地,日常训练、演出的表演服晾在屋檐下,狮头、板凳等道具整齐地摆放着。每逢周末,年过七旬的庞兆升都会到基地亲自执导弟子习练三星狮。悬挂在基地墙上的“佛山三星狮传承谱系”上,庞兆升作为第五代传人赫然在列。

庞兆升说,三星狮最早起源于张槎,目前有史料记载的具体地方历史人物可追溯到张槎朗边村(即下塱村)的招锡,跟咏春名师招就一起,在快子路一带舞狮。他表面上是个舞狮人,实际上是反清复明天地会的成员,他将特殊的舞步和狮头作为联络暗号融入三星狮艺中,狮子采青寓意反清复明。经过招就、李梓斌、彭南、钟荣、彭树松、郭顺炽、庞兆升、彭树藻等一代代人的星火相传,令三星狮的“忠诚厚道言而信,义气纲常礼尚仁”内涵精神和传统狮艺得以传承。

狮头暗藏粤剧脸谱密码

在忠义堂国术体育会三楼的会客室里,十多个醒狮狮头,有的被悬挂墙上,有的一字摆放在地上,气势不凡。醒狮最重要的道具即为狮头,与追求形似的北狮不同,醒狮更注重神似——无论是高昂的独角还是脸谱般的油彩,都在告诉人们,醒狮头为先。

“你看,这个就是黄飞鸿系列电影《狮王争霸》里的同款狮头。”庞兆升领着记者走到三星狮最具代表性的关公狮面前,细细讲述三星狮与现代狮的区别。三星狮中的关公狮有一双“丹凤眼”,没有眼睑,但“长”了一对别具特色的“梳仔眉”,额有“如意纹”,嘴角还有五柳长须,威严十足,而约10斤的重量则是对舞狮者的一大考验;现代狮头一般是双眼皮、有眼睑,舌头能震动,狮头较小较轻,虽然两者外观相似,但内行人一看就能辨清。

除了关公狮,以三国演义人物刘备、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命名的狮头都能在忠义堂国术体育会看到。

据谢中元介绍,传统醒狮造型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以粤剧中三国英雄人物刘备及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的开面(传统粤剧中的脸谱为“开面”)为基础。脸谱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按粤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按粤剧角色分文狮和武狮,其中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等为代表。因此,又有五彩刘备面、红狮关公面、黑面张飞狮等之分;此外,赵云狮为银色或青色脸,黄忠狮则为黄灰相间的脸,还有红底二花脸、黑底二花脸、五彩二花脸、七彩二花脸等诸多脸谱。

除了狮头形象从粤剧艺术中汲取了诸多养分,佛山三星狮的套路演绎也是根据佛山粤剧的“红船”故事来展现的,时代背景与反清复明关联。当时为了传递不同信息,在舞狮过程中利用不同的采青阵法来表示,再通过增加粤剧角色中的三国人物五虎将来加以生动表现。

在2016年、2017年的佛山市秋色巡游上,张槎街道传统醒狮联队分别编排了《三星狮传新韵》《圣域雄狮耀名城》,完整呈现出三国人物五虎将以及主公刘备的形象的同时,还利用猪笼、木盆、横头凳等道具来营造庆祝丰收的情景,重现具有岭南特色的三星狮艺文化。

狮武合一彰显佛山底色

平日里,忠义堂国术体育会训练基地,既是三星狮的训练场所,也是庞兆升传承白眉拳的大本营。“我们基地的大门上正正经经地挂着‘忠义堂白眉拳馆’的牌匾。”庞兆升说,欲要狮子舞得好,自身功夫须了得,由于自己先后练过白眉拳、咏春拳、洪拳,丰富的习武经历和对功夫的领悟,为练习舞狮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根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刘殷同负责的三星狮调研团队梳理的资料显示,清代至民国时期,佛山人民多尚武,武馆林立,每间武馆都设立有“狮会”。在练习武功之余,对于舞狮的艺术都苦学钻研。当时佛山镇最著名的狮会组织是兴义堂的狮会,舞的是三星狮,所击的鼓法为三星鼓法。

三星狮派的鼓点和舞法都别具一格。在鼓乐上最主要的特点是鼓点阴阳分明,一重一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鼓点段落间隔切点较少,比较清晰,因此被称为“点点清”。早期有文字这样记载三星狮鼓点清晰的特点:秋水清,秋月明,秋水冷清清,秋上瓦背月。

而三星狮的舞步则有部分动作与麒麟舞步相近,特点是柔中带刚,松中带紧,步潇洒,重神影,重意念,写真写实。另外,三星狮舞步还融入粤剧的功架和洪拳的步行步法,使三星狮舞起来有神、有形、潇洒流利。

在采访的过程中,庞兆升和弟子亲自表演了一段三星狮。庞兆升说,狮子采青之前,会有一长段表演性质的“故事”,因为狮子没有语言,需要以表情、动作“讲”故事。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摇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探青”“疑青”“惊青”“嚼青”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传承还是创新各有看法

一段长达数分钟的狮舞结束,庞兆升将狮头放好,再次跟弟子强调,传统狮讲究形意合一,不仅对舞者的武术功底有一定要求,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狮子当中,使狮子像人一样有表情、动作,会思考,“所谓‘人如其狮’,或人狮合一,这样表现出的狮子才好看。”动、静、惊、疑、探,喜、怒、醉、乐、醒,这些都是人的动作,要让狮子也这样表达,考验舞者对狮艺文化的理解。

然而,现在愿意跟着庞兆升这些老师傅沉下心学习三星狮的年轻人并不多。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星狮所使用的狮头大,装饰多致使较重,舞起来比较费劲,这就要求舞狮人的力气要大,武术功架要好。

记者从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夏志成收藏的《红狮简谱》上看到,三星狮的表演有一定讲究,既有舞台的布置方式,也有对醒狮形态的要求,更有一组由58个招式组成的套路。他告诉记者,要完成这样一场传统三星狮表演耗时90分钟,尽管中间可以进行人员替换,但对舞狮者的体力和技术要求依旧很高。

在庞兆升的记忆中,三星狮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村里好多人都搭棚舞三星狮,后来很多舞狮人将七星狮融合了高桩狮的技艺,竞技性强,可看性高,因此很受街坊欢迎,受此冲击,舞三星狮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随着佛山对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与大力弘扬,在三星狮传承人对其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抢救和挖掘后,佛山民间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不过,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传统三星狮一个半小时的长时间表演,显得有点“水土不服”。于是,有学者建议,有必要去编排一些短一点的但能体现三星狮精华的节目,让年轻人也可以有时间去欣赏。据了解,香港方面已推出编排表演时长较短的狮剧,结合舞台效果,提升醒狮的观赏性。

而庞兆升也在原有三星狮的舞法技术基础上,提升了演练时动与静的鲜明对比、形与神的架姿区别,让步法位置与所走方位相对应。在鼓乐上更改进了以往鼓点点数少、平音且缓、阴阳打法不突出等缺点,增加了鼓乐上的“鼓花”,使“三星鼓”的鼓乐演绎时更加紧凑。

“一点狮一点鼓、两者都要准,点点都要清。这就是三星狮技艺演绎时能贯穿上下、链接左右的关键与精华所在,也是传统佛山三星狮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改变不了的个性与风格。”在庞兆升看来,创新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技法不能丢。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探寻佛山独有的三星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三星

5.2k
  • 机构:韩国“四大集团”去年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5.9%
  • 机构:AI需求推升,2024全年QLC Enterprise SSD出货位元预计高速增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探寻佛山传统民俗文化:三星狮

佛山醒狮,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很少人知道佛山醒狮居然有三星和七星两大流派之分。

作者:招钰英

三星狮中的关公狮有一双“丹凤眼”,没有眼睑,但“长”了一对别具特色的“梳仔眉”,额有“如意纹”,嘴角还有五柳长须,威严十足,而约10斤的重量则是对舞狮者的一大考验。

除了狮头形象从粤剧艺术中汲取了诸多养分,佛山三星狮的套路演绎也是根据佛山粤剧的“红船”故事来展现的,时代背景与反清复明关联。

三星狮派的鼓点和舞法都独具一格。在鼓乐上最主要的特点是鼓点阴阳分明,一重一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而三星狮的舞步则有部分动作与麒麟舞步相近,柔中带刚,松中带紧。还融入粤剧的功架和洪拳的步行步法,使三星狮舞起来有神、有形、潇洒流利。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锣鼓镲的声音在童年那些连鞭炮都敢拿在手里玩的日子里,总显得有一丝武侠味道。在佛山这座武术之乡,功夫不仅仅是洪拳、咏春、蔡李佛……还有醒狮这个让人喜闻乐见的载体。

佛山醒狮,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很少人知道佛山醒狮居然有三星和七星两大流派之分。清末民初,三星狮和七星狮都极为活跃,并分别形成了“义”字和“社”字派两大狮会。可惜的是,土生土长的三星狮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式微。日前,记者采访三星狮传人和研究学者了解到,发源于佛山的三星狮是一种原生态狮艺文化,它没有被外来醒狮文化所冲击影响,更联系着其他本土历史文化。

潜伏在佛山民间的“瑞狮”

佛山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间独有的庆祝方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这片南方之地,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三星狮在清末民初的反清斗争中便发挥了凝聚仁人志士、建立文化认同的功能。据多年来一直研究佛山醒狮文化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中元介绍,历史上佛山狮会曾分两派:一是“义”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主,举三星旗(三点旗),依附于广东天地会; 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主,举七星旗(七点旗),为太平天国服务。不管是哪一派,他们都秘密授武、习武,以“狮王争霸”“生菜会”等节庆为契机集会,进行武术表演和狮艺交流,扩大反清网络。拳师们在城乡各处聚集,借助工会机构、行业组织、武馆团体等中介吸纳大量门徒,构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武林”世界。这样的“武林”通过各派的仪式、规定和习惯,建构起一套行内人彼此认同的秩序法则。

时至今日,三星狮传人仍然沿用了“义”字组建醒狮团。走进禅城区张槎东便村的忠义堂国术体育会训练基地,日常训练、演出的表演服晾在屋檐下,狮头、板凳等道具整齐地摆放着。每逢周末,年过七旬的庞兆升都会到基地亲自执导弟子习练三星狮。悬挂在基地墙上的“佛山三星狮传承谱系”上,庞兆升作为第五代传人赫然在列。

庞兆升说,三星狮最早起源于张槎,目前有史料记载的具体地方历史人物可追溯到张槎朗边村(即下塱村)的招锡,跟咏春名师招就一起,在快子路一带舞狮。他表面上是个舞狮人,实际上是反清复明天地会的成员,他将特殊的舞步和狮头作为联络暗号融入三星狮艺中,狮子采青寓意反清复明。经过招就、李梓斌、彭南、钟荣、彭树松、郭顺炽、庞兆升、彭树藻等一代代人的星火相传,令三星狮的“忠诚厚道言而信,义气纲常礼尚仁”内涵精神和传统狮艺得以传承。

狮头暗藏粤剧脸谱密码

在忠义堂国术体育会三楼的会客室里,十多个醒狮狮头,有的被悬挂墙上,有的一字摆放在地上,气势不凡。醒狮最重要的道具即为狮头,与追求形似的北狮不同,醒狮更注重神似——无论是高昂的独角还是脸谱般的油彩,都在告诉人们,醒狮头为先。

“你看,这个就是黄飞鸿系列电影《狮王争霸》里的同款狮头。”庞兆升领着记者走到三星狮最具代表性的关公狮面前,细细讲述三星狮与现代狮的区别。三星狮中的关公狮有一双“丹凤眼”,没有眼睑,但“长”了一对别具特色的“梳仔眉”,额有“如意纹”,嘴角还有五柳长须,威严十足,而约10斤的重量则是对舞狮者的一大考验;现代狮头一般是双眼皮、有眼睑,舌头能震动,狮头较小较轻,虽然两者外观相似,但内行人一看就能辨清。

除了关公狮,以三国演义人物刘备、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命名的狮头都能在忠义堂国术体育会看到。

据谢中元介绍,传统醒狮造型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以粤剧中三国英雄人物刘备及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的开面(传统粤剧中的脸谱为“开面”)为基础。脸谱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按粤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按粤剧角色分文狮和武狮,其中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等为代表。因此,又有五彩刘备面、红狮关公面、黑面张飞狮等之分;此外,赵云狮为银色或青色脸,黄忠狮则为黄灰相间的脸,还有红底二花脸、黑底二花脸、五彩二花脸、七彩二花脸等诸多脸谱。

除了狮头形象从粤剧艺术中汲取了诸多养分,佛山三星狮的套路演绎也是根据佛山粤剧的“红船”故事来展现的,时代背景与反清复明关联。当时为了传递不同信息,在舞狮过程中利用不同的采青阵法来表示,再通过增加粤剧角色中的三国人物五虎将来加以生动表现。

在2016年、2017年的佛山市秋色巡游上,张槎街道传统醒狮联队分别编排了《三星狮传新韵》《圣域雄狮耀名城》,完整呈现出三国人物五虎将以及主公刘备的形象的同时,还利用猪笼、木盆、横头凳等道具来营造庆祝丰收的情景,重现具有岭南特色的三星狮艺文化。

狮武合一彰显佛山底色

平日里,忠义堂国术体育会训练基地,既是三星狮的训练场所,也是庞兆升传承白眉拳的大本营。“我们基地的大门上正正经经地挂着‘忠义堂白眉拳馆’的牌匾。”庞兆升说,欲要狮子舞得好,自身功夫须了得,由于自己先后练过白眉拳、咏春拳、洪拳,丰富的习武经历和对功夫的领悟,为练习舞狮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根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刘殷同负责的三星狮调研团队梳理的资料显示,清代至民国时期,佛山人民多尚武,武馆林立,每间武馆都设立有“狮会”。在练习武功之余,对于舞狮的艺术都苦学钻研。当时佛山镇最著名的狮会组织是兴义堂的狮会,舞的是三星狮,所击的鼓法为三星鼓法。

三星狮派的鼓点和舞法都别具一格。在鼓乐上最主要的特点是鼓点阴阳分明,一重一轻,抑扬顿挫,行云流水。鼓点段落间隔切点较少,比较清晰,因此被称为“点点清”。早期有文字这样记载三星狮鼓点清晰的特点:秋水清,秋月明,秋水冷清清,秋上瓦背月。

而三星狮的舞步则有部分动作与麒麟舞步相近,特点是柔中带刚,松中带紧,步潇洒,重神影,重意念,写真写实。另外,三星狮舞步还融入粤剧的功架和洪拳的步行步法,使三星狮舞起来有神、有形、潇洒流利。

在采访的过程中,庞兆升和弟子亲自表演了一段三星狮。庞兆升说,狮子采青之前,会有一长段表演性质的“故事”,因为狮子没有语言,需要以表情、动作“讲”故事。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摇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探青”“疑青”“惊青”“嚼青”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传承还是创新各有看法

一段长达数分钟的狮舞结束,庞兆升将狮头放好,再次跟弟子强调,传统狮讲究形意合一,不仅对舞者的武术功底有一定要求,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狮子当中,使狮子像人一样有表情、动作,会思考,“所谓‘人如其狮’,或人狮合一,这样表现出的狮子才好看。”动、静、惊、疑、探,喜、怒、醉、乐、醒,这些都是人的动作,要让狮子也这样表达,考验舞者对狮艺文化的理解。

然而,现在愿意跟着庞兆升这些老师傅沉下心学习三星狮的年轻人并不多。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星狮所使用的狮头大,装饰多致使较重,舞起来比较费劲,这就要求舞狮人的力气要大,武术功架要好。

记者从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夏志成收藏的《红狮简谱》上看到,三星狮的表演有一定讲究,既有舞台的布置方式,也有对醒狮形态的要求,更有一组由58个招式组成的套路。他告诉记者,要完成这样一场传统三星狮表演耗时90分钟,尽管中间可以进行人员替换,但对舞狮者的体力和技术要求依旧很高。

在庞兆升的记忆中,三星狮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村里好多人都搭棚舞三星狮,后来很多舞狮人将七星狮融合了高桩狮的技艺,竞技性强,可看性高,因此很受街坊欢迎,受此冲击,舞三星狮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随着佛山对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与大力弘扬,在三星狮传承人对其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抢救和挖掘后,佛山民间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不过,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传统三星狮一个半小时的长时间表演,显得有点“水土不服”。于是,有学者建议,有必要去编排一些短一点的但能体现三星狮精华的节目,让年轻人也可以有时间去欣赏。据了解,香港方面已推出编排表演时长较短的狮剧,结合舞台效果,提升醒狮的观赏性。

而庞兆升也在原有三星狮的舞法技术基础上,提升了演练时动与静的鲜明对比、形与神的架姿区别,让步法位置与所走方位相对应。在鼓乐上更改进了以往鼓点点数少、平音且缓、阴阳打法不突出等缺点,增加了鼓乐上的“鼓花”,使“三星鼓”的鼓乐演绎时更加紧凑。

“一点狮一点鼓、两者都要准,点点都要清。这就是三星狮技艺演绎时能贯穿上下、链接左右的关键与精华所在,也是传统佛山三星狮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改变不了的个性与风格。”在庞兆升看来,创新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技法不能丢。

来源:佛山日报

原标题:探寻佛山独有的三星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