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星巴克没有输给瑞幸,它输给了90后和他们的职场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星巴克没有输给瑞幸,它输给了90后和他们的职场文化

第三空间已死,平行线文化会永生吗?

文 | 零售老房

核心提示:

1  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正在融合。

2  90后的职场和生活是平行线文化。

3  大城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更习惯时间决定空间。

星巴克最近的日子不大好过,中国区业绩下滑严重,我曾经反思是否我也有责任。是否决定走进一家星巴克,对我取决于两件事,第一,有没有座位。很多星巴克空间狭小,经常人满为患。第二,能否找到电源插座。我内疚的是,自己完全忽略了它其实是一家咖啡店。因为去星巴克最多的需求,是去面试应聘者。

星巴克的死忠们不要来喷,我不是咖啡爱好者。勉强可以说我为了“第三空间”而来,而第三空间又等于座位和电源。不过,即便如此,当我看到瑞幸竭尽全力的攻击星巴克,当我看到诸如此类的消息:星巴克发布的2018财年三季度业绩显示,其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九年来首现负增长,降幅为2%,中国成为其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我还是吃了一惊,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星巴克,不至于吧!

《商业咖啡》以刨根问底钻研消费问题为己任,这个疑问一旦产生,我就会从各种蛛丝马迹寻找答案。个人以为,以下场景其实都和星巴克的业绩有关:

作为一个前互联网公司员工,有时我会想起公司中午办公区可睡可卧的坐垫和抱枕,以及曾经红遍海淀创业大街的77和花花(它们是两只猫);走在深圳机场,喜茶新店一开业,便有人不顾误机的风险便排起了长队;面对抖音的崛起,已经步入中老年人的我总是在朋友圈躲避不及;在等人的间歇偶尔点了一次瑞幸,没有座位,好心的小妹妹愣是站着陪我聊了5分钟.....

很多人会把星巴克在中国衰落的原因归于瑞幸,请放心,这不是一篇吹捧瑞幸的文章,虽然瑞幸最乐于看到星巴克的衰落。笔者列举了以上所有生活化的碎片,最终只想问一个问题:

星巴克传遍全世界教科书般的“第三空间”究竟在哪里?在这个已经被90后主导的世界里,它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存在于教科书里?

年轻人特别是90后是未来生活方式乃至消费升级的主宰者,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已经不需要星巴克式的“第三空间”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早已被当下中国的消费文化和职场文化肢解并重构。

不正视这一点,星巴克开再多门店也没用。

 - 1 -

第三空间的划分已是伪命题

不久前,我在上海出差,与朋友聊天商讨事情,午饭地点选择在一家知名茶饮店(为了避嫌,不提名字)。我开始有些诧异,朋友说,她和她的同事早已习以为常。因为这里环境好,花草缭绕,吃的也不错,而且没有那么拥挤。不会你在吃饭,外面服务员大声叫着号牌,一堆人踱过来踱过去等位。

而且,你不觉得在这里比较随意自在吗?有些餐馆太正式了。

我接着问,如果是工作时间,你们会来这里吗?

回答,当然,这里环境安静,也适合办公。星巴克太拘谨了。我不由得笑着感叹一句,现在茶饮都这么搞,星巴克还有活路吗?而且我注意到,这里电源也不少。

看我多么提星巴克操心。

我又想起以前在海淀上班时,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咖啡馆,直接在办公区的水吧接客,有茶水有咖啡有猫,方便,自在。环境不奢华,但是小清新。

说到这,你可能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对于非重度咖啡爱好者,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咖啡”的组合,第三空间是主因,咖啡只是一种伴随品。

但是现在,这种主因被瓦解了。核心原因有两个:

第一,现在,在很多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为员工尽量提供休闲元素浓厚的办公环境。这种休闲元素往往包括:装修风格的小清新,个人工位空间的个性化,以及充分的休闲空间和配套。这时,员工已经根本不需要再特意寻找“第三空间”。

如果星巴克要找人复仇,第一个对象应该是谷歌吧,很多人去谷歌考察回来都带来一个印象,他们的办公区居然可以搭帐篷,还有狗!这种职场文化影响深远。

在这种环境里,工作与休闲至少在空间硬件方面完全是融合的,已经不需要刻意去划分。

第二,当我确实需要和人谈事情,但是又不适合在公司场合谈时,我需要一个外部空间。但是,既然我的工作空间都是个性化和休闲化的,我离开办公室为什么反而要找一个正襟危坐的地方?

星巴克所代表的职场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外企范,西装革履高大上,说话都是中西合璧的,这种外企文化范,在跨国公司刚刚进入中国的前20年,确实是一种主流而且被年轻人向往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代表着一种人生的进阶,是一种身份和阶层的进化。

所以,下一次面试员工,我一定会再去星巴克,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长的不够威严,需要星巴克衬托一下。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在意的不是这个。他们在意什么,第二小节说。

严肃认真的总结一下: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论其本质以及如何被解构的。

首先,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最初不是来自星巴克。

“第三空间”概念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菲弗尔(H. Lefebvre)。对于人生,列菲弗尔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在世,恰如“蜘蛛”结网,“蜘蛛网”就是这个复杂、流动的创造性空间的隐喻。

随后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直观性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将在宽松、便利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定于为第三空间主要特征。

其次,在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40年的历史。社会消费习惯、职场文化飞速变化,随着互联网形态公司的崛起,第一空间目前还具有一定独立性;但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融合正在加剧。

这种融合简单一句话概括:人们可以在上班的场所睡觉、撸猫,却在本该听音乐看小说的地方打开电脑加班做PPT。

在公共场合,这种场所的重构也逐渐打破了“休闲空间+咖啡”的绑定,可以是“休闲空间+茶”、“休闲空间+书吧”。在这种趋势下,承载正襟危坐的职场文化的空间被逐步压缩,休闲化、个性化本身成为主流。

我们做零售的,经常说场景是零售诱发购买行为的基础,现在,第三空间的这种预设已经被颠覆了。而星巴克数千家庞大的存量资产门店,显然对这种变化,猝不及防。

  - 2 -

90后:空间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发呆的

一年多以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单身经济的文章,传播还算不错。写完以后, 私下也收到过一些身边好友的投诉,说你把我们单身贵族写的像被救济对象一样,什么去海底捞吃火锅还要在我对面放个熊怕我孤单。每天晚上我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你行吗?

我错了。单身人群其实活得比我们想象的滋润得多,最主要的是,很多人越来越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不论是不是单身。

这对于星巴克也是灾难。也许星巴克的初心是好的,门店总是设计很少的电源插头,不给我们拿着电脑闷头写稿子或者一个人玩手机的机会。因为人类是需要交流的。

但是现实是,现在的年轻人,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和他们有没有伴侣没有关系。

就像有媒体发现的,为什么喜茶那么多人可以排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原来,第一,女生身边有个男伴陪着,解决安全感的问题;第二,两个人各自低头玩各自的手机,就够了。他们留给自己玩和发呆的时间,远远比给伴侣还多,但是他们能接受这种状态,彼此就像两根平行线。

如果说现在还存在第三空间的话,我觉得手机才是年轻人的第三空间。我们线下的任何实体,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商家才会抓住这个大做文章,天猫甚至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独乐主义”。越来越多的商家会突出一人定制化的产品,餐馆有一人小份牛排,网上会买一人帐篷。研究机构认为,我国大约有2亿单身人口,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书《低欲望社会》,用我们习惯的话说,低欲望就是佛系。这和单身潮密切相关。但是书中还提到一个现象,就是所谓单身并不等于独处,社会上真正令人忧虑的是独处,比如,日本的美食节目不再像过去那样教人做“四人份料理”了,而是说,教你做“四次量”的料理。

在现在的咖啡馆,茶饮店里,很多人也是低头自己看书,玩手机,上网,就像同一个世界里的许多条平行线。这种平行线文化,正在主流化。

当一个人更多独处发呆时,他对于环境舒适度个性化的要求会更高,连锁化的、千篇一律的场景,会让人更加排斥。

另外一点,当一个人有大把时间独处的时候,他支配时间的自由度也会更高,这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下面第三小节说。

严肃认真的总结一下:90后是独乐的一代,即使是在同一空间内,很多人也是互不交错的平行线,他们宁愿在手机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现实交互感的第三空间失去了意义。而主打外卖的咖啡则直接省去了空间概念,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外卖的本质是以个体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服务,更加符合更自我的年轻一代。

- 3 -

时间分配决定空间属性

前面说了星巴克的遭遇与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最终还是需要一些正能量和希望。

第三空间遇到挑战,本质上是因为这种场景逻辑是,空间决定时间。而在当下的社会,人们最稀缺最渴望能够自我支配的,是自己的时间。

先说个栗子,曾经笔者想做个24小时店的稿子,肯德基的人和我说,如果你想找这样的门店,最典型的是三里屯旁边那家肯德基,什么故事都有。后来,不少媒体都写过类似的故事,24小时快餐店的流浪汉之类。

后来我和便利店的人讲,全家便利店说,这样的故事不新鲜,我们火车站旁边的店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西装革履出了火车站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地方去,拖着行李箱在便利店趴了一晚上。

如果说肯德基有人趴着睡觉似乎可以理解,在便利店就完全超乎想象了。因为便利店空间狭小,从场景的角度讲,偶尔歇脚几分钟可以,趴一晚上,一般人做不到。

有人那样做,或许是他在那个时间别无选择,这个例子比较极端,笔者是想用它说明一个道理,人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了他怎么使用场景,而不是相反。时间分配是优于场景分配的。

消费升级带来的所谓消费主权主义抬头,消费者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在起飞后允许手机调至飞行模式,而不是一律关机,算不算是对消费主权时代低头了?

为什么说第三空间被颠覆了?因为现代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的情况下,人们首先焦虑的是如何划分自己的时间。比如今天一定要写完这个PPT,周末一定要带孩子去游乐园,看爸妈等等。

很多人变成手机控,很重要一个原因或许是,手机中的时间分配,该娱乐还是工作,完全由个人支配。

有人在寻找应对之道。最近《商业咖啡》还注意到两个新闻,诚品书店开始卖菜,以及越来越多的火锅店开始尝试“火锅+茶饮”,按照传统的观点看,吃火锅和喝茶的场景气氛也是完全不搭的。火锅店当然希望,你们吃完午饭最好直接下午在这里谈事,不要离开,这样也节约你们的时间。

这些跨界未必是对的,未必会成功,但是它们说明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场景提供者希望提供更复合的场景,来占用消费者的更多时间。

其实,从新零售的角度看,我们总说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商品是这样,服务是这样,场景是不是也需要?当然,场景的难度在于它是固态的,很难灵活变化。所以商家只能尝试更加复合的业态。但是这种复合业态对于消费者仍旧是“先入为主”,未必是最佳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场景实验室的吴声老师讲的,“个性化规模时代,人们对于空间已经丧失了新鲜感和敬畏,然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对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细节的审美,这种需求是内容的刷新,是用户需求最真实的表现。”

这句话直白的说就是,很多时候,消费者在指定的空间内,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定义了空间。

其实,今天星巴克碰到的挑战,不是一家品牌的事。从长远来看,其实我相信“第三空间”还会回来,会以另一种形式,我也相信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熟,新零售新物种的成熟,整个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空间与形态会重新稳定和固化,人们能够梳理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只是,我和你一样,不知道未来的样子。(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星巴克

4.7k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纳指跌超2%
  • 需求疲软,星巴克第二财季业绩不及预期,美股盘后跌超6%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星巴克没有输给瑞幸,它输给了90后和他们的职场文化

第三空间已死,平行线文化会永生吗?

文 | 零售老房

核心提示:

1  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正在融合。

2  90后的职场和生活是平行线文化。

3  大城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更习惯时间决定空间。

星巴克最近的日子不大好过,中国区业绩下滑严重,我曾经反思是否我也有责任。是否决定走进一家星巴克,对我取决于两件事,第一,有没有座位。很多星巴克空间狭小,经常人满为患。第二,能否找到电源插座。我内疚的是,自己完全忽略了它其实是一家咖啡店。因为去星巴克最多的需求,是去面试应聘者。

星巴克的死忠们不要来喷,我不是咖啡爱好者。勉强可以说我为了“第三空间”而来,而第三空间又等于座位和电源。不过,即便如此,当我看到瑞幸竭尽全力的攻击星巴克,当我看到诸如此类的消息:星巴克发布的2018财年三季度业绩显示,其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九年来首现负增长,降幅为2%,中国成为其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我还是吃了一惊,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星巴克,不至于吧!

《商业咖啡》以刨根问底钻研消费问题为己任,这个疑问一旦产生,我就会从各种蛛丝马迹寻找答案。个人以为,以下场景其实都和星巴克的业绩有关:

作为一个前互联网公司员工,有时我会想起公司中午办公区可睡可卧的坐垫和抱枕,以及曾经红遍海淀创业大街的77和花花(它们是两只猫);走在深圳机场,喜茶新店一开业,便有人不顾误机的风险便排起了长队;面对抖音的崛起,已经步入中老年人的我总是在朋友圈躲避不及;在等人的间歇偶尔点了一次瑞幸,没有座位,好心的小妹妹愣是站着陪我聊了5分钟.....

很多人会把星巴克在中国衰落的原因归于瑞幸,请放心,这不是一篇吹捧瑞幸的文章,虽然瑞幸最乐于看到星巴克的衰落。笔者列举了以上所有生活化的碎片,最终只想问一个问题:

星巴克传遍全世界教科书般的“第三空间”究竟在哪里?在这个已经被90后主导的世界里,它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存在于教科书里?

年轻人特别是90后是未来生活方式乃至消费升级的主宰者,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已经不需要星巴克式的“第三空间”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早已被当下中国的消费文化和职场文化肢解并重构。

不正视这一点,星巴克开再多门店也没用。

 - 1 -

第三空间的划分已是伪命题

不久前,我在上海出差,与朋友聊天商讨事情,午饭地点选择在一家知名茶饮店(为了避嫌,不提名字)。我开始有些诧异,朋友说,她和她的同事早已习以为常。因为这里环境好,花草缭绕,吃的也不错,而且没有那么拥挤。不会你在吃饭,外面服务员大声叫着号牌,一堆人踱过来踱过去等位。

而且,你不觉得在这里比较随意自在吗?有些餐馆太正式了。

我接着问,如果是工作时间,你们会来这里吗?

回答,当然,这里环境安静,也适合办公。星巴克太拘谨了。我不由得笑着感叹一句,现在茶饮都这么搞,星巴克还有活路吗?而且我注意到,这里电源也不少。

看我多么提星巴克操心。

我又想起以前在海淀上班时,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咖啡馆,直接在办公区的水吧接客,有茶水有咖啡有猫,方便,自在。环境不奢华,但是小清新。

说到这,你可能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对于非重度咖啡爱好者,星巴克主打“第三空间+咖啡”的组合,第三空间是主因,咖啡只是一种伴随品。

但是现在,这种主因被瓦解了。核心原因有两个:

第一,现在,在很多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为员工尽量提供休闲元素浓厚的办公环境。这种休闲元素往往包括:装修风格的小清新,个人工位空间的个性化,以及充分的休闲空间和配套。这时,员工已经根本不需要再特意寻找“第三空间”。

如果星巴克要找人复仇,第一个对象应该是谷歌吧,很多人去谷歌考察回来都带来一个印象,他们的办公区居然可以搭帐篷,还有狗!这种职场文化影响深远。

在这种环境里,工作与休闲至少在空间硬件方面完全是融合的,已经不需要刻意去划分。

第二,当我确实需要和人谈事情,但是又不适合在公司场合谈时,我需要一个外部空间。但是,既然我的工作空间都是个性化和休闲化的,我离开办公室为什么反而要找一个正襟危坐的地方?

星巴克所代表的职场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外企范,西装革履高大上,说话都是中西合璧的,这种外企文化范,在跨国公司刚刚进入中国的前20年,确实是一种主流而且被年轻人向往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代表着一种人生的进阶,是一种身份和阶层的进化。

所以,下一次面试员工,我一定会再去星巴克,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长的不够威严,需要星巴克衬托一下。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在意的不是这个。他们在意什么,第二小节说。

严肃认真的总结一下: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论其本质以及如何被解构的。

首先,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最初不是来自星巴克。

“第三空间”概念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菲弗尔(H. Lefebvre)。对于人生,列菲弗尔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在世,恰如“蜘蛛”结网,“蜘蛛网”就是这个复杂、流动的创造性空间的隐喻。

随后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直观性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将在宽松、便利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定于为第三空间主要特征。

其次,在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40年的历史。社会消费习惯、职场文化飞速变化,随着互联网形态公司的崛起,第一空间目前还具有一定独立性;但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融合正在加剧。

这种融合简单一句话概括:人们可以在上班的场所睡觉、撸猫,却在本该听音乐看小说的地方打开电脑加班做PPT。

在公共场合,这种场所的重构也逐渐打破了“休闲空间+咖啡”的绑定,可以是“休闲空间+茶”、“休闲空间+书吧”。在这种趋势下,承载正襟危坐的职场文化的空间被逐步压缩,休闲化、个性化本身成为主流。

我们做零售的,经常说场景是零售诱发购买行为的基础,现在,第三空间的这种预设已经被颠覆了。而星巴克数千家庞大的存量资产门店,显然对这种变化,猝不及防。

  - 2 -

90后:空间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发呆的

一年多以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单身经济的文章,传播还算不错。写完以后, 私下也收到过一些身边好友的投诉,说你把我们单身贵族写的像被救济对象一样,什么去海底捞吃火锅还要在我对面放个熊怕我孤单。每天晚上我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你行吗?

我错了。单身人群其实活得比我们想象的滋润得多,最主要的是,很多人越来越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不论是不是单身。

这对于星巴克也是灾难。也许星巴克的初心是好的,门店总是设计很少的电源插头,不给我们拿着电脑闷头写稿子或者一个人玩手机的机会。因为人类是需要交流的。

但是现实是,现在的年轻人,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和他们有没有伴侣没有关系。

就像有媒体发现的,为什么喜茶那么多人可以排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原来,第一,女生身边有个男伴陪着,解决安全感的问题;第二,两个人各自低头玩各自的手机,就够了。他们留给自己玩和发呆的时间,远远比给伴侣还多,但是他们能接受这种状态,彼此就像两根平行线。

如果说现在还存在第三空间的话,我觉得手机才是年轻人的第三空间。我们线下的任何实体,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商家才会抓住这个大做文章,天猫甚至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独乐主义”。越来越多的商家会突出一人定制化的产品,餐馆有一人小份牛排,网上会买一人帐篷。研究机构认为,我国大约有2亿单身人口,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书《低欲望社会》,用我们习惯的话说,低欲望就是佛系。这和单身潮密切相关。但是书中还提到一个现象,就是所谓单身并不等于独处,社会上真正令人忧虑的是独处,比如,日本的美食节目不再像过去那样教人做“四人份料理”了,而是说,教你做“四次量”的料理。

在现在的咖啡馆,茶饮店里,很多人也是低头自己看书,玩手机,上网,就像同一个世界里的许多条平行线。这种平行线文化,正在主流化。

当一个人更多独处发呆时,他对于环境舒适度个性化的要求会更高,连锁化的、千篇一律的场景,会让人更加排斥。

另外一点,当一个人有大把时间独处的时候,他支配时间的自由度也会更高,这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下面第三小节说。

严肃认真的总结一下:90后是独乐的一代,即使是在同一空间内,很多人也是互不交错的平行线,他们宁愿在手机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现实交互感的第三空间失去了意义。而主打外卖的咖啡则直接省去了空间概念,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外卖的本质是以个体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服务,更加符合更自我的年轻一代。

- 3 -

时间分配决定空间属性

前面说了星巴克的遭遇与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最终还是需要一些正能量和希望。

第三空间遇到挑战,本质上是因为这种场景逻辑是,空间决定时间。而在当下的社会,人们最稀缺最渴望能够自我支配的,是自己的时间。

先说个栗子,曾经笔者想做个24小时店的稿子,肯德基的人和我说,如果你想找这样的门店,最典型的是三里屯旁边那家肯德基,什么故事都有。后来,不少媒体都写过类似的故事,24小时快餐店的流浪汉之类。

后来我和便利店的人讲,全家便利店说,这样的故事不新鲜,我们火车站旁边的店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西装革履出了火车站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地方去,拖着行李箱在便利店趴了一晚上。

如果说肯德基有人趴着睡觉似乎可以理解,在便利店就完全超乎想象了。因为便利店空间狭小,从场景的角度讲,偶尔歇脚几分钟可以,趴一晚上,一般人做不到。

有人那样做,或许是他在那个时间别无选择,这个例子比较极端,笔者是想用它说明一个道理,人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了他怎么使用场景,而不是相反。时间分配是优于场景分配的。

消费升级带来的所谓消费主权主义抬头,消费者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在起飞后允许手机调至飞行模式,而不是一律关机,算不算是对消费主权时代低头了?

为什么说第三空间被颠覆了?因为现代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的情况下,人们首先焦虑的是如何划分自己的时间。比如今天一定要写完这个PPT,周末一定要带孩子去游乐园,看爸妈等等。

很多人变成手机控,很重要一个原因或许是,手机中的时间分配,该娱乐还是工作,完全由个人支配。

有人在寻找应对之道。最近《商业咖啡》还注意到两个新闻,诚品书店开始卖菜,以及越来越多的火锅店开始尝试“火锅+茶饮”,按照传统的观点看,吃火锅和喝茶的场景气氛也是完全不搭的。火锅店当然希望,你们吃完午饭最好直接下午在这里谈事,不要离开,这样也节约你们的时间。

这些跨界未必是对的,未必会成功,但是它们说明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场景提供者希望提供更复合的场景,来占用消费者的更多时间。

其实,从新零售的角度看,我们总说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商品是这样,服务是这样,场景是不是也需要?当然,场景的难度在于它是固态的,很难灵活变化。所以商家只能尝试更加复合的业态。但是这种复合业态对于消费者仍旧是“先入为主”,未必是最佳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场景实验室的吴声老师讲的,“个性化规模时代,人们对于空间已经丧失了新鲜感和敬畏,然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对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细节的审美,这种需求是内容的刷新,是用户需求最真实的表现。”

这句话直白的说就是,很多时候,消费者在指定的空间内,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定义了空间。

其实,今天星巴克碰到的挑战,不是一家品牌的事。从长远来看,其实我相信“第三空间”还会回来,会以另一种形式,我也相信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熟,新零售新物种的成熟,整个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空间与形态会重新稳定和固化,人们能够梳理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只是,我和你一样,不知道未来的样子。(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