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大法官提名战:极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大法官提名战:极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如果将美国政治比作一部曲谱,那么体制瘫痪、信号失灵、民众焦虑、高院极化、传统败坏、规矩变动等等就是这部曲谱的其他乐章,最后共同演绎了“卡瓦诺提名战”这一华彩。

10月6日,美国华盛顿,民众示威抗议特朗普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诺通过参议院确认投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8日,卡瓦诺宣誓就职,正式接替其导师安东尼大法官成为新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助理大法官。他的就任正式标志着最高法院自由-保守平衡被打破,保守派占据5:4的关键多数,而早就枕戈待旦的各路保守派法律倡议部门则会马上动手将所有可能挑战现有宪政秩序的案件推进高院,力图逆转高院自由派当道时期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卡瓦诺这一提名原本应平淡无奇。他早年就投身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保守主义司法政治运动,克林顿时期就加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团队参与弹劾案,后来又为小布什依靠高院诉讼问鼎白宫助益甚多,后来在小布什政府内也屡屡参与重大司法人事决策,并和小布什私人秘书喜结良缘,最后被提名加入素有“小最高法院”之称的联邦巡回法院特区巡回庭,早就上了高院大法官的“接班序列”。

虽然注定是自由派所不喜欢的人选,但卡瓦诺过硬的保守派司法素养、完备的共和党政坛履历、与布什家族的深厚关系,加上其出身美国法律界第一学府耶鲁法学院,理应也像去年的戈萨奇大法官一样拿到几张民主党参议员的支持票最后顺利通过才是。然而恰逢去年底从美国逐步席卷世界的#MeToo运动,又赶上今年两党殊死决战的中期选举,碰上接替的又是在女性和性少数群体权益上扮演关键摇摆票的安东尼大法官,最终让卡瓦诺的听证会可能名载史册。

用一波三折都不足以形容其提名战:先是共和党占多数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拒绝提供卡瓦诺完整的历史档案而被民主党同僚质疑有猫腻,接着听证会上民主党几位有志于角逐2020年总统大选的参议员对卡瓦诺轮番拷问各种博出位,而卡瓦诺自己每每遇到涉及其过往政治生涯的敏感经历都会“失忆”并被指出作伪证。

就在完全挡不住卡瓦诺提名、投票日程都已经排出来的时候,媒体突然爆出一桩三十多年前的性侵指控,然后短时间内关于其酗酒、性侵、斗殴的丑闻纷纷被曝光,卡瓦诺和指控方的室友、同学争相爆料,高中的毕业年鉴被放到放大镜下分析。参议院迫于民意和党内摇摆票的压力不得不推迟投票,并传唤指控者福特博士前来作证。福特博士又提出诸如FBI介入调查等各种诉求,并借口恐飞、幽闭空间恐惧症等理由试图拖延进程。两党民众也被此事所刺激,自由派群众围堵保守派参议员、包围国会山和最高法院、天天上演大规模游行示威。

而新一轮听证会也是剑拔弩张,从一开始共和党就拒绝传唤关键证人,卡瓦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飙泪宣称这是民主党和希拉里的阴谋,而指控方也是一口咬定卡瓦诺就是行凶者。这场举世瞩目、万人空巷的听证会后,共和党的批准投票再度遭到三位摇摆票的左右,不得不答应对方提出的FBI调查请求。可FBI没有询问指控双方、没有询问双方知情同学好友,三四天的功夫就给了一个报告交给国会,逼得大量双方友人主动找当地FBI办公室反映情况。

会场之外的明争暗斗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小布什挨个给参议员们打电话游说、法学教授们在全国联署抵制卡瓦诺,卡瓦诺又是上电视又是写评论文章辩白,共和党民主党都在明里暗里合纵连横施压站队。而直到最后投票都有很多好莱坞都想不到的桥段:共和党一位支持卡瓦诺的参议员选择回家嫁女,三个摇摆票中的一位——柯林斯参议员被自由派民众围堵的重新归位、另一位摇摆票麦考斯基参议员虽然明确反对但选择投下“出席”,于是诞生了百余年来两边票数最接近的高院大法官(50:48)。

从过去只要合格胜任就可以轻易拿下90以上票数到现在两党近乎完全按照党派划线,本质上反映了美国政坛的瘫痪和民众的焦虑。一个正常运转的民主国家,任何社会变革都应当通过通畅的下情上达的机制、借助代表民意的立法和行政部门去推动和实现。而在美国,因为在各州层面的多数党通过技术性的选区重划等方式扼杀了本州少数派通过政治参与改变政治生态的可能、各级选举中普遍采用的“赢家通吃”规则让美国绝大部分选民的选票作用被稀释、联邦层面又进一步放松大公司大工会大利益集团通过金钱影响政治政策的能力、国会因为陷入否决政治让两党难以凝聚共识推动任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苏联等外部压力的消失让国内两党也失去了精诚合作的动力……种种原因,导致美国民众无法通过正常的民主程序来影响到政坛,缺少连任压力的政客也越来越容易被利益集团绑架,而这时候作为美国宪法最终诠释者的高院就成为两派民众解决政策分歧的主战场。

相比于人数众多的国会和任期有限的总统,只有9个人且大法官终身任职的高院相较而言就非常容易实现政策突破,而高院在近代史上的几次决定性作用也吸引了各方势力来加强对高院的控制。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试图推动新政,但在初期却屡屡被当时保守派高院判新政法案违宪。罗斯福在1936年赢下连任之后试图用扩大高院规模、加塞亲新政大法官的方式扭转高院判决,最后以保守派大法官辞职退休、让位新人的方式保住了新政的成果。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民权法案》在国会因为南方议员的阻扰屡屡失败,后来又是借助高院的力量一再拆除种族隔离的藩篱,并将平等的诉求延伸到了性别、性倾向、投票权等领域。正是在新政时期和民权运动时期因高院的干预而实现了政治上大幅度变革,让两党都愈加意识到高院的人员构成会对美国政治生态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于是,打不开局面的总统、主导不了议程的少数党、不想一个个州寻求政策突破的少数族群等等,都将目光投向联邦最高法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院大法官们任职时间越来越长,高院的人员结构越来越稳定,因此每一个空缺的高院席位都越来越重要,高院大法官提名战也就越来越丑恶。

为了翻转高院,保守派可谓苦心孤诣。如果从1932年胡佛丢掉大选、罗斯福开启新政算起,迄今已经86年;但如果从1968年尼克松趁民主党内乱挟南方战略摘取大选果实开始,美国保守派等了50年。这50年中保守派总统执政30年,并不乏机会夺回高院:尼克松、里根、小布什分别任命一位首席大法官;尼克松、里根任内又分别任命4位大法官,加上老布什的2位,让高院在克林顿前期出现过8位共和党总统任命大法官同台的盛况,而仅剩那个民主党独苗却是保守派。

但之所以等到2018年保守派才实现突破,问题就出在他们过去“识人不明”,出现开启司法民权时代的沃伦和布伦南、判给女性堕胎自由的布莱克曼、成为自由派领袖的史蒂文斯、先后成为摇摆票的奥康纳和安东尼、以及被其接替的自由派旗手布伦南所“带歪”的苏特。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等共和党总统纷纷犯下让保守派扼腕痛惜几十年的“错误选择”,导致高院虽然不像过去那么整体倾向自由派,但也一直陷于4:1:4的胶着。而这种长久的胶着让高院在过去三十多年来在众多问题上反复拉锯,让两派民众纷纷陷入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严重焦虑,也自然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对高院归属的争夺。

而以上人选问题的破局,有赖于组织和技术的进步。随着文献数字化和文本分析技术的普及,理论上可以轻易调取和分析每一个大法官候选人的判决并判断其在众多焦点问题上的态度。而个人资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的发达,也让每一个大法官候选人大量的过往记录被互联网所“牢记”,任何人都可以获知他或她在法庭之外所扮演的角色、所发表的讲话、所交往的朋友,让其无所遁形。最后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耶鲁诞生的保守派法律精英组织联邦党人学会。该学会通过从法律教育初期就介入保守派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内部活动强化对保守派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通过社会各个领域活跃分子之间人脉上的互相扶持,最终确保向各级联邦法院输送一位位根正苗红、久经考验的保守派法律人,造就了当下五位保守派大法官皆出身该学会的盛况。

但技术和组织的改进是中性的,保守派自由派都可以受益,而且这些进步仅仅能确保提名人选不会出错,但却不能保证提名人选会被参议院通过。因此,两党也必须争夺参议院多数党地位,从而可以在程序上给大法官提名人保驾护航或添堵破坏。而每一次某一方出的损招,就会招致下一回合对方更凶猛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然后大法官提名战也就在一轮轮的博弈中升级。

因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坛的塑造力,民主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常年在国会享有绝对优势,这也让他们可以屡屡阻击共和党总统的大法官提名。尼克松的两位提名人被民主党参议院投票否决,让尼克松恼羞成怒;里根提名的伯克也因为其曾在尼克松“星期六大屠杀”中扮演的“帮凶”角色而让民主党借听证会的机会对其公开鞭挞;老布什提名的托马斯同样遭遇性侵指控,虽然最终涉险过关但却让其几乎淡出公众视野,连高院开庭也鲜少发言;而到小布什时期,民主党参议员长期搁置总统提名案,让逼急了的小布什甚至将此事拿到国情咨文中来呼吁。

然而风水轮流转,保守派在过去几十年间不仅逐渐在白宫站稳脚跟,1994年还第一次打破了民主党在国会一党独大的局面。虽然因为伊战不利和经济危机的缘故共和党曾丢失国会多数席位,但很快挟茶党劲风又在2010年夺回众议院,在2014年夺回参议院。而在拿回参议院之后,共和党故技重施,拼命阻扰奥巴马的一切联邦法官提名,甚至在2016年强行阻扰奥巴马的高院大法官提名达一年之久,成功将这一原本属于保守派旗手斯卡利亚大法官的席位传到了新一代的保守派大法官戈萨奇之手。而为了任命戈萨奇,共和党参议院废除了高院大法官提名必须达到60票的规定,强推简单多数票决,让美国历史上再一次出现几乎按党派划线投票的高院提名。

如果将美国政治比作一部曲谱,那么体制瘫痪、信号失灵、民众焦虑、高院极化、传统败坏、规矩变动等等就是这部曲谱的其他乐章,最后共同演绎了“卡瓦诺提名战”这一华彩。但高潮背后,却是一地鸡毛。政治极化还在继续,两党都开始用此事件动员选民,共和党忙着向选民汇报成绩,民主党急着向选民表态弹劾,卡瓦诺和民主党自由派经此一战也结下深仇,而特朗普这一性侵嫌疑人提名另一个性侵嫌疑人的恶劣观感更是进一步刺激了自由派选民,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两年,美国政坛将矛盾丛生,你死我活的厮杀将不断上演。

(作者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社会学博士生,霍夫斯塔大学法律博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大法官提名战:极化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如果将美国政治比作一部曲谱,那么体制瘫痪、信号失灵、民众焦虑、高院极化、传统败坏、规矩变动等等就是这部曲谱的其他乐章,最后共同演绎了“卡瓦诺提名战”这一华彩。

10月6日,美国华盛顿,民众示威抗议特朗普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诺通过参议院确认投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8日,卡瓦诺宣誓就职,正式接替其导师安东尼大法官成为新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助理大法官。他的就任正式标志着最高法院自由-保守平衡被打破,保守派占据5:4的关键多数,而早就枕戈待旦的各路保守派法律倡议部门则会马上动手将所有可能挑战现有宪政秩序的案件推进高院,力图逆转高院自由派当道时期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卡瓦诺这一提名原本应平淡无奇。他早年就投身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保守主义司法政治运动,克林顿时期就加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团队参与弹劾案,后来又为小布什依靠高院诉讼问鼎白宫助益甚多,后来在小布什政府内也屡屡参与重大司法人事决策,并和小布什私人秘书喜结良缘,最后被提名加入素有“小最高法院”之称的联邦巡回法院特区巡回庭,早就上了高院大法官的“接班序列”。

虽然注定是自由派所不喜欢的人选,但卡瓦诺过硬的保守派司法素养、完备的共和党政坛履历、与布什家族的深厚关系,加上其出身美国法律界第一学府耶鲁法学院,理应也像去年的戈萨奇大法官一样拿到几张民主党参议员的支持票最后顺利通过才是。然而恰逢去年底从美国逐步席卷世界的#MeToo运动,又赶上今年两党殊死决战的中期选举,碰上接替的又是在女性和性少数群体权益上扮演关键摇摆票的安东尼大法官,最终让卡瓦诺的听证会可能名载史册。

用一波三折都不足以形容其提名战:先是共和党占多数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拒绝提供卡瓦诺完整的历史档案而被民主党同僚质疑有猫腻,接着听证会上民主党几位有志于角逐2020年总统大选的参议员对卡瓦诺轮番拷问各种博出位,而卡瓦诺自己每每遇到涉及其过往政治生涯的敏感经历都会“失忆”并被指出作伪证。

就在完全挡不住卡瓦诺提名、投票日程都已经排出来的时候,媒体突然爆出一桩三十多年前的性侵指控,然后短时间内关于其酗酒、性侵、斗殴的丑闻纷纷被曝光,卡瓦诺和指控方的室友、同学争相爆料,高中的毕业年鉴被放到放大镜下分析。参议院迫于民意和党内摇摆票的压力不得不推迟投票,并传唤指控者福特博士前来作证。福特博士又提出诸如FBI介入调查等各种诉求,并借口恐飞、幽闭空间恐惧症等理由试图拖延进程。两党民众也被此事所刺激,自由派群众围堵保守派参议员、包围国会山和最高法院、天天上演大规模游行示威。

而新一轮听证会也是剑拔弩张,从一开始共和党就拒绝传唤关键证人,卡瓦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飙泪宣称这是民主党和希拉里的阴谋,而指控方也是一口咬定卡瓦诺就是行凶者。这场举世瞩目、万人空巷的听证会后,共和党的批准投票再度遭到三位摇摆票的左右,不得不答应对方提出的FBI调查请求。可FBI没有询问指控双方、没有询问双方知情同学好友,三四天的功夫就给了一个报告交给国会,逼得大量双方友人主动找当地FBI办公室反映情况。

会场之外的明争暗斗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小布什挨个给参议员们打电话游说、法学教授们在全国联署抵制卡瓦诺,卡瓦诺又是上电视又是写评论文章辩白,共和党民主党都在明里暗里合纵连横施压站队。而直到最后投票都有很多好莱坞都想不到的桥段:共和党一位支持卡瓦诺的参议员选择回家嫁女,三个摇摆票中的一位——柯林斯参议员被自由派民众围堵的重新归位、另一位摇摆票麦考斯基参议员虽然明确反对但选择投下“出席”,于是诞生了百余年来两边票数最接近的高院大法官(50:48)。

从过去只要合格胜任就可以轻易拿下90以上票数到现在两党近乎完全按照党派划线,本质上反映了美国政坛的瘫痪和民众的焦虑。一个正常运转的民主国家,任何社会变革都应当通过通畅的下情上达的机制、借助代表民意的立法和行政部门去推动和实现。而在美国,因为在各州层面的多数党通过技术性的选区重划等方式扼杀了本州少数派通过政治参与改变政治生态的可能、各级选举中普遍采用的“赢家通吃”规则让美国绝大部分选民的选票作用被稀释、联邦层面又进一步放松大公司大工会大利益集团通过金钱影响政治政策的能力、国会因为陷入否决政治让两党难以凝聚共识推动任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苏联等外部压力的消失让国内两党也失去了精诚合作的动力……种种原因,导致美国民众无法通过正常的民主程序来影响到政坛,缺少连任压力的政客也越来越容易被利益集团绑架,而这时候作为美国宪法最终诠释者的高院就成为两派民众解决政策分歧的主战场。

相比于人数众多的国会和任期有限的总统,只有9个人且大法官终身任职的高院相较而言就非常容易实现政策突破,而高院在近代史上的几次决定性作用也吸引了各方势力来加强对高院的控制。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试图推动新政,但在初期却屡屡被当时保守派高院判新政法案违宪。罗斯福在1936年赢下连任之后试图用扩大高院规模、加塞亲新政大法官的方式扭转高院判决,最后以保守派大法官辞职退休、让位新人的方式保住了新政的成果。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民权法案》在国会因为南方议员的阻扰屡屡失败,后来又是借助高院的力量一再拆除种族隔离的藩篱,并将平等的诉求延伸到了性别、性倾向、投票权等领域。正是在新政时期和民权运动时期因高院的干预而实现了政治上大幅度变革,让两党都愈加意识到高院的人员构成会对美国政治生态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于是,打不开局面的总统、主导不了议程的少数党、不想一个个州寻求政策突破的少数族群等等,都将目光投向联邦最高法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院大法官们任职时间越来越长,高院的人员结构越来越稳定,因此每一个空缺的高院席位都越来越重要,高院大法官提名战也就越来越丑恶。

为了翻转高院,保守派可谓苦心孤诣。如果从1932年胡佛丢掉大选、罗斯福开启新政算起,迄今已经86年;但如果从1968年尼克松趁民主党内乱挟南方战略摘取大选果实开始,美国保守派等了50年。这50年中保守派总统执政30年,并不乏机会夺回高院:尼克松、里根、小布什分别任命一位首席大法官;尼克松、里根任内又分别任命4位大法官,加上老布什的2位,让高院在克林顿前期出现过8位共和党总统任命大法官同台的盛况,而仅剩那个民主党独苗却是保守派。

但之所以等到2018年保守派才实现突破,问题就出在他们过去“识人不明”,出现开启司法民权时代的沃伦和布伦南、判给女性堕胎自由的布莱克曼、成为自由派领袖的史蒂文斯、先后成为摇摆票的奥康纳和安东尼、以及被其接替的自由派旗手布伦南所“带歪”的苏特。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等共和党总统纷纷犯下让保守派扼腕痛惜几十年的“错误选择”,导致高院虽然不像过去那么整体倾向自由派,但也一直陷于4:1:4的胶着。而这种长久的胶着让高院在过去三十多年来在众多问题上反复拉锯,让两派民众纷纷陷入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严重焦虑,也自然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对高院归属的争夺。

而以上人选问题的破局,有赖于组织和技术的进步。随着文献数字化和文本分析技术的普及,理论上可以轻易调取和分析每一个大法官候选人的判决并判断其在众多焦点问题上的态度。而个人资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的发达,也让每一个大法官候选人大量的过往记录被互联网所“牢记”,任何人都可以获知他或她在法庭之外所扮演的角色、所发表的讲话、所交往的朋友,让其无所遁形。最后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耶鲁诞生的保守派法律精英组织联邦党人学会。该学会通过从法律教育初期就介入保守派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内部活动强化对保守派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通过社会各个领域活跃分子之间人脉上的互相扶持,最终确保向各级联邦法院输送一位位根正苗红、久经考验的保守派法律人,造就了当下五位保守派大法官皆出身该学会的盛况。

但技术和组织的改进是中性的,保守派自由派都可以受益,而且这些进步仅仅能确保提名人选不会出错,但却不能保证提名人选会被参议院通过。因此,两党也必须争夺参议院多数党地位,从而可以在程序上给大法官提名人保驾护航或添堵破坏。而每一次某一方出的损招,就会招致下一回合对方更凶猛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然后大法官提名战也就在一轮轮的博弈中升级。

因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坛的塑造力,民主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常年在国会享有绝对优势,这也让他们可以屡屡阻击共和党总统的大法官提名。尼克松的两位提名人被民主党参议院投票否决,让尼克松恼羞成怒;里根提名的伯克也因为其曾在尼克松“星期六大屠杀”中扮演的“帮凶”角色而让民主党借听证会的机会对其公开鞭挞;老布什提名的托马斯同样遭遇性侵指控,虽然最终涉险过关但却让其几乎淡出公众视野,连高院开庭也鲜少发言;而到小布什时期,民主党参议员长期搁置总统提名案,让逼急了的小布什甚至将此事拿到国情咨文中来呼吁。

然而风水轮流转,保守派在过去几十年间不仅逐渐在白宫站稳脚跟,1994年还第一次打破了民主党在国会一党独大的局面。虽然因为伊战不利和经济危机的缘故共和党曾丢失国会多数席位,但很快挟茶党劲风又在2010年夺回众议院,在2014年夺回参议院。而在拿回参议院之后,共和党故技重施,拼命阻扰奥巴马的一切联邦法官提名,甚至在2016年强行阻扰奥巴马的高院大法官提名达一年之久,成功将这一原本属于保守派旗手斯卡利亚大法官的席位传到了新一代的保守派大法官戈萨奇之手。而为了任命戈萨奇,共和党参议院废除了高院大法官提名必须达到60票的规定,强推简单多数票决,让美国历史上再一次出现几乎按党派划线投票的高院提名。

如果将美国政治比作一部曲谱,那么体制瘫痪、信号失灵、民众焦虑、高院极化、传统败坏、规矩变动等等就是这部曲谱的其他乐章,最后共同演绎了“卡瓦诺提名战”这一华彩。但高潮背后,却是一地鸡毛。政治极化还在继续,两党都开始用此事件动员选民,共和党忙着向选民汇报成绩,民主党急着向选民表态弹劾,卡瓦诺和民主党自由派经此一战也结下深仇,而特朗普这一性侵嫌疑人提名另一个性侵嫌疑人的恶劣观感更是进一步刺激了自由派选民,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两年,美国政坛将矛盾丛生,你死我活的厮杀将不断上演。

(作者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社会学博士生,霍夫斯塔大学法律博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