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科技巨头在韩国和欧洲的日子不太好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科技巨头在韩国和欧洲的日子不太好过

美国科技巨头在欧洲和亚洲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文/ 华商韬略 赵建勋

在欧洲不受待见的美国科技公司,到韩国又摊上事了。

据最新消息,韩国将对谷歌、Facebook、苹果等美国科技巨头展开避税大调查,包括是否公平支付网络带宽费用。

韩国科技部将联合多个部门确定美国科技公司在韩国应该支付的税金,以及目前这些公司实际的税负计算方式。

对于在韩国运营的国外科技公司(尤其是美国),韩国政商两界早有不满,批评这些公司在韩国每年营收达数十亿美元,但从来不纳税,在税负、网络带宽等方面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韩国的《公司税法》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在韩国设有常设机构的跨国公司,如果总部在其他国家,即使他们的韩国业务快速增长也不需要纳税。

韩国一位反对党议员表示,在最大程度削减应当缴纳的税金方面,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美国公司堪称经验丰富。

而韩国执政党的一名政策顾问表示,由于数字经济的特殊性,跨过公司常设机构的概念需要扩大,以便政府可获得对他们征税的权力。例如,当公司的缓存服务器位于韩国,就应视为他们的营业机构也在韩国。

韩国不少议员已经提交了法律草案,准备加强对国外科技公司的监管,其中要求国外互联网公司在韩国市场提供服务,必须在本土设立服务器。

Naver、Kakao和其他韩国本土公司更是极为不满。

有韩国公司的高管抱怨,外国公司也应对他们在韩国产生的营收缴纳企业所得税, “谷歌不透露韩国的营收,将巨额广告收入转回总部。我们希望有公平的税收制度。”

在欧洲,人们常常用Gafa这个词来代表Google、Amazon、Facebook和苹果,那里没有规模和地位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的互联网公司。

在很多欧洲人眼里,Gafa “代表了邪恶的美国互联网帝国”。

依靠技术优势,Gafa往往成为垄断市场的行业巨无霸,还利用各地区的税收制度漏洞,最大程度降低税负成本。

比如美国科技公司过去利用了“双层爱尔兰-荷兰三明治”漏洞,在荷兰和爱尔兰设立空壳公司和机构,巧妙转移收入和利润,这导致它们在欧洲国家支付的税金和利润不成比例,引发多国政府强烈不满,遭到了欧盟数十亿欧元的税务罚单。爱尔兰则从苹果公司收回131亿欧元的有争议税款加上12亿美元的利息。

涉嫌垄断是Gafa的另一大“罪名”。

欧盟认为谷歌使用占主导地位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打压竞争对手,因此研究如何规范其电子商务网站、应用程序商城、以及搜寻引擎的新规定,好让搜寻结果排名方法透明化,甚至威胁要将谷歌分拆成多家规模较小公司。

欧盟还对亚马逊如何使用商户数据展开调查,如果亚马逊最后被正式指控,将面临10%全球营业额的罚款,相当于178亿美元。Facebook也可能面临欧盟的制裁,因为它尚未符合欧盟消费者法规的要求。

更令这些科技巨头担忧的是,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法律草案近日获得欧洲议会通过。法案中一项被俗称为“链接税”的条款将极大地影响脸书、谷歌等网络巨头利益。

外界认为,美国科技巨头之所以被欧亚一些国家盯上,除了偷漏税和垄断市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它们靠用户数据赚取超额利润,透支社会资源,冲击传统产业,控制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此外,这些科技巨头所代表的企业模式,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原因。

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德国人也并不害怕科技,每当苹果有新品发布,德国媒体就会为之疯狂,人们则会在苹果旗舰店门前排起长队。大多数德国人每天都会使用谷歌和Facebook,驾轻就熟地搜索词汇或者回应加为好友的请求。

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这些硅谷企业——之前是初创公司,现在是巨头——与生俱来的经济文化。要创办和发展亚马逊或谷歌这样的公司,需要有一种特定的自由意志主义牛仔心态,把障碍和规则抛诸脑后。

硅谷既不害怕罚款,也不怕政治谴责。它投入了大笔费用在欧洲进行游说。Uber直截了当地说,不管法院怎样裁定,它都会继续在德国经营业务。亚马逊向德国出版商施压,要求它们以较低的价格在其平台上提供书籍——不顾德国要求出版商必须在所有地方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图书的法律规定。

这种科技巨头的霸权力量,挑战了很多欧洲人对国家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让他们感到不寒而栗。

在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永远甚于对私人企业的信任。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国家机构——联邦议院、法院和警察——德国人的信任度往往远高于美国人。世道艰难的时候,美国人对国家的信任往往会下降,而德国人的这种信任却会增加。

像硅谷公司带来的那些“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挑战,也属于这种情况。美国科技公司要想在欧洲取得成功,就需要遵从欧洲市场的特殊性。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科技巨头在韩国和欧洲的日子不太好过

美国科技巨头在欧洲和亚洲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文/ 华商韬略 赵建勋

在欧洲不受待见的美国科技公司,到韩国又摊上事了。

据最新消息,韩国将对谷歌、Facebook、苹果等美国科技巨头展开避税大调查,包括是否公平支付网络带宽费用。

韩国科技部将联合多个部门确定美国科技公司在韩国应该支付的税金,以及目前这些公司实际的税负计算方式。

对于在韩国运营的国外科技公司(尤其是美国),韩国政商两界早有不满,批评这些公司在韩国每年营收达数十亿美元,但从来不纳税,在税负、网络带宽等方面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韩国的《公司税法》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在韩国设有常设机构的跨国公司,如果总部在其他国家,即使他们的韩国业务快速增长也不需要纳税。

韩国一位反对党议员表示,在最大程度削减应当缴纳的税金方面,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美国公司堪称经验丰富。

而韩国执政党的一名政策顾问表示,由于数字经济的特殊性,跨过公司常设机构的概念需要扩大,以便政府可获得对他们征税的权力。例如,当公司的缓存服务器位于韩国,就应视为他们的营业机构也在韩国。

韩国不少议员已经提交了法律草案,准备加强对国外科技公司的监管,其中要求国外互联网公司在韩国市场提供服务,必须在本土设立服务器。

Naver、Kakao和其他韩国本土公司更是极为不满。

有韩国公司的高管抱怨,外国公司也应对他们在韩国产生的营收缴纳企业所得税, “谷歌不透露韩国的营收,将巨额广告收入转回总部。我们希望有公平的税收制度。”

在欧洲,人们常常用Gafa这个词来代表Google、Amazon、Facebook和苹果,那里没有规模和地位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的互联网公司。

在很多欧洲人眼里,Gafa “代表了邪恶的美国互联网帝国”。

依靠技术优势,Gafa往往成为垄断市场的行业巨无霸,还利用各地区的税收制度漏洞,最大程度降低税负成本。

比如美国科技公司过去利用了“双层爱尔兰-荷兰三明治”漏洞,在荷兰和爱尔兰设立空壳公司和机构,巧妙转移收入和利润,这导致它们在欧洲国家支付的税金和利润不成比例,引发多国政府强烈不满,遭到了欧盟数十亿欧元的税务罚单。爱尔兰则从苹果公司收回131亿欧元的有争议税款加上12亿美元的利息。

涉嫌垄断是Gafa的另一大“罪名”。

欧盟认为谷歌使用占主导地位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打压竞争对手,因此研究如何规范其电子商务网站、应用程序商城、以及搜寻引擎的新规定,好让搜寻结果排名方法透明化,甚至威胁要将谷歌分拆成多家规模较小公司。

欧盟还对亚马逊如何使用商户数据展开调查,如果亚马逊最后被正式指控,将面临10%全球营业额的罚款,相当于178亿美元。Facebook也可能面临欧盟的制裁,因为它尚未符合欧盟消费者法规的要求。

更令这些科技巨头担忧的是,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法律草案近日获得欧洲议会通过。法案中一项被俗称为“链接税”的条款将极大地影响脸书、谷歌等网络巨头利益。

外界认为,美国科技巨头之所以被欧亚一些国家盯上,除了偷漏税和垄断市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它们靠用户数据赚取超额利润,透支社会资源,冲击传统产业,控制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此外,这些科技巨头所代表的企业模式,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原因。

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德国人也并不害怕科技,每当苹果有新品发布,德国媒体就会为之疯狂,人们则会在苹果旗舰店门前排起长队。大多数德国人每天都会使用谷歌和Facebook,驾轻就熟地搜索词汇或者回应加为好友的请求。

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这些硅谷企业——之前是初创公司,现在是巨头——与生俱来的经济文化。要创办和发展亚马逊或谷歌这样的公司,需要有一种特定的自由意志主义牛仔心态,把障碍和规则抛诸脑后。

硅谷既不害怕罚款,也不怕政治谴责。它投入了大笔费用在欧洲进行游说。Uber直截了当地说,不管法院怎样裁定,它都会继续在德国经营业务。亚马逊向德国出版商施压,要求它们以较低的价格在其平台上提供书籍——不顾德国要求出版商必须在所有地方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图书的法律规定。

这种科技巨头的霸权力量,挑战了很多欧洲人对国家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让他们感到不寒而栗。

在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永远甚于对私人企业的信任。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国家机构——联邦议院、法院和警察——德国人的信任度往往远高于美国人。世道艰难的时候,美国人对国家的信任往往会下降,而德国人的这种信任却会增加。

像硅谷公司带来的那些“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挑战,也属于这种情况。美国科技公司要想在欧洲取得成功,就需要遵从欧洲市场的特殊性。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