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中风24年后,瑞典最负盛名的大诗人终于不再忍受病痛和失语的折磨。3月27日,瑞典文学院向外界证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r)已于前一日在当地医院去世。
84岁的特朗斯特罗姆在世界诗坛的地位注定屈指可数。在其活跃的1980年代,他和布罗茨基、切•米沃什、蒙塔莱一道被视作欧洲当代最杰出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特翁即使在他们中间也是最好的一个。来自苏联的布罗茨基就承认曾从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中借鉴意象。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曾旅居海外多年的中国诗人北岛向其遗孀致信吊唁,北岛说:“如果有个国际诗歌家族的话,托马斯就是我的叔叔”。北岛在1983年第一次读到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那时他从友人手中得到一本诗集《野蛮的广场》,两年后北岛正式结识了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是诺贝尔本人的故乡,而以这位发明家名字命名的最高文学奖项至今已经拥有了七位瑞典籍的得主。特朗斯特罗姆是最近的一位,他在2011年获奖,时已耄耋之年,在那之前的20年时间里,特朗斯特罗姆仅出版了两本诗集。
特朗斯特罗姆在1991年中风后,丧失了大部分说话能力。但很难说这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多少影响。即便早年,特朗斯特罗姆也以惜字如金闻名,有时他一年的产出只有寥寥三四首诗。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所有的作品加起来不足200首诗歌,抵不上一部中篇小说的字数。
特朗斯特罗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出版在1954年,立即让瑞典诗坛注意到这位23岁的年轻诗人。那时的瑞典处在对于传统文学的反叛阶段,诗人大多在写作自由诗。《诗十七首》正是由17首诗组成,共91阕。特朗斯特罗姆巧妙的在诗歌里安插了不同类别的韵律,既有传统的古希腊式萨福诗律和阿尔凯诗律,又有大量英国式的无韵诗。成名以后保持三至五年出一本的速度,陆续出版了十余卷诗集。
同瑞典老乡英格玛•伯格曼一样,特朗斯特罗姆惯于在短诗中使用隐喻,而在形式上受到日本俳句的影响,用极少的字数表达强烈的情感,显得十分紧密。由于用词非常少,每个词变成了诗歌的音节。在后期,特朗斯特罗姆已经开始创作纯粹的俳句。但这些作品直到2000年以后才发表。这种杂糅产生了奇异的效果,甚至有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这类北欧俳句正在反哺日本俳句。根据传统,日本俳句是严禁使用隐喻的。在流派横行的七十年代,他的诗被归类于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品。
特朗斯特罗姆阅读广泛,思考深邃,这些品质让他的朋友们欣赏不已。在大学时代,除了主修心理学,特朗斯特罗姆对于哲学和文学史均有浓厚兴趣。特朗斯特罗姆广博的阅读反映在他的作品风格里,人们可以从中读出艾略特和帕斯捷尔纳克,也能感受到来自古罗马的贺拉斯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风格。
同为瑞典籍的诺贝尔评委会成员马悦然(Goran Malmqvist)回忆自己1985年入选瑞典文学院院士时提到:“大家都希望托马斯当院士,所以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托马斯很高兴。”
马悦然对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十分推崇,在他眼里,瑞典语简洁凝练,不失优美,是适合诗的语言,特朗斯特罗姆就是为瑞典语的诗歌而生的。作为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得到了西方文学读者们的认可,他的诗被多次重复翻译成超过60种语言,单是英文发行的版本就有1500首。
在诗歌领域,特朗斯特罗姆的读者中有许多本身就是诗人,他也被誉为“诗人里的诗人”,例如英国诗人罗宾•富尔顿(Robin Fulton)极为喜爱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承担了大量对其作品的翻译工作,富尔顿被认为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最好的英文译者。
写作对于特朗斯特罗姆来说是纯粹的爱好,早在1956年他便告诉媒体,自己“不为金钱写作”。特朗斯特罗姆是一名心理学家,也从事翻译职业。1959年他拜访了一位当管教所主任的朋友。参观了管教所之后,特朗斯特罗姆给主人寄了九首俳句。几年之后,特朗斯特罗姆也成为了一家管教所的心理顾问。
在中风以后,特朗斯特罗姆只能偶尔写下小诗或者俳句,那时他几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晚年的特朗斯特罗姆依然出版了几部诗集,但越来越晦涩难懂。
在他中风后出版的诗集《巨大的谜语》中,让人费解的短句随处可见。有的像隐喻,有的更接近呓语。关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只能认为它的书名是合理的解答。这些用词简洁的谜语的背后,是一个模糊的特朗斯特罗姆。马悦然曾肯定的评价这位完美主义的朋友“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