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艺术IP发展正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艺术IP发展正酣

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IP是以人为中心的商业策略,作为一个艺术IP要想获取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要有一定的核心粉丝。

从2016年“艺术IP元年”开始,以 艺术IP 为核心的泛艺术布局正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近600岁故宫在近些年成为热门艺术IP,“故宫”系列文创产品已经一年卖到10个亿。一时之间,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创业园区等都在谈论如何打造艺术IP ,如何对粉丝流量进行有效转化,笔者带将您一探艺术IP背后有哪些内在的逻辑?我们又该如何玩转 IP 呢?

新概念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无法阻挡的新趋势,IP,似乎混迹互联网的人,不知道这个概念就落伍了,网红这个概念,大家多少都有点理解,“papi酱”,但提到IP,尤其是艺术IP,估计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这个艺术I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IP这个概念在国外早已经非常流行,一般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类似的商业模式在欧、美、日、韩都已经运用相当成熟了,如:众所周知的哈利波特、星球大战、迪士尼等,都无一例外的可以划归为IP的范畴。

最近几年,IP概念在我国尤为盛行,从最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再到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如今IP已经大大超越了知识产权的范畴,诚然,网红也可以成为一个IP,如:papi酱,但IP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网红,一个故事,一个形象,一首歌曲,一个ID(账号地址),都有机会演化成一个个商业的新交易入口,如IP公司、IP游戏、IP主题公园、IP周边……围绕优质IP可以开发的事情太多了。

从本质上看,Ip的真正内涵可以认为是回归于这个: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也可以理解为:入口,无论我们的传统商业模式,以及互联网、艺术电商的商业模式如何,在真正进入互联网世界也需要一个粉丝级的入口,才可能真正获得通往这个世界的通行证,这个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一般的不太一样,所以获得一个互联网的入口,IP,一张门票,至关重要。

不过,艺术行业本身很特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经纪人,甚至每一件艺术品,需要时间的沉淀,但艺术IP本身带着一种互联网的天然属性,艺术和互联网这两个行业之间有着一个天然的鸿沟,以至于业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懂艺术的不懂电商,懂电商的又不懂艺术”。一个“不懂”,就很容易想当然做事,以为这个行当好做,于是乎有些人就陷入了一个个“无底洞”。

新机遇

在2013年,一款由台北故宫授权、自康熙皇帝批阅的奏折中开发的文创商品“朕知道了”胶带,在台湾地区可谓红极一时,已经成为了一款全国性的现象级艺术IP。除此之外,四爷雍正“萌萌哒”画像上了笔记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女子走下了屏幕……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故宫授权的系列艺术IP产品,一年销售额已达10亿多,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来源于我国故宫的定位升级,从市场角度出发,以改善观众体验为目标,把文创产品作为增加收入,提升博物馆品牌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

此外,我国这几年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政策力度也越来越强,2016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鼓励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2016年11月《“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文物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的授权机制,鼓励博物馆“通过总体授权、单独授权、专项授权等,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和优秀企业”;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鼓励文博机构、社会力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并提出一定的未来预期,“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艺术IP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目前有4500余座博物馆,故宫的文创艺术IP的探索经验,必将带给我国的其他博物馆更多启示和标杆作用。

新探索

如今,艺术IP已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风口,一个优质的艺术IP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探讨如何发现或者打造一个或者一系列优质艺术IP的意义,也就非常重大了。

正如我们评估楼盘时,要看其户型、地段、交通、车位等,评估一个艺术IP是否是优质IP时也有诸多评估要素,一是所处位置是否为上升趋势行业,处在风口、上升趋势的位置更容易价值扩大;二是是否具有原创价值、可持续性开发等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成了昙花一现,然后game over了;三是是否可以产业化,这关系到艺术IP的后续增值潜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估和判断标准,还要根据艺术IP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参考,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一个艺术IP的孵化需要持续的坚持和开发,才能有了最终的一个令人满意的商业呈现。

如今,在互联网领域里,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和平台的出现,已经为各种艺术IP的孵化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接下来就看这些有潜质的艺术IP能不能持续孵化,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士,能不能开始第一脚了。

一般传统的IP都是内容IP,一般都是从一本好小说、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开始,进入衍生开发模式,新兴的艺术IP模式则不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个人类,以人为主,通过内容、媒体、峰会等途径,制造事件、语录、话题来运营个人的影响力,然后完成从个人到产品、商业体系的传递,如老树画画、张晨初、顾爷;第二种是专业类,依据持续专业输出,以知识为主,逐步形成某个领域内的“意见领袖”、“行业专家”,如意外艺术、艺术头条等;第三种是产品类,如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以及收藏天下集团联合开发的“故宫乾隆帝王宝玺——八徵耄念之宝”、“故宫历代景泰蓝传世六珍”等艺术IP产品,均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IP是以人为中心的商业策略,作为一个艺术IP要想获取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要有一定的核心粉丝,所以要多平台占位,最大化刷价值感,借助曝光频次和粉丝建立深度联系,只有持续和对的粉丝对话,才能让艺术IP彻底底火起来。

此外,艺术IP价值也不是核定不变的,必须要用持续、高质量的曝光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艺术IP的价值,并从艺术IP上下游相关资源进行布局,才能打造一条艺术IP产业的供应链,为艺术IP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如果不能这样,艺术IP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不能放大,不能扩散优质口碑,持续获取粉丝或者客户就比较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艺术IP发展正酣

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IP是以人为中心的商业策略,作为一个艺术IP要想获取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要有一定的核心粉丝。

从2016年“艺术IP元年”开始,以 艺术IP 为核心的泛艺术布局正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近600岁故宫在近些年成为热门艺术IP,“故宫”系列文创产品已经一年卖到10个亿。一时之间,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创业园区等都在谈论如何打造艺术IP ,如何对粉丝流量进行有效转化,笔者带将您一探艺术IP背后有哪些内在的逻辑?我们又该如何玩转 IP 呢?

新概念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无法阻挡的新趋势,IP,似乎混迹互联网的人,不知道这个概念就落伍了,网红这个概念,大家多少都有点理解,“papi酱”,但提到IP,尤其是艺术IP,估计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这个艺术I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IP这个概念在国外早已经非常流行,一般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类似的商业模式在欧、美、日、韩都已经运用相当成熟了,如:众所周知的哈利波特、星球大战、迪士尼等,都无一例外的可以划归为IP的范畴。

最近几年,IP概念在我国尤为盛行,从最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再到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如今IP已经大大超越了知识产权的范畴,诚然,网红也可以成为一个IP,如:papi酱,但IP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网红,一个故事,一个形象,一首歌曲,一个ID(账号地址),都有机会演化成一个个商业的新交易入口,如IP公司、IP游戏、IP主题公园、IP周边……围绕优质IP可以开发的事情太多了。

从本质上看,Ip的真正内涵可以认为是回归于这个: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也可以理解为:入口,无论我们的传统商业模式,以及互联网、艺术电商的商业模式如何,在真正进入互联网世界也需要一个粉丝级的入口,才可能真正获得通往这个世界的通行证,这个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一般的不太一样,所以获得一个互联网的入口,IP,一张门票,至关重要。

不过,艺术行业本身很特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经纪人,甚至每一件艺术品,需要时间的沉淀,但艺术IP本身带着一种互联网的天然属性,艺术和互联网这两个行业之间有着一个天然的鸿沟,以至于业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懂艺术的不懂电商,懂电商的又不懂艺术”。一个“不懂”,就很容易想当然做事,以为这个行当好做,于是乎有些人就陷入了一个个“无底洞”。

新机遇

在2013年,一款由台北故宫授权、自康熙皇帝批阅的奏折中开发的文创商品“朕知道了”胶带,在台湾地区可谓红极一时,已经成为了一款全国性的现象级艺术IP。除此之外,四爷雍正“萌萌哒”画像上了笔记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女子走下了屏幕……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故宫授权的系列艺术IP产品,一年销售额已达10亿多,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来源于我国故宫的定位升级,从市场角度出发,以改善观众体验为目标,把文创产品作为增加收入,提升博物馆品牌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

此外,我国这几年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政策力度也越来越强,2016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鼓励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2016年11月《“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文物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的授权机制,鼓励博物馆“通过总体授权、单独授权、专项授权等,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和优秀企业”;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鼓励文博机构、社会力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并提出一定的未来预期,“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艺术IP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目前有4500余座博物馆,故宫的文创艺术IP的探索经验,必将带给我国的其他博物馆更多启示和标杆作用。

新探索

如今,艺术IP已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风口,一个优质的艺术IP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探讨如何发现或者打造一个或者一系列优质艺术IP的意义,也就非常重大了。

正如我们评估楼盘时,要看其户型、地段、交通、车位等,评估一个艺术IP是否是优质IP时也有诸多评估要素,一是所处位置是否为上升趋势行业,处在风口、上升趋势的位置更容易价值扩大;二是是否具有原创价值、可持续性开发等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成了昙花一现,然后game over了;三是是否可以产业化,这关系到艺术IP的后续增值潜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估和判断标准,还要根据艺术IP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参考,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一个艺术IP的孵化需要持续的坚持和开发,才能有了最终的一个令人满意的商业呈现。

如今,在互联网领域里,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和平台的出现,已经为各种艺术IP的孵化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接下来就看这些有潜质的艺术IP能不能持续孵化,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士,能不能开始第一脚了。

一般传统的IP都是内容IP,一般都是从一本好小说、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开始,进入衍生开发模式,新兴的艺术IP模式则不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个人类,以人为主,通过内容、媒体、峰会等途径,制造事件、语录、话题来运营个人的影响力,然后完成从个人到产品、商业体系的传递,如老树画画、张晨初、顾爷;第二种是专业类,依据持续专业输出,以知识为主,逐步形成某个领域内的“意见领袖”、“行业专家”,如意外艺术、艺术头条等;第三种是产品类,如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以及收藏天下集团联合开发的“故宫乾隆帝王宝玺——八徵耄念之宝”、“故宫历代景泰蓝传世六珍”等艺术IP产品,均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IP是以人为中心的商业策略,作为一个艺术IP要想获取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要有一定的核心粉丝,所以要多平台占位,最大化刷价值感,借助曝光频次和粉丝建立深度联系,只有持续和对的粉丝对话,才能让艺术IP彻底底火起来。

此外,艺术IP价值也不是核定不变的,必须要用持续、高质量的曝光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艺术IP的价值,并从艺术IP上下游相关资源进行布局,才能打造一条艺术IP产业的供应链,为艺术IP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如果不能这样,艺术IP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不能放大,不能扩散优质口碑,持续获取粉丝或者客户就比较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