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花式“入侵”电视综艺,电视真有“互联网化”威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花式“入侵”电视综艺,电视真有“互联网化”威胁?

“网感”不可丢。

作者:水诺

2018年上半年《中国有嘻哈》《创造101》等新晋网综携手实力碾电视综艺。如今第三季度已然结束,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好声音2018》《幻乐之城》没能挽回电视综艺的颓势,强势回归的《奇葩说5》帮助网络平台牢牢抓住了观众视线。

近两年来为应对网络综艺的猛烈冲击,电视平台做出了包括推出了创新综艺题材、推出“慢综艺”、力邀巨星加盟等诸多努力。在视频APP大热的流行趋势下,综艺节目中也不乏试图利用直播、互动模式接轨网络以挽回民心者。

《声临其境》《奔跑吧2》《我想和你唱》等节目频频借助视频APP、微博、K歌APP等渠道向互联网抛出橄榄枝,有业内人士不免担心卫视综艺将会因此丧失自身阵地。电视综艺网络化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多屏融合时代,“直播”、“互动”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网台全面联动大幕开启,互联网花式“入侵”电视综艺

2018年6月,今日头条召开发布会,宣布与湖南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综艺、影视项目宣推、短视频联合出品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探索。发布会的主题“新娱时代”很好地概括了网台全面联动的全新形势。

坐拥火山小视频、抖音、西瓜视频等多个热门短视频平台的今日头条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行业巨头。此次战略合作关涉范围广泛,势必对卫视平台的宣发策略及内容生产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今日头条并不是进击传统平台的先驱,快手、新浪、优爱腾等互联网公司早已通过进驻外围、介入规则、成为模式、参与生产等多种形式花式侵入电视综艺。

第一,互联网品牌进驻外围,赞助综艺以提升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大量网络品牌借助大牌电视综艺怒刷存在感。《我是歌手4》决赛时映客直播联手芒果TV捐助百万助力公益;快手赞助浙江卫视王牌综艺《奔跑吧》以期扭转平台形象;阿里与北京卫视合作,《跨界歌王》播出时可通过“摇摇摇”进入淘宝押宝选手胜负抽取购物红包。

第二,网络平台介入规则设定,深度互动影响综艺情节进程。早在2016年,《奔跑吧兄弟4》就曾玩起了微博直播撕名牌。兄弟团成员们被节目组要求在微博上发自拍询问粉丝,“我该先撕谁?”让微博粉丝为自己选择对手。

第三,网生模式登陆卫视平台,网络基因孵化节目模式。音乐节目《我想和你唱》是此等网台联动模式的典型代表。湖南卫视把网络直播间平移到了录影棚,基于短视频平台形成的唱录模式得以保留。时势造英雄,在短视频愈加红火的今天,《我想和你唱3》的表现甚至优于前两季。而前些年央视推出的以幽默短视频为内容的《博乐先生微逗秀》却早就黯淡落幕。

第四,视频联手卫视平台,合力打造颇具“网感”的电视综艺。爱奇艺曾与浙江卫视联手打造《我去上学啦2》;互联网选秀节目大热的形势之下,东方卫视将携手腾讯视频重启《中国梦之声》这一王牌IP;优酷、天猫与浙江卫视联合推出的青春篮球竞技原创节目《这就是灌篮》已于8月25日开播。

反向输出观念成见颇深,三大警惕论调不足为惧

卫视综艺亲近互联网的姿态让人心生“电视综艺互联网化”警惕。互联网平台在卫视投放广告、卫视综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发的行为早已不足为奇,真正让人担忧的是网络平台和网络综艺在内容、风格和形式方面对电视综艺产生的巨大影响。

首先,电视平台运用网生内容是电视人警惕点之一。从网红登上卫视王牌综艺到网剧落户卫视平台再到网综IP孵化电视综艺,网络内容的每一次“反向输出”都会引起网台双方的密切关注。

事实上,所谓“反向输出”的说法本就充满成见,视频网站和短视频APP上又何尝不是到处充斥着电视综艺和电视剧的完整节目或大小片段?转型为网络综艺的电视综艺又岂在少数?有趣的是,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明星大侦探》转型为《我是大侦探》收视与口碑难达预期被视为是电视受众老化的结果,而《爸爸去哪儿》初到芒果TV时的出师不利,《十二道锋味》化身《锋味》后的点击惨淡却也让电视综艺背上了“缺乏网感、不得民心”之锅。

其次,电视平台学习网综风格是电视人的警惕点之二。《我想和你唱3》中有由李维嘉、沈梦辰、汪苏泷、杨迪、金志文、冉高鸣、刘羿等人组成的鉴客团成员负责插科打诨,充分营造了网综一般喧闹诙谐的节目氛围。

《这就是灌篮》延续了网络IP“这就是”热血、燃情、混搭风,强化了场景设置的炫酷感和震撼感。《中国梦之声·下一站传奇》尚未播出,但从节目宣传片风格和网传偶像派导师阵容不难看出该节目意在从小众切口入手,深耕圈层文化。

有网友调侃,《中国梦之声·下一站传奇》的风格定位彰显了“上星节目最后的倔强”。细分受众是网络平台的天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卫视平台一定没有制作小众综艺的能力。而况,所谓的“网感”不等于网综感,更多的是指互联网时代文艺内容的“轻快感”,并非网综专属。

再次,电视综艺利用网络互动是电视人的警惕点之三。《我想和你唱3》将素人歌迷请上电视舞台,是网台互动的最佳践行者。《我是大侦探》鼓励观众扫码参与节目,与明星嘉宾一起寻找关键人物K。《无限歌谣季》与酷狗音乐进行跨界联动,为原创音乐提供了双重展播平台。

网络互动对电视综艺带来的影响实在不应引起电视人的忧虑。这种形式早已有之,对电视综艺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够起到宣传作用还可以延展其原创内容的社会影响力。而况,网络互动的形式虽然撬动了电视综艺创新,却并未改变它有别于网综的基本调性。

网综与电视综艺各据一方,“直播”非诀窍内容是王道

无论是“网感”概念还是“电视综艺互联网化”之说,本质上是网台对立观的体现。事实上,目前而言,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固然存有交叠之处,但并无绝对挤压之说。

首先,电视综艺和网综内容有重合,立身之本却不同。虽然《快乐大本营》《奔跑吧》等卫视综艺偶有邀请“网红”,而《吐槽大会》《奇葩说》等节目也不乏电视明星、电视主持人的身影,但总的来说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得以立身的资源基础有着本质不同。

卫视平台仍占有传统意义上的“明星资源”,而网络综艺则占有“网红”资源。部分嘉宾和制作人只适合做电视,而另有一些素人和名人更适合网综。如何炅一般在台网双平台都能如鱼得水的人确实存在,终究只是少数。

其次,卫视与网站定位本不同,后者有“网感”前者更宽容。小众网红走红的背后,网综的垂直深耕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就“垂直深耕”而言,卫视平台自然不如网综,毕竟,前者的受众群体本就是大众化的而圈层化的。但热门电视综艺的大众影响力绝非网综能比。

综艺市场的份额有限,当网综倾向于以“奇、深、快”取胜时,相应地,电视综艺也就自动填空弥补上了“正,宽,慢”的综艺风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综艺只能夹缝求生。电视综艺种类繁多,较之网综有更高的宽容度,也有更为宽泛的资源布局空间。

再次,卫视与网站绝非两两对立,移动互联网值得警惕。电视平台视互联网为劲敌,却也该明确互联网生态下PC端内容与移动端内容也有不同。电视综艺对手并不只有视频网站和网络综艺,还有移动端口的视频APP和短视频内容。

短视频的流行真正加速了“娱乐至死”的步伐,轻快、幽默、短小的娱乐内容成为全龄受众的共同追求。不过,视频APP的生产能力有限,仍需要紧紧依靠电视平台和视频网站提供内容。无论任何时候、何种文艺样态,内容永远是王道,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占有内容资源,也便拥有了话语权。

反过来说,互联网技术对综艺节目的最大意义也不在于创新形式,而在于激活内容。手机直播固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是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盲目追求“直播”形式着实是一个误区,更为重要的是用录播形式保证节目质量或用“直播”形式催生互动型内容。

曾经,腾讯视频推出了号称是国内首档24小时直播真人秀的《我们15个》,节目噱头十足,开播之后却反响平平,最终草草收尾。明星直播脱口秀节目《小哥喂喂喂》、歌唱类直播互动节目《歌手直播间》等直播节目也都未能掀起多大浪花。

如今,《中国有嘻哈》《创造101》等热门网综仅在决赛时启用直播形式,但它们并未因此丧失与观众互动的机会,反而凭借超强互动性从一众网综中脱颖而出;《我想和你唱3》的成功源于巧妙地保留了“直播”内容却回避了“直播”形式。

“直播”不可刻意苛求,“互动”却也不可轻易放弃。至于“网感”,网络综艺不可丢,电视综艺未必不可取。毕竟,对于新生文艺样态而言,界限清晰是其得以明确立身之本的前提;对于传统文艺样态而言,包容多元风格和形式创新才能有所进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花式“入侵”电视综艺,电视真有“互联网化”威胁?

“网感”不可丢。

作者:水诺

2018年上半年《中国有嘻哈》《创造101》等新晋网综携手实力碾电视综艺。如今第三季度已然结束,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好声音2018》《幻乐之城》没能挽回电视综艺的颓势,强势回归的《奇葩说5》帮助网络平台牢牢抓住了观众视线。

近两年来为应对网络综艺的猛烈冲击,电视平台做出了包括推出了创新综艺题材、推出“慢综艺”、力邀巨星加盟等诸多努力。在视频APP大热的流行趋势下,综艺节目中也不乏试图利用直播、互动模式接轨网络以挽回民心者。

《声临其境》《奔跑吧2》《我想和你唱》等节目频频借助视频APP、微博、K歌APP等渠道向互联网抛出橄榄枝,有业内人士不免担心卫视综艺将会因此丧失自身阵地。电视综艺网络化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多屏融合时代,“直播”、“互动”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网台全面联动大幕开启,互联网花式“入侵”电视综艺

2018年6月,今日头条召开发布会,宣布与湖南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综艺、影视项目宣推、短视频联合出品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探索。发布会的主题“新娱时代”很好地概括了网台全面联动的全新形势。

坐拥火山小视频、抖音、西瓜视频等多个热门短视频平台的今日头条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行业巨头。此次战略合作关涉范围广泛,势必对卫视平台的宣发策略及内容生产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今日头条并不是进击传统平台的先驱,快手、新浪、优爱腾等互联网公司早已通过进驻外围、介入规则、成为模式、参与生产等多种形式花式侵入电视综艺。

第一,互联网品牌进驻外围,赞助综艺以提升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大量网络品牌借助大牌电视综艺怒刷存在感。《我是歌手4》决赛时映客直播联手芒果TV捐助百万助力公益;快手赞助浙江卫视王牌综艺《奔跑吧》以期扭转平台形象;阿里与北京卫视合作,《跨界歌王》播出时可通过“摇摇摇”进入淘宝押宝选手胜负抽取购物红包。

第二,网络平台介入规则设定,深度互动影响综艺情节进程。早在2016年,《奔跑吧兄弟4》就曾玩起了微博直播撕名牌。兄弟团成员们被节目组要求在微博上发自拍询问粉丝,“我该先撕谁?”让微博粉丝为自己选择对手。

第三,网生模式登陆卫视平台,网络基因孵化节目模式。音乐节目《我想和你唱》是此等网台联动模式的典型代表。湖南卫视把网络直播间平移到了录影棚,基于短视频平台形成的唱录模式得以保留。时势造英雄,在短视频愈加红火的今天,《我想和你唱3》的表现甚至优于前两季。而前些年央视推出的以幽默短视频为内容的《博乐先生微逗秀》却早就黯淡落幕。

第四,视频联手卫视平台,合力打造颇具“网感”的电视综艺。爱奇艺曾与浙江卫视联手打造《我去上学啦2》;互联网选秀节目大热的形势之下,东方卫视将携手腾讯视频重启《中国梦之声》这一王牌IP;优酷、天猫与浙江卫视联合推出的青春篮球竞技原创节目《这就是灌篮》已于8月25日开播。

反向输出观念成见颇深,三大警惕论调不足为惧

卫视综艺亲近互联网的姿态让人心生“电视综艺互联网化”警惕。互联网平台在卫视投放广告、卫视综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发的行为早已不足为奇,真正让人担忧的是网络平台和网络综艺在内容、风格和形式方面对电视综艺产生的巨大影响。

首先,电视平台运用网生内容是电视人警惕点之一。从网红登上卫视王牌综艺到网剧落户卫视平台再到网综IP孵化电视综艺,网络内容的每一次“反向输出”都会引起网台双方的密切关注。

事实上,所谓“反向输出”的说法本就充满成见,视频网站和短视频APP上又何尝不是到处充斥着电视综艺和电视剧的完整节目或大小片段?转型为网络综艺的电视综艺又岂在少数?有趣的是,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明星大侦探》转型为《我是大侦探》收视与口碑难达预期被视为是电视受众老化的结果,而《爸爸去哪儿》初到芒果TV时的出师不利,《十二道锋味》化身《锋味》后的点击惨淡却也让电视综艺背上了“缺乏网感、不得民心”之锅。

其次,电视平台学习网综风格是电视人的警惕点之二。《我想和你唱3》中有由李维嘉、沈梦辰、汪苏泷、杨迪、金志文、冉高鸣、刘羿等人组成的鉴客团成员负责插科打诨,充分营造了网综一般喧闹诙谐的节目氛围。

《这就是灌篮》延续了网络IP“这就是”热血、燃情、混搭风,强化了场景设置的炫酷感和震撼感。《中国梦之声·下一站传奇》尚未播出,但从节目宣传片风格和网传偶像派导师阵容不难看出该节目意在从小众切口入手,深耕圈层文化。

有网友调侃,《中国梦之声·下一站传奇》的风格定位彰显了“上星节目最后的倔强”。细分受众是网络平台的天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卫视平台一定没有制作小众综艺的能力。而况,所谓的“网感”不等于网综感,更多的是指互联网时代文艺内容的“轻快感”,并非网综专属。

再次,电视综艺利用网络互动是电视人的警惕点之三。《我想和你唱3》将素人歌迷请上电视舞台,是网台互动的最佳践行者。《我是大侦探》鼓励观众扫码参与节目,与明星嘉宾一起寻找关键人物K。《无限歌谣季》与酷狗音乐进行跨界联动,为原创音乐提供了双重展播平台。

网络互动对电视综艺带来的影响实在不应引起电视人的忧虑。这种形式早已有之,对电视综艺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够起到宣传作用还可以延展其原创内容的社会影响力。而况,网络互动的形式虽然撬动了电视综艺创新,却并未改变它有别于网综的基本调性。

网综与电视综艺各据一方,“直播”非诀窍内容是王道

无论是“网感”概念还是“电视综艺互联网化”之说,本质上是网台对立观的体现。事实上,目前而言,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固然存有交叠之处,但并无绝对挤压之说。

首先,电视综艺和网综内容有重合,立身之本却不同。虽然《快乐大本营》《奔跑吧》等卫视综艺偶有邀请“网红”,而《吐槽大会》《奇葩说》等节目也不乏电视明星、电视主持人的身影,但总的来说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得以立身的资源基础有着本质不同。

卫视平台仍占有传统意义上的“明星资源”,而网络综艺则占有“网红”资源。部分嘉宾和制作人只适合做电视,而另有一些素人和名人更适合网综。如何炅一般在台网双平台都能如鱼得水的人确实存在,终究只是少数。

其次,卫视与网站定位本不同,后者有“网感”前者更宽容。小众网红走红的背后,网综的垂直深耕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就“垂直深耕”而言,卫视平台自然不如网综,毕竟,前者的受众群体本就是大众化的而圈层化的。但热门电视综艺的大众影响力绝非网综能比。

综艺市场的份额有限,当网综倾向于以“奇、深、快”取胜时,相应地,电视综艺也就自动填空弥补上了“正,宽,慢”的综艺风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综艺只能夹缝求生。电视综艺种类繁多,较之网综有更高的宽容度,也有更为宽泛的资源布局空间。

再次,卫视与网站绝非两两对立,移动互联网值得警惕。电视平台视互联网为劲敌,却也该明确互联网生态下PC端内容与移动端内容也有不同。电视综艺对手并不只有视频网站和网络综艺,还有移动端口的视频APP和短视频内容。

短视频的流行真正加速了“娱乐至死”的步伐,轻快、幽默、短小的娱乐内容成为全龄受众的共同追求。不过,视频APP的生产能力有限,仍需要紧紧依靠电视平台和视频网站提供内容。无论任何时候、何种文艺样态,内容永远是王道,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占有内容资源,也便拥有了话语权。

反过来说,互联网技术对综艺节目的最大意义也不在于创新形式,而在于激活内容。手机直播固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是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盲目追求“直播”形式着实是一个误区,更为重要的是用录播形式保证节目质量或用“直播”形式催生互动型内容。

曾经,腾讯视频推出了号称是国内首档24小时直播真人秀的《我们15个》,节目噱头十足,开播之后却反响平平,最终草草收尾。明星直播脱口秀节目《小哥喂喂喂》、歌唱类直播互动节目《歌手直播间》等直播节目也都未能掀起多大浪花。

如今,《中国有嘻哈》《创造101》等热门网综仅在决赛时启用直播形式,但它们并未因此丧失与观众互动的机会,反而凭借超强互动性从一众网综中脱颖而出;《我想和你唱3》的成功源于巧妙地保留了“直播”内容却回避了“直播”形式。

“直播”不可刻意苛求,“互动”却也不可轻易放弃。至于“网感”,网络综艺不可丢,电视综艺未必不可取。毕竟,对于新生文艺样态而言,界限清晰是其得以明确立身之本的前提;对于传统文艺样态而言,包容多元风格和形式创新才能有所进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