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VC往事:节点到节点,百亿美元回报的循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VC往事:节点到节点,百亿美元回报的循环

信息互联网造就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而如果区块链真的能够成为将线下财产变挪到线上的价值流通工具,那显然撬动的已经不仅是互联网的存量市场,而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网络。

2012年,天生发迹线比较“靠后”的Brian Armstrong处于焦虑之中,他的新创业项目融资过程不太顺利,每次和投资人说起比特币,后者都以看传销分子的态度来对待这位连续创业者。就在1年之前,当Brain还在Airbnb做码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是在这家未来的超级独角兽公司做“休养生息”,在此之前,Brian一直在料理自己的创业项目UniversityTutor,一个专门连接学生和家教的平台,后者是Brian首次创业的“八年抗战”。

2011年,Brian从媒体报道中知道了比特币,并马上成为“币圈中人”。作为码农,他看到了比特币的价值,同时也意识到这个新兴事物依然是非常底层的技术,需要有更显性的应用层,来让这个诞生刚刚两年的新生事物被普罗大众所接受。Brian一开始的设想是做一个比特币钱包,对于比特币新手来说,要记住私人秘钥实在是太难了。没有多久,Brian就意识到,相比于存储,比特币玩家们更需要的是交换。就这样,Brian创办的Coinbase,将比特币交易作为公司产品的主要功能。

在当时,比特币只是小众极客圈子的游戏,Brian的每次融资会谈都变成了布道,而作为投资人的受众往往接受不了加密货币所代表的超前概念。当然,往往有投资人不走寻常路——IDG一早就打给Brian团队10万美元作为天使资金,并在其后持续跟投。目前,Coinbase已经是全球最知名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服务商,也是八家纽约金融服务部门颁发的比特币牌照的持有者之一,榜上有名的另外两家Circle和Ripple,背后同样有IDG资本的身影。

当区块链的Brian们喊出“价值互联网”Web 3.0的新口号时,IDG一定会因为这些创业者的激进姿态,而想起20年前国内那批同样激进的年轻人,以及他们和VC共同创造的“激荡二十年”。

乒乓球、电动理发器和卡带

据说熊晓鸽办公室里有个架子,上面挂着三样东西,理发的“推子”、乒乓球和磁带,三样东西改变了熊晓鸽的命运。

1977年,国家刚恢复高考,当时正在湘潭钢铁厂做电工的熊晓鸽每天找时间陪厂里书记打乒乓球,就在你一拍我一拍的“乒乓外交”中,熊晓鸽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第二年,熊晓鸽就成了湖南大学第一届外语系的学生。

在岳麓山下找当时还很少见的外国人练了几年的英语口语,又在机械工业部研究生院当了几年英语教师后,熊晓鸽再次发挥学霸本色,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采编英语硕士。“采编”二字,也奠定了熊晓鸽之后的职业梦想——记者。即便之后成了投资大佬,曾经在新华社实习过的熊晓鸽也不止一次表示,“记者才是自己的梦想”,而录音专用的卡带,则是记者的武器。

熊晓鸽的“记者梦”在硅谷实现了,当时正在波士顿留学的他在卡纳斯出版社的《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做记者,专门报道硅谷的创业公司,也正是在这时熊晓鸽了解了创投VC这个行业,但并没意识到未来自己将投身其中,并收获巨大名望。

1991年,在申请回内地做中文刊物失败后,熊晓鸽找到了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在深谈三个小时后,前者加入了后者的公司,成为IDG集团的一员。两人的交情始于三年前的一次活动,时任中信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荣毅仁到访美参加活动,会上麦戈文想要找荣交谈,居中担任翻译的正是熊晓鸽,后者也给麦戈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年后熊晓鸽找到麦戈文时,后者毫不犹豫的将其纳入麾下。

带着对改革开放中国的共同信心,熊晓鸽在1991年回国,本来打算将IDG集团的媒体出版生意在中国做大的他发现,在这片酝酿即将迸发高速发展的土地上,投资才是真正的大买卖。

要想富先修路

1995年,中关村南大街竖起了一块广告牌,上书“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现在看起来都有些行为艺术的广告牌,在当时还是十分震撼的,因为根本没人知道信息高速路是什么,知道是什么的,后来都创立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

同样在1995年,人口不足600万的海南岛,房价被超过一万家地产公司在几年内炒到近万元,对比下,直到1998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也都在5000元以下。海南房产泡沫崩盘,直到现在还能让某些地产大佬回想起来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不是中关村街头的广告,以IDG为代表的首批进入内地淘金的外资投资公司,可能大半会在当时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上载个跟头。刚刚从政府主导时期中脱离出的首批投资公司,在投不投房地产上是进行过“天人交战”的。没去房地产捞热钱的,在几年之后赶上了国内首波互联网创业浪潮,投资人和创业者互相成就了对方。

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同一年,刚从华中科技大毕业的张小龙,看了一眼被分配到的国营电信公司的建筑后扭身就走,去研发自己的Foxmail去了。

在当时,“海归”还是令人羡慕的称谓,从国外留学而归的创始人如李彦宏、张朝阳拿钱都比较轻松,而接地气的本地创业团队路走的稍显心酸,例如马化腾和马云。如果不是曾李青通过刘晓松,北上找到IDG,估计现在数千亿市值的企鹅帝国可能要改姓。熊晓鸽后来总是感叹当年看错阿里巴巴,没能集齐“BAT”。有好事者总结,IDG当年高校精英云集,高材惜高材,碰上马云这样本地师范大学毕业的,看不上眼还是比较正常的。

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国内先知先觉的创始人们都已经拿到了数量不等的融资,业务也都有了初步的发展。“撒胡椒面儿”一样在中关村扫楼的的IDG,也凭借“广结良缘”的技巧为日后自己的VC神话奠定基础。

隔代成功学

在知乎上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美国无法出现微信”,更确切的说,是美国为什么无法出现打通了移动支付的全能版本的微信。一个令大部分人信服的原因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的信用卡刷卡消费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对用移动支付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和“微软为什么在移动时代掉队了”或者“英特尔为什么输给了高通”是一样的——在上一个时代发展的过于成熟,往往容易错过下一个时代。

在国内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以先发优势投资了携程、搜狐、腾讯、网易等先行者的IDG,在PC时代开启了躺着赚钱模式。正如高通凭借移动设备的爆发逆袭英特尔,成为新时代的处理器大厂,IDG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耽误”了团队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经纬为代表的投资后起之秀,在移动互联网上压下重注,也带来了更好回报。

正如迷失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微软,开始砸重金杀入混合现实、云计算和量子计算等下一代技术和平台,当区块链刚刚兴起后,IDG在20年前下注互联网的嗅觉又恢复了。在大部分投资人尚且不知区块链是什么时,IDG已经接连投资了Coinbase、Ripple、Circle、imToken等创业公司,掌握了区块链最火热同时也是用户最多的平台——交易所和钱包。

不论是网易邮箱、腾讯OICQ还是新浪和搜狐的门户网站模式,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往往是那些在互联网大路上建起沟通数字比特之流的节点,很容易获得成功。在区块链时代,IDG同样选择了最吸引用户的交易所和钱包,不过这次不同的是,用户通过这些节点传播的不仅是信息,还有真正的价值。换句话是,人们现在不仅知道电脑前面的你是不是条狗,还能知道你是否付了钱。

信息互联网造就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而如果区块链真的能够成为将线下财产变挪到线上的价值流通工具,那显然撬动的已经不仅是互联网的存量市场,而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网络。IDG和熊晓鸽,一定有那么一瞬间,找到了20年前一般的悸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VC往事:节点到节点,百亿美元回报的循环

信息互联网造就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而如果区块链真的能够成为将线下财产变挪到线上的价值流通工具,那显然撬动的已经不仅是互联网的存量市场,而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网络。

2012年,天生发迹线比较“靠后”的Brian Armstrong处于焦虑之中,他的新创业项目融资过程不太顺利,每次和投资人说起比特币,后者都以看传销分子的态度来对待这位连续创业者。就在1年之前,当Brain还在Airbnb做码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是在这家未来的超级独角兽公司做“休养生息”,在此之前,Brian一直在料理自己的创业项目UniversityTutor,一个专门连接学生和家教的平台,后者是Brian首次创业的“八年抗战”。

2011年,Brian从媒体报道中知道了比特币,并马上成为“币圈中人”。作为码农,他看到了比特币的价值,同时也意识到这个新兴事物依然是非常底层的技术,需要有更显性的应用层,来让这个诞生刚刚两年的新生事物被普罗大众所接受。Brian一开始的设想是做一个比特币钱包,对于比特币新手来说,要记住私人秘钥实在是太难了。没有多久,Brian就意识到,相比于存储,比特币玩家们更需要的是交换。就这样,Brian创办的Coinbase,将比特币交易作为公司产品的主要功能。

在当时,比特币只是小众极客圈子的游戏,Brian的每次融资会谈都变成了布道,而作为投资人的受众往往接受不了加密货币所代表的超前概念。当然,往往有投资人不走寻常路——IDG一早就打给Brian团队10万美元作为天使资金,并在其后持续跟投。目前,Coinbase已经是全球最知名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服务商,也是八家纽约金融服务部门颁发的比特币牌照的持有者之一,榜上有名的另外两家Circle和Ripple,背后同样有IDG资本的身影。

当区块链的Brian们喊出“价值互联网”Web 3.0的新口号时,IDG一定会因为这些创业者的激进姿态,而想起20年前国内那批同样激进的年轻人,以及他们和VC共同创造的“激荡二十年”。

乒乓球、电动理发器和卡带

据说熊晓鸽办公室里有个架子,上面挂着三样东西,理发的“推子”、乒乓球和磁带,三样东西改变了熊晓鸽的命运。

1977年,国家刚恢复高考,当时正在湘潭钢铁厂做电工的熊晓鸽每天找时间陪厂里书记打乒乓球,就在你一拍我一拍的“乒乓外交”中,熊晓鸽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第二年,熊晓鸽就成了湖南大学第一届外语系的学生。

在岳麓山下找当时还很少见的外国人练了几年的英语口语,又在机械工业部研究生院当了几年英语教师后,熊晓鸽再次发挥学霸本色,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采编英语硕士。“采编”二字,也奠定了熊晓鸽之后的职业梦想——记者。即便之后成了投资大佬,曾经在新华社实习过的熊晓鸽也不止一次表示,“记者才是自己的梦想”,而录音专用的卡带,则是记者的武器。

熊晓鸽的“记者梦”在硅谷实现了,当时正在波士顿留学的他在卡纳斯出版社的《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做记者,专门报道硅谷的创业公司,也正是在这时熊晓鸽了解了创投VC这个行业,但并没意识到未来自己将投身其中,并收获巨大名望。

1991年,在申请回内地做中文刊物失败后,熊晓鸽找到了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在深谈三个小时后,前者加入了后者的公司,成为IDG集团的一员。两人的交情始于三年前的一次活动,时任中信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荣毅仁到访美参加活动,会上麦戈文想要找荣交谈,居中担任翻译的正是熊晓鸽,后者也给麦戈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年后熊晓鸽找到麦戈文时,后者毫不犹豫的将其纳入麾下。

带着对改革开放中国的共同信心,熊晓鸽在1991年回国,本来打算将IDG集团的媒体出版生意在中国做大的他发现,在这片酝酿即将迸发高速发展的土地上,投资才是真正的大买卖。

要想富先修路

1995年,中关村南大街竖起了一块广告牌,上书“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现在看起来都有些行为艺术的广告牌,在当时还是十分震撼的,因为根本没人知道信息高速路是什么,知道是什么的,后来都创立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

同样在1995年,人口不足600万的海南岛,房价被超过一万家地产公司在几年内炒到近万元,对比下,直到1998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也都在5000元以下。海南房产泡沫崩盘,直到现在还能让某些地产大佬回想起来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不是中关村街头的广告,以IDG为代表的首批进入内地淘金的外资投资公司,可能大半会在当时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上载个跟头。刚刚从政府主导时期中脱离出的首批投资公司,在投不投房地产上是进行过“天人交战”的。没去房地产捞热钱的,在几年之后赶上了国内首波互联网创业浪潮,投资人和创业者互相成就了对方。

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同一年,刚从华中科技大毕业的张小龙,看了一眼被分配到的国营电信公司的建筑后扭身就走,去研发自己的Foxmail去了。

在当时,“海归”还是令人羡慕的称谓,从国外留学而归的创始人如李彦宏、张朝阳拿钱都比较轻松,而接地气的本地创业团队路走的稍显心酸,例如马化腾和马云。如果不是曾李青通过刘晓松,北上找到IDG,估计现在数千亿市值的企鹅帝国可能要改姓。熊晓鸽后来总是感叹当年看错阿里巴巴,没能集齐“BAT”。有好事者总结,IDG当年高校精英云集,高材惜高材,碰上马云这样本地师范大学毕业的,看不上眼还是比较正常的。

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国内先知先觉的创始人们都已经拿到了数量不等的融资,业务也都有了初步的发展。“撒胡椒面儿”一样在中关村扫楼的的IDG,也凭借“广结良缘”的技巧为日后自己的VC神话奠定基础。

隔代成功学

在知乎上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美国无法出现微信”,更确切的说,是美国为什么无法出现打通了移动支付的全能版本的微信。一个令大部分人信服的原因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的信用卡刷卡消费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对用移动支付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和“微软为什么在移动时代掉队了”或者“英特尔为什么输给了高通”是一样的——在上一个时代发展的过于成熟,往往容易错过下一个时代。

在国内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以先发优势投资了携程、搜狐、腾讯、网易等先行者的IDG,在PC时代开启了躺着赚钱模式。正如高通凭借移动设备的爆发逆袭英特尔,成为新时代的处理器大厂,IDG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耽误”了团队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经纬为代表的投资后起之秀,在移动互联网上压下重注,也带来了更好回报。

正如迷失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的微软,开始砸重金杀入混合现实、云计算和量子计算等下一代技术和平台,当区块链刚刚兴起后,IDG在20年前下注互联网的嗅觉又恢复了。在大部分投资人尚且不知区块链是什么时,IDG已经接连投资了Coinbase、Ripple、Circle、imToken等创业公司,掌握了区块链最火热同时也是用户最多的平台——交易所和钱包。

不论是网易邮箱、腾讯OICQ还是新浪和搜狐的门户网站模式,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往往是那些在互联网大路上建起沟通数字比特之流的节点,很容易获得成功。在区块链时代,IDG同样选择了最吸引用户的交易所和钱包,不过这次不同的是,用户通过这些节点传播的不仅是信息,还有真正的价值。换句话是,人们现在不仅知道电脑前面的你是不是条狗,还能知道你是否付了钱。

信息互联网造就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而如果区块链真的能够成为将线下财产变挪到线上的价值流通工具,那显然撬动的已经不仅是互联网的存量市场,而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网络。IDG和熊晓鸽,一定有那么一瞬间,找到了20年前一般的悸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