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夜行》——黑夜里的伦敦研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夜行》——黑夜里的伦敦研究

从丹尼尔·笛福到查尔斯·狄更斯,伦敦的夜晚总是交织着文学和犯罪。

图片来源:网络

马修·博蒙特的《夜行》(Nightwalking)对城市生活和创意进行了有趣的研究,作者的发现也让人深思:曾经有一千年,夜间在伦敦街道上游荡属于犯罪。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伦敦的夜晚历史”。书中,作者介绍了他在夜间漫步的街道,但其中更迷人的是他探寻的那些阴暗、曲折的后街小巷。在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作者不仅关注那些趁着夜色在伦敦街上“游荡”的诗人,他还将凝视的目光探向了夜里更加活跃的“伦敦游魂”——生活在最底层的流氓、妓女和混混。

相比“夜行”与犯罪之间的法律意义,博蒙特更关心夜晚的“文学意义”。他沉迷于“伦敦夜晚永不休止的躁动”,用几乎已被人遗忘的随笔和打油诗描绘出了一幅夜晚都市生活的画面。而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精神也几乎贯穿了整本《夜行》。

他关注那些最容易被定罪的群体,即没有房产的人。有责任心的市民拥有自己的房子,天黑之后会待在家里。而流氓、混混、妓女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却只能在街上游荡。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往往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受害者。公共用地的废除,使他们告别了“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生活。

博蒙特对伦敦贫民窟的描写尤其能让人产生共鸣,比如白衣修士区(Whitefriars),也被称作“阿尔塞西区”(Alsatia)。这片坐落在佛里特街(Fleet Street )和泰晤士河之间的地区,当时逐渐变成了一个禁区,同时也是躲避法律惩罚时最受欢迎的避难所。当丹尼尔·笛福被指控“扰乱社会”时,正是这个发臭、破旧、蜂窝般的地方给了他躲避之处。

博蒙特还通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描述了夜晚与文学之间的绝妙互动。毫无疑问,像莎士比亚这样敏锐的观察者肯定不会忽视这些夜猫子,从法尔斯塔夫到哈姆雷特,从小精灵迫克到麦克白夫人——她的丈夫麦克白曾经紧张兮兮地问了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夜是什么?”

到乔治王时代,夜行的放纵演变成了格拉布街 (Grub Street,伦敦的一条旧街,过去为穷苦文人的聚居地,译者注) 喧嚣又具创意的潦倒生活。对塞缪尔·约翰逊及其同时代的人而言,只有在夜晚,个人和社会才能真正脱下白日的虚饰,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个性。这当然也催生了浪漫喜剧的发展。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经典喜剧《屈身求爱》(She Stoops to Conquer)也脱胎于一个夜幕下美丽的错误。

约翰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午夜漫步者。他和他的学生理查德·萨维奇养成了夜行谈话的习惯。他们把夜行视作自己当时状态的象征——“没钱但不乏优点的男人”。当时,距离华兹华斯和济慈的时代,距离给“徒步旅行”赋予道德和政治意义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博蒙特将浪漫主义时期的夜游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的“文字反叛”,以及社会关系的解放。这个时候,城市和个人心灵对“黑暗空间”的需要被看做是对“启蒙运动刺眼光芒”的逃离。

法国大革命后,柯勒律治( Coleridge)和德·昆西(De Quincey )之类的浪漫派诗人,不但开始迈开双足拥抱自然,而且更多地尝试与普通人接触,并谴责贵族的奢侈和资产阶级的“体面”。行路的孤独给这些有创意的灵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将独自行走……在这狂风暴雨之中”,华兹华斯在《序曲》(The Prelude)中这样写道:“我爱公路。”这一刻,诗人和流浪者融为了一体。在喧闹的伦敦,威廉·布莱克描绘了一幅“反乌托邦”的画面:穷人被腐败阶层欺压,背上“可能犯罪”的嫌疑。布莱克将其称作“伦敦的黑暗”,愚昧无知的体现,而非美好的“耶路撒冷”(威廉曾有一幅作品《耶路撒冷》)。

随后,煤气灯出现了。这座城市的秘密生活,成了欲罢不能的夜行者的请帖。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点燃了人们对夜晚活动的痴迷。夜行被视为激发创意灵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达到了它的顶峰。

博蒙特尤其善于夜行,在夜的黑色里,这个“独一无二的人”会忘掉自己,探索新的世界,寻找新的角色,与沉睡者和逝者这些无法言语的生命交流。

在最后一章,博蒙特的故事变成了对想象力源泉的赞美,思想在夜间翩翩起舞。除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创意写作手册,《夜行》或许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昼夜交替之间,文明即将被发现。

译者:赵煦

来源:卫报

原标题:Nightwalking review – an enthralling study of London after dar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夜行》——黑夜里的伦敦研究

从丹尼尔·笛福到查尔斯·狄更斯,伦敦的夜晚总是交织着文学和犯罪。

图片来源:网络

马修·博蒙特的《夜行》(Nightwalking)对城市生活和创意进行了有趣的研究,作者的发现也让人深思:曾经有一千年,夜间在伦敦街道上游荡属于犯罪。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伦敦的夜晚历史”。书中,作者介绍了他在夜间漫步的街道,但其中更迷人的是他探寻的那些阴暗、曲折的后街小巷。在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作者不仅关注那些趁着夜色在伦敦街上“游荡”的诗人,他还将凝视的目光探向了夜里更加活跃的“伦敦游魂”——生活在最底层的流氓、妓女和混混。

相比“夜行”与犯罪之间的法律意义,博蒙特更关心夜晚的“文学意义”。他沉迷于“伦敦夜晚永不休止的躁动”,用几乎已被人遗忘的随笔和打油诗描绘出了一幅夜晚都市生活的画面。而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精神也几乎贯穿了整本《夜行》。

他关注那些最容易被定罪的群体,即没有房产的人。有责任心的市民拥有自己的房子,天黑之后会待在家里。而流氓、混混、妓女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却只能在街上游荡。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往往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受害者。公共用地的废除,使他们告别了“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生活。

博蒙特对伦敦贫民窟的描写尤其能让人产生共鸣,比如白衣修士区(Whitefriars),也被称作“阿尔塞西区”(Alsatia)。这片坐落在佛里特街(Fleet Street )和泰晤士河之间的地区,当时逐渐变成了一个禁区,同时也是躲避法律惩罚时最受欢迎的避难所。当丹尼尔·笛福被指控“扰乱社会”时,正是这个发臭、破旧、蜂窝般的地方给了他躲避之处。

博蒙特还通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描述了夜晚与文学之间的绝妙互动。毫无疑问,像莎士比亚这样敏锐的观察者肯定不会忽视这些夜猫子,从法尔斯塔夫到哈姆雷特,从小精灵迫克到麦克白夫人——她的丈夫麦克白曾经紧张兮兮地问了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夜是什么?”

到乔治王时代,夜行的放纵演变成了格拉布街 (Grub Street,伦敦的一条旧街,过去为穷苦文人的聚居地,译者注) 喧嚣又具创意的潦倒生活。对塞缪尔·约翰逊及其同时代的人而言,只有在夜晚,个人和社会才能真正脱下白日的虚饰,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个性。这当然也催生了浪漫喜剧的发展。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经典喜剧《屈身求爱》(She Stoops to Conquer)也脱胎于一个夜幕下美丽的错误。

约翰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午夜漫步者。他和他的学生理查德·萨维奇养成了夜行谈话的习惯。他们把夜行视作自己当时状态的象征——“没钱但不乏优点的男人”。当时,距离华兹华斯和济慈的时代,距离给“徒步旅行”赋予道德和政治意义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博蒙特将浪漫主义时期的夜游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的“文字反叛”,以及社会关系的解放。这个时候,城市和个人心灵对“黑暗空间”的需要被看做是对“启蒙运动刺眼光芒”的逃离。

法国大革命后,柯勒律治( Coleridge)和德·昆西(De Quincey )之类的浪漫派诗人,不但开始迈开双足拥抱自然,而且更多地尝试与普通人接触,并谴责贵族的奢侈和资产阶级的“体面”。行路的孤独给这些有创意的灵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将独自行走……在这狂风暴雨之中”,华兹华斯在《序曲》(The Prelude)中这样写道:“我爱公路。”这一刻,诗人和流浪者融为了一体。在喧闹的伦敦,威廉·布莱克描绘了一幅“反乌托邦”的画面:穷人被腐败阶层欺压,背上“可能犯罪”的嫌疑。布莱克将其称作“伦敦的黑暗”,愚昧无知的体现,而非美好的“耶路撒冷”(威廉曾有一幅作品《耶路撒冷》)。

随后,煤气灯出现了。这座城市的秘密生活,成了欲罢不能的夜行者的请帖。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点燃了人们对夜晚活动的痴迷。夜行被视为激发创意灵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达到了它的顶峰。

博蒙特尤其善于夜行,在夜的黑色里,这个“独一无二的人”会忘掉自己,探索新的世界,寻找新的角色,与沉睡者和逝者这些无法言语的生命交流。

在最后一章,博蒙特的故事变成了对想象力源泉的赞美,思想在夜间翩翩起舞。除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创意写作手册,《夜行》或许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昼夜交替之间,文明即将被发现。

译者:赵煦

来源:卫报

原标题:Nightwalking review – an enthralling study of London after dar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