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黑暗:为何越是崇高的地方,越会滋生罪恶? | 说书

在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颁布之际,我们重新回顾2018年诺奖性侵丑闻,并提醒我们自己:有时,反而是令人感到崇高、似乎毫无问题的地方,更加容易成为滋生罪恶的温床。

新鲜事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却无法成为内在的生命经验

刷更多的短视频,不断地追求新信息、新鲜事,真的能够令我们感到幸福吗?

“在集体想象的疆域,聋人是被遗忘的”|国际聋人日

露易丝的故事,是一个面临失聪的年轻女孩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奇特关系的故事。在法国作家阿黛勒· 罗森菲尔德笔下,露易丝找工作、在水族馆散步,爱,她掉进词语的深渊,又在奇思妙想里飞升直上。

2024布克奖短名单出炉,女性入围者为史上最多

在6位入围者,有5位女性。且今年短名单上的许多作品与往年相比都更加短小,其中有4部作品都少于300页,最短的1部仅有136页。

为什么选择鹤岗,为什么非要买房? | 编辑部聊天室

鹤岗反而是一个让居住成为居住的地方?我住在这个房子里不是为了更好地去打工,我就是为了更好地住着。

不是底层,就没有权利书写底层吗?|编辑部聊天室

“作家书写底层就是在剥削底层”这个说法的潜台词,好像是“只有由底层书写自己才具有道德合法性”。真的是这样吗?

当世界青年面临精神搁浅 | 专访

 “我与世界的联系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而这个世界早已变得昏暗无常。”

读者越来越不相信虚构,而希望被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说服 | 专访

癫狂只是这种行为的一个外在状态。俄罗斯的一首教堂圣歌中提到:圣愚以佯狂揭示了世界本身的疯狂。

日本作家辻村深月:年轻作家的一大特点是“难读”

辻村深月认为,日本年轻的小说家对文学有着强烈的热情,相较于自己基本定型的写作风格,年轻作家的作品一大特点是“难读”。

魏思孝:我把握不好体面光鲜的人,更想写被生活压榨得没什么办法的人 | 专访

在长篇小说《土广寸木》中,魏思孝拆解着“村庄”二字,以不断变幻的地点和意象,俯瞰或聚焦于当代农村众生相,由此折射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