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晶:为了让人又哭又笑,用尽所有花哨技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晶:为了让人又哭又笑,用尽所有花哨技巧

香港导演王晶的《澳门风云2》是华语娱乐片的极致,“赌片+007打斗场面+喜闻乐见的明星阵容”的结合,带来了电影在内地票房的大卖。

图片来源:CFP

“以前,香港、台湾的大戏院会设两层,总共有1300个座位。当时电影流行午夜场,质量不好的话,会有观众在戏院大叫:什么导演那么烂;反之,高兴起来就踢椅子、鼓掌、笑到前俯后仰,跟旁边不认识的人抱在一起。你可以想象那种反应,有如山呼海啸。”

说这番话的人是香港导演王晶,观众的积极反应是他身为导演的骄傲。1993年他达到了事业巅峰,当年他执导了至少7部电影,出品的影片占去港片年度票房总收入的15%。不过时代已经过去,那一年他决定北上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如今,与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的是电影《澳门风云2》。这部电影在今年春节档上映,最初7天在成绩上略逊于同日上映的《天将雄师》。不过凭借后劲,影片在内地狂揽近10亿元,相关数字已排进陆港合拍片票房前三。

有了此等佳绩,出品方博纳影业立刻宣布第三部的计划。然而,王晶并没有立即上手,而是南下回到香港。在上周的国际电影节上,他决定与爱奇艺影业共同拍摄互联网电影:“我希望有一个空间,能让我和我的团队或者是很多新锐有志向的导演,能够尝试一些比较独特的题材,互联网的接受度更深更宽。”视频网站正在内地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这是香港人的开放,更快地适应舶来文化。

不过,在与导演王晶交流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谨慎克制,不像在公开场合那样侃侃而谈。与爱奇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题材选择上,《淘得有情人》的片名寓意了仍是一部港式喜剧。王晶有着一名电影工作者的商业考量:在《澳门风云》系列取得成功前,他的《大上海》刚遭遇过滑铁卢。

一、《大上海》的得与失

王晶在北京的家中(图片来源:网络)

“我真正进入内地,是在2003年,”导演王晶坐在位于朝阳公园附近的高级公寓里接受采访:“我努力了十几年,看着内地市场的成长,我也慢慢跟着市场成熟,走了十年,以为了解了。”

结果是当头一棒,集齐周润发、黄晓明、洪金宝和吴镇宇等大卡司的电影《大上海》在2012年底上映后,市场反响不佳,内地票房加上海外市场超过1.6亿元,同期上映的《泰囧》、《十二生肖》则分别创下当时非进口片的纪录:12.7亿元、8.8亿元。根据新浪娱乐收集的2012年十大华语电影亏损排行榜,《大上海》至少亏损2000多万元。用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的话说,“‘抗战’背景在商业类型上不足为前提”,而“剧作是根本问题,这个也带错一系列的视听层面的芜杂和混乱。”

《大上海》在商业定位上出现了问题。那次教训让王晶明白民国戏在内地不流行,“今天观众还在电视上看抗日剧,还会去(影院)看年代戏吗?当然主要是档期(问题)。”王晶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懂得怎样“随波逐流”。2013年初,王晶和博纳影业掌门人于冬提议拍摄新版“赌神”,还是起用周润发。他向于冬保证,要相信他对喜剧片的眼光。

当时,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大上海》的出品方博纳影业,没达到票房预期直接导致了2012年公司四季度净亏损540万美元,股价跌至历史最低:3.8美元。不过,于冬独自把责任揽了下来,在2012年跨年夜时,他通过博纳官方微博致歉:“最佳拍档!制作精良赢尽口碑!票房不达预期是我排档失误!不要难过,明年再战!”

博纳影业一直有着制作和发行合拍片的传统:从2006年起,博纳先后参与投拍《伤城》、《投名状》、《赤壁》、《十月围城》和《窃听风云》系列等陆港合拍片。在签下导演徐克后,又接连诞生了两部高票房电影:5.7亿元的《龙门飞甲》和8.8亿元的《智取威虎山》。而王晶则已经与博纳共同制作了5部电影,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澳门风云》系列。

这次王晶没有看错,他把《澳门风云》看作是自己“最成功的投资品”。这也是他北上之后缔造的票房佳绩,而这么多年以来的经历都被他写进了《江湖王晶》专栏文章中。

二、20年的北上之路

1993年夏,王晶第一次来到北京筹拍电影《倚天屠龙记》,“我记得我对北京一无所知,六七月天还怕晚上冷”;春天,“沙尘暴一来,整个天变成深黄色,像特技片中的妖气冲天。”写这篇专栏时,是2010年。他正坐在北京的家中,看着窗外的央视大楼和另一侧朝阳公园的美丽小湖,这个既现代、又闲适的北京,是他在十七年前绝对想像不到的。

在内地待了十多年的王晶,普通话仍不够流利,聊到激动时会夹杂几句英语,而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说:跟导演对话时尽量把语速放慢。而且他的工作室在香港,需要京港两地奔波。在北京,王晶的工作很单一,写剧本、谈事、开会,这些琐碎的事几乎占据了他每天的日程。

在北京家中写完的《江湖王晶》最终出版成专栏集上市,那段北京往事接着写到:“九五、九六年开始,香港电视工作人员已大批大批地北上拍剧,无论台前幕后。后来,广电(总)局限制港台演员及幕后拍黄金时段剧集,一剧限不超五人,但幕后导演仍隐名参与。”

对于一直地处低纬度亚热带的香港人来说,北京的冬天很冷,王晶感慨:“我由酷热的八月拍到极冷的十二月”,关于冷感他还在不同文章中反复提及。然而这不能阻挡香港导演集体北上,1993年王晶咬着牙导演了7部大片,监制了3部,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市场很旺,却依然疯狂。

“哪里市场大,就去哪里。”王晶的话言简意赅。商人王晶瞅准了进入内地的机会:1993年港片产量达到了234部的巅峰,而内地电影正因为广电部(现“广电总局”)的“3号文件”(《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量下跌至100部以下。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后,意味着港片破除了进口片的身份,不再限制引进数量。更多的导演决定在北京安营扎寨。

同样是2003年,《无间道》在香港金像奖上独获7项大奖,成就了港产片最后的辉煌。“以前香港电影市场全靠台湾的保护主义,才畸形发展成那样。”王晶在对话中表示:“当时台湾有1700万人口,加上香港,2000多万人口都很爱看电影。台湾的保护主义,一部好莱坞片就进8个拷贝,日本片不能来,韩国片少量,只有香港片和台湾片。当然,香港片比台湾片要好看很多了,所以港片才能有那么大产量,两三千万就可以拍一部戏。”

紧接而来,台湾在1987年解除外片配额,随后在1989年戏院工会的要求下废除外片进口限制,好莱坞电影开始以强势产品和行销垄断了本土市场。最致命的是,“1993年刮起的”侏罗纪旋风”把港片也吹倒了。”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写道(《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当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了6000万港币的票房纪录,之后的一年,台湾“片商公会联谊小组”又对港片采购进行了限制,自此港片在台湾原有的市场优势逐步断送。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人才流失此起彼伏。包括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黄志强等导演奔赴好莱坞拍摄大片,加上中间出现盗版盛行,港片无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相反,内地的电影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次仅7000多万,当年票房总收入为20多亿元;而到了十年后的2014年,观众人次达到8.3亿,整整涨了十倍有余,而去年票房已接近300亿元。

萎缩的香港电影市场深深刺激了本地导演,随之而来的是大举北上,60年代生人陈可辛和70年代生人彭浩翔就是其中之一。前者把整个工作室都搬去了北京,后者则是在2010年后才决定举家搬离香港北上。

三、“通俗之王”的成功路径

发达的香港电影新风吹来伊始,立即给内地影人带来一大冲击:香港导演的拍片效率尤其高,由于影片投资有限,拖一天都意味更多的支出,导演必须赶在拍摄期内完成。在不注重艺术性的前提下,王晶在1991-1994年间保持着每年5部以上的影片执导,他的代表作《赌神》拍摄过程只花了1个半月。当时的香港电影速度比比皆是。直到《澳门风云2》时,王晶仍旧只花了10个月在新片的筹拍和后期制作上。“快不快看你的能力,现在拍大成本的戏,十个月已经算很短的了。”

比职业素养上更具杀伤力的,是香港导演的票房号召力。2010年,在内地华语片票房前10名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

王晶则是这群香港导演中的不倒翁。2009年执导的喜剧《大内密探灵灵狗》模仿了周星驰经典之作的笑点,在当年收获过亿的票房,意味着王晶也成为“亿元俱乐部”的一员。有如他在1996年有份参与的15部影片,占据了香港全年的三成票房。

王晶的电影像是快速消费品,常常在经典桥段上制造出错位式的笑点,博得观众一笑。王晶很不满意内地有人把它归为“老梗”的说法。“这叫Parody(戏仿),在美国是常用的戏剧技巧。Parody是一种戏谑,16世纪欧洲的舞台上经常使用的戏剧形式。”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曾经做出过评价:“王晶的喜剧不过是把由来已久的片段式结构发挥到喧嚣的极致,他的抄袭,谐仿与修改,一如鲍勃·霍普与宾·克罗斯比的‘公路’电影。”

王晶的电影搭档兼好友文隽给过他一个封号“通俗之王”。不过,与其说是“通俗之王”,不如出产过大量劣质的影片。在所有执导的电影中,豆瓣评分不足7分的超过八成,其中今年上映的《澳门风云2》以6.0分勉强及格。而曾担任2013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评审、电子杂志《虹膜》主编骆晋则评价说:“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都是烂片,不过他是聪明的’烂片王’,他很少赔钱。”

在《大上海》失利后,王晶逆势制作了一部中小成本的港式喜剧《笑功震武林》,7000万的成绩可谓同等规模的影片中翘楚,成功补回了一定的损失。王晶是个精打细算的商人,大片亏损通过成本低、制作速度快的小片来弥补。

对此,王晶毫不避讳成功与口碑之间的关系:“电影是商业行为,就像报表上只有盈利和亏损,我在乎的只有票房带来的口碑。”比起一位电影大师,王晶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别把我当成一个经典的创造者,也不需要以张大千、徐悲鸿的标准来看我的电影。我的电影就是图一乐。”

王晶的“老板”于冬也有类似看法,他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什么叫烂片,赚钱的永远是好电影,只能说艺术成就不高。”骆晋还在知乎上比较了王晶与内地导演姜文的成功:“王晶拍过好电影,但比起烂片来说,确实太少。他也扶持其他新导演,投资许鞍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王晶是中流砥柱,他养活的人简直不计其数。”

四、“想不到《天水围》是与我相关拿奖最多的一部电影”

在王晶的电影王国中,他的投资人身份常常被公众忽略。尽管在外人眼中,王晶是一名导演、编剧、监制和演员。据他本人回忆,在内地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在2006年求助同是演员的陈百祥,在朋友的帮助下,王晶决定和香港娱乐公司汉传媒合资成立电影发行公司影王朝。交易完成后,影王朝成了王晶商业运作的代名词。如今合作方汉传媒也时常见报,多亏艺人谢霆锋入股该公司跃升第一大股东的新闻。

王晶与许鞍华(图片来源:CFP)

在接手影王朝的工作后,王晶说:“其中一个我极想合作的导演,就是许鞍华。”不过,王晶和许鞍华两人有过一段时间冰河期。2008年许鞍华完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拍摄,原本计划是拍七部女性的电视和电影,一共投资800万港币。而在第一部戏仅花费120万港币后,许鞍华提出改变合作方式,希望把剩下六部浓缩作一部《天水围的夜与雾》。在专栏集中,王晶提到“为了建立影王朝的健康形象”,他二话没说同意了,许鞍华很感激他,到了2012年电影《桃姐》举办首映礼力邀王晶出席,两人算是冰释前嫌。

不过,这看似并不符合王晶一贯的投资逻辑:“我要的是盈利,或不亏、相应地能去捧新人、炒话题。”投资人王晶身上有着矛盾的一面,“我们这么多年的电影人,我也是制片人,会考虑建立一个片库。片库不能走一个类型的影片,那样是不值钱的。”其间,他引用了他的投资原则:“等于一个基金,不能只投资一个行业,因为是有风险的。建立片库也一样,要有一定比例的文艺片、娱乐片、武侠片、喜剧。”因此,王晶倾向于投资一些成本不高、有素质的文艺片。

好在电影给王晶和许鞍华组合赢得了广泛赞誉: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天水围的日与夜》先后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此外,该片也在其他华语电影颁奖礼上有所收获。连王晶本人都不得不感慨:“想不到《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与我有关电影当中,拿奖最多的一部。”

即便这样,一旦违反他的投资原则,王晶会选择断然拒绝。他评价作家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一部高成本的“像主旋律电影”,采用的是“老派的拍法,又不肯走娱乐路线,肯定就会吃亏。”不过,在他内心仍有文艺片情结,除了两部《天水围》电影外,他还投资过许鞍华描述女同性恋的小众题材片《得闲炒饭》,或许一切都是源自他父亲、著名导演王天林的从影经历。王晶已经年届花甲、外形上、尤其是肚子简直与父亲王天林一模一样。

1960年的《野玫瑰之恋》是王天林的代表之作,故事改编自歌剧《卡门》,以歌舞片形式讲述放荡歌女的情爱悲剧,然而正因情节类似《卡门》令王天林与得奖失之交臂,此后又以家庭变故致使他不得不去接拍一些更能赚钱的电影,从此影响了儿子王晶的电影价值观。王晶也说:“他(王天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前是属于他的电影,之后基本上为了生活而调整。”

不过在儿子三四十岁的时候,再去看父亲的《野玫瑰之恋》时,王晶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他对父亲说:“你是五十年代的王家卫。”

这对电影圈的父子兵,对于娱乐片的看法也出奇一致。对于王晶从TVB编剧转业后拍摄的娱乐片,王天林乐见其成,“他(王天林)的评价是赚钱就是好事。”王晶如是说。

“几十年来,不论是香港、台湾、东南亚,到今天的内地,最大的电影支持者是15-35岁的观众,美国也是。所以你得针对观影人群去决定你的题材跟拍法,如果你针对一个比较成熟的群众去拍电影的话,失败几率特别高,那就得把成本压缩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然你的风险提高。如果年轻人对你的片子没兴趣的话,基本上已经败了一半了。”王晶对于自己的观众群体有着精确定位。

他会去观察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他透露自己每天花在贴吧、天涯等论坛的时间在3小时,内地年轻人喜欢的电视剧都会去看,不管好不好:最近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锦绣缘华丽冒险》大热,王晶也会看。

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很多,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晶。除了应有的喜剧元素,导演王晶的选角也值得探究: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张家辉等频繁在他的电影中出现,直到现在周润发都是他最近三部大片中男一号的御用人选。最新的《澳门风云》系列中的周润发,直接沿用了“赌神”高进的形象,这是继许文强和小马哥后,周润发在影迷心中留下经典形象。

“周润发示范了夸张的演员风格,一样可以层次丰富。喜剧史学家史葛观察所得,中国人’观剧’的乐趣,往往在于演员表现的感官即时效果。”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评论道。另外香港导演的宣传之道也值得研究,“公布拍片计划的一刻,便会集中火力引发观众的兴趣”(《香港电影的秘密》),春节档影片《澳门风云2》在去年7月开机起,就启动了宣传机器:11月底上线预告片,携两大男主角出席发布会,到场明星阵容不输上映前的首映礼。他懂得造势,1994年《赌神2》上映前的宣传片,作为男主角的周润发只有一个镜头,故意吊观众胃口。而后又为赌神前传《赌神3》亲自在报章上连载短篇小说。别忘了,王晶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聊到情绪亢奋时,王晶的话不停。他把自己的电影技巧称作是好莱坞式的“说故事方法”,时长控制在2小时以内。而“电影院就是一个黑箱子,怎样去把一群人赶进黑箱子里正是导演的工作。”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又哭又笑,无非是电影让人得到情绪上的发泄,这是他的电影之道,为了达成目的,他可以用尽所有花哨技巧。

五、互联网时代的王晶

王晶很爱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5年前的专栏集中预言:十年后的电影圈又是另一番光景,主因是我们这一代(香港)导演已老。十年后,徐克、吴宇森、洪金宝、袁和平年逾古稀,而同辈的自己和杜琪峰、刘伟强、陈嘉上也已过花甲,陈可辛也快了。“十年后,再无香港导演立足之地。”

对此,影评人骆晋评论说:“内地电影工业从规模上早已超过香港,只是在人员专业素质上还差一些。香港电影不会消失,随着本土意识的加强,香港电影还会存在,只是比较少。”与电影市场的下滑相比,“王晶太聪明,他很有香港人的特点,随机应变,随行就市,这种人不成功才是奇迹。”

也许这点没说错,商业嗅觉敏锐的王晶又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机遇。3月24日,他出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与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拍摄6部以上的电影。龚宇称王晶是”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导演,最有产品经理意识的导演“爱奇艺影业CEO李岩松则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说:“他的思维模式,一点不固化,对新鲜事物接受得非常快,对互联网的关注度非常高。”

王晶在对待新生事物时一点也不迂腐,展现出了香港人的实用主义、主动适应新环境的特点。王晶对于视频电影的态度也很开放,“在2023年会整体成熟,到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戏院了。未来大家只在互联网上看电影,去戏院可能只是个首映。”但是如果想保证质量,即便是为视频网站拍摄电影,也不应该降低要求,降低成本。

港片对内地观众或许不再时髦,“到2030年去戏院看电影对年轻人也不是一件很酷的事了”。然而,对于商人王晶来说,他显然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欢迎提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晶:为了让人又哭又笑,用尽所有花哨技巧

香港导演王晶的《澳门风云2》是华语娱乐片的极致,“赌片+007打斗场面+喜闻乐见的明星阵容”的结合,带来了电影在内地票房的大卖。

图片来源:CFP

“以前,香港、台湾的大戏院会设两层,总共有1300个座位。当时电影流行午夜场,质量不好的话,会有观众在戏院大叫:什么导演那么烂;反之,高兴起来就踢椅子、鼓掌、笑到前俯后仰,跟旁边不认识的人抱在一起。你可以想象那种反应,有如山呼海啸。”

说这番话的人是香港导演王晶,观众的积极反应是他身为导演的骄傲。1993年他达到了事业巅峰,当年他执导了至少7部电影,出品的影片占去港片年度票房总收入的15%。不过时代已经过去,那一年他决定北上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如今,与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的是电影《澳门风云2》。这部电影在今年春节档上映,最初7天在成绩上略逊于同日上映的《天将雄师》。不过凭借后劲,影片在内地狂揽近10亿元,相关数字已排进陆港合拍片票房前三。

有了此等佳绩,出品方博纳影业立刻宣布第三部的计划。然而,王晶并没有立即上手,而是南下回到香港。在上周的国际电影节上,他决定与爱奇艺影业共同拍摄互联网电影:“我希望有一个空间,能让我和我的团队或者是很多新锐有志向的导演,能够尝试一些比较独特的题材,互联网的接受度更深更宽。”视频网站正在内地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这是香港人的开放,更快地适应舶来文化。

不过,在与导演王晶交流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谨慎克制,不像在公开场合那样侃侃而谈。与爱奇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题材选择上,《淘得有情人》的片名寓意了仍是一部港式喜剧。王晶有着一名电影工作者的商业考量:在《澳门风云》系列取得成功前,他的《大上海》刚遭遇过滑铁卢。

一、《大上海》的得与失

王晶在北京的家中(图片来源:网络)

“我真正进入内地,是在2003年,”导演王晶坐在位于朝阳公园附近的高级公寓里接受采访:“我努力了十几年,看着内地市场的成长,我也慢慢跟着市场成熟,走了十年,以为了解了。”

结果是当头一棒,集齐周润发、黄晓明、洪金宝和吴镇宇等大卡司的电影《大上海》在2012年底上映后,市场反响不佳,内地票房加上海外市场超过1.6亿元,同期上映的《泰囧》、《十二生肖》则分别创下当时非进口片的纪录:12.7亿元、8.8亿元。根据新浪娱乐收集的2012年十大华语电影亏损排行榜,《大上海》至少亏损2000多万元。用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的话说,“‘抗战’背景在商业类型上不足为前提”,而“剧作是根本问题,这个也带错一系列的视听层面的芜杂和混乱。”

《大上海》在商业定位上出现了问题。那次教训让王晶明白民国戏在内地不流行,“今天观众还在电视上看抗日剧,还会去(影院)看年代戏吗?当然主要是档期(问题)。”王晶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懂得怎样“随波逐流”。2013年初,王晶和博纳影业掌门人于冬提议拍摄新版“赌神”,还是起用周润发。他向于冬保证,要相信他对喜剧片的眼光。

当时,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大上海》的出品方博纳影业,没达到票房预期直接导致了2012年公司四季度净亏损540万美元,股价跌至历史最低:3.8美元。不过,于冬独自把责任揽了下来,在2012年跨年夜时,他通过博纳官方微博致歉:“最佳拍档!制作精良赢尽口碑!票房不达预期是我排档失误!不要难过,明年再战!”

博纳影业一直有着制作和发行合拍片的传统:从2006年起,博纳先后参与投拍《伤城》、《投名状》、《赤壁》、《十月围城》和《窃听风云》系列等陆港合拍片。在签下导演徐克后,又接连诞生了两部高票房电影:5.7亿元的《龙门飞甲》和8.8亿元的《智取威虎山》。而王晶则已经与博纳共同制作了5部电影,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澳门风云》系列。

这次王晶没有看错,他把《澳门风云》看作是自己“最成功的投资品”。这也是他北上之后缔造的票房佳绩,而这么多年以来的经历都被他写进了《江湖王晶》专栏文章中。

二、20年的北上之路

1993年夏,王晶第一次来到北京筹拍电影《倚天屠龙记》,“我记得我对北京一无所知,六七月天还怕晚上冷”;春天,“沙尘暴一来,整个天变成深黄色,像特技片中的妖气冲天。”写这篇专栏时,是2010年。他正坐在北京的家中,看着窗外的央视大楼和另一侧朝阳公园的美丽小湖,这个既现代、又闲适的北京,是他在十七年前绝对想像不到的。

在内地待了十多年的王晶,普通话仍不够流利,聊到激动时会夹杂几句英语,而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说:跟导演对话时尽量把语速放慢。而且他的工作室在香港,需要京港两地奔波。在北京,王晶的工作很单一,写剧本、谈事、开会,这些琐碎的事几乎占据了他每天的日程。

在北京家中写完的《江湖王晶》最终出版成专栏集上市,那段北京往事接着写到:“九五、九六年开始,香港电视工作人员已大批大批地北上拍剧,无论台前幕后。后来,广电(总)局限制港台演员及幕后拍黄金时段剧集,一剧限不超五人,但幕后导演仍隐名参与。”

对于一直地处低纬度亚热带的香港人来说,北京的冬天很冷,王晶感慨:“我由酷热的八月拍到极冷的十二月”,关于冷感他还在不同文章中反复提及。然而这不能阻挡香港导演集体北上,1993年王晶咬着牙导演了7部大片,监制了3部,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市场很旺,却依然疯狂。

“哪里市场大,就去哪里。”王晶的话言简意赅。商人王晶瞅准了进入内地的机会:1993年港片产量达到了234部的巅峰,而内地电影正因为广电部(现“广电总局”)的“3号文件”(《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量下跌至100部以下。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后,意味着港片破除了进口片的身份,不再限制引进数量。更多的导演决定在北京安营扎寨。

同样是2003年,《无间道》在香港金像奖上独获7项大奖,成就了港产片最后的辉煌。“以前香港电影市场全靠台湾的保护主义,才畸形发展成那样。”王晶在对话中表示:“当时台湾有1700万人口,加上香港,2000多万人口都很爱看电影。台湾的保护主义,一部好莱坞片就进8个拷贝,日本片不能来,韩国片少量,只有香港片和台湾片。当然,香港片比台湾片要好看很多了,所以港片才能有那么大产量,两三千万就可以拍一部戏。”

紧接而来,台湾在1987年解除外片配额,随后在1989年戏院工会的要求下废除外片进口限制,好莱坞电影开始以强势产品和行销垄断了本土市场。最致命的是,“1993年刮起的”侏罗纪旋风”把港片也吹倒了。”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写道(《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当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了6000万港币的票房纪录,之后的一年,台湾“片商公会联谊小组”又对港片采购进行了限制,自此港片在台湾原有的市场优势逐步断送。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人才流失此起彼伏。包括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黄志强等导演奔赴好莱坞拍摄大片,加上中间出现盗版盛行,港片无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相反,内地的电影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次仅7000多万,当年票房总收入为20多亿元;而到了十年后的2014年,观众人次达到8.3亿,整整涨了十倍有余,而去年票房已接近300亿元。

萎缩的香港电影市场深深刺激了本地导演,随之而来的是大举北上,60年代生人陈可辛和70年代生人彭浩翔就是其中之一。前者把整个工作室都搬去了北京,后者则是在2010年后才决定举家搬离香港北上。

三、“通俗之王”的成功路径

发达的香港电影新风吹来伊始,立即给内地影人带来一大冲击:香港导演的拍片效率尤其高,由于影片投资有限,拖一天都意味更多的支出,导演必须赶在拍摄期内完成。在不注重艺术性的前提下,王晶在1991-1994年间保持着每年5部以上的影片执导,他的代表作《赌神》拍摄过程只花了1个半月。当时的香港电影速度比比皆是。直到《澳门风云2》时,王晶仍旧只花了10个月在新片的筹拍和后期制作上。“快不快看你的能力,现在拍大成本的戏,十个月已经算很短的了。”

比职业素养上更具杀伤力的,是香港导演的票房号召力。2010年,在内地华语片票房前10名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

王晶则是这群香港导演中的不倒翁。2009年执导的喜剧《大内密探灵灵狗》模仿了周星驰经典之作的笑点,在当年收获过亿的票房,意味着王晶也成为“亿元俱乐部”的一员。有如他在1996年有份参与的15部影片,占据了香港全年的三成票房。

王晶的电影像是快速消费品,常常在经典桥段上制造出错位式的笑点,博得观众一笑。王晶很不满意内地有人把它归为“老梗”的说法。“这叫Parody(戏仿),在美国是常用的戏剧技巧。Parody是一种戏谑,16世纪欧洲的舞台上经常使用的戏剧形式。”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曾经做出过评价:“王晶的喜剧不过是把由来已久的片段式结构发挥到喧嚣的极致,他的抄袭,谐仿与修改,一如鲍勃·霍普与宾·克罗斯比的‘公路’电影。”

王晶的电影搭档兼好友文隽给过他一个封号“通俗之王”。不过,与其说是“通俗之王”,不如出产过大量劣质的影片。在所有执导的电影中,豆瓣评分不足7分的超过八成,其中今年上映的《澳门风云2》以6.0分勉强及格。而曾担任2013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评审、电子杂志《虹膜》主编骆晋则评价说:“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都是烂片,不过他是聪明的’烂片王’,他很少赔钱。”

在《大上海》失利后,王晶逆势制作了一部中小成本的港式喜剧《笑功震武林》,7000万的成绩可谓同等规模的影片中翘楚,成功补回了一定的损失。王晶是个精打细算的商人,大片亏损通过成本低、制作速度快的小片来弥补。

对此,王晶毫不避讳成功与口碑之间的关系:“电影是商业行为,就像报表上只有盈利和亏损,我在乎的只有票房带来的口碑。”比起一位电影大师,王晶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别把我当成一个经典的创造者,也不需要以张大千、徐悲鸿的标准来看我的电影。我的电影就是图一乐。”

王晶的“老板”于冬也有类似看法,他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什么叫烂片,赚钱的永远是好电影,只能说艺术成就不高。”骆晋还在知乎上比较了王晶与内地导演姜文的成功:“王晶拍过好电影,但比起烂片来说,确实太少。他也扶持其他新导演,投资许鞍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王晶是中流砥柱,他养活的人简直不计其数。”

四、“想不到《天水围》是与我相关拿奖最多的一部电影”

在王晶的电影王国中,他的投资人身份常常被公众忽略。尽管在外人眼中,王晶是一名导演、编剧、监制和演员。据他本人回忆,在内地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在2006年求助同是演员的陈百祥,在朋友的帮助下,王晶决定和香港娱乐公司汉传媒合资成立电影发行公司影王朝。交易完成后,影王朝成了王晶商业运作的代名词。如今合作方汉传媒也时常见报,多亏艺人谢霆锋入股该公司跃升第一大股东的新闻。

王晶与许鞍华(图片来源:CFP)

在接手影王朝的工作后,王晶说:“其中一个我极想合作的导演,就是许鞍华。”不过,王晶和许鞍华两人有过一段时间冰河期。2008年许鞍华完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拍摄,原本计划是拍七部女性的电视和电影,一共投资800万港币。而在第一部戏仅花费120万港币后,许鞍华提出改变合作方式,希望把剩下六部浓缩作一部《天水围的夜与雾》。在专栏集中,王晶提到“为了建立影王朝的健康形象”,他二话没说同意了,许鞍华很感激他,到了2012年电影《桃姐》举办首映礼力邀王晶出席,两人算是冰释前嫌。

不过,这看似并不符合王晶一贯的投资逻辑:“我要的是盈利,或不亏、相应地能去捧新人、炒话题。”投资人王晶身上有着矛盾的一面,“我们这么多年的电影人,我也是制片人,会考虑建立一个片库。片库不能走一个类型的影片,那样是不值钱的。”其间,他引用了他的投资原则:“等于一个基金,不能只投资一个行业,因为是有风险的。建立片库也一样,要有一定比例的文艺片、娱乐片、武侠片、喜剧。”因此,王晶倾向于投资一些成本不高、有素质的文艺片。

好在电影给王晶和许鞍华组合赢得了广泛赞誉: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天水围的日与夜》先后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此外,该片也在其他华语电影颁奖礼上有所收获。连王晶本人都不得不感慨:“想不到《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与我有关电影当中,拿奖最多的一部。”

即便这样,一旦违反他的投资原则,王晶会选择断然拒绝。他评价作家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一部高成本的“像主旋律电影”,采用的是“老派的拍法,又不肯走娱乐路线,肯定就会吃亏。”不过,在他内心仍有文艺片情结,除了两部《天水围》电影外,他还投资过许鞍华描述女同性恋的小众题材片《得闲炒饭》,或许一切都是源自他父亲、著名导演王天林的从影经历。王晶已经年届花甲、外形上、尤其是肚子简直与父亲王天林一模一样。

1960年的《野玫瑰之恋》是王天林的代表之作,故事改编自歌剧《卡门》,以歌舞片形式讲述放荡歌女的情爱悲剧,然而正因情节类似《卡门》令王天林与得奖失之交臂,此后又以家庭变故致使他不得不去接拍一些更能赚钱的电影,从此影响了儿子王晶的电影价值观。王晶也说:“他(王天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前是属于他的电影,之后基本上为了生活而调整。”

不过在儿子三四十岁的时候,再去看父亲的《野玫瑰之恋》时,王晶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他对父亲说:“你是五十年代的王家卫。”

这对电影圈的父子兵,对于娱乐片的看法也出奇一致。对于王晶从TVB编剧转业后拍摄的娱乐片,王天林乐见其成,“他(王天林)的评价是赚钱就是好事。”王晶如是说。

“几十年来,不论是香港、台湾、东南亚,到今天的内地,最大的电影支持者是15-35岁的观众,美国也是。所以你得针对观影人群去决定你的题材跟拍法,如果你针对一个比较成熟的群众去拍电影的话,失败几率特别高,那就得把成本压缩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然你的风险提高。如果年轻人对你的片子没兴趣的话,基本上已经败了一半了。”王晶对于自己的观众群体有着精确定位。

他会去观察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他透露自己每天花在贴吧、天涯等论坛的时间在3小时,内地年轻人喜欢的电视剧都会去看,不管好不好:最近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锦绣缘华丽冒险》大热,王晶也会看。

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很多,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晶。除了应有的喜剧元素,导演王晶的选角也值得探究: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张家辉等频繁在他的电影中出现,直到现在周润发都是他最近三部大片中男一号的御用人选。最新的《澳门风云》系列中的周润发,直接沿用了“赌神”高进的形象,这是继许文强和小马哥后,周润发在影迷心中留下经典形象。

“周润发示范了夸张的演员风格,一样可以层次丰富。喜剧史学家史葛观察所得,中国人’观剧’的乐趣,往往在于演员表现的感官即时效果。”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评论道。另外香港导演的宣传之道也值得研究,“公布拍片计划的一刻,便会集中火力引发观众的兴趣”(《香港电影的秘密》),春节档影片《澳门风云2》在去年7月开机起,就启动了宣传机器:11月底上线预告片,携两大男主角出席发布会,到场明星阵容不输上映前的首映礼。他懂得造势,1994年《赌神2》上映前的宣传片,作为男主角的周润发只有一个镜头,故意吊观众胃口。而后又为赌神前传《赌神3》亲自在报章上连载短篇小说。别忘了,王晶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聊到情绪亢奋时,王晶的话不停。他把自己的电影技巧称作是好莱坞式的“说故事方法”,时长控制在2小时以内。而“电影院就是一个黑箱子,怎样去把一群人赶进黑箱子里正是导演的工作。”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又哭又笑,无非是电影让人得到情绪上的发泄,这是他的电影之道,为了达成目的,他可以用尽所有花哨技巧。

五、互联网时代的王晶

王晶很爱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5年前的专栏集中预言:十年后的电影圈又是另一番光景,主因是我们这一代(香港)导演已老。十年后,徐克、吴宇森、洪金宝、袁和平年逾古稀,而同辈的自己和杜琪峰、刘伟强、陈嘉上也已过花甲,陈可辛也快了。“十年后,再无香港导演立足之地。”

对此,影评人骆晋评论说:“内地电影工业从规模上早已超过香港,只是在人员专业素质上还差一些。香港电影不会消失,随着本土意识的加强,香港电影还会存在,只是比较少。”与电影市场的下滑相比,“王晶太聪明,他很有香港人的特点,随机应变,随行就市,这种人不成功才是奇迹。”

也许这点没说错,商业嗅觉敏锐的王晶又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机遇。3月24日,他出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与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拍摄6部以上的电影。龚宇称王晶是”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导演,最有产品经理意识的导演“爱奇艺影业CEO李岩松则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说:“他的思维模式,一点不固化,对新鲜事物接受得非常快,对互联网的关注度非常高。”

王晶在对待新生事物时一点也不迂腐,展现出了香港人的实用主义、主动适应新环境的特点。王晶对于视频电影的态度也很开放,“在2023年会整体成熟,到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戏院了。未来大家只在互联网上看电影,去戏院可能只是个首映。”但是如果想保证质量,即便是为视频网站拍摄电影,也不应该降低要求,降低成本。

港片对内地观众或许不再时髦,“到2030年去戏院看电影对年轻人也不是一件很酷的事了”。然而,对于商人王晶来说,他显然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欢迎提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