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内创新药研发扎堆 投资人呼吁“逃离热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内创新药研发扎堆 投资人呼吁“逃离热点”

一方面是投资机构对医药生物创新企业的追捧,一方面是港交所新规后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频频“破发”,这些给了中国生物医药什么启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肿瘤药O药和K药在国内的上市,外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免疫学家,PD-1的关注度在国内被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美国现在不会有人再投PD-1的项目。”在2018中美生物医药创新与资本高峰对话 | 彼思峰会上一位美国投资人这样说道。

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国内目前PD-1/PD-L1的研发依然热度不减,在这一赛道上除了有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科伦药业等成熟药企外,还拥有拥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一众创新药企。

而这一扎堆的现象也已引发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担忧,在一众玩家中最终能有几家成功胜出、me better(指药物研发时,要在仿制中创新,要做得比原来的产品更好)会不会变成me worse、是否会超出市场需求这些尚有待观察。

而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PD-1/PD-L1的研发上。

医药魔方联合创始人、CEO蒋建华在彼思峰会指出:中国创新药开发有很明显的集中度,其中40%集中肿瘤领域,1/3在研药物集中TOP10靶点。绝大部分药物是处于偏早期阶段。而从靶点角度看,全球创新药开发靶点比较分散,TOP10靶点占到14%,而中国TOP10靶点占到了34%,集中度更高。

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信诺维医药董事长强静则表示,以前参加行业峰会很多都是讨论什么靶点最热,美国人做什么靶点国内追什么靶点,不过现在大家讨论的内容已经变成未来应该去做什么靶点,以满足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要做差异化创新已逐渐成为新的共识。

艾森生物CEO徐晓认为,差异化是必须的,应该在技术和商业模型上差异化。再鼎医药首席商务官梁怡则表示,除了技术上的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或是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外,适应症与临床试验上的巧妙设计,以及商业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所言,资本在创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会在决策中起到重大影响。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创新同质化的问题,但是“资本让他们这么做”。

奥博亚洲创始合伙人、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则提出,自己“反感紧跟热点”,而是提出生物医药投资要“逃离热点”。正如许多年前大家热衷于投资仿制药,但没人注意到牙科产品;几年前都去买医院,但没人注意研发设备,而奥博亚洲在这两个在当时不受关注的领域的投资项目均获得了很大成功。

事实上,由于近几个月市场行情的持续调整,生物医药投资机构的态度也在发生着转变。

“大家嘴上在乐观,但心里都在观望,”王健表示自己在四个月前达到了恐惧的顶点,因为市面上没有东西可以投。

用“丑媳妇迟早是要见公婆”的比喻,王健认为4个月前再往前的24个月里,婆家的彩礼(估值)越送越高,机构拼命加码,但随着市场下行,一、二级市场价格开始倒挂,对于投资人来说会有很大冲击,“投资界已经在洗牌了”。

在港交所为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上市新规实施后,在市场极大期待之下,目前已有三家未盈利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登陆港股,虽然有整个大盘行情影响,但以歌礼为代表的二级市场走势却让人捏了把汗。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未来相关企业IPO时的定价可能会更加谨慎。

天境生物CFO朱杰伦认为,IPO定价是公司、股东和投行等博弈出的结果,自然是希望项目能让投资人赚钱的,现在去质疑歌礼的定价过高未免有些马后炮。但是他也认为,如果后续发生常态化的破发,肯定是会对市场不利的。

而具体来看,由于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无法通过业绩或是PE值来做参考,短期的股价波动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尽管如此,目前已明确表示将申报挂牌港股的未盈利医药生物企业依然不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香港投行中专做医药生物的人士并不多,随着赴港上市的热潮,最近医药生物企业对CFO的需求猛增,开出的薪资待遇也是水涨船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内创新药研发扎堆 投资人呼吁“逃离热点”

一方面是投资机构对医药生物创新企业的追捧,一方面是港交所新规后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频频“破发”,这些给了中国生物医药什么启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肿瘤药O药和K药在国内的上市,外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免疫学家,PD-1的关注度在国内被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美国现在不会有人再投PD-1的项目。”在2018中美生物医药创新与资本高峰对话 | 彼思峰会上一位美国投资人这样说道。

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国内目前PD-1/PD-L1的研发依然热度不减,在这一赛道上除了有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科伦药业等成熟药企外,还拥有拥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一众创新药企。

而这一扎堆的现象也已引发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担忧,在一众玩家中最终能有几家成功胜出、me better(指药物研发时,要在仿制中创新,要做得比原来的产品更好)会不会变成me worse、是否会超出市场需求这些尚有待观察。

而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PD-1/PD-L1的研发上。

医药魔方联合创始人、CEO蒋建华在彼思峰会指出:中国创新药开发有很明显的集中度,其中40%集中肿瘤领域,1/3在研药物集中TOP10靶点。绝大部分药物是处于偏早期阶段。而从靶点角度看,全球创新药开发靶点比较分散,TOP10靶点占到14%,而中国TOP10靶点占到了34%,集中度更高。

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信诺维医药董事长强静则表示,以前参加行业峰会很多都是讨论什么靶点最热,美国人做什么靶点国内追什么靶点,不过现在大家讨论的内容已经变成未来应该去做什么靶点,以满足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要做差异化创新已逐渐成为新的共识。

艾森生物CEO徐晓认为,差异化是必须的,应该在技术和商业模型上差异化。再鼎医药首席商务官梁怡则表示,除了技术上的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或是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外,适应症与临床试验上的巧妙设计,以及商业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所言,资本在创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会在决策中起到重大影响。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创新同质化的问题,但是“资本让他们这么做”。

奥博亚洲创始合伙人、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则提出,自己“反感紧跟热点”,而是提出生物医药投资要“逃离热点”。正如许多年前大家热衷于投资仿制药,但没人注意到牙科产品;几年前都去买医院,但没人注意研发设备,而奥博亚洲在这两个在当时不受关注的领域的投资项目均获得了很大成功。

事实上,由于近几个月市场行情的持续调整,生物医药投资机构的态度也在发生着转变。

“大家嘴上在乐观,但心里都在观望,”王健表示自己在四个月前达到了恐惧的顶点,因为市面上没有东西可以投。

用“丑媳妇迟早是要见公婆”的比喻,王健认为4个月前再往前的24个月里,婆家的彩礼(估值)越送越高,机构拼命加码,但随着市场下行,一、二级市场价格开始倒挂,对于投资人来说会有很大冲击,“投资界已经在洗牌了”。

在港交所为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上市新规实施后,在市场极大期待之下,目前已有三家未盈利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登陆港股,虽然有整个大盘行情影响,但以歌礼为代表的二级市场走势却让人捏了把汗。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未来相关企业IPO时的定价可能会更加谨慎。

天境生物CFO朱杰伦认为,IPO定价是公司、股东和投行等博弈出的结果,自然是希望项目能让投资人赚钱的,现在去质疑歌礼的定价过高未免有些马后炮。但是他也认为,如果后续发生常态化的破发,肯定是会对市场不利的。

而具体来看,由于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无法通过业绩或是PE值来做参考,短期的股价波动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尽管如此,目前已明确表示将申报挂牌港股的未盈利医药生物企业依然不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香港投行中专做医药生物的人士并不多,随着赴港上市的热潮,最近医药生物企业对CFO的需求猛增,开出的薪资待遇也是水涨船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