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鹏汽车、小牛电动、哈罗单车共同探讨关于“车”的这门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鹏汽车、小牛电动、哈罗单车共同探讨关于“车”的这门生意

今天的创业跟过去的创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个创业做了十三年、十四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是稳扎稳打的。今天中国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效率的需求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需要有更多的钱,需要有更多的事。

10月24日,由GGV举办的“GGVCAPITAL2018变革+”在北京举行。创客猫受邀作为支持媒体到场进行独家图文直播及报道。

GGV在交通出行领域做了一系列的布局,在1-3公里的距离投资了共享单车哈罗单车等,3-10公里的距离投资了小牛电动等,在10公里的长距离上投资了滴滴和小鹏汽车。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小牛电动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彦、哈罗单车CEO杨磊就“AI+交通”的话题进行圆桌对话,探讨了技术如何驱动出行行业的大变革。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个人观点show

何小鹏: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鹏汽车的Vision。第一个我们想去制定一个Vision,我们希望在一个巨大的市场做一些事情。从中国的造车公司第一名到第六名从去年的收入来看,上海汽车在去年7900亿,吉利3800亿。全球的造车企业去年的总收入在1700亿美金,这还只是销售的收入,如果加上人员和售后的收入,去年全球在这个市场大概有6万亿左右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点,我们要改变行业的深度。以前我们所创业的企业在互联网,一个软件可以很容易的中国化、本土化,但是很难改变一个用户。下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更深度地改变更多人的使用场景。

第三个,我们想做出行的服务商。小鹏汽车的愿景我觉得比较清晰,我们想通过智能的制造,通过智能的软件研发,想未来成为一个全球的汽车制造商跟出行运营商。

李彦:我们一直想,怎么样能让个人的出行者在城里更方便的交通,我们想到了智能电动小车。这种电动自行车,电动小车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这个市场自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发展。但是他们以前都是用铅酸电池,非常重,也很难充电,但是我们是用锂离子电池,只有7斤的重量,一充电就能骑6-8个小时。

很多人很喜欢我们的车子,这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有差不多43万个用户,这样我们就减少了世界碳的使用量。我们已经计算出来了,每一个用户大概节省了77个小时的交通时间。

杨磊:我们对单车运维的理解是什么呢?单车是一个典型的先易后难的生意,同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技术投入在共享单车的事前和事中,事后应该花最少的精力。我们之前所有的同行都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事后,而我们恰恰不一样的是,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事前和事中,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非常难干,服务的用户群太大,各种各样的用户都有。在这个生意里面,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直还非常坚持我们对这个事情初衷的理解。

我们理解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的以技术和技术驱动运营的生意,所以在我们的研发里面,我们永远坚持三项东西。第一项东西是智能,只有真正的智能才能让车子运维变得更简单,成本更低。第二项东西是好骑,这个事情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产品,用户产生交互时间最长的还是跟车子本身,所以好骑成为非常重要的点。第三项东西是少坏。想要造出一台不坏的车是极端,非常大的难题,而且还要防破坏,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这几个方向点。

小鹏汽车: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团队

主持人:从小鹏开始。你自己也说了,从2004年创业UC,后续UC做的有一定的体量,跟阿里巴巴合并了,你也在阿里巴巴待了好些年。其实你已经实现了一个超级财富自由,我跟你沟通多次拉你下海,你也说一下你自己当时的感受,你为什么最后选择做车这个事情?我知道你对车有这样的一个情怀,早在你离开之前,你已经孵化了这个公司有一段时间,用自己的钱,最后才跳进来做的。

何小鹏:我觉得我造车是被一个坏人忽悠出来的,这个坏人是我右手边的。我以前一直有一个理念,如果你很喜欢吃一个东西,千万不要去开一个餐厅,你很快对美食就没有兴趣了。车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我觉得或许在未来证明一些事情给我的小朋友看,或许我离开阿里巴巴可以做一些不同的挑战。

我觉得中国有非常好的市场,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有很多创业者都面临跟我一样的问题,当你第一次创业成功,当你财富自由之后,你以后怎么办?你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雷军最近跟我聊天说,他的目标是要做到90岁。我以前第一次创业前的目标,40岁做到财务自由,我36岁做到了。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事件,我们应该尽量的去折腾自己,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改变的事情,对自己的情怀有改变的事情,我觉得造车是符合我这个体系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认为中国的堵车,中国雾霾的环境越来越厉害了,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因为出行和污染的问题,我们这样一些企业家可以做一些事情。第一个,每个人需要折腾,捣腾不一样的失衡。第二,创业都难,每个人都很苦。既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还不如选择最有可能,也可能挑战成功但是最难的事情去做。所有的创业者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了最难的事情。造车不是最难的,我选了一个最有可能把它做好,并且改变的事情,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主持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聚集了这么多的人才在一起,这个难免是挺有挑战的,因为文化、沟通、融合都是具有挑战的事情,你自己怎么看这些问题,你怎么去面对这些问题,你觉得是不是已经过了这个坎儿了?

何小鹏:我觉得没有过这个坎儿。去年我全职加入小鹏汽车的时候,小鹏汽车大概在500多人,现在已经有2600人的规模了,明年年底大概有5000-6000人的规模。如何组织好,如何让他们互相信任,如何让他们有效率的做事,这是我们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

今天的创业跟过去的创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个创业做了十三年、十四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是稳扎稳打的。今天中国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效率的需求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需要有更多的钱,需要有更多的事。

首先需要更多更强的人,你需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开阔空间,能够把这些人吸引过来,但是吸引过来不代表是成功的,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要花大量的时间跟他们沟通。我曾经跟一个高管每天一起上班,我自己花钱请了一个司机,我们一起上了6个月的班。公司做到500人以后,你会发现创始人跟创始人之间的沟通,高管跟主管之间的沟通,高管跟主管之间的沟通,主管跟员工之间的沟通,需要很好的文化,需要很好的价值观。

我们一开始很重视把我们的文化,比如把简单、珍重、正直、志同道合的文化写下来,并且我们要用一组人,就是HR体系,我们请来了原来阿里、360的HR,把这种思维放下去,并且让所有的高管带头来执行,让系统来帮助我们执行,这个还需要两到三年。但是一旦做好了,今天晚上想好明天就可以实施了,这种效率是我追求的。

小牛电动:上市只是第一步,距离真正想做的事还很远

主持人:我把话题转到李彦这边。首先,祝贺你成功上市,确实不是一个太容易的资本市场,现在应该是一个超级大波动的资本市场。你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跟你的共同创业者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现在走向上市,要不你说说这个过程,这个经历里面的一些感受。上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彦:我们一直觉得上市对我们来讲确实很激动,但确实也就只是第一步。实际上这几年来,包括我们的创始团队,大家还是觉得我们距离真正想做的事情还很远,我们无非只是做了四年,只是推了6款产品,只是影响了四十几万人。但是距离真正能够给大家提供单人出行的一个好产品和好的出行方式还很远很远。虽然第一步上市了,但是上市之后,反而感觉每天都是如履薄冰,真的是这种感觉。

主持人:你天天看股价吗?

李彦:不看肯定是骗人的。当然,实际上看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也是跟整个团队说,我们更看重的还是长期的价值,这真的是长征只走了一步。

主持人:其实你也在拓展很多海外的生意,要不说一下你的增长驱动力在哪里?

李彦:我们实际上是两条腿的,我会看全球市场。看全球市场的时候,我们会分成中国、欧洲和东南亚印度这样来看,这三个市场都会是未来增长点的爆发,但每个市场有每个市场不一样的时间段。中国市场不是油转电的概念,中国市场是因为锂电智能带来锂电概念,要冲击传统铅酸。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海外市场的话,更多的是油转电的概念。我们把欧洲和美国放在一起,美国的电动车市场很小,欧洲市场会先行。不管是从环保的意识上还是从消费能力上,我们现在看欧洲市场的时候,包括两轮电动车和助力车,一年也是几百万台。

主持人:销售比例大概是多少?

李彦:海外市场占上半年的13%,还是占很小的一部分,未来也会有一个扩大,欧洲市场也是情况。还有一个就是东南亚和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很有意思的是,两轮电动车加起来超过4000、5000万台的情况。可想而知,这4000万辆和5000万辆也一定会转到电的,电一定是大趋势,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放眼整个来看的话,过去在油的时候,做得最强的是本田,接近10%的市场份额,一年基本上能卖1000万辆两轮车,先不谈四轮生意。我们不谈智能,单谈硬件来讲的话,我们正好处在一个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我又是跑在最前面的,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许在未来我们能做到像今天本田这样的感觉。如果没做到,我认为是我们团队不够努力,没做好,所以这个压力还是很大的。

哈罗单车:共享单车不仅能赚钱,并且能有规模性的盈利

主持人:杨磊在这个当中应该最年轻,你跟我说过,你22岁创业,你是24岁毕业,你之前还跟我说过留过两年级,创业七年,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了。创业的整个历程,从E代驾、车钥匙跟哈罗,你做的一直以来都是跟出行相关的,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执着,为什么坚定地在这条路上在跑?

杨磊:我觉得是偶然吧。当你在一个行业里面越久,你对一个行业的积累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就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发现在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这跟我们团队还是有比较大的关系,我们确确实实还希望做一个用技术来改变一些东西的公司。

我们刚开始做哈罗的时候,基本上发不出工资了,但我们在极为困难的时候,对技术的投入还是非常大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停,所有的东西都能砍,只有技术不能砍,因为技术是未来。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做技术出身的。我们是一家To C的公司,就是偶然吧。

主持人:这个生意从一开始在你投资前,包括我们当时跟你聊的时候,已经有ofo、摩拜,这个生意到底怎么挣钱,这个生意能挣钱吗?

杨磊:我们认为共享单车不单能赚钱,而且能具有规模性的盈利。我们今天做的生意,已经在行业里算做得最好的了,我们浪费的地方非常多,我们只做成这样子了,但是已经成为最好的了,并且已经快实现盈亏平衡了。

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里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让我们觉得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技术去改变。比如说车效的日活车辆,日活车辆只有60%左右,40%的车子是没有被人骑的,但这些都在哪儿呢?月活都会很高,但是都被哪些人骑回小区、骑回家,这些行为导致成本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用技术去改进,这是我们看到的比较重要的点。

今天大概每台车的运维成本大概在3毛多钱,折旧成本在6毛钱,车均日收入已经突破1块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是完全能做到的。在今年单车上的输入跟效率上都有很明显的提升,我一直比较坚信这个行业。我判断一个生意是不是能赚钱,需求是不是确确实实存在,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生意是一定需要很多钱的。我们在这个生意里越做越久可能不是这么回事,钱对生意确实很重要,但是要技术也能改进。这个生意是非常具有刚需性的业务,不是靠长时间的补贴做的。我们越来越觉得单车在收费上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非常看好,觉得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盈利。我非常相信在三年后我们可以用400万台每天做到2500万单。我们在100多个城市实现净利润了。

哪些技术创新可以改变“车”这个行业?

主持人:小鹏汽车G3是L2.5,半无人驾驶的一个技术助力在里面了,你觉得技术的革新在未来三五年,会在汽车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我也会问另外两位,你们觉得这里面还有哪些技术创新是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

何小鹏:我把汽车里面的技术分为几块,有些技术变化会非常的慢,比如说在汽车硬件上的技术。我们经常在跨界创新,或者跨一个行业创业的时候,最开始的创业者,包括我在内都会犯一些错误,很容易低估在原来这个行业创业者的能力跟积累。因为你会看到很多问题,看到问题比较容易,但是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基本上在汽车行业纯的硬件基础创新上不做太多的创新,基本都是学习,不管是从设计还是研发,不管是从生产供应链还是制造体系,这条线我们主要以学习为主。或许过个五六年,我们可以在这一块有更多的创新。

我们做一些集成方面的创新,新的设计、新的用户体验创新是可以做的。自动驾驶技术AI,这条线上绝大部分的汽车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少一部分走的比较前,比如像特斯拉等等。在两到四年的前景,中国大概会晚一些,这个可以追赶的。为什么?我们有很多中国化、智能化的组合,这些创新再过两年,到2020年大概能够做到跟别人比基本上只稍微差一些,但本土化我们要强。

很重要的创新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积累很多全球性的人才?自动驾驶明年大概300人,互联网驾驶大概会超过600人,我们比其他汽车企业在同样的一款车上投入的智能化单位人数是他的数倍,我们在这一条线觉得做得比较好。第三个,在技术上的创新,包括中国本地化的创新跟中国本地化的运营,如果刚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快速看到显性化的效果,实际上它的创新难度没有那么强,但是容易让用户和消费者看到效果,打了一个时间差。

在我们的角度里面,在于传统领域的创新,在于新事物的创新,在于中国化的创新,我们用不同的节奏来进行,互相的弥补,哪些是基础化,哪些是显性化,哪些是现在做的,哪些是未来做的。

李彦:首先,我们非常重视技术,我们有一个大数据研发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我们认为几点,第一,一切的技术创新,都得是从用户的体验和用户的需求出发,如果纯粹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想到怎么影响到用户体验和需求的话,我们觉得那个走得离我们距离远了点。

从用户体验和需求出发里面,我们看到两种,一个是小步快跑,我们收集了大概10公里用户骑行数据,根据用户骑行数据可以看到细微的区别,可以做到很快的更新迭代,不管是软件上还是硬件上。用户买了车以后体验更新了,也许续航里程多了5公里,虽然不多,但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根据大数据的收集来做的。

第二是变革性的创新,有些是我们自己能推动的,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关于自平衡的东西,两轮也有自平衡存在的事情。或者个人出行方面的一些创新,有的是更新迭代,一部分是自己内部做,一部分是借助整个行业。

杨磊:我们现在有3500号人,其中大概有2000多号技术,老是跟别人说我们有2000多号技术,你们做自行车租赁公司,你们要什么技术。我们觉得越做越敬畏,这个生意完全是依赖技术的生意。

我讲一些案例。我们发现这个生意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它的场景太多了,任何场景都会让车子进入一个状态,有可能闲置、破坏等等,解决方案还是用技术去解决。我们最近做了非常多的“一带一路”,在小城市,车子跟路是绑定的,高德地图给了底层数据。当我们车子靠路边停的时候是锁不了锁的,在这样的城市需要5000台车,这时候可能需要2000台车服务不同的用户,这需要车有足够的定位能力,基于定位能力电池能够支持车子,让车能够使用GPS,这个非常难做。

我们刚开始让车子支持2G或者3G网络,能够上传数据。整个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围绕的一个方向是,怎么提高效率,让使用更方便。我们大部分精力都在研究这个事,这个生意是一个极其依赖于运营去做的生意,所以我倒不觉得我们是一个研究什么黑科技。技术最为重要的是,它到底运用在哪里,具体解决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以上为创客猫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鹏汽车、小牛电动、哈罗单车共同探讨关于“车”的这门生意

今天的创业跟过去的创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个创业做了十三年、十四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是稳扎稳打的。今天中国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效率的需求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需要有更多的钱,需要有更多的事。

10月24日,由GGV举办的“GGVCAPITAL2018变革+”在北京举行。创客猫受邀作为支持媒体到场进行独家图文直播及报道。

GGV在交通出行领域做了一系列的布局,在1-3公里的距离投资了共享单车哈罗单车等,3-10公里的距离投资了小牛电动等,在10公里的长距离上投资了滴滴和小鹏汽车。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小牛电动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彦、哈罗单车CEO杨磊就“AI+交通”的话题进行圆桌对话,探讨了技术如何驱动出行行业的大变革。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个人观点show

何小鹏: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鹏汽车的Vision。第一个我们想去制定一个Vision,我们希望在一个巨大的市场做一些事情。从中国的造车公司第一名到第六名从去年的收入来看,上海汽车在去年7900亿,吉利3800亿。全球的造车企业去年的总收入在1700亿美金,这还只是销售的收入,如果加上人员和售后的收入,去年全球在这个市场大概有6万亿左右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点,我们要改变行业的深度。以前我们所创业的企业在互联网,一个软件可以很容易的中国化、本土化,但是很难改变一个用户。下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更深度地改变更多人的使用场景。

第三个,我们想做出行的服务商。小鹏汽车的愿景我觉得比较清晰,我们想通过智能的制造,通过智能的软件研发,想未来成为一个全球的汽车制造商跟出行运营商。

李彦:我们一直想,怎么样能让个人的出行者在城里更方便的交通,我们想到了智能电动小车。这种电动自行车,电动小车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这个市场自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发展。但是他们以前都是用铅酸电池,非常重,也很难充电,但是我们是用锂离子电池,只有7斤的重量,一充电就能骑6-8个小时。

很多人很喜欢我们的车子,这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有差不多43万个用户,这样我们就减少了世界碳的使用量。我们已经计算出来了,每一个用户大概节省了77个小时的交通时间。

杨磊:我们对单车运维的理解是什么呢?单车是一个典型的先易后难的生意,同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技术投入在共享单车的事前和事中,事后应该花最少的精力。我们之前所有的同行都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事后,而我们恰恰不一样的是,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事前和事中,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非常难干,服务的用户群太大,各种各样的用户都有。在这个生意里面,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直还非常坚持我们对这个事情初衷的理解。

我们理解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的以技术和技术驱动运营的生意,所以在我们的研发里面,我们永远坚持三项东西。第一项东西是智能,只有真正的智能才能让车子运维变得更简单,成本更低。第二项东西是好骑,这个事情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产品,用户产生交互时间最长的还是跟车子本身,所以好骑成为非常重要的点。第三项东西是少坏。想要造出一台不坏的车是极端,非常大的难题,而且还要防破坏,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这几个方向点。

小鹏汽车: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团队

主持人:从小鹏开始。你自己也说了,从2004年创业UC,后续UC做的有一定的体量,跟阿里巴巴合并了,你也在阿里巴巴待了好些年。其实你已经实现了一个超级财富自由,我跟你沟通多次拉你下海,你也说一下你自己当时的感受,你为什么最后选择做车这个事情?我知道你对车有这样的一个情怀,早在你离开之前,你已经孵化了这个公司有一段时间,用自己的钱,最后才跳进来做的。

何小鹏:我觉得我造车是被一个坏人忽悠出来的,这个坏人是我右手边的。我以前一直有一个理念,如果你很喜欢吃一个东西,千万不要去开一个餐厅,你很快对美食就没有兴趣了。车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我觉得或许在未来证明一些事情给我的小朋友看,或许我离开阿里巴巴可以做一些不同的挑战。

我觉得中国有非常好的市场,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有很多创业者都面临跟我一样的问题,当你第一次创业成功,当你财富自由之后,你以后怎么办?你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雷军最近跟我聊天说,他的目标是要做到90岁。我以前第一次创业前的目标,40岁做到财务自由,我36岁做到了。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事件,我们应该尽量的去折腾自己,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改变的事情,对自己的情怀有改变的事情,我觉得造车是符合我这个体系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认为中国的堵车,中国雾霾的环境越来越厉害了,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因为出行和污染的问题,我们这样一些企业家可以做一些事情。第一个,每个人需要折腾,捣腾不一样的失衡。第二,创业都难,每个人都很苦。既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还不如选择最有可能,也可能挑战成功但是最难的事情去做。所有的创业者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了最难的事情。造车不是最难的,我选了一个最有可能把它做好,并且改变的事情,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主持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聚集了这么多的人才在一起,这个难免是挺有挑战的,因为文化、沟通、融合都是具有挑战的事情,你自己怎么看这些问题,你怎么去面对这些问题,你觉得是不是已经过了这个坎儿了?

何小鹏:我觉得没有过这个坎儿。去年我全职加入小鹏汽车的时候,小鹏汽车大概在500多人,现在已经有2600人的规模了,明年年底大概有5000-6000人的规模。如何组织好,如何让他们互相信任,如何让他们有效率的做事,这是我们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

今天的创业跟过去的创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个创业做了十三年、十四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是稳扎稳打的。今天中国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效率的需求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需要有更多的钱,需要有更多的事。

首先需要更多更强的人,你需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开阔空间,能够把这些人吸引过来,但是吸引过来不代表是成功的,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要花大量的时间跟他们沟通。我曾经跟一个高管每天一起上班,我自己花钱请了一个司机,我们一起上了6个月的班。公司做到500人以后,你会发现创始人跟创始人之间的沟通,高管跟主管之间的沟通,高管跟主管之间的沟通,主管跟员工之间的沟通,需要很好的文化,需要很好的价值观。

我们一开始很重视把我们的文化,比如把简单、珍重、正直、志同道合的文化写下来,并且我们要用一组人,就是HR体系,我们请来了原来阿里、360的HR,把这种思维放下去,并且让所有的高管带头来执行,让系统来帮助我们执行,这个还需要两到三年。但是一旦做好了,今天晚上想好明天就可以实施了,这种效率是我追求的。

小牛电动:上市只是第一步,距离真正想做的事还很远

主持人:我把话题转到李彦这边。首先,祝贺你成功上市,确实不是一个太容易的资本市场,现在应该是一个超级大波动的资本市场。你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跟你的共同创业者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现在走向上市,要不你说说这个过程,这个经历里面的一些感受。上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彦:我们一直觉得上市对我们来讲确实很激动,但确实也就只是第一步。实际上这几年来,包括我们的创始团队,大家还是觉得我们距离真正想做的事情还很远,我们无非只是做了四年,只是推了6款产品,只是影响了四十几万人。但是距离真正能够给大家提供单人出行的一个好产品和好的出行方式还很远很远。虽然第一步上市了,但是上市之后,反而感觉每天都是如履薄冰,真的是这种感觉。

主持人:你天天看股价吗?

李彦:不看肯定是骗人的。当然,实际上看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也是跟整个团队说,我们更看重的还是长期的价值,这真的是长征只走了一步。

主持人:其实你也在拓展很多海外的生意,要不说一下你的增长驱动力在哪里?

李彦:我们实际上是两条腿的,我会看全球市场。看全球市场的时候,我们会分成中国、欧洲和东南亚印度这样来看,这三个市场都会是未来增长点的爆发,但每个市场有每个市场不一样的时间段。中国市场不是油转电的概念,中国市场是因为锂电智能带来锂电概念,要冲击传统铅酸。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海外市场的话,更多的是油转电的概念。我们把欧洲和美国放在一起,美国的电动车市场很小,欧洲市场会先行。不管是从环保的意识上还是从消费能力上,我们现在看欧洲市场的时候,包括两轮电动车和助力车,一年也是几百万台。

主持人:销售比例大概是多少?

李彦:海外市场占上半年的13%,还是占很小的一部分,未来也会有一个扩大,欧洲市场也是情况。还有一个就是东南亚和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很有意思的是,两轮电动车加起来超过4000、5000万台的情况。可想而知,这4000万辆和5000万辆也一定会转到电的,电一定是大趋势,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放眼整个来看的话,过去在油的时候,做得最强的是本田,接近10%的市场份额,一年基本上能卖1000万辆两轮车,先不谈四轮生意。我们不谈智能,单谈硬件来讲的话,我们正好处在一个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我又是跑在最前面的,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许在未来我们能做到像今天本田这样的感觉。如果没做到,我认为是我们团队不够努力,没做好,所以这个压力还是很大的。

哈罗单车:共享单车不仅能赚钱,并且能有规模性的盈利

主持人:杨磊在这个当中应该最年轻,你跟我说过,你22岁创业,你是24岁毕业,你之前还跟我说过留过两年级,创业七年,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了。创业的整个历程,从E代驾、车钥匙跟哈罗,你做的一直以来都是跟出行相关的,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执着,为什么坚定地在这条路上在跑?

杨磊:我觉得是偶然吧。当你在一个行业里面越久,你对一个行业的积累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就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发现在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这跟我们团队还是有比较大的关系,我们确确实实还希望做一个用技术来改变一些东西的公司。

我们刚开始做哈罗的时候,基本上发不出工资了,但我们在极为困难的时候,对技术的投入还是非常大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停,所有的东西都能砍,只有技术不能砍,因为技术是未来。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做技术出身的。我们是一家To C的公司,就是偶然吧。

主持人:这个生意从一开始在你投资前,包括我们当时跟你聊的时候,已经有ofo、摩拜,这个生意到底怎么挣钱,这个生意能挣钱吗?

杨磊:我们认为共享单车不单能赚钱,而且能具有规模性的盈利。我们今天做的生意,已经在行业里算做得最好的了,我们浪费的地方非常多,我们只做成这样子了,但是已经成为最好的了,并且已经快实现盈亏平衡了。

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里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让我们觉得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技术去改变。比如说车效的日活车辆,日活车辆只有60%左右,40%的车子是没有被人骑的,但这些都在哪儿呢?月活都会很高,但是都被哪些人骑回小区、骑回家,这些行为导致成本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用技术去改进,这是我们看到的比较重要的点。

今天大概每台车的运维成本大概在3毛多钱,折旧成本在6毛钱,车均日收入已经突破1块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是完全能做到的。在今年单车上的输入跟效率上都有很明显的提升,我一直比较坚信这个行业。我判断一个生意是不是能赚钱,需求是不是确确实实存在,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生意是一定需要很多钱的。我们在这个生意里越做越久可能不是这么回事,钱对生意确实很重要,但是要技术也能改进。这个生意是非常具有刚需性的业务,不是靠长时间的补贴做的。我们越来越觉得单车在收费上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非常看好,觉得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盈利。我非常相信在三年后我们可以用400万台每天做到2500万单。我们在100多个城市实现净利润了。

哪些技术创新可以改变“车”这个行业?

主持人:小鹏汽车G3是L2.5,半无人驾驶的一个技术助力在里面了,你觉得技术的革新在未来三五年,会在汽车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我也会问另外两位,你们觉得这里面还有哪些技术创新是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

何小鹏:我把汽车里面的技术分为几块,有些技术变化会非常的慢,比如说在汽车硬件上的技术。我们经常在跨界创新,或者跨一个行业创业的时候,最开始的创业者,包括我在内都会犯一些错误,很容易低估在原来这个行业创业者的能力跟积累。因为你会看到很多问题,看到问题比较容易,但是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基本上在汽车行业纯的硬件基础创新上不做太多的创新,基本都是学习,不管是从设计还是研发,不管是从生产供应链还是制造体系,这条线我们主要以学习为主。或许过个五六年,我们可以在这一块有更多的创新。

我们做一些集成方面的创新,新的设计、新的用户体验创新是可以做的。自动驾驶技术AI,这条线上绝大部分的汽车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少一部分走的比较前,比如像特斯拉等等。在两到四年的前景,中国大概会晚一些,这个可以追赶的。为什么?我们有很多中国化、智能化的组合,这些创新再过两年,到2020年大概能够做到跟别人比基本上只稍微差一些,但本土化我们要强。

很重要的创新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积累很多全球性的人才?自动驾驶明年大概300人,互联网驾驶大概会超过600人,我们比其他汽车企业在同样的一款车上投入的智能化单位人数是他的数倍,我们在这一条线觉得做得比较好。第三个,在技术上的创新,包括中国本地化的创新跟中国本地化的运营,如果刚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快速看到显性化的效果,实际上它的创新难度没有那么强,但是容易让用户和消费者看到效果,打了一个时间差。

在我们的角度里面,在于传统领域的创新,在于新事物的创新,在于中国化的创新,我们用不同的节奏来进行,互相的弥补,哪些是基础化,哪些是显性化,哪些是现在做的,哪些是未来做的。

李彦:首先,我们非常重视技术,我们有一个大数据研发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我们认为几点,第一,一切的技术创新,都得是从用户的体验和用户的需求出发,如果纯粹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想到怎么影响到用户体验和需求的话,我们觉得那个走得离我们距离远了点。

从用户体验和需求出发里面,我们看到两种,一个是小步快跑,我们收集了大概10公里用户骑行数据,根据用户骑行数据可以看到细微的区别,可以做到很快的更新迭代,不管是软件上还是硬件上。用户买了车以后体验更新了,也许续航里程多了5公里,虽然不多,但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根据大数据的收集来做的。

第二是变革性的创新,有些是我们自己能推动的,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关于自平衡的东西,两轮也有自平衡存在的事情。或者个人出行方面的一些创新,有的是更新迭代,一部分是自己内部做,一部分是借助整个行业。

杨磊:我们现在有3500号人,其中大概有2000多号技术,老是跟别人说我们有2000多号技术,你们做自行车租赁公司,你们要什么技术。我们觉得越做越敬畏,这个生意完全是依赖技术的生意。

我讲一些案例。我们发现这个生意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它的场景太多了,任何场景都会让车子进入一个状态,有可能闲置、破坏等等,解决方案还是用技术去解决。我们最近做了非常多的“一带一路”,在小城市,车子跟路是绑定的,高德地图给了底层数据。当我们车子靠路边停的时候是锁不了锁的,在这样的城市需要5000台车,这时候可能需要2000台车服务不同的用户,这需要车有足够的定位能力,基于定位能力电池能够支持车子,让车能够使用GPS,这个非常难做。

我们刚开始让车子支持2G或者3G网络,能够上传数据。整个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围绕的一个方向是,怎么提高效率,让使用更方便。我们大部分精力都在研究这个事,这个生意是一个极其依赖于运营去做的生意,所以我倒不觉得我们是一个研究什么黑科技。技术最为重要的是,它到底运用在哪里,具体解决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以上为创客猫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