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国新移民法将如何影响中国留学生在德就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国新移民法将如何影响中国留学生在德就业?

新移民法提供了更多就业可能,却并不等于降低了在德国就业的难度。中国留学生将面对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的竞争压力。

2013年7月5日,德国莱比锡,国际青年就业技能竞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移民法《技术移民法》,官方正式承认德国为移民国家。一份在德国的稳定工作成为外籍人士取得居留权的唯一评判标准,并取消了对身份、专业、语言、学历等的一切限制。此外,为了吸引尚定居母国的外籍专业人才,德国政府将签发六个月的找工作签证,申请人只需具备基础德国水平、六个月签证期内的生活开销以及大专以上文凭即可。

在政府因难民危机而支持率一路走低的当下,新移民法的颁布是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为数不多的受到各界赞扬的政治成果。该法被视作德国应对老龄化以及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政策之一。《明镜周刊》发表评论称:联邦政府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事实——德国一直都是个移民国家,这是前进的一步,但这一步还是太小。

持有同样立场的还有饱受用工荒的德国雇主协会。其发言人指出:针对外来技术人才的签证管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和外国人管理局分离开来,这样才能加速办理手续的流程,进一步鼓励技术移民来德国。而立场偏右的《日报》更是尖锐地指出:是时候让移民政策更实用主义一些了,德国需要有技术的移民,而不需要什么都不会的难民。

新移民法预计会吸引大量东欧国家居民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居民进入德国,该趋势其实早已体现在过去数年的人口变化中。德国目前拥有外籍居民1060万人(约占人口的13%),除去因为历史原因而在德定居多年的土耳其裔群体之外,东欧诸国以及亚洲战乱国家是近年来德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且数量呈明显增加态势。

欧盟中的东欧国家以及叙利亚、阿富汗是德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数据来源:商报

首先因新移民法而获益的无疑是欧盟中的东欧诸国居民。尽管欧盟境内人员流动理论上不受限制,但是此前东欧居民——特别是刚进入欧盟两年的克罗地亚——在德国长期工作仍需申请和专业挂钩的工作签证(Arbeitserlaubnis),即使德国和欧盟在2013年已经签订协议,准备废除该规定,但依然留下了数年的过渡期。新移民法去除了工作签证必须和紧缺专业挂钩的规定,对于无需找工作签证的东欧国家居民来说,等于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新移民法针对的另一个群体,则是困扰德国已久的难民。自从2014年难民危机以来,德国已经接收了超过150万难民。根据德国劳动局的资料,超过31万难民已经顺利找到工作,不过这些已经在纳税的难民中却有不少被证明系伪造身份,最终部分被遣返回国。而不少有前科的难民,却因为母国处于战乱状态而无法被遣返。“不切实际的“ 难民融入政策也正是近两年崛起的另类选项党(AfD)批评联合政府的最有力武器。

大联合政府在新移民法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变轨”(Spurwechsel),即把难民问题转变成移民问题。德国社民党(SPD)发言人表示:对于能够找到工作、已经融入德国的难民,即使难民申请被拒绝了,我们也应该给予机会。

不过德国的新移民法适用范围并不止步于欧盟居民和难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才是该法的核心。而对于在德华人,特别是中国留学生,新移民法尽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却并不等于降低了在德国就业的难度。

德国一直以来都不是华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资料,截至2017年,在德华人共有13.6万人(不含华裔),这个数量相比邻近的英国和法国超过40万的华人社区规模偏小。但是得益于2005年《居留法》的正式施行(该法为新移民法的前身,其中规定仅对高学历和紧缺专业人才方能发放工作签证),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德华人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几乎翻了一倍。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相比于法国的华裔人群可以追溯到一战时的中国劳工,以及英国一直以来的语言和教育优势,德国的华人社区起步较晚,因此年龄结构也偏年轻,平均年龄仅为31岁。在德华人的年龄段主要分布于20到30岁(占比约40%),主要对应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在德留学生群体。30到40岁的华人也占到了20%,其中大多数为2005年《居留法》生效后留在德国工作的留学生。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德国外国人管理局

在德华人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反映在其签证类型上。根据德国外国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德华人中持有学生签证的比例最高,超过32%(40095人)。持有工作签证的华人占13%,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在德国工作的留学生;根据《居留法》的规定,在德工作期满若干年之后,工作签证将转换成永久居留,这部分华人占到了25%。永久居留以及欧盟蓝卡都允许携带配偶,这部分持有家庭团聚签证的华人也占到了16%(19900人)。

与对待难民的“大度”不同,《居留法》显得十分务实而功利,对于移民的限制也极多,超过一半的在德华人所持有的签证都直接和工作、学习挂钩。与英语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对投资移民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注册资金、雇用人数和收支平衡的规定下,从2010年至今的华人投资移民仅有数百人。

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华人群体中的相当规模,主要源于几乎免费的大学教育以及近年德国景气的经济形势。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2017/18学年的注册在校中国留学生(39540人)甚至超过了德国的第一大外国族群土耳其人。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DAAD

对于在德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一方面,新移民法放开了工作和专业必需对口的限制,使得非热门专业的留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倘若学习商科的留学生在毕业后准备从事翻译行政类工作,或从事自媒体等自由行业,德国劳动局会以专业工作不对口为由而拒绝颁发工作签证。

但是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新移民法仍未实施的当下,在劳动力短缺的大环境下,在德的中国留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首先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雇员,例如大众集团在德国范围内空缺的1200多个岗位中仅有不到200个没有对工作经验提出要求,而这200个岗位中绝大部分都是预留给德国特有的“学徒制”新员工。其次中国学生在语言和实际操作经验上毫无优势。对于德国公司而言,中国学生语言能力并不突出,内敛的文化使得他们主动融入团队的时间更长,对于招收中国学生一般都会十分谨慎。

而新移民法主要为有工作经验、而缺少德国学位的非欧盟国家居民开启了一条捷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留学生将面对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的竞争压力。

以专门针对高薪酬技术人才的欧盟蓝卡为例,根据德国移民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德国共签发了58030张欧盟蓝卡,其中26.1%申请者来自印度。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申请者仅占9%,和俄罗斯(7%)的申请人数相差不多。而同期在德的印度和俄罗斯留学生人数还不到中国留学生的一半(分别为17570和14320人)。

在过去数年间签发的蓝卡中印度裔比例最高,占26.1%。图源:德国劳动局

如今,在德的中国留学生可能还将面临来自中国国内竞争者的压力。以往即使是德国公司从中国子公司雇佣员工,该岗位也必须是德国劳动局规定的61个紧缺专业之一;即便是紧缺专业,若雇员不具有德国大学学历,申请欧盟蓝卡时劳动局还会对申请者的学历背景进行调查。劳动局为此特别和外国学历认证数据库Anabin建立合作关系,以中国学历为例,Anabin列有中国国内所有原985、211高校数据并根据本科录取批次划分档次,其中只有得分最高两档的申请者才会被劳动局认可并签发蓝卡。

如今新移民法明确废除了对于紧缺专业以及学历的要求。德国施坦博咨询公司的总监李达就在和《德国之声》的专访中表示:对于那些来自中国的专升本或成人教育升本科毕业、但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到德国申请工作移民还是非常乐观的。特别是随着英语国家移民政策的日益收紧,给了德国更多吸引人才的机会。

曾经和意大利、日本并称为超老龄化三大国的德国,如今似乎找到了应对的方案。大量的移民使得德国又重新年轻了起来,人口数量也再次增长。一向死板又经验主义的德国人,即将在欢迎移民的道路上狂奔,这是饮鸩止渴还是迈入多元化社会?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作者为界面新闻德国特约撰稿人)

相关阅读:第四次移民潮要来了?德国移民政策的前世今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国新移民法将如何影响中国留学生在德就业?

新移民法提供了更多就业可能,却并不等于降低了在德国就业的难度。中国留学生将面对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的竞争压力。

2013年7月5日,德国莱比锡,国际青年就业技能竞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移民法《技术移民法》,官方正式承认德国为移民国家。一份在德国的稳定工作成为外籍人士取得居留权的唯一评判标准,并取消了对身份、专业、语言、学历等的一切限制。此外,为了吸引尚定居母国的外籍专业人才,德国政府将签发六个月的找工作签证,申请人只需具备基础德国水平、六个月签证期内的生活开销以及大专以上文凭即可。

在政府因难民危机而支持率一路走低的当下,新移民法的颁布是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为数不多的受到各界赞扬的政治成果。该法被视作德国应对老龄化以及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政策之一。《明镜周刊》发表评论称:联邦政府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事实——德国一直都是个移民国家,这是前进的一步,但这一步还是太小。

持有同样立场的还有饱受用工荒的德国雇主协会。其发言人指出:针对外来技术人才的签证管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和外国人管理局分离开来,这样才能加速办理手续的流程,进一步鼓励技术移民来德国。而立场偏右的《日报》更是尖锐地指出:是时候让移民政策更实用主义一些了,德国需要有技术的移民,而不需要什么都不会的难民。

新移民法预计会吸引大量东欧国家居民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居民进入德国,该趋势其实早已体现在过去数年的人口变化中。德国目前拥有外籍居民1060万人(约占人口的13%),除去因为历史原因而在德定居多年的土耳其裔群体之外,东欧诸国以及亚洲战乱国家是近年来德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且数量呈明显增加态势。

欧盟中的东欧国家以及叙利亚、阿富汗是德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数据来源:商报

首先因新移民法而获益的无疑是欧盟中的东欧诸国居民。尽管欧盟境内人员流动理论上不受限制,但是此前东欧居民——特别是刚进入欧盟两年的克罗地亚——在德国长期工作仍需申请和专业挂钩的工作签证(Arbeitserlaubnis),即使德国和欧盟在2013年已经签订协议,准备废除该规定,但依然留下了数年的过渡期。新移民法去除了工作签证必须和紧缺专业挂钩的规定,对于无需找工作签证的东欧国家居民来说,等于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新移民法针对的另一个群体,则是困扰德国已久的难民。自从2014年难民危机以来,德国已经接收了超过150万难民。根据德国劳动局的资料,超过31万难民已经顺利找到工作,不过这些已经在纳税的难民中却有不少被证明系伪造身份,最终部分被遣返回国。而不少有前科的难民,却因为母国处于战乱状态而无法被遣返。“不切实际的“ 难民融入政策也正是近两年崛起的另类选项党(AfD)批评联合政府的最有力武器。

大联合政府在新移民法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变轨”(Spurwechsel),即把难民问题转变成移民问题。德国社民党(SPD)发言人表示:对于能够找到工作、已经融入德国的难民,即使难民申请被拒绝了,我们也应该给予机会。

不过德国的新移民法适用范围并不止步于欧盟居民和难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才是该法的核心。而对于在德华人,特别是中国留学生,新移民法尽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却并不等于降低了在德国就业的难度。

德国一直以来都不是华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资料,截至2017年,在德华人共有13.6万人(不含华裔),这个数量相比邻近的英国和法国超过40万的华人社区规模偏小。但是得益于2005年《居留法》的正式施行(该法为新移民法的前身,其中规定仅对高学历和紧缺专业人才方能发放工作签证),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德华人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几乎翻了一倍。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相比于法国的华裔人群可以追溯到一战时的中国劳工,以及英国一直以来的语言和教育优势,德国的华人社区起步较晚,因此年龄结构也偏年轻,平均年龄仅为31岁。在德华人的年龄段主要分布于20到30岁(占比约40%),主要对应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在德留学生群体。30到40岁的华人也占到了20%,其中大多数为2005年《居留法》生效后留在德国工作的留学生。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德国外国人管理局

在德华人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反映在其签证类型上。根据德国外国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德华人中持有学生签证的比例最高,超过32%(40095人)。持有工作签证的华人占13%,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在德国工作的留学生;根据《居留法》的规定,在德工作期满若干年之后,工作签证将转换成永久居留,这部分华人占到了25%。永久居留以及欧盟蓝卡都允许携带配偶,这部分持有家庭团聚签证的华人也占到了16%(19900人)。

与对待难民的“大度”不同,《居留法》显得十分务实而功利,对于移民的限制也极多,超过一半的在德华人所持有的签证都直接和工作、学习挂钩。与英语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对投资移民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注册资金、雇用人数和收支平衡的规定下,从2010年至今的华人投资移民仅有数百人。

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华人群体中的相当规模,主要源于几乎免费的大学教育以及近年德国景气的经济形势。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2017/18学年的注册在校中国留学生(39540人)甚至超过了德国的第一大外国族群土耳其人。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DAAD

对于在德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一方面,新移民法放开了工作和专业必需对口的限制,使得非热门专业的留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倘若学习商科的留学生在毕业后准备从事翻译行政类工作,或从事自媒体等自由行业,德国劳动局会以专业工作不对口为由而拒绝颁发工作签证。

但是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新移民法仍未实施的当下,在劳动力短缺的大环境下,在德的中国留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首先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雇员,例如大众集团在德国范围内空缺的1200多个岗位中仅有不到200个没有对工作经验提出要求,而这200个岗位中绝大部分都是预留给德国特有的“学徒制”新员工。其次中国学生在语言和实际操作经验上毫无优势。对于德国公司而言,中国学生语言能力并不突出,内敛的文化使得他们主动融入团队的时间更长,对于招收中国学生一般都会十分谨慎。

而新移民法主要为有工作经验、而缺少德国学位的非欧盟国家居民开启了一条捷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留学生将面对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的竞争压力。

以专门针对高薪酬技术人才的欧盟蓝卡为例,根据德国移民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德国共签发了58030张欧盟蓝卡,其中26.1%申请者来自印度。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申请者仅占9%,和俄罗斯(7%)的申请人数相差不多。而同期在德的印度和俄罗斯留学生人数还不到中国留学生的一半(分别为17570和14320人)。

在过去数年间签发的蓝卡中印度裔比例最高,占26.1%。图源:德国劳动局

如今,在德的中国留学生可能还将面临来自中国国内竞争者的压力。以往即使是德国公司从中国子公司雇佣员工,该岗位也必须是德国劳动局规定的61个紧缺专业之一;即便是紧缺专业,若雇员不具有德国大学学历,申请欧盟蓝卡时劳动局还会对申请者的学历背景进行调查。劳动局为此特别和外国学历认证数据库Anabin建立合作关系,以中国学历为例,Anabin列有中国国内所有原985、211高校数据并根据本科录取批次划分档次,其中只有得分最高两档的申请者才会被劳动局认可并签发蓝卡。

如今新移民法明确废除了对于紧缺专业以及学历的要求。德国施坦博咨询公司的总监李达就在和《德国之声》的专访中表示:对于那些来自中国的专升本或成人教育升本科毕业、但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到德国申请工作移民还是非常乐观的。特别是随着英语国家移民政策的日益收紧,给了德国更多吸引人才的机会。

曾经和意大利、日本并称为超老龄化三大国的德国,如今似乎找到了应对的方案。大量的移民使得德国又重新年轻了起来,人口数量也再次增长。一向死板又经验主义的德国人,即将在欢迎移民的道路上狂奔,这是饮鸩止渴还是迈入多元化社会?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作者为界面新闻德国特约撰稿人)

相关阅读:第四次移民潮要来了?德国移民政策的前世今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