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学术研究必须扣好“第一颗扣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学术研究必须扣好“第一颗扣子”

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踏踏实实做学术研究,让学术研究摆脱丛林原则、急功近利。简单来说,就是必须扣好学术道路的“第一颗扣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10月26日晚,深陷学术不端舆论旋涡的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告诉媒体,因为无法忍受部分同事、学生及媒体的“恶毒攻击”,同时鉴于身体原因,已向学校提出辞职。

此前,针对媒体对其涉嫌学术不端的报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在过去发表了超过120篇论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南京大学已经启动对撤稿事件的调查。按照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规则,调查将不因其提出辞职而终止,南大应坚持学术原则对其进行严肃的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处理意见告知公众。如果其确有学术不端行为,梁教授想通过辞职来“止损”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是严肃的学术处罚。毕竟,辞职是个体的行为,谈不上处罚,而依据调查结果撤销教授职称、各种学术头衔,解除聘用合同,才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肃处理。

梁教授撤稿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是因为她的行为虽然是老生常谈的学术不端问题,但是她主动撤稿,并称撤稿的原因是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揭开了我国学术界的另一个带有极强成功学色彩的潜规则。即有的学者认为,要尽快取得学术成果,可以不择手段,在最初阶段可以采取作弊、造假手段,以此获得课题、经费、荣誉后,自己再“正儿八经”搞研究,只要现在搞的研究没问题,以往的就可既往不咎,一撤了之。这是深受成功学毒害的结果。

不要说个体,我国的社会舆论有时也是站在抄袭、作弊者一边的,觉得取得原创成果很难,先抄袭情有可原,只要抄袭成功,在此基础上再取得创新成功,不应该对以前的抄袭太过苛责,甚至把这视为创新的一种路径。如果一名知名学者多年前的学术不端被举报、曝光,我国社会总会出现“阴谋论”“动机论”等论调。这些观念,其实是对抄袭作弊的纵容,而且也打击原创精神。从近期看,这会快速取得成果,但从长远看,会影响社会的持续创新能力。

学术能力和学术不端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也有一些人将学术能力与学术不端混为一谈。一个人学术能力不强,这并非什么问题,尤其在刚进入学术领域时,写出一些幼稚文章,是很正常的。一个后来成为“大学者”的研究人员,没有必要回避自己之前的文章,以之前的论文水平低而撤掉这些论文,这本就缺乏对学术研究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一个能力强的学者,也可能有学术不端问题。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要对事不对人。

学术不端是破坏学术创新的毒瘤,因此,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基本态度是“零容忍”。所谓“零容忍”,就是哪怕是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只要发现他之前的学术研究有造假行为,哪怕这一造假行为发生在三四十年前,也照样要追究责任。不能因为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就对学术不端视而不见。这种严格的学术规范,要求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踏踏实实做学术研究,让学术研究摆脱丛林原则、急功近利。简单来说,就是必须扣好学术道路的第一个扣子,水平差没关系,但必须诚信。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对学术不端有怎样的认识并不重要,涉及学术不端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也是其权利,但学术机构,必须坚持学术原则处理学术不端。我国当前的学术不端问题,与学术机构对处理不严,往往从利益角度而非学术角度处理学术不端问题有密切关系。比如,学术机构追求近期的学术政绩,而以学术不端方式获得的成果服务于学术政绩。学术机构担心调查、处理学术不端,会影响学术声誉以及获得学术资源,因此就充当学术不端的“保护伞”,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是和学术共同体追求真理,关注学术本身的价值背离的。这也导致大学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缺乏正确的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觉得为实现功利的目标,学术不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学术机构严肃对待学术不端,才能形成正确的学术规范,培育健康的学术生态。最关键的是,学术机构必须回归学术本位,防止功利因素对学术的侵蚀。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学术不端现象,正朝本科学生、高中生蔓延,有一些高中生就用抄袭、请人代写的论文去申请大学自主招生,这些学生及其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不端行为,会给未来发展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即便侥幸通过自主招生被大学录取,在若干年后被发现抄袭、造假,也将为之付出代价。这不是靠撤掉论文就可以“抹去”的。所以,严肃调查、处理这起撤稿事件,对消除青年学生、学者中的学术“成功学”十分重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学术研究必须扣好“第一颗扣子”

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踏踏实实做学术研究,让学术研究摆脱丛林原则、急功近利。简单来说,就是必须扣好学术道路的“第一颗扣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10月26日晚,深陷学术不端舆论旋涡的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告诉媒体,因为无法忍受部分同事、学生及媒体的“恶毒攻击”,同时鉴于身体原因,已向学校提出辞职。

此前,针对媒体对其涉嫌学术不端的报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在过去发表了超过120篇论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南京大学已经启动对撤稿事件的调查。按照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规则,调查将不因其提出辞职而终止,南大应坚持学术原则对其进行严肃的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处理意见告知公众。如果其确有学术不端行为,梁教授想通过辞职来“止损”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是严肃的学术处罚。毕竟,辞职是个体的行为,谈不上处罚,而依据调查结果撤销教授职称、各种学术头衔,解除聘用合同,才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肃处理。

梁教授撤稿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是因为她的行为虽然是老生常谈的学术不端问题,但是她主动撤稿,并称撤稿的原因是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揭开了我国学术界的另一个带有极强成功学色彩的潜规则。即有的学者认为,要尽快取得学术成果,可以不择手段,在最初阶段可以采取作弊、造假手段,以此获得课题、经费、荣誉后,自己再“正儿八经”搞研究,只要现在搞的研究没问题,以往的就可既往不咎,一撤了之。这是深受成功学毒害的结果。

不要说个体,我国的社会舆论有时也是站在抄袭、作弊者一边的,觉得取得原创成果很难,先抄袭情有可原,只要抄袭成功,在此基础上再取得创新成功,不应该对以前的抄袭太过苛责,甚至把这视为创新的一种路径。如果一名知名学者多年前的学术不端被举报、曝光,我国社会总会出现“阴谋论”“动机论”等论调。这些观念,其实是对抄袭作弊的纵容,而且也打击原创精神。从近期看,这会快速取得成果,但从长远看,会影响社会的持续创新能力。

学术能力和学术不端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也有一些人将学术能力与学术不端混为一谈。一个人学术能力不强,这并非什么问题,尤其在刚进入学术领域时,写出一些幼稚文章,是很正常的。一个后来成为“大学者”的研究人员,没有必要回避自己之前的文章,以之前的论文水平低而撤掉这些论文,这本就缺乏对学术研究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一个能力强的学者,也可能有学术不端问题。学术不端的调查、处理,要对事不对人。

学术不端是破坏学术创新的毒瘤,因此,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基本态度是“零容忍”。所谓“零容忍”,就是哪怕是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只要发现他之前的学术研究有造假行为,哪怕这一造假行为发生在三四十年前,也照样要追究责任。不能因为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就对学术不端视而不见。这种严格的学术规范,要求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踏踏实实做学术研究,让学术研究摆脱丛林原则、急功近利。简单来说,就是必须扣好学术道路的第一个扣子,水平差没关系,但必须诚信。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对学术不端有怎样的认识并不重要,涉及学术不端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也是其权利,但学术机构,必须坚持学术原则处理学术不端。我国当前的学术不端问题,与学术机构对处理不严,往往从利益角度而非学术角度处理学术不端问题有密切关系。比如,学术机构追求近期的学术政绩,而以学术不端方式获得的成果服务于学术政绩。学术机构担心调查、处理学术不端,会影响学术声誉以及获得学术资源,因此就充当学术不端的“保护伞”,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是和学术共同体追求真理,关注学术本身的价值背离的。这也导致大学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缺乏正确的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觉得为实现功利的目标,学术不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学术机构严肃对待学术不端,才能形成正确的学术规范,培育健康的学术生态。最关键的是,学术机构必须回归学术本位,防止功利因素对学术的侵蚀。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学术不端现象,正朝本科学生、高中生蔓延,有一些高中生就用抄袭、请人代写的论文去申请大学自主招生,这些学生及其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不端行为,会给未来发展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即便侥幸通过自主招生被大学录取,在若干年后被发现抄袭、造假,也将为之付出代价。这不是靠撤掉论文就可以“抹去”的。所以,严肃调查、处理这起撤稿事件,对消除青年学生、学者中的学术“成功学”十分重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