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先农坛中观古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先农坛中观古建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地祇诸神的皇家坛庙。

文 |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这里是皇帝祈求风调雨顺之处。相比对于天坛的熙熙攘攘,距离并不远的先农坛显得格外清静。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地祇诸神的皇家坛庙。明清帝王每年都要来先农坛进行亲耕大礼,表达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民以食为天,吃饭从来都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对个人如此,于国家也是这样,所以明清两朝皇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会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以垂范天下重视农业,昭示天下以农为本、劝农从耕。

皇帝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演耕田中举行亲耕礼:一手扶犁,一手举鞭,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亲耕礼毕后,皇帝会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继续耕作。秋天,演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演耕田”面积不大,刚好是“一亩三分”,这也是后来一亩三分地的由来。只可惜如今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已经变成旁边中学的操场了。

观耕台呈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条石台阶9级,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散发出浓郁的精致华美的艺术气息。

神祇台,是天神坛和地祗坛的合称。如今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如今这里展陈着“先农坛历史文化展”。

先农坛创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历经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如今虽然外坛已成体育运动场所,但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老当益壮更显辉煌。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博物馆展览面积700余平方米,通过文物、图片、模型等手段,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与辉煌成就,在这里,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知识。

拜殿展区,主要以“编年体”的方式,展示中国历代古建筑的发展。居住的历史折射出古人在思索、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空间关系时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哲理。

穿梭在各个展区,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

太岁殿,坐北朝南,规模可比肩故宫太和殿,极具古建筑之美。太岁殿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各项技艺以及北京古城的发展。

在这个展区内,从台基、隼牟、斗拱、梁柱,到瓦当、石雕、彩绘、门窗,再到石料、木材、金砖、琉璃等营造细节、工艺,被以“庖丁解牛”的方式逐一解构呈现。看着檐、脊、梁、柱、椽、檩、枋、柁交错纵横,搭建起的宫殿模型,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代建筑师们的巧思与才智。

被誉为“稀世国宝”的“北京隆福寺藻井”就珍藏于气势恢弘的太岁殿内,是国家一级文物。藻井上下六层,最上方为星象图,主框架上细雕云纹,布置有天宫玉宇、神人仙女,可谓美轮美奂。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尤其是藻井专题的绝好实物,其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它的结构原理、雕刻技法、艺术特点在古代藻井中是极为罕见的,其科学与文物价值不可低估。整座藻井精巧别致、美轮美奂,立在正下方仰观仿佛可从此升入天堂。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我国古代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他们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着完整的方法和技艺。

亭台传古韵,斗栱凝匠心!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把木构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斗拱,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灵魂。除了系统介绍了古建的历史、各个构件,这里还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

在这里,能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技术成就与艺术风格,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区建筑之特色——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成就灿烂。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先农坛中观古建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地祇诸神的皇家坛庙。

文 | 于伊人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这里是皇帝祈求风调雨顺之处。相比对于天坛的熙熙攘攘,距离并不远的先农坛显得格外清静。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地祇诸神的皇家坛庙。明清帝王每年都要来先农坛进行亲耕大礼,表达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民以食为天,吃饭从来都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对个人如此,于国家也是这样,所以明清两朝皇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会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以垂范天下重视农业,昭示天下以农为本、劝农从耕。

皇帝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演耕田中举行亲耕礼:一手扶犁,一手举鞭,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亲耕礼毕后,皇帝会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继续耕作。秋天,演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演耕田”面积不大,刚好是“一亩三分”,这也是后来一亩三分地的由来。只可惜如今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已经变成旁边中学的操场了。

观耕台呈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条石台阶9级,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散发出浓郁的精致华美的艺术气息。

神祇台,是天神坛和地祗坛的合称。如今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如今这里展陈着“先农坛历史文化展”。

先农坛创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历经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如今虽然外坛已成体育运动场所,但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老当益壮更显辉煌。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博物馆展览面积700余平方米,通过文物、图片、模型等手段,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与辉煌成就,在这里,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知识。

拜殿展区,主要以“编年体”的方式,展示中国历代古建筑的发展。居住的历史折射出古人在思索、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空间关系时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哲理。

穿梭在各个展区,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

太岁殿,坐北朝南,规模可比肩故宫太和殿,极具古建筑之美。太岁殿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各项技艺以及北京古城的发展。

在这个展区内,从台基、隼牟、斗拱、梁柱,到瓦当、石雕、彩绘、门窗,再到石料、木材、金砖、琉璃等营造细节、工艺,被以“庖丁解牛”的方式逐一解构呈现。看着檐、脊、梁、柱、椽、檩、枋、柁交错纵横,搭建起的宫殿模型,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代建筑师们的巧思与才智。

被誉为“稀世国宝”的“北京隆福寺藻井”就珍藏于气势恢弘的太岁殿内,是国家一级文物。藻井上下六层,最上方为星象图,主框架上细雕云纹,布置有天宫玉宇、神人仙女,可谓美轮美奂。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尤其是藻井专题的绝好实物,其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它的结构原理、雕刻技法、艺术特点在古代藻井中是极为罕见的,其科学与文物价值不可低估。整座藻井精巧别致、美轮美奂,立在正下方仰观仿佛可从此升入天堂。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我国古代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他们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着完整的方法和技艺。

亭台传古韵,斗栱凝匠心!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把木构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斗拱,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灵魂。除了系统介绍了古建的历史、各个构件,这里还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

在这里,能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技术成就与艺术风格,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区建筑之特色——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成就灿烂。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