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沉淀”之下,《我就是演员》如何实现大众化的“观众监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沉淀”之下,《我就是演员》如何实现大众化的“观众监督”?

对“表演”的探讨,或许这档节目承载的东西还有更多。

作者:杨一欣

Q4季度的综艺之争火热加码中,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我就是演员》却不疾不徐,持续升温。伴随节目而来的阐释和探讨,在主流受众市场中也不曾缺席。这一季,全新升级后的节目,不仅在形态和传达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对“表演”的探讨也真正走到了“厚积薄发”那一步。

两季节目,变化的是对节目的推敲和打磨;不变的是对“表演”底色的遵循和坚守。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在选手表演、导师点评、导演修改的一系列过程中,能够真正拨开原初身份的泡沫光环,对于节目核心聚焦的“表演”形成全新体认。从第一季的“诞生态”到第二季的“完成态”,除了节目完成了对于自身的一种再认识,也是观众对于“演员”二字的重新解构。拨开内行权威、泡沫外衣的阻拦后,观众对于表演的认知开始从认清人名,逐渐转向更趋近专业的评判。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或许是超越一档节目的更多意义注脚,也势必能够反哺出一种在电视市场与观众之间更理想的双向关系。

从“诞生态”到“完成态”

前有朱玉热播,《我就是演员》再度归来。在季度更迭之中,新的名字也透露着一丝坚定和不容置疑。从“诞生态”到“完成态”,表演是这个节目始终不离的核心,而“演员”二字似乎也开始朝自我认知与肯定的方向大步迈进。

相比上一季,虽然还是三位导师坐镇,但只有章子怡不变,其他两位换成了也换上了新面孔。而站上舞台的“演员”,除了要完成指定的戏剧片段外,还要进行现场即兴表演。获胜者将参与分组赛,并同每期的“飞行导演”一同摄制短片。借由这样的设置,《我就是演员》比以往有了更多角度的指导介入:如第五期,先是刘嘉玲亮相,然后于和伟作为飞行嘉宾出现,接着陈冲又作为飞行导师登场。而最后甚至还有韩杰和董润年分别作为导演和编剧,提供属于自己的视角。在这种被反复推敲的机制构架下,所有在场者连同观众便有了对表演有了更多样、深度的解读。

当然,从既有播出来看,整个节目的升级并不止于“人”的部分,形成巨大更迭的还有整体的视觉效果。节目现场引入70多块冰屏、高空威压和水池设计,将其变作一个可变性剧场。同时,导师监视器、观众大屏幕的设置,也使表演实况比起上一期要更为直观。《我就是演员》的传播形式还是以影视手法为主,所以这一次常能看见章子怡这些人在现场观看外,不时地瞧一瞧手边的监视器,似乎也能避免如上一期有导师表示现场“没太看清”的状况出现。

一切别出机杼的舞台形式,其实都在指向节目的核心表达——表演。虽然升级的维度有方方面面,但内在于这档节目的独特表达方式始终一以贯之。在《我就是演员》之前,也有过类似“演技比拼”的节目,甚至还有参照音乐类选秀照猫画虎。但往往这类节目要么聚焦的人群尚且无法与“专业性”相提并论,节目内核仍是近似于游戏闯关的娱乐化真人秀;要么就是选用大量流量明星,并无太多专业体认,相互间的切磋难免点到为止。你捧我逗,你拆我圆,互相赞美两句,赚个眼球便算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演员》始终秉承的“唯表演论”就显得无比干净可贵。

在平等竞技中重现弧光

在这个始终如一的舞台上,来来往往的演员表现出了这个节目惊人的宽容度与接纳度——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从业时长,表演经历,甚至是受众群体。而他们在大众的眼中,既有“实力派”,也有“偶像派”;既有左小青、张馨予、印小天这样的“老戏骨”,也有张新成、李兰迪、胡先煦这样的“小鲜肉”;但就是这种预定的标签,反而给了表演更为惊喜的呈现:毕竟所有的预设都是界定的外壳,唯有表演,才是真正纯粹和真实的。

因而,在涉及表演的议题方面,《我就是演员》似乎始终很抗拒“和稀泥”的状态。在第一期《卧虎藏龙》的片段表演结束后,章子怡直言不讳地给出了“我其实是很失望的”的评语,直指演员双方仅仅是在“一味模仿”。

当然,除了宏观的点评外,节目对于表演也有进一步的阐发——陈凯歌作为当期的飞行导演,对于两位表演不甚理想的演员抛出两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喜欢上她的?”“你为什么要给她鸡吃?”……帮助演员重新理解人物,修改表演。甚至在点拨阐发之后,另有即兴的规定情境从头演过。这同前面的选段一相对比,端倪和缺陷便一目了然。对于表演有了更深理解的不但是演员,更是观众。

在这种严格的形式之下,在荧屏另一端的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也发现了更多过往被“忽略”的好演员。第一期中,左小青和任素汐共演的《1942》选段令人印象深刻。两人不仅对于片段的完成度极高,相互之间的演技切磋也叫人大呼过瘾,令徐峥也不禁感叹:“好演员的春天就要来了”;而一直被印迹上“流量明星”标签的阚清子,在完成《七月与安生》片段后,坦诚“我希望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我”,似乎也发散出了自己的演员弧光。

但除了对演员的“发现”外,我们更多的还是跟着其中的选手,一同对“表演”产生新的理解。最为典型的便是张馨予和张钧甯合作的《半生缘》选段。两人的表演都不失水准,也向观众证明了各自除有颜值外更有演技。

但是当章子怡做完点评,被怂恿着现场表演一段时,观众似乎立刻能察觉到所谓表演,当真有它自己的门道:张馨予的顾曼璐在上场时,稍微表现了些许犹豫,便开门了,整体形式颇有些“从这到那”的台口走位;而到章子怡表演时,一呡红唇,微一叹气,再一攥手,立刻把人物的心理状态以一种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表达而出。站在幕旁的张馨予不住点头,而坐在屏幕之前的观众更不禁竖起拇指。

表演也值得被“全民阅读”

事实上,《我就是演员》之中的“表演”,并不局促地仅限于选手自身。不仅每期的飞行导演要修改现场表演,固定的演员导师除了做出点评之外,常要自身参与其中,以一种“现身说法”的姿态为讲解打下注脚。这种独特的形式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融入表演的表达氛围,并让先前的一切言语评述都不再遥远空洞。

甚至同其他的节目不同,《我就是演员》的表演联系常常是双向的,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输出与接纳的观众演员关系。导师在上一刻畅谈所想,下一秒就要站在舞台中去成为接受考量的表演者。如果说表演是最纯粹的话题,那么屏幕前的观众则是唯一不变的审视者。

表演常讲究“真听真看真感受”,但往往这个词往往被演员“垄断”。实际上,对于观众而言,也需要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权利。早期的梨园行,欣赏门槛大过现当代的戏剧,讲求“内行看门道”。甚至内行以成为内行为荣,自得其妙又自得其乐,几乎不会同外行讲起舞台演员的技术身段之精妙所在。

而到了现代,演技一词又往往为泡沫光辉所遮,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无法辨别优劣演员的区别,而粉丝又乐得为自己的偶像打出一个“演员”的泡沫假象。故而,正如《我就是演员》总导演吴彤所言:“之前,大众对演员的定义是模糊的,《演员的诞生》后,他们对演员的概念有了‘启蒙’,这是一个破壳的过程,《我就是演员》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精进符合这一改变。”

或许从宏观角度看来,《我就是演员》的出现是对于表演行业一次巨大的提振。观众不仅能明朗地认知“何为表演”“何为好的表演”,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段中,清楚地窥见表演同剧本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内行垄断,泡沫光辉,早已不能成为糊弄大众的纸老虎。包括第一期任素汐和左小青的《1942》结束后,在导师投票抉择时,吴秀波认为“戏不是技术”,徐峥则认为“你能够调动你的情感,本身就是最大的技巧”,由此引发观众自发讨论“技巧和情感哪个重要”,甚至追溯至“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都是一种可喜的良性回馈。

讲求“全民阅读”的口号宣响之后,这个概念的含义早已被拓宽。在文化行业之中,任何行当都应该有“全民阅读”的权利和义务。《我就是演员》让表演被“全民阅读”成为可能,也让观众自发地认识到这种“阅读”的精妙所在。或许在不久之后,对于导演、编剧、制作等等的阅读也会浮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重新认知到:影视行业的发展,永远同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观众自身的认知、审美得到拓展之后,他们自然会有“驱逐劣币”的能力。任何浮夸的头衔、泡沫、光环,都不过是吓唬人的皇帝新衣,只有当观众自觉领略到表演之美,影视戏剧之美时,他们才会在双向的回馈中,达到对行业的修正和敦促。相信这种“观众监管”,永远要比内行垄断要来得更加有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沉淀”之下,《我就是演员》如何实现大众化的“观众监督”?

对“表演”的探讨,或许这档节目承载的东西还有更多。

作者:杨一欣

Q4季度的综艺之争火热加码中,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我就是演员》却不疾不徐,持续升温。伴随节目而来的阐释和探讨,在主流受众市场中也不曾缺席。这一季,全新升级后的节目,不仅在形态和传达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对“表演”的探讨也真正走到了“厚积薄发”那一步。

两季节目,变化的是对节目的推敲和打磨;不变的是对“表演”底色的遵循和坚守。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在选手表演、导师点评、导演修改的一系列过程中,能够真正拨开原初身份的泡沫光环,对于节目核心聚焦的“表演”形成全新体认。从第一季的“诞生态”到第二季的“完成态”,除了节目完成了对于自身的一种再认识,也是观众对于“演员”二字的重新解构。拨开内行权威、泡沫外衣的阻拦后,观众对于表演的认知开始从认清人名,逐渐转向更趋近专业的评判。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或许是超越一档节目的更多意义注脚,也势必能够反哺出一种在电视市场与观众之间更理想的双向关系。

从“诞生态”到“完成态”

前有朱玉热播,《我就是演员》再度归来。在季度更迭之中,新的名字也透露着一丝坚定和不容置疑。从“诞生态”到“完成态”,表演是这个节目始终不离的核心,而“演员”二字似乎也开始朝自我认知与肯定的方向大步迈进。

相比上一季,虽然还是三位导师坐镇,但只有章子怡不变,其他两位换成了也换上了新面孔。而站上舞台的“演员”,除了要完成指定的戏剧片段外,还要进行现场即兴表演。获胜者将参与分组赛,并同每期的“飞行导演”一同摄制短片。借由这样的设置,《我就是演员》比以往有了更多角度的指导介入:如第五期,先是刘嘉玲亮相,然后于和伟作为飞行嘉宾出现,接着陈冲又作为飞行导师登场。而最后甚至还有韩杰和董润年分别作为导演和编剧,提供属于自己的视角。在这种被反复推敲的机制构架下,所有在场者连同观众便有了对表演有了更多样、深度的解读。

当然,从既有播出来看,整个节目的升级并不止于“人”的部分,形成巨大更迭的还有整体的视觉效果。节目现场引入70多块冰屏、高空威压和水池设计,将其变作一个可变性剧场。同时,导师监视器、观众大屏幕的设置,也使表演实况比起上一期要更为直观。《我就是演员》的传播形式还是以影视手法为主,所以这一次常能看见章子怡这些人在现场观看外,不时地瞧一瞧手边的监视器,似乎也能避免如上一期有导师表示现场“没太看清”的状况出现。

一切别出机杼的舞台形式,其实都在指向节目的核心表达——表演。虽然升级的维度有方方面面,但内在于这档节目的独特表达方式始终一以贯之。在《我就是演员》之前,也有过类似“演技比拼”的节目,甚至还有参照音乐类选秀照猫画虎。但往往这类节目要么聚焦的人群尚且无法与“专业性”相提并论,节目内核仍是近似于游戏闯关的娱乐化真人秀;要么就是选用大量流量明星,并无太多专业体认,相互间的切磋难免点到为止。你捧我逗,你拆我圆,互相赞美两句,赚个眼球便算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演员》始终秉承的“唯表演论”就显得无比干净可贵。

在平等竞技中重现弧光

在这个始终如一的舞台上,来来往往的演员表现出了这个节目惊人的宽容度与接纳度——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从业时长,表演经历,甚至是受众群体。而他们在大众的眼中,既有“实力派”,也有“偶像派”;既有左小青、张馨予、印小天这样的“老戏骨”,也有张新成、李兰迪、胡先煦这样的“小鲜肉”;但就是这种预定的标签,反而给了表演更为惊喜的呈现:毕竟所有的预设都是界定的外壳,唯有表演,才是真正纯粹和真实的。

因而,在涉及表演的议题方面,《我就是演员》似乎始终很抗拒“和稀泥”的状态。在第一期《卧虎藏龙》的片段表演结束后,章子怡直言不讳地给出了“我其实是很失望的”的评语,直指演员双方仅仅是在“一味模仿”。

当然,除了宏观的点评外,节目对于表演也有进一步的阐发——陈凯歌作为当期的飞行导演,对于两位表演不甚理想的演员抛出两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喜欢上她的?”“你为什么要给她鸡吃?”……帮助演员重新理解人物,修改表演。甚至在点拨阐发之后,另有即兴的规定情境从头演过。这同前面的选段一相对比,端倪和缺陷便一目了然。对于表演有了更深理解的不但是演员,更是观众。

在这种严格的形式之下,在荧屏另一端的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也发现了更多过往被“忽略”的好演员。第一期中,左小青和任素汐共演的《1942》选段令人印象深刻。两人不仅对于片段的完成度极高,相互之间的演技切磋也叫人大呼过瘾,令徐峥也不禁感叹:“好演员的春天就要来了”;而一直被印迹上“流量明星”标签的阚清子,在完成《七月与安生》片段后,坦诚“我希望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我”,似乎也发散出了自己的演员弧光。

但除了对演员的“发现”外,我们更多的还是跟着其中的选手,一同对“表演”产生新的理解。最为典型的便是张馨予和张钧甯合作的《半生缘》选段。两人的表演都不失水准,也向观众证明了各自除有颜值外更有演技。

但是当章子怡做完点评,被怂恿着现场表演一段时,观众似乎立刻能察觉到所谓表演,当真有它自己的门道:张馨予的顾曼璐在上场时,稍微表现了些许犹豫,便开门了,整体形式颇有些“从这到那”的台口走位;而到章子怡表演时,一呡红唇,微一叹气,再一攥手,立刻把人物的心理状态以一种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表达而出。站在幕旁的张馨予不住点头,而坐在屏幕之前的观众更不禁竖起拇指。

表演也值得被“全民阅读”

事实上,《我就是演员》之中的“表演”,并不局促地仅限于选手自身。不仅每期的飞行导演要修改现场表演,固定的演员导师除了做出点评之外,常要自身参与其中,以一种“现身说法”的姿态为讲解打下注脚。这种独特的形式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融入表演的表达氛围,并让先前的一切言语评述都不再遥远空洞。

甚至同其他的节目不同,《我就是演员》的表演联系常常是双向的,它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输出与接纳的观众演员关系。导师在上一刻畅谈所想,下一秒就要站在舞台中去成为接受考量的表演者。如果说表演是最纯粹的话题,那么屏幕前的观众则是唯一不变的审视者。

表演常讲究“真听真看真感受”,但往往这个词往往被演员“垄断”。实际上,对于观众而言,也需要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权利。早期的梨园行,欣赏门槛大过现当代的戏剧,讲求“内行看门道”。甚至内行以成为内行为荣,自得其妙又自得其乐,几乎不会同外行讲起舞台演员的技术身段之精妙所在。

而到了现代,演技一词又往往为泡沫光辉所遮,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无法辨别优劣演员的区别,而粉丝又乐得为自己的偶像打出一个“演员”的泡沫假象。故而,正如《我就是演员》总导演吴彤所言:“之前,大众对演员的定义是模糊的,《演员的诞生》后,他们对演员的概念有了‘启蒙’,这是一个破壳的过程,《我就是演员》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精进符合这一改变。”

或许从宏观角度看来,《我就是演员》的出现是对于表演行业一次巨大的提振。观众不仅能明朗地认知“何为表演”“何为好的表演”,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段中,清楚地窥见表演同剧本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内行垄断,泡沫光辉,早已不能成为糊弄大众的纸老虎。包括第一期任素汐和左小青的《1942》结束后,在导师投票抉择时,吴秀波认为“戏不是技术”,徐峥则认为“你能够调动你的情感,本身就是最大的技巧”,由此引发观众自发讨论“技巧和情感哪个重要”,甚至追溯至“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都是一种可喜的良性回馈。

讲求“全民阅读”的口号宣响之后,这个概念的含义早已被拓宽。在文化行业之中,任何行当都应该有“全民阅读”的权利和义务。《我就是演员》让表演被“全民阅读”成为可能,也让观众自发地认识到这种“阅读”的精妙所在。或许在不久之后,对于导演、编剧、制作等等的阅读也会浮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重新认知到:影视行业的发展,永远同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观众自身的认知、审美得到拓展之后,他们自然会有“驱逐劣币”的能力。任何浮夸的头衔、泡沫、光环,都不过是吓唬人的皇帝新衣,只有当观众自觉领略到表演之美,影视戏剧之美时,他们才会在双向的回馈中,达到对行业的修正和敦促。相信这种“观众监管”,永远要比内行垄断要来得更加有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