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因素
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媒体曾经以旁观者的姿态大量报道过日本白领阶层的白领过劳死现象,而如今过劳死如瘟疫般,已经蔓延到你我的身边,开始威胁到每一个人,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事实。为什么中国的过劳死案例增长速度如此迅速?
生活压力太大
尽管人们常说,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工作却能带来生活的基础。职场竞争、房贷房租、生活支出、父母养老、子女教育,说得俗点,这些都和“钱”有关。保住工作,就是保住吃饭的工具、全家的生活支柱。如果老板要求加班,有几个人敢说“不”?网友感叹:“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加班压力大,不加班压力更大”
“不得不累”变成了职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身体在忙碌,心灵在焦虑,身心俱疲、过度透支身体之后,不少人因此而陷入亚健康状态,出现“过劳死”也就不足为怪了。
普遍忽视健康
专家认为,“过劳死”不是“累死”,其实质是“病死”,劳累只是疾病的促发因素。据统计,在导致“过劳死”的基础疾病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
然而,职场人士对健康的忽视尤为普遍。2014年,内地开展了一项《中国职场人健康特别调查》,在为期两周的调查中共有约5000名职场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职场人面对种种身体不适时,仅有8.9%的人会选择去看医生,4成以上的人选择“顺其自然”。调查还显示,超过40%的职场人在健康上面的年花费不足500元。
企业工作超负荷
尽管“过劳”不能直接致死,但也并非意味着企业让员工过劳是对的,更不意味着企业对此无责。
有评论指出,目前的《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仅对加班薪酬进行了规范,而对超负荷劳动引起的“过劳死”却未作明确规定。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未上升到生命安全高度。
据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相较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劳动保障范畴内尚不存在“过劳死”的概念,所以无法获得相应赔偿。对更多“过劳未死”的加班一族来说,目前的法律更是“爱莫能助”。
过劳死危险信号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这点很容易为一般人所忽视。“过劳死”最常见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英国资深健康专家亨利·内尔斯表示,过度疲劳不只是困倦、头痛,还有其他一些预警。如果你的身体发出以下警报,就一定要注意休息了!
1. 30—50岁的人就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 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桑拿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 频频去洗手间。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 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 记忆力减退,忘记熟人名字。
6. 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 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控情绪。
8. 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 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
10. 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过劳死职业“重灾区”
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居首位,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那么哪些职业更容易出现过劳死现象呢?
房产销售 开会到凌晨1点
别人休息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消费者只有下班、周末、放假才有时间看房子买房子,不加班行吗?
IT行业 “28岁就像老太婆”
每天面对电脑10小时以上,全是枯燥的字符。赶项目没时间吃饭,有木有!通宵没得睡,有木有!
建筑设计 连续3个月都加班
即使熬通宵也要保证按时交图。这,就是设计院的工作性质,没有二话可说。
广告业 应酬吃饭唱歌也是加班
在客户那里受气是免不了的,方案白做是免不了的,加班是免不了的。
保险业 “鸭梨”逼得每天找业务
长时间在外面跑,长时间与别人磨嘴皮子,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如何预防过劳死
年轻人自以为身体很健康便容易无尽地消耗体能,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自己不知道,因而就根本意识不到潜在的危险。更多的年轻人则认为休息一下便没事了,殊不知这些疾病先兆被疏忽,则会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如果职场人士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体状况,那么抽时间进行全面体检也许是最科学最稳妥的办法。如何才能预防过劳死?
1. 生活要规律。无论多忙也该注意:按时吃饭,按时休息。同时也注意营养的摄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2. 工作强度应与休息时长成正比。高强度的工作会使身体受损,相应的恢复时间也比较长。
3. 学会主动休息。一根玄总绷着,早晚会断掉的,应注意主动休息,给身体一个恢复期,防止累计劳累出现意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将隐性疾病扼杀于无形中。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包括颈椎正侧位拍片、腰椎正侧位拍片、眼科检查、颅颈多普勒、心功能检查等。
5. 适量体育运动,经常活动手腕、头颈部、腰部,每周至少一次户外运动。
6. 善于心理疏密,转移工作压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