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丽萍:旁观生命密码、冒险与实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丽萍:旁观生命密码、冒险与实验

西方版本《春之祭》,故事只讲到献祭结果,不讲修炼,只讲结束,作品整体传达的感觉有恐惧、被迫,不归路的感受。杨丽萍则想尝试更复杂的呈现。

采访、作者|王子之

编辑|Wang 先森

素材整理|杨婷、彬宇

版式、设计|何未

图|受访者提供

一度担心采访杨丽萍是一件困难的事,作为通透而自由的存在的艺术家,她惜字如金。用文字抵达杨丽萍老师的创作及生活是有难度的。伴随着她花园里不断的鸟鸣,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杨丽萍老师基本对所有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冬天将临的北京,黑白文娱的同事面临着阳光、雾霾、寒冷及好运。

提起杨丽萍,作为生命感知的旁观舞者,她一直和东方文化及民族舞蹈紧密相连。得知杨老师改编西方最经典的舞蹈《春之祭》,就如艺术评论家所形容那样:“这是一场生命密码的伟大冒险与实验。”

《春之祭》: 关于生命密码的旁观、冒险与实验几年前,上海国际艺术节准备在中国寻找一位女编导,来挑战一部很中国,很实验性的舞剧。他们很快把目光对准了杨丽萍。杨丽萍启用了 京剧传人裘继戎扮演男版虞姬,将京剧、琵琶等中国元素,和舞台上悬挂起上万把剪刀的视觉呈现,观众再次被惊艳,这就是杨丽萍为国际艺术节呈现的《十面埋伏》。在这之前,杨丽萍知名作品是《孔雀之冬》、《孔雀》、《云南映像》、《云南的响声》、《藏迷》等极具东方元素的原生态作品,用东方语言和中国观众对话。从《十面埋伏》开始,她则开始寻求国际舞蹈语言去和更广泛的地域观众对话,《十面埋伏》也成功在伦敦Sadler"s Wells剧院演出。

 《春之祭》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后, 伦敦Sadler's Wells再次向她发起邀约,之后澳洲布里斯班、美国、阿姆斯特丹等剧院的演出排期已超百场。

出演此次《春之祭》的演员都很年轻,编导也是。如何驾驭音乐,如何编出一个不一样的《春之祭》,在杨丽萍直言《春之祭》寓意深刻,祭奠自己的春天,美好的人生里面要献祭,这都是心理脉络。杨丽萍很快确定了基调,以东方诠释西方,以不同求大同。经典《春之祭》讲述了少女对神的献祭,时长30多分钟。

西方版本《春之祭》,故事只讲到献祭结果,不讲人的修炼过程,只讲结束,作品整体传达的感觉有恐惧、被迫,送上了那种不归路的感受。杨丽萍则想尝试更复杂的呈现,生命结束以后是什么?更加专注到整个过程个人的修炼,你从神变成人,然后又变成神,最终精神的上升,没有恐惧地面对献祭,为了众生,牺牲和奉献,最后面临永恒终极话题。

因为东方人讲究的是为别人,最终得到个人的升华,然后变成了一个超脱或者是一个美好的结果,杨丽萍版本的《春之祭》重点呈现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杨丽萍团队经过自身理解之后的重新创作。

历时两年,由杨丽萍组建的创作团队:叶锦添(视觉总监)、何训田(音乐总监)、梁戈逻(文学总监),似乎经过了漫长的修行,期间杨丽萍发生骨折,在她看来,这也是为舞蹈和创作的献祭。

首先面临就是音乐时长不够,从三十多分钟需要延长到七十多分钟,杨丽萍不想做一出折子戏,上半场一个作品,下半场是另一个作品。杨丽萍看来,西方版本永远是一个折子戏。

杨丽萍与何训田

音乐的部分,杨丽萍再次力邀了何训田出山。很多年前杨丽萍就邀请过,因为时间问题一直没有合作成。因为一台舞剧的音乐,何训田他需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创作。

《春之祭》合作下来,杨丽萍深刻体会到何训田的工作方式。《春之祭》的音乐因为和藏族元素有关系,同时和宗教相关,杨丽萍觉得非何训田莫属,她还准备了一段送往上海国际艺术节《春之祭》的双修片段给他,何训田犹豫了很久,最终答应了这次合作。

《春之祭》舞蹈双修部分,用了何训田《兰陵王》中的声音元素。九十年代初的音乐质感和录音呈现多音乐质感是两回事,他不能忍受录音,于是在工作室重新编曲,混音再制作。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部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何训田选择自己的经典乐曲,两种不同质的音乐在一种交融,如同山和水。音乐部分最终融合成七十多分钟的版本。

有一个细节,杨丽萍尤为感动。三四个月提交了一个音乐版本,杨丽萍排练时发现时长不够。原本设计是8分钟的演奏,最后发现需要十分钟。

 “你把一些地方重复一下嘛。”

“那怎么行,开玩笑。”

何训田重新设计作品,重新录制和混音,基本重新又做了一遍。提交配乐成片后,何训田还经常带着一个面包陪着她们排练,不断调整音乐和舞蹈的精确性,仿佛他也进入舞蹈,献祭自己。

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在排练时,何训田的时发现上海首演剧场的音响设备不好。于是他自己专门找了一套顶级音响设备抬到剧院,安装调试。每天,从我们开始排练他就进到剧场,一直跟到最后一场演出,每天下午都来,每天都调试,昨天的演出觉得不满意,隔天又来调,直到调到最后一场演出。

 “这世道,有的时候,你明天需要演出了,你今天去作曲家的门口堵,他都不一定给你作品。你在门口敲门,他从窗户就跑了,人提交了作品,谁还跟你一场场排,早撒手了。何老师真的是我见过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要求这么完美的人。”杨丽萍这样评价何训田。

一位舞蹈理论家在观看《春之祭》演出后写下 “杨丽萍的舞蹈形态与节奏,与何训田的音乐之间,有了一种“真言”般的默契——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为舞蹈创作的舞剧音乐,而是“舞魂”与“音魂”的相融。舞蹈的动作成为音乐的外在表现,音乐的旋律成为舞蹈的内在展现。整体的舞剧舞台处理,是极具震撼力的,它与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强悍、粗犷的形态与猛烈、紧张的节奏所激发的观众震惊和剧场骚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顶级华人艺术家的投名状

叶锦添主张新东方美学,是基于东方的灵魂的再创新。这和杨丽萍不谋而合,“我不会死守着传统。”,杨丽萍、何训田、叶锦添,《春之祭》的筹备更像是一个受到国际认可的华人艺术家的投名状,就像任何诗人都要写长江,历代钢琴家都会弹李斯特,当一位带有东方视角的编导或者舞者,给世界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相应的抛回一个机会,改编《春之祭》对于几位顶级艺术家都是一次考验与冒险。

《春之祭》不应该做成东方文化的展览,而应该有融合和再创造。从灵魂上给你一种感受,所以他肯定是要为这个服务,杨丽萍提出她的创作理念时,她提倡以东方文化作为根基,去传达精神和心灵上的内核,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东西必须很统一。 比如叶锦添做了《春之祭》钵的视觉装置:一个大金色的钵,如同宇宙,如同一方天地,表演围绕主视觉装置展开。

“服装比较难弄。”演出了八场,杨丽萍和叶锦添还在纠结服装细节与呈现。

 因为现代舞比较不讲究这个,他们的一个观念就是从世界范围内,德国也是一身素白,一个T恤或者一个吊带裙,衬衫或是不穿。

 比如舞者眼睛下方应该化什么颜色的眼妆,(怎样的红还是怎样的绿)都要文化的基因可以溯源,杨丽萍和叶锦添觉得,舞者身体、视觉、服装及视觉呈现,都很重要。

所以杨丽萍用藏族元素,东方元素来做《春之祭》的主视觉,这个创意国内外的人都很吃惊。特别是服饰和脸妆:《春之祭》服装是否要遵循唐卡里面的服装,如何改动,而不是直接搬过来,《春之祭》的献祭的少女,她先开始是神,然后成为人,最后你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又成为神。从服装的层面,比如有神对应的符号或头饰,把衣服一脱就是人,就是解掉一个符号,把头饰拿了,把裙子一脱就变成一个妇女,变成一个凡人,芸芸众生,然后经过,他又变成了神。因为来不及换衣服,必须在一套套衣服上做文章。 

东方人都喜欢重,就是冠、靴、履,就是鞋,用什么花纹,它是很讲究的,叶锦添也是的标准是:“一套服装走近了看都不会出问题。”

《春之祭》的首演在上海,然后回到昆明演出,杨丽萍也打算从多维度去打造《春之祭》,力争什么人都能看,哲学家看到文化,舞者看到表达,大妈看到视觉呈现,任何人的角度不相同。

《春之祭》画龙点睛的部分有可能在于佛眼的呈现,无论你睁着或者闭着都感觉在感知世界,杨丽萍更提倡大家用心去感受这部作品。佛眼是有渊源的,杨丽萍考察了一些著名的壁画,少数民族很多地方都有佛眼的壁画,杨丽萍的作品,有时眼睛会画在手上,有时会画在脑门;这次《春之祭》,舞者闭合的眼睛上画了半睁半闭的佛眼,很多时候,佛的群像闭著肉眼用佛眼去表演。杨丽萍觉得这个很重要。这种概念,你用文字、用舞蹈的技法是表现不出来的。

作为舞者,如果能跳一次《春之祭》这是很多舞者的一个理想。

杨丽萍舞团发布演员招募信息后,有很多人报名,也有她朋友给她推荐了舞者,她们也飞到北京和上海去考察适合的演员。而杨丽萍的选择标准,不是单纯考察舞者的技艺,而是去挑选拥有舞蹈信仰的人,这种人,杨丽萍相信自己的直觉,“看舞者的眼睛和她的状态就会看出来。”

“ 15名献祭舞者,不能提前设定了哪个是主角跳这个舞,而是做成群像,每一个舞者都是很优秀的舞者,你一定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去努力的去分担这个。这个献祭不单是一个舞蹈的献祭,他可能在排练舞蹈的过程中,在空间,在排练室,舞台上他们都找到了一个修炼心灵和精神,不单只是身体,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最宝贵的。舞蹈也是这样,你拼命的练,拼命的跳,其实你是用你的时间和你的生命在为舞蹈献祭。”

最后舞者聚合在昆明后,杨丽萍发现,国际演出商给出规定的是11个人,后来多出了4位舞者,面对眼睛发光的这些人,杨丽萍决定,“15个就15个吧,一起上。”

杨丽萍坦言,就算对方是一块石头,只要对舞蹈拥有信念,她也能点石成金。15名舞者中大部分都不是跳现代舞的,杨丽萍她们去感染她们,怎么把肢体解放,而不是排练室、比较固定模式化的训练。

 “投入,忘我,都能雕塑成材,没有高矮胖瘦的问题。”

 杨丽萍的训练方式很多,很多种,一种是舞蹈训练,先把舞蹈理顺了,这个动作为什么这样做,应该达到什么状态,然后再去排练,都是紧密的跟这个你要表达的东西。

杨丽萍坦言自己带过很多团,一些舞者,懒到不好意思言说,《春之祭》的演员基本就是带着T恤、面包和矿泉水就过来了,光着脚就开始跳,一进排练室,就没有坐下来的时候。15名献祭的少女也打破主舞和领舞的概念。每个人都都有表现机会,大祭司则挑选的不确定性也成为15名献祭女舞者的另外一种动力。

一个献祭舞者小七,来自西安,她负责背《六字真言》,背了很多,《六字真言》它是宇宙的一种符咒,它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种意向,不是说你执着的去吟诵《六字真言》或者是你执着的去拥有这个,你拥有再多《六字真言》,你拥有再多的一些什么,你没有真正的心灵没有感受到的话,等于是一个负担。

 《六字真言》要进入到你心里面,然后你又失去它,有些人还不一定感受得到,杨丽萍给跟小凡一讲他就明白了。另外《春之祭》设定了一个喇嘛,小喇嘛(小凡)从观众进来就开始铺设《六字真言》,把《六字真言》铺成坛城,坛城就是建成再摧毁,这是东方和佛教里最最典型的一种预示,坛城里面包罗万象,如同一个宇宙,包罗万象,好不容易建成,建成后几秒钟就会被她摧毁,然后又开始重建。

小喇嘛(小凡)就一直铺这个,表演结束谢幕时,他都忘记自己,一直再搬。当观众给他们献花时,他都没有感觉,在杨丽萍看来,小凡一直沉浸这种感受中,跟身外之物都没有关系,跟掌声都没有关系。

“你不要认为你亏了,不谢幕,分花给你鼓掌,你了不起,这才是最最的一个掌声。一直完成,很累,他要从观众进来一直到最后一个观众走,他才能休息,腰都要断了,一个小时里把坛城铺完再毁掉,再继续。”

杨丽萍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开悟的孩子。

《春之祭》中,金花和祭祀的扮演者大朱(朱凤伟)尤为出色, 最初送完上海国际艺术节《春之祭》其中“双修”片段就是金花和大朱跳的。杨丽萍甚至启发金花,让她在大朱的身上起舞。最后静下来,在大朱的脚下打座。一动一静止,最终成型《春之祭》极为冲击的双修片段。

金花没有进过一天舞蹈学校,一直跟着杨丽萍,杨丽萍去云南乡下寻找演员时金花才11岁,她一直跳《云南映象》,金花给杨丽萍最大的印象,就是很玩命。

一开始杨丽萍觉得金花的舞感是无法驾驭《雀之灵》,经过她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磨练,在杨丽萍眼里,她跳《雀之灵》、跳《月光》已经绰绰有余。金华在《十面埋伏》里就很突出。外国经纪人就从这么多人里感觉到她,《十面埋伏》,然后就单独给她做独舞。

很多时候,杨丽萍需要金花做一些预演时,现在只是走个过场,要不你不用动体力了,不用全部做出来,没有用,音乐一响,金花一秒钟就到顶点,全部来真的。从来没提我身体不舒服,这个就是很好的舞者。   

作为祭祀神的扮演者朱凤伟,他也是杨丽萍非常看重的可塑性非常高的舞者。他在《十面埋伏》里饰演刘邦,《平潭印象》中饰演白龙王子。此次《春之祭》中扮演人神共住一肉身中的祭祀之神。

八场里面金花就被祭祀选了两三次。水月被选了两次,有的人就选了一次,有的人还没被选上,因为只演了八场,轮也轮不到,所以这个东西是永远要努力,永远不要放弃。

“叶锦添老师设定了一个钵,佛教里面用的钵,很多寓意,孙悟空调皮把它丢到里面就关起来了。我觉得这些东西特别重要,中国的文化要把它融进去,而不是一个说教,你又不能那么宗教,你要有悲悯的心,去物化佛教讲的加持、救赎。”杨丽萍坦言《春之祭》觉得这些还有故事这些都不够,这些素材需要高度统一。

工作人员或许考量佛眼那么小,很多观众或许也看不见,还不如不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重寓意,所以就决定用了佛眼,或许有人在看这个概念表达时会觉得落得太实了,但你看完以后,理解以后就不觉得它这么重了。”

 一些舞者真的他们不清楚,很多不清楚为什么要跳舞,很多舞者就是为了出名,因为舞者太难出来了,拿这个东西作为你的成名得利的一个事的话,如果单纯这个角度的话你肯定失败,你走不远。

杨丽萍对于自己的创作和表达,她早已达到很自由的状态。“我觉得我跳舞不是坚持,我跳舞我觉得是用我生命的一个方法,能够跟宇宙沟通的、跟人沟通的,跟整个社会整个都能相融,我这个人可以不相融,但是我舞蹈可以。” 

问答: 

黑白文娱:杨老师,你很早关于创作和精神层面已经很通透。

杨丽萍:我也有荒唐的时候,比如说去演这个梅超风,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不敢去做,不想做,而且它是危险的,天蝎座的人他是谨慎的。

但是也禁不住人家的说服,三顾茅庐,我也会放弃自己的坚持,然后就去了。去了一定要投入,做事就是这样,既然去了,比谁都要安定。

因为影视你是没法掌控的。但是我其实之前演过很多,跟天时地利人和有关系。我是拒绝任何公共场合,社会基本上是,除非是亲戚朋友,因为我这个人有时候架不住心软就去了。

后来让我去参加《舞林争霸》,会失误,比如说像《舞林争霸》,真的是站在我家门口不走,你飞到哪里,他飞到哪来说服你,去后就发现这个事件太恐怖了,想法想换就换。既然来了,签了合同就得坐带那。对我来讲真的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恐惧行为。

我既然去了我就要面对,面对我强大的内心,我会做的很好,面对这些世俗的这些东西,我也会去,但是我知道有这么深的什么东西,不会第二次靠到那个里面。

黑白文娱:当时江湖传言你接拍梅超风和去代言这个所得你都去养你的团了。

杨丽萍:一个是养团,出演梅超风就是真的被说服了。现在再找我做评委,我就会慎重,换个比方,说如果我要去比赛,我可能首轮就会被刷下来,因为我不能在一天之内学会爵士、恰恰、芭蕾,指定你用舞蹈的并参加比赛,一天一个换法,这个要我的命。

黑白文娱:当时在这个节目里面你发脾气了?

杨丽萍:我是真实情绪的,确实是忍无可忍,因为我一般不发火,但忘了那是公共场合。

黑白文娱:又让你感悟获得的那种磨难可以分享一些故事么。

杨丽萍:首先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我第一次编导《雀之灵》,一名不闻,在北京的舞蹈圈子里头,你怎么设立你的立脚点,设你的风格,首先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它确实存在这样,然后你去参赛,就引起争议,比赛的时候评委就有争议,这算舞蹈吗,那么多人练了那么久的人,都没有去舞蹈学校的人她就得冠军,这个东西,那怎么去安抚,经过刻苦训练的那些,我不是说我不刻苦,只是说他们说我是一朵奇葩,很奇怪,因为观众很好,就还给他讲,他就很特别,这样去以后就一直很顺。

磨炼对我来讲正好是铁棒磨成针的这样一个修炼,所有人都修炼,神修炼也得要经过这个修炼的过程,正好让你羽翼丰满,你真的是被验证,说明你的努力是对的,非常大的一个美好的过程,后来做大型的作品叫《云南映像》,那时候一个大作品谁给你投资,投资人都怀疑,有没有票房,那个时候就只能自己承担,现在这个世界上例数一下,很多其实不管电影也好,很多艺术门类也好,他们都是靠别人的资助来走出,包括像李安他自己也卖房子,没有名的时候人家怎么给你投钱,所以你要明白这个真相,不要去忧天怨人的,其实这个社会太无情,为什么政府不给,为什么他们不认识怎么,李安不是靠自己,卖房子拍出来了一个电影,然后一下子轰动,从此以后每个人给他投资,他都用不完,他得选。

这个第一步你这个真相一定要明白,不给你投资了然后你就不做了,不做你怎么走出第一步,怎么让人相信你或者你相信你自己,你有了票房有了一个社会的一个,而且现在那个事情那么重要,是一个传承的,少数民族他们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前辈留下来的,灭绝了,慢慢就。你也不能号召社会来帮助传承,你只能作为民族的一员,脚踏实地,设身处地,按照传承的方法把他们给召集起来,把他们的东西传承下来,一定不能传承那么多,但是你一滴水也能汇成大海,本着这个自己就去,结果非典,就要濒临解散,因为这个好像世界末日一样,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结束,这个还是挺麻烦的,因为你都弄了一两年了,那些村民都跟着你吃这么多苦,从村子里到这里来,你把他带过来,你现在跟他说回家,这个东西是责任。

结果后来非典过了以后,把他们又招回来,他们又来了,我估计就是你的人格的吸引,为你做事的信任度,人家觉得你是靠谱的,这不是磨难吗,这是大转折。开始是怀置疑的,来自周围的声音,除了那种懂的艺术家,比如说三宝,很多那些懂的人,太有价值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丽萍:旁观生命密码、冒险与实验

西方版本《春之祭》,故事只讲到献祭结果,不讲修炼,只讲结束,作品整体传达的感觉有恐惧、被迫,不归路的感受。杨丽萍则想尝试更复杂的呈现。

采访、作者|王子之

编辑|Wang 先森

素材整理|杨婷、彬宇

版式、设计|何未

图|受访者提供

一度担心采访杨丽萍是一件困难的事,作为通透而自由的存在的艺术家,她惜字如金。用文字抵达杨丽萍老师的创作及生活是有难度的。伴随着她花园里不断的鸟鸣,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杨丽萍老师基本对所有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冬天将临的北京,黑白文娱的同事面临着阳光、雾霾、寒冷及好运。

提起杨丽萍,作为生命感知的旁观舞者,她一直和东方文化及民族舞蹈紧密相连。得知杨老师改编西方最经典的舞蹈《春之祭》,就如艺术评论家所形容那样:“这是一场生命密码的伟大冒险与实验。”

《春之祭》: 关于生命密码的旁观、冒险与实验几年前,上海国际艺术节准备在中国寻找一位女编导,来挑战一部很中国,很实验性的舞剧。他们很快把目光对准了杨丽萍。杨丽萍启用了 京剧传人裘继戎扮演男版虞姬,将京剧、琵琶等中国元素,和舞台上悬挂起上万把剪刀的视觉呈现,观众再次被惊艳,这就是杨丽萍为国际艺术节呈现的《十面埋伏》。在这之前,杨丽萍知名作品是《孔雀之冬》、《孔雀》、《云南映像》、《云南的响声》、《藏迷》等极具东方元素的原生态作品,用东方语言和中国观众对话。从《十面埋伏》开始,她则开始寻求国际舞蹈语言去和更广泛的地域观众对话,《十面埋伏》也成功在伦敦Sadler"s Wells剧院演出。

 《春之祭》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后, 伦敦Sadler's Wells再次向她发起邀约,之后澳洲布里斯班、美国、阿姆斯特丹等剧院的演出排期已超百场。

出演此次《春之祭》的演员都很年轻,编导也是。如何驾驭音乐,如何编出一个不一样的《春之祭》,在杨丽萍直言《春之祭》寓意深刻,祭奠自己的春天,美好的人生里面要献祭,这都是心理脉络。杨丽萍很快确定了基调,以东方诠释西方,以不同求大同。经典《春之祭》讲述了少女对神的献祭,时长30多分钟。

西方版本《春之祭》,故事只讲到献祭结果,不讲人的修炼过程,只讲结束,作品整体传达的感觉有恐惧、被迫,送上了那种不归路的感受。杨丽萍则想尝试更复杂的呈现,生命结束以后是什么?更加专注到整个过程个人的修炼,你从神变成人,然后又变成神,最终精神的上升,没有恐惧地面对献祭,为了众生,牺牲和奉献,最后面临永恒终极话题。

因为东方人讲究的是为别人,最终得到个人的升华,然后变成了一个超脱或者是一个美好的结果,杨丽萍版本的《春之祭》重点呈现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杨丽萍团队经过自身理解之后的重新创作。

历时两年,由杨丽萍组建的创作团队:叶锦添(视觉总监)、何训田(音乐总监)、梁戈逻(文学总监),似乎经过了漫长的修行,期间杨丽萍发生骨折,在她看来,这也是为舞蹈和创作的献祭。

首先面临就是音乐时长不够,从三十多分钟需要延长到七十多分钟,杨丽萍不想做一出折子戏,上半场一个作品,下半场是另一个作品。杨丽萍看来,西方版本永远是一个折子戏。

杨丽萍与何训田

音乐的部分,杨丽萍再次力邀了何训田出山。很多年前杨丽萍就邀请过,因为时间问题一直没有合作成。因为一台舞剧的音乐,何训田他需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创作。

《春之祭》合作下来,杨丽萍深刻体会到何训田的工作方式。《春之祭》的音乐因为和藏族元素有关系,同时和宗教相关,杨丽萍觉得非何训田莫属,她还准备了一段送往上海国际艺术节《春之祭》的双修片段给他,何训田犹豫了很久,最终答应了这次合作。

《春之祭》舞蹈双修部分,用了何训田《兰陵王》中的声音元素。九十年代初的音乐质感和录音呈现多音乐质感是两回事,他不能忍受录音,于是在工作室重新编曲,混音再制作。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部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何训田选择自己的经典乐曲,两种不同质的音乐在一种交融,如同山和水。音乐部分最终融合成七十多分钟的版本。

有一个细节,杨丽萍尤为感动。三四个月提交了一个音乐版本,杨丽萍排练时发现时长不够。原本设计是8分钟的演奏,最后发现需要十分钟。

 “你把一些地方重复一下嘛。”

“那怎么行,开玩笑。”

何训田重新设计作品,重新录制和混音,基本重新又做了一遍。提交配乐成片后,何训田还经常带着一个面包陪着她们排练,不断调整音乐和舞蹈的精确性,仿佛他也进入舞蹈,献祭自己。

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在排练时,何训田的时发现上海首演剧场的音响设备不好。于是他自己专门找了一套顶级音响设备抬到剧院,安装调试。每天,从我们开始排练他就进到剧场,一直跟到最后一场演出,每天下午都来,每天都调试,昨天的演出觉得不满意,隔天又来调,直到调到最后一场演出。

 “这世道,有的时候,你明天需要演出了,你今天去作曲家的门口堵,他都不一定给你作品。你在门口敲门,他从窗户就跑了,人提交了作品,谁还跟你一场场排,早撒手了。何老师真的是我见过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要求这么完美的人。”杨丽萍这样评价何训田。

一位舞蹈理论家在观看《春之祭》演出后写下 “杨丽萍的舞蹈形态与节奏,与何训田的音乐之间,有了一种“真言”般的默契——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为舞蹈创作的舞剧音乐,而是“舞魂”与“音魂”的相融。舞蹈的动作成为音乐的外在表现,音乐的旋律成为舞蹈的内在展现。整体的舞剧舞台处理,是极具震撼力的,它与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强悍、粗犷的形态与猛烈、紧张的节奏所激发的观众震惊和剧场骚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顶级华人艺术家的投名状

叶锦添主张新东方美学,是基于东方的灵魂的再创新。这和杨丽萍不谋而合,“我不会死守着传统。”,杨丽萍、何训田、叶锦添,《春之祭》的筹备更像是一个受到国际认可的华人艺术家的投名状,就像任何诗人都要写长江,历代钢琴家都会弹李斯特,当一位带有东方视角的编导或者舞者,给世界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相应的抛回一个机会,改编《春之祭》对于几位顶级艺术家都是一次考验与冒险。

《春之祭》不应该做成东方文化的展览,而应该有融合和再创造。从灵魂上给你一种感受,所以他肯定是要为这个服务,杨丽萍提出她的创作理念时,她提倡以东方文化作为根基,去传达精神和心灵上的内核,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东西必须很统一。 比如叶锦添做了《春之祭》钵的视觉装置:一个大金色的钵,如同宇宙,如同一方天地,表演围绕主视觉装置展开。

“服装比较难弄。”演出了八场,杨丽萍和叶锦添还在纠结服装细节与呈现。

 因为现代舞比较不讲究这个,他们的一个观念就是从世界范围内,德国也是一身素白,一个T恤或者一个吊带裙,衬衫或是不穿。

 比如舞者眼睛下方应该化什么颜色的眼妆,(怎样的红还是怎样的绿)都要文化的基因可以溯源,杨丽萍和叶锦添觉得,舞者身体、视觉、服装及视觉呈现,都很重要。

所以杨丽萍用藏族元素,东方元素来做《春之祭》的主视觉,这个创意国内外的人都很吃惊。特别是服饰和脸妆:《春之祭》服装是否要遵循唐卡里面的服装,如何改动,而不是直接搬过来,《春之祭》的献祭的少女,她先开始是神,然后成为人,最后你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又成为神。从服装的层面,比如有神对应的符号或头饰,把衣服一脱就是人,就是解掉一个符号,把头饰拿了,把裙子一脱就变成一个妇女,变成一个凡人,芸芸众生,然后经过,他又变成了神。因为来不及换衣服,必须在一套套衣服上做文章。 

东方人都喜欢重,就是冠、靴、履,就是鞋,用什么花纹,它是很讲究的,叶锦添也是的标准是:“一套服装走近了看都不会出问题。”

《春之祭》的首演在上海,然后回到昆明演出,杨丽萍也打算从多维度去打造《春之祭》,力争什么人都能看,哲学家看到文化,舞者看到表达,大妈看到视觉呈现,任何人的角度不相同。

《春之祭》画龙点睛的部分有可能在于佛眼的呈现,无论你睁着或者闭着都感觉在感知世界,杨丽萍更提倡大家用心去感受这部作品。佛眼是有渊源的,杨丽萍考察了一些著名的壁画,少数民族很多地方都有佛眼的壁画,杨丽萍的作品,有时眼睛会画在手上,有时会画在脑门;这次《春之祭》,舞者闭合的眼睛上画了半睁半闭的佛眼,很多时候,佛的群像闭著肉眼用佛眼去表演。杨丽萍觉得这个很重要。这种概念,你用文字、用舞蹈的技法是表现不出来的。

作为舞者,如果能跳一次《春之祭》这是很多舞者的一个理想。

杨丽萍舞团发布演员招募信息后,有很多人报名,也有她朋友给她推荐了舞者,她们也飞到北京和上海去考察适合的演员。而杨丽萍的选择标准,不是单纯考察舞者的技艺,而是去挑选拥有舞蹈信仰的人,这种人,杨丽萍相信自己的直觉,“看舞者的眼睛和她的状态就会看出来。”

“ 15名献祭舞者,不能提前设定了哪个是主角跳这个舞,而是做成群像,每一个舞者都是很优秀的舞者,你一定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去努力的去分担这个。这个献祭不单是一个舞蹈的献祭,他可能在排练舞蹈的过程中,在空间,在排练室,舞台上他们都找到了一个修炼心灵和精神,不单只是身体,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最宝贵的。舞蹈也是这样,你拼命的练,拼命的跳,其实你是用你的时间和你的生命在为舞蹈献祭。”

最后舞者聚合在昆明后,杨丽萍发现,国际演出商给出规定的是11个人,后来多出了4位舞者,面对眼睛发光的这些人,杨丽萍决定,“15个就15个吧,一起上。”

杨丽萍坦言,就算对方是一块石头,只要对舞蹈拥有信念,她也能点石成金。15名舞者中大部分都不是跳现代舞的,杨丽萍她们去感染她们,怎么把肢体解放,而不是排练室、比较固定模式化的训练。

 “投入,忘我,都能雕塑成材,没有高矮胖瘦的问题。”

 杨丽萍的训练方式很多,很多种,一种是舞蹈训练,先把舞蹈理顺了,这个动作为什么这样做,应该达到什么状态,然后再去排练,都是紧密的跟这个你要表达的东西。

杨丽萍坦言自己带过很多团,一些舞者,懒到不好意思言说,《春之祭》的演员基本就是带着T恤、面包和矿泉水就过来了,光着脚就开始跳,一进排练室,就没有坐下来的时候。15名献祭的少女也打破主舞和领舞的概念。每个人都都有表现机会,大祭司则挑选的不确定性也成为15名献祭女舞者的另外一种动力。

一个献祭舞者小七,来自西安,她负责背《六字真言》,背了很多,《六字真言》它是宇宙的一种符咒,它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种意向,不是说你执着的去吟诵《六字真言》或者是你执着的去拥有这个,你拥有再多《六字真言》,你拥有再多的一些什么,你没有真正的心灵没有感受到的话,等于是一个负担。

 《六字真言》要进入到你心里面,然后你又失去它,有些人还不一定感受得到,杨丽萍给跟小凡一讲他就明白了。另外《春之祭》设定了一个喇嘛,小喇嘛(小凡)从观众进来就开始铺设《六字真言》,把《六字真言》铺成坛城,坛城就是建成再摧毁,这是东方和佛教里最最典型的一种预示,坛城里面包罗万象,如同一个宇宙,包罗万象,好不容易建成,建成后几秒钟就会被她摧毁,然后又开始重建。

小喇嘛(小凡)就一直铺这个,表演结束谢幕时,他都忘记自己,一直再搬。当观众给他们献花时,他都没有感觉,在杨丽萍看来,小凡一直沉浸这种感受中,跟身外之物都没有关系,跟掌声都没有关系。

“你不要认为你亏了,不谢幕,分花给你鼓掌,你了不起,这才是最最的一个掌声。一直完成,很累,他要从观众进来一直到最后一个观众走,他才能休息,腰都要断了,一个小时里把坛城铺完再毁掉,再继续。”

杨丽萍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开悟的孩子。

《春之祭》中,金花和祭祀的扮演者大朱(朱凤伟)尤为出色, 最初送完上海国际艺术节《春之祭》其中“双修”片段就是金花和大朱跳的。杨丽萍甚至启发金花,让她在大朱的身上起舞。最后静下来,在大朱的脚下打座。一动一静止,最终成型《春之祭》极为冲击的双修片段。

金花没有进过一天舞蹈学校,一直跟着杨丽萍,杨丽萍去云南乡下寻找演员时金花才11岁,她一直跳《云南映象》,金花给杨丽萍最大的印象,就是很玩命。

一开始杨丽萍觉得金花的舞感是无法驾驭《雀之灵》,经过她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磨练,在杨丽萍眼里,她跳《雀之灵》、跳《月光》已经绰绰有余。金华在《十面埋伏》里就很突出。外国经纪人就从这么多人里感觉到她,《十面埋伏》,然后就单独给她做独舞。

很多时候,杨丽萍需要金花做一些预演时,现在只是走个过场,要不你不用动体力了,不用全部做出来,没有用,音乐一响,金花一秒钟就到顶点,全部来真的。从来没提我身体不舒服,这个就是很好的舞者。   

作为祭祀神的扮演者朱凤伟,他也是杨丽萍非常看重的可塑性非常高的舞者。他在《十面埋伏》里饰演刘邦,《平潭印象》中饰演白龙王子。此次《春之祭》中扮演人神共住一肉身中的祭祀之神。

八场里面金花就被祭祀选了两三次。水月被选了两次,有的人就选了一次,有的人还没被选上,因为只演了八场,轮也轮不到,所以这个东西是永远要努力,永远不要放弃。

“叶锦添老师设定了一个钵,佛教里面用的钵,很多寓意,孙悟空调皮把它丢到里面就关起来了。我觉得这些东西特别重要,中国的文化要把它融进去,而不是一个说教,你又不能那么宗教,你要有悲悯的心,去物化佛教讲的加持、救赎。”杨丽萍坦言《春之祭》觉得这些还有故事这些都不够,这些素材需要高度统一。

工作人员或许考量佛眼那么小,很多观众或许也看不见,还不如不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重寓意,所以就决定用了佛眼,或许有人在看这个概念表达时会觉得落得太实了,但你看完以后,理解以后就不觉得它这么重了。”

 一些舞者真的他们不清楚,很多不清楚为什么要跳舞,很多舞者就是为了出名,因为舞者太难出来了,拿这个东西作为你的成名得利的一个事的话,如果单纯这个角度的话你肯定失败,你走不远。

杨丽萍对于自己的创作和表达,她早已达到很自由的状态。“我觉得我跳舞不是坚持,我跳舞我觉得是用我生命的一个方法,能够跟宇宙沟通的、跟人沟通的,跟整个社会整个都能相融,我这个人可以不相融,但是我舞蹈可以。” 

问答: 

黑白文娱:杨老师,你很早关于创作和精神层面已经很通透。

杨丽萍:我也有荒唐的时候,比如说去演这个梅超风,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不敢去做,不想做,而且它是危险的,天蝎座的人他是谨慎的。

但是也禁不住人家的说服,三顾茅庐,我也会放弃自己的坚持,然后就去了。去了一定要投入,做事就是这样,既然去了,比谁都要安定。

因为影视你是没法掌控的。但是我其实之前演过很多,跟天时地利人和有关系。我是拒绝任何公共场合,社会基本上是,除非是亲戚朋友,因为我这个人有时候架不住心软就去了。

后来让我去参加《舞林争霸》,会失误,比如说像《舞林争霸》,真的是站在我家门口不走,你飞到哪里,他飞到哪来说服你,去后就发现这个事件太恐怖了,想法想换就换。既然来了,签了合同就得坐带那。对我来讲真的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恐惧行为。

我既然去了我就要面对,面对我强大的内心,我会做的很好,面对这些世俗的这些东西,我也会去,但是我知道有这么深的什么东西,不会第二次靠到那个里面。

黑白文娱:当时江湖传言你接拍梅超风和去代言这个所得你都去养你的团了。

杨丽萍:一个是养团,出演梅超风就是真的被说服了。现在再找我做评委,我就会慎重,换个比方,说如果我要去比赛,我可能首轮就会被刷下来,因为我不能在一天之内学会爵士、恰恰、芭蕾,指定你用舞蹈的并参加比赛,一天一个换法,这个要我的命。

黑白文娱:当时在这个节目里面你发脾气了?

杨丽萍:我是真实情绪的,确实是忍无可忍,因为我一般不发火,但忘了那是公共场合。

黑白文娱:又让你感悟获得的那种磨难可以分享一些故事么。

杨丽萍:首先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我第一次编导《雀之灵》,一名不闻,在北京的舞蹈圈子里头,你怎么设立你的立脚点,设你的风格,首先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它确实存在这样,然后你去参赛,就引起争议,比赛的时候评委就有争议,这算舞蹈吗,那么多人练了那么久的人,都没有去舞蹈学校的人她就得冠军,这个东西,那怎么去安抚,经过刻苦训练的那些,我不是说我不刻苦,只是说他们说我是一朵奇葩,很奇怪,因为观众很好,就还给他讲,他就很特别,这样去以后就一直很顺。

磨炼对我来讲正好是铁棒磨成针的这样一个修炼,所有人都修炼,神修炼也得要经过这个修炼的过程,正好让你羽翼丰满,你真的是被验证,说明你的努力是对的,非常大的一个美好的过程,后来做大型的作品叫《云南映像》,那时候一个大作品谁给你投资,投资人都怀疑,有没有票房,那个时候就只能自己承担,现在这个世界上例数一下,很多其实不管电影也好,很多艺术门类也好,他们都是靠别人的资助来走出,包括像李安他自己也卖房子,没有名的时候人家怎么给你投钱,所以你要明白这个真相,不要去忧天怨人的,其实这个社会太无情,为什么政府不给,为什么他们不认识怎么,李安不是靠自己,卖房子拍出来了一个电影,然后一下子轰动,从此以后每个人给他投资,他都用不完,他得选。

这个第一步你这个真相一定要明白,不给你投资了然后你就不做了,不做你怎么走出第一步,怎么让人相信你或者你相信你自己,你有了票房有了一个社会的一个,而且现在那个事情那么重要,是一个传承的,少数民族他们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前辈留下来的,灭绝了,慢慢就。你也不能号召社会来帮助传承,你只能作为民族的一员,脚踏实地,设身处地,按照传承的方法把他们给召集起来,把他们的东西传承下来,一定不能传承那么多,但是你一滴水也能汇成大海,本着这个自己就去,结果非典,就要濒临解散,因为这个好像世界末日一样,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结束,这个还是挺麻烦的,因为你都弄了一两年了,那些村民都跟着你吃这么多苦,从村子里到这里来,你把他带过来,你现在跟他说回家,这个东西是责任。

结果后来非典过了以后,把他们又招回来,他们又来了,我估计就是你的人格的吸引,为你做事的信任度,人家觉得你是靠谱的,这不是磨难吗,这是大转折。开始是怀置疑的,来自周围的声音,除了那种懂的艺术家,比如说三宝,很多那些懂的人,太有价值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