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晓卿的《风味人间》会缔造下一个《舌尖》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晓卿的《风味人间》会缔造下一个《舌尖》吗?

离“爆红”还有距离。

作者:牛油果

有观众说,光看到“陈晓卿”这三个字就流口水了。

10月底,陈晓卿的《风味人间》亮相腾讯视频,这是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四年后他再度拍摄美食纪录片,另外也是离开央视,自己创业的首部作品。这部风格和拍摄手法都很像《舌尖》的8集纪录片,会掀起同样的观看热潮吗?目前该片已播至第2集,豆瓣评分高达9.4。但显然,离“爆红”还有距离。

陈晓卿的美食纪录之路

陈晓卿是中国第一个把美食纪录片拍火了的人物,尽管他一再陈述,《舌尖》是基于央视平台,团队合作的作品,且关于主创功劳如何“分配”,媒体上也有些争论,但大家始终认可,陈晓卿已是拍美食的一块招牌。

“听到‘陈晓卿’三个字,我已经流口水了。”有网友这么说。

2017年10月以前,陈晓卿的履历很简单,“毕业至今,在央视上班”是他向媒体介绍自己的模版,自认单调。1987年拍过一个美食纪录片,点燃他对美食的兴趣。不过之后在央视拍的片子集中在自然、人文、人物范围内。他对此解释,“这几类纪录片的区别其实非常大,但我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做。”

这都是职业积累。拍自然、人物、人文都是拍美食的重要手法,《舌尖》受到认可,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观众看到了其中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

从提出拍《舌尖》的想法,到全片最终成型,花了三年时间。47岁的陈晓卿最终愿意把职业生涯的所有历练献给美食纪录片这一类型,这是他真正兴趣所在。而在内容上,他愿意拍观众想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片子。“我就是让观众开心,我不觉得观众需要培养。”他说。

拍美食,这颗种子实际在陈晓卿心中酝酿了二十多年。

1987年,作为摄影师的他参加了一次美食节,当时第一次拍美食类纪录片,吃了不少“高级菜”,五年后又在一个节目中认识了老饕沈宏非和蔡澜,有段时间还写起了美食专栏。至此离“吃”这件事越来越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吃的。”段子手陈晓卿还经常在博客上介绍哪里有好吃的,上传美食照片到微博,陈晓卿在“吃”上越陷越深。《舌尖》是他在纪录、美食这两件事上的一次集中爆发。他给自己找到的成功原因是:我是爱吃的人中最懂摄影的,摄影师里最懂吃的。

陈晓卿(中)

去年,在媒体人离职浪潮下,陈晓卿也离开了央视,创立“稻来”传媒,专注纪录片,之后又和腾讯视频合作,继续拍纪录片。

《舌尖》系列不止带红了陈晓卿,还带火了一个产业,美食纪录片。

美食纪录片第二波浪潮?

对比电视产业近两年的衰落变迁,美食纪录片仿佛赶上了末班车,上演了一番热闹的景象。

《味道云南》、《新疆味道》、《老港的味道》、《小海鲜》、《寻味顺德》、《川味》、《好味广州》、《辣椒的味道》、《吃在江苏》、《中国人的零食》、《豆腐的味道》……这些题材五花八门的片子集中出品于2013到2016年间,类型主要分为地方特色,主题介绍,某食材的“特写”等。

其中多数为央视纪录片频道操刀制作,如《寻味顺德》、《小海鲜》、《新疆味道》,之中也有和地方台合作,是双方各自“出人出力”的结果,如《寻味顺德》便是和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联合拍摄的。云南卫视推出《云南味道》,广东卫视推出《老广的味道》。也有企业盯上这一传播形式,如《中国人的零食》便是来伊份投拍的。

热闹之下,泥沙俱下。扎堆出品的纪录片中有很多被观众评为是舌尖的模仿之作,山寨味浓,文案也有粗糙之嫌。如一位观众就给某纪录片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立意很好,但过分模仿舌尖了,文案也很刻意。”另有人称,某纪录片是“全面抄袭舌尖,经典配乐更是拿来就用”。

其中也不乏精品。《寻味顺德》口碑较好,团队为《舌尖》原班,导演是舌尖第二季某集的两位导演共同执导。片子集中拍摄顺德美食,介绍当地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因“用心”被称赞。导演杨明菊因为想拍一部体现家乡美食特色的纪录片,《味道云南》诞生。《小海鲜》介绍浙江三门地区美食,由央视出品,舌尖第二季第一集导演执导,也因拍得细致、具体受到好评。

衰落始于2016年。

三四年的热闹之后,美食纪录片市场逐渐出现增长瓶颈。除了观众感觉疲乏的原因,还有播放平台的“大迁移”。2016年,央视在B站开通纪录片频道。而此前,B站就因为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火了起来,以二次元文化闻名的B站成为年轻观众看纪录片的首选平台。

2018年的《人生一串》打破僵局,一扫《舌尖3》之后美食纪录片市场的颓丧气息,以新颖的题材和讲述手法火了一把。比起类型上的创新,它的播出方式或许更值得关注。2018年6月,《人生一串》在B站首映。这部影片由B站和旗帜传媒共同出品,是完全市场化的“产品”。影评人称其最大特色是抛弃上帝视角,以平实的人间故事为基础,描绘发生在市井街道里的人情世故。有网友称,比起令人感到尴尬的内地版《深夜食堂》,《人生一串》或许才是日片原作在国内的最好诠释。

因为接二连三的成功,B站也在纪录片领域越走越远。今年9月,B站宣布和美国Discovery频道达成深度合作,目前已开辟Discovery专区。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同时也在发力。前几年大量买买买,引进包括BBC、国家地理频道、NHK等出品的优质内容,近两年开始与出品方合作,如与BBC联合出品《地球脉动2》,同时也在计划独家出品内容,如这次网络独播《风味人间》。

从目前播出的两集来看,《风味人间》在商业方面显得可观,播出前就已获得了汽车、超市、日用品等品牌赞助。

这部《风味》最后会获得怎样的成绩?重现《舌尖》的辉煌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因为“全平台”时代再也没有了,受众呈现细分聚集的特点。但它在面对视频平台上亿观众,拥有更多商业可能性的时候,或许会取得更大商业成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晓卿的《风味人间》会缔造下一个《舌尖》吗?

离“爆红”还有距离。

作者:牛油果

有观众说,光看到“陈晓卿”这三个字就流口水了。

10月底,陈晓卿的《风味人间》亮相腾讯视频,这是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四年后他再度拍摄美食纪录片,另外也是离开央视,自己创业的首部作品。这部风格和拍摄手法都很像《舌尖》的8集纪录片,会掀起同样的观看热潮吗?目前该片已播至第2集,豆瓣评分高达9.4。但显然,离“爆红”还有距离。

陈晓卿的美食纪录之路

陈晓卿是中国第一个把美食纪录片拍火了的人物,尽管他一再陈述,《舌尖》是基于央视平台,团队合作的作品,且关于主创功劳如何“分配”,媒体上也有些争论,但大家始终认可,陈晓卿已是拍美食的一块招牌。

“听到‘陈晓卿’三个字,我已经流口水了。”有网友这么说。

2017年10月以前,陈晓卿的履历很简单,“毕业至今,在央视上班”是他向媒体介绍自己的模版,自认单调。1987年拍过一个美食纪录片,点燃他对美食的兴趣。不过之后在央视拍的片子集中在自然、人文、人物范围内。他对此解释,“这几类纪录片的区别其实非常大,但我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做。”

这都是职业积累。拍自然、人物、人文都是拍美食的重要手法,《舌尖》受到认可,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观众看到了其中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

从提出拍《舌尖》的想法,到全片最终成型,花了三年时间。47岁的陈晓卿最终愿意把职业生涯的所有历练献给美食纪录片这一类型,这是他真正兴趣所在。而在内容上,他愿意拍观众想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片子。“我就是让观众开心,我不觉得观众需要培养。”他说。

拍美食,这颗种子实际在陈晓卿心中酝酿了二十多年。

1987年,作为摄影师的他参加了一次美食节,当时第一次拍美食类纪录片,吃了不少“高级菜”,五年后又在一个节目中认识了老饕沈宏非和蔡澜,有段时间还写起了美食专栏。至此离“吃”这件事越来越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吃的。”段子手陈晓卿还经常在博客上介绍哪里有好吃的,上传美食照片到微博,陈晓卿在“吃”上越陷越深。《舌尖》是他在纪录、美食这两件事上的一次集中爆发。他给自己找到的成功原因是:我是爱吃的人中最懂摄影的,摄影师里最懂吃的。

陈晓卿(中)

去年,在媒体人离职浪潮下,陈晓卿也离开了央视,创立“稻来”传媒,专注纪录片,之后又和腾讯视频合作,继续拍纪录片。

《舌尖》系列不止带红了陈晓卿,还带火了一个产业,美食纪录片。

美食纪录片第二波浪潮?

对比电视产业近两年的衰落变迁,美食纪录片仿佛赶上了末班车,上演了一番热闹的景象。

《味道云南》、《新疆味道》、《老港的味道》、《小海鲜》、《寻味顺德》、《川味》、《好味广州》、《辣椒的味道》、《吃在江苏》、《中国人的零食》、《豆腐的味道》……这些题材五花八门的片子集中出品于2013到2016年间,类型主要分为地方特色,主题介绍,某食材的“特写”等。

其中多数为央视纪录片频道操刀制作,如《寻味顺德》、《小海鲜》、《新疆味道》,之中也有和地方台合作,是双方各自“出人出力”的结果,如《寻味顺德》便是和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联合拍摄的。云南卫视推出《云南味道》,广东卫视推出《老广的味道》。也有企业盯上这一传播形式,如《中国人的零食》便是来伊份投拍的。

热闹之下,泥沙俱下。扎堆出品的纪录片中有很多被观众评为是舌尖的模仿之作,山寨味浓,文案也有粗糙之嫌。如一位观众就给某纪录片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立意很好,但过分模仿舌尖了,文案也很刻意。”另有人称,某纪录片是“全面抄袭舌尖,经典配乐更是拿来就用”。

其中也不乏精品。《寻味顺德》口碑较好,团队为《舌尖》原班,导演是舌尖第二季某集的两位导演共同执导。片子集中拍摄顺德美食,介绍当地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因“用心”被称赞。导演杨明菊因为想拍一部体现家乡美食特色的纪录片,《味道云南》诞生。《小海鲜》介绍浙江三门地区美食,由央视出品,舌尖第二季第一集导演执导,也因拍得细致、具体受到好评。

衰落始于2016年。

三四年的热闹之后,美食纪录片市场逐渐出现增长瓶颈。除了观众感觉疲乏的原因,还有播放平台的“大迁移”。2016年,央视在B站开通纪录片频道。而此前,B站就因为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火了起来,以二次元文化闻名的B站成为年轻观众看纪录片的首选平台。

2018年的《人生一串》打破僵局,一扫《舌尖3》之后美食纪录片市场的颓丧气息,以新颖的题材和讲述手法火了一把。比起类型上的创新,它的播出方式或许更值得关注。2018年6月,《人生一串》在B站首映。这部影片由B站和旗帜传媒共同出品,是完全市场化的“产品”。影评人称其最大特色是抛弃上帝视角,以平实的人间故事为基础,描绘发生在市井街道里的人情世故。有网友称,比起令人感到尴尬的内地版《深夜食堂》,《人生一串》或许才是日片原作在国内的最好诠释。

因为接二连三的成功,B站也在纪录片领域越走越远。今年9月,B站宣布和美国Discovery频道达成深度合作,目前已开辟Discovery专区。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同时也在发力。前几年大量买买买,引进包括BBC、国家地理频道、NHK等出品的优质内容,近两年开始与出品方合作,如与BBC联合出品《地球脉动2》,同时也在计划独家出品内容,如这次网络独播《风味人间》。

从目前播出的两集来看,《风味人间》在商业方面显得可观,播出前就已获得了汽车、超市、日用品等品牌赞助。

这部《风味》最后会获得怎样的成绩?重现《舌尖》的辉煌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因为“全平台”时代再也没有了,受众呈现细分聚集的特点。但它在面对视频平台上亿观众,拥有更多商业可能性的时候,或许会取得更大商业成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