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两分半钟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一只棕色的小熊一次又一次试图爬上雪山。对很多人来说,这则视频说明了坚持的力量。视频开始时,小熊和熊妈妈站在危险的陡崖。熊妈妈开始向上爬,虽然也因为积雪太松而滑了几次,但很快就爬到了山顶。小熊试探性地跟在妈妈身后,但它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它几次失去平衡,连着滑下去好几英尺。小熊一次又一次坚持向上爬,但没多久就又滑了下去。
最终,小熊终于快要爬上山顶。视频突然拉近镜头,想要记录这一重聚时刻。熊妈妈却难以理解地伸爪向小熊一扫,小熊又一次滑下山去。这一次,小熊滑下去了很远,幸好在撞到裸露的山岩前找到了落脚点。它又一次向上爬,在几乎过了一世纪之后,它终于不懈地爬上山顶,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两只熊离开了。
这则视频最初于11月2日上传到YouTube的ViralHog频道,在被分享到推特后迅速火爆起来。四天之后,视频的观看量已经有1700万次。小熊的不懈攀顶被做成了动图、自然纪录片和鸡汤海报。这个故事有着爆红需要的所有元素:最可爱的主角、起伏(字面意义)和完美结局。它是一个在困境面前不屈不挠的故事,一个战胜一切取得胜利的故事。
但在生物学家眼中就完全不同了。
他们认为,视频显然是由无人机拍摄下来的。不负责任的无人机操纵员为了拍摄两只熊,让它们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害小熊差点失去生命。“我基本不敢看这个视频,”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 of Idaho)的生态学家索菲·吉尔伯特(Sophie Gilbert)说,她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无人机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显然,无人机操纵员基本不理解他的行为对熊造成的影响。”(对这段视频有异议的不只是科学家,几位无人机飞行员也对此发表了不满。)
视频提供的唯一信息,是于2018年6月19日拍摄于俄罗斯的马加丹(Magadan)区域。我们不知道视频的拍摄者,不知道无人机的型号,也不知道它的飞行距离。但是“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并不重要,因为从视频中熊的举动来看,无人机真的靠得太近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的克莱顿·拉姆(Clayton Lamb)说,他致力于研究加拿大落基山脉的灰熊,并使用无人机测绘灰熊的生活范围。
拉姆说,视频的背景也很可疑。带着这样一只脆弱幼小的小熊,熊妈妈一般不会选择这样一条又陡又滑的路上山。“熊妈妈通常没有理由冒如此风险,除非她真的别无选择。”拉姆说。他也注意到,在整个视频中,母亲一直在抬头看向无人机的方向,显然是不满它的存在。在接近视频结尾处,视频的画面放大,也许是因为无人机靠近了两只熊。拉姆说,这就就是了为什么熊妈妈意外地向小熊挥爪,她也许把靠近的无人机解读成了一种攻击行为,试图将小熊推开。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熊妈妈也许把无人机当成了一只老鹰(视频中确实可以看到一只鸟的阴影)。不过拉姆认为,熊妈妈的担心可能更直接,因为一个奇怪、会发出声响的陌生物体正在靠近。“许多人认为无人机的噪音很小,类似于正在飞行的鸟或者纸飞机,”他说,但无人机在近距离靠近时,噪音很大。
专业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也会选择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比如《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第二季中捕捉到的在河里嬉戏的海豚,《蓝色星球2》(Blue Planet II)中捕食金枪鱼的海狮。但是,纪录片团队中通常会有自然主义者,他们对拍摄对象的行为非常敏感。“科技的发展让业余爱好者也能进行拍摄,但非专业人士在拍摄自制纪录片时,容易出现误操作。”拉姆说。
无人机会打扰动物,甚至让它们陷入危险之中,小熊的故事就是这样。无人机还会干扰动物捕食、带来压力、长距离追逐动物、把它们驱逐出熟悉的食物或生活环境。Youtube上有很多这样的视频,吉尔伯特创建了一个长长的播放列表。“这让我难以接受,人们自豪地发布那些视频,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拍摄对动物带来的影响,”她说,“现在没有这样相关的教育,甚至没有人尝试跟他们讲道理。”

她说,这真的很可惜,因为对于那些研究很难接触到的动物的生物学家来说,无人机是一种天赐之物。比起实地调查,无人机更方便;而比起飞机来说,无人机更便宜、安全、安静。研究者使用无人机计算悬崖边的鸟巢数量、在南极洲监测海豹、在哥斯达黎加监测海龟、寻找鸟巢踪迹来研究树栖类人猿、飞过鲸鱼的呼吸物来收集DNA。通过无人机收集的数据一般要比实地调查更准确,也不会打扰到动物的生活环境。“为了研究筑巢的鸟类,我们要爬到树上去数小鸟的数量,这会打扰到它们,”吉尔伯特说,“如果相机很高清,就可以从远距离进行观察。”
她的学生之一通过红外线无人机来监测鹿的夜间活动,确保阻止鹿进入农业区的措施是有效的。另一位学生研究的是鼠兔(pika),他在无人机上安装了激光雷达系统,测绘的鼠兔生活区域地图精确到了厘米。在肯尼亚和马拉维,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在无人机上安装了热成像相机,监测在晚上进行活动的偷猎者。
这些对无人机的运用虽然很振奋人心,但只有十几项研究把重心放在动物对无人机的反应上。动物对无人机的反应随物种,无人机靠近的速度、飞行路线,无人机的外形而变化。就算我们看不出动物对无人机有明显的反应,它们也可能仍然感知到压力:一项研究指出,装有心率监控器的黑熊在无人机飞过时,心跳速度会显著增加。
因为动物的不确定性,两组研究者起草了使用无人机的准则。这两份准则都强调,如果不知道特定动物会对无人机做出何种反应,一定要谨慎。“首先,不要伤害它们,”贾罗德·霍奇森(Jarrod Hodgson)和高良品(Lian Pin Koh)写道。
同时,吉尔伯特希望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无人机对不同动物的影响。“从策略上来说,我们可以先把研究重心放在那些最容易受到无人机影响的动物上,”她说,包括“人们总是打扰的可爱巨型动物、天生害怕飞行动物的动物、用声音来感知敌人的动物”。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研究标准,也能为无人机的使用提供更广泛的守则。
但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够将此作为常识,并产生移情作用。“当你看到一只正在挣扎的小熊时,最负责的做法应该是马上让无人机远离它。”吉尔伯特说。
(翻译:李思璟 )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