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放下手机聊聊好书:我们为何要飞10个小时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放下手机聊聊好书:我们为何要飞10个小时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

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带你回顾不久前闭幕的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

2018法兰克福书展印尼展台

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个月落下了帷幕。在和中国部分媒体的一场小型见面会上,书展主席尤根·博斯(Juergen Boos)询问了大家对于此次书展的感受,其中一位记者引述了自己和一位出版社朋友的对话——

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的飞行时间是10个小时,在今天资讯如此发达、网络如此便捷,随时随地可以获知全世界出版信息的时代,为什么人们还要飞行10个小时来到法兰克福书展呢?他们交流以后得出的答案是:世界各地的出版同业来到这里,面对面聊一聊,而这种以书为基础的聊天又可以延展到书以外的世界中去——虽然这些内容不一定有实际用途,但却是有意义的。

原因一:这里有阅读的价值和信念,也有最富想象力的设计空间

确实,这个在很多书业人心目中全世界最重要的书展上,一遍又一遍强调和感受到的,正是以书为中心延展开的对价值的追寻。在书展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尼日利亚小说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闭上嘴,写你的去》为主题的演讲,指出这个世界正在逆转,正在发生变化,正在暗下来。我们不能在旧有的秩序下自满,必须找到新的方式去行动、去思考。她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对艺术负有责任。作为一个公民,我就对真理和正义负有责任。”

今年恰逢《人权宣言》签署70周年,为了传递多元、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书展也开展了以“I'm on the same page”为主题的活动。在书展4号展场入口处设置的签名版上,人们用不同的文字和涂鸦,传递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在书展展场,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出版社的展台布置,多元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可以一览阅读与设计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担任今年书展主宾国的格鲁吉亚,选择了33个格鲁吉亚字母作为主宾国展馆的设计元素,镶嵌在这些字母内侧的是关于格鲁吉亚的关键词和重要作家的介绍。主宾国展馆每年还会特设当地风味食物的餐厅,读者可借此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主宾国文化。

主宾国格鲁吉亚展馆

阅读和阅读空间的关系也是许多出版社力图展现的场景。奥地利展台设置了一些错落有致的、有着红色灯罩的立灯,或置于书架上,或立在座椅旁。灯光照亮书籍,书籍又将光亮投射进许多人的生命。德国皮柏出版社(Piper Verlag)的设计是书脊形态的吊灯,世界各地的出版人来来往往,在这盏灯下交换出版资讯。成立于1768年的歌本拉特出版社(Coppenrath Verlag)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同时也兼具创新精神,他们的空间布置得极富童趣。和皮柏出版社的吊灯不同的是,他们在灯泡上方运用真正的书籍作为装饰元素,还加上了多种玩偶、绘本和插画,孩子们路过这个展台,一定会觉得这里如同乐园。

皮柏出版社展台
歌本拉特出版社展台

原因二:这里有世界最美的书

同样位于4号展馆的,还有一项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展览——“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推荐的图书作品已连续5年获奖。而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的这些书,涵盖了2017年度世界各地全部的推荐书目。

负责这项评选的机构是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基金会主席凯特琳娜·海瑟(Katharina Hesse)介绍说,基金会已经有52年的历史,而这一奖项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已经超过了60年,当初设立这一奖项,目标是不断促进图书的设计和制作水平。“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出版社、设计师、制作者和书店,希望能够通过提高设计水平而促进图书在书店里的销售,同时公众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书的要求,比如字体、图像、纸张等等。”

海瑟说,目前进行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每年可以收集到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册(套)参评图书。在每年3月的莱比锡书展上,7位国际设计师评委将评选出最终获奖的14本图书,然后进行排序,依次授予金银铜奖和荣誉奖。这些参评图书只会在莱比锡书展和法兰克福书展中全部展出,之后所有图书会被莱比锡图书艺术博物馆收藏。

2017“世界最美的书”长名单入围作品

对于获奖图书的标准,海瑟称,评委会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她个人会倾向于那些可以在书店里买得到的书。“艺术品和日常图书都各自有其价值,只是我更倾向于后者,虽然后者不像艺术品一样发光,但能够把书中的内容再现,用设计的方式‘翻译’出来,是我们更关注的。设计师的角色不能超越内容。”

而对于中国的参评图书,海瑟认为,在目前中国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装订和纸张的使用水平都比较高。在如何使用纸张方面,有时候会让西方得到灵感,常常如同艺术品一样。她也提到了中国参评图书的另一个特点,书籍作者和设计者很多时候是同一人。

如果以国家为单位看这些参评图书,海瑟总结说,每个国家设计上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比如北欧的一些图书,在颜色使用上会有像雾一样的感觉,而德国的设计通常比较注重字体。虽然都是亚洲国家,但中日两国的设计也非常不同——中国比较清淡,日本的设计有时更直接和醒目。她介绍说,现在东欧等地的书籍设计发展很快,因为设计往往和经济发展有关,毕竟在制作漂亮的书之前要先保证不能饿肚子。德国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书籍设计也曾一度很糟,但如今愈发精美,更多小工艺也层出不穷,比如塑胶和一些小零件的使用。

原因三:这里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家

除了书展现场,在展场周边也有很多热闹的活动。比如书展期间的法兰克福文学之家(literaturhaus frankfurt)就会异常活跃,这里不仅有持续一周的各种文学活动,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还会聚集在此喝酒聊天直到午夜。

文学之家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德国出现,最早起源于法兰克福和柏林,之后扩展到了其他地方。八年前,豪克·胡克施塔克(Hauke Hückstädt) 来到法兰克福文学之家工作,接手了正处于危机中的文学之家。当时德国买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里早已出现,终于还是来到了诗歌和哲学的国度。”

作为公益性组织的法兰克福文学之家不被要求盈利,但也不能亏损。刚来到这里时,豪克80%的工作是找钱维持文学之家的运转。同时,他力求打造一种“全面的信任”,豪克认为好的文化产品就是品牌。在规划的活动中,文学之家的理念和其他一些场地不同,比如他们不做系列性的讲座,因为Hauke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读者。

尽管行业内没有太多好消息传出,但两年后,豪克手中的文学之家的听众数量翻了倍。而今年的听众相较去年也增长了20%,他认为这和目前人们对文学关注度的改变有关。“第一,人们内心在寻求非数字化的交流方式;第二,90分钟的读书会是一种分享活动,人们不再需要不断看手机。”在书展期间,文学之家的活动数量更多,部分活动有时需要挪到剧院里面举行。

如果走进文学之家这座古老建筑,你也能找寻到许多文学的痕迹。进门处左手边的诗歌墙上挂着12首诗,喜欢的读者可以撕下来带走。一楼深处墙壁上挂的三幅照片,则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学之家发生的故事,大厅楼梯扶手处还有一座歌德的雕像。

文学之家的诗歌墙

位于二楼的房间各有不同用处,其中一个被命名为“不夸张”的房间,实际上恰恰是为了体现室内夸张的内饰元素,房间里放着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和音像记录,连桌子也来头不小——来自阿多诺的社会学基金会。

在举办活动的最主要场所空间壁橱里,放满了过往举行过讲座的作家的签名书,随便一翻就看到了大江健三郎的签名。平日里最常使用的会议室的四周墙壁也挂满了世界重要作家的肖像,这些照片来自于《法兰克福卫报》肖像摄影师芭芭拉的捐赠。

空间壁橱中大江健三郎签名书

在文学之家的运转上,豪克下了很多心思。每个周五是他的专门阅读时间,为了选出最符合文学之家的活动和书籍,他颇费心思。他说自己在选择作品时会考虑两点:第一文字要好,不然作品会直接被读者pass掉;第二是作家本人要有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他愿意在活动上把文学之家变成每个作家的个人场合,尽情发挥。在今天,文学和阅读的危机在哪里,豪克说,我们每个从业者都需要重新思考。

每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德国最富盛名的人文社科出版社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 GmbH und Co. KG)都会在创始人彼得·苏尔坎普位于法兰克福的老宅内举行一场酒会,招待世界各地与苏尔坎普合作过的出版社编辑和版权代理。这家让作家赫尔曼·黑塞一生追随的出版社,和中国许多重要的人文社科出版社都有着密切合作,一位在过往几年里连续参加这一酒会的中国出版人分享说,自己曾在某次酒会上见到了黑塞的孙子,不过黑塞家族后人已不再从事这一行当,由于公版期到来,也疏于再去打理祖父的作品版权了。

苏尔坎普酒会上的留言簿

在今年的酒会上,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出版人说,自己每年来法兰克福参加书展,加上转机时间一共需要耗费25个小时。但他依然年年不落过来与大家相聚,这样一比,我们只需要飞行10个小时,实在是很划算了。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姜妍拍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放下手机聊聊好书:我们为何要飞10个小时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

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带你回顾不久前闭幕的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

2018法兰克福书展印尼展台

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个月落下了帷幕。在和中国部分媒体的一场小型见面会上,书展主席尤根·博斯(Juergen Boos)询问了大家对于此次书展的感受,其中一位记者引述了自己和一位出版社朋友的对话——

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的飞行时间是10个小时,在今天资讯如此发达、网络如此便捷,随时随地可以获知全世界出版信息的时代,为什么人们还要飞行10个小时来到法兰克福书展呢?他们交流以后得出的答案是:世界各地的出版同业来到这里,面对面聊一聊,而这种以书为基础的聊天又可以延展到书以外的世界中去——虽然这些内容不一定有实际用途,但却是有意义的。

原因一:这里有阅读的价值和信念,也有最富想象力的设计空间

确实,这个在很多书业人心目中全世界最重要的书展上,一遍又一遍强调和感受到的,正是以书为中心延展开的对价值的追寻。在书展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尼日利亚小说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闭上嘴,写你的去》为主题的演讲,指出这个世界正在逆转,正在发生变化,正在暗下来。我们不能在旧有的秩序下自满,必须找到新的方式去行动、去思考。她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对艺术负有责任。作为一个公民,我就对真理和正义负有责任。”

今年恰逢《人权宣言》签署70周年,为了传递多元、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书展也开展了以“I'm on the same page”为主题的活动。在书展4号展场入口处设置的签名版上,人们用不同的文字和涂鸦,传递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在书展展场,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出版社的展台布置,多元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可以一览阅读与设计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担任今年书展主宾国的格鲁吉亚,选择了33个格鲁吉亚字母作为主宾国展馆的设计元素,镶嵌在这些字母内侧的是关于格鲁吉亚的关键词和重要作家的介绍。主宾国展馆每年还会特设当地风味食物的餐厅,读者可借此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主宾国文化。

主宾国格鲁吉亚展馆

阅读和阅读空间的关系也是许多出版社力图展现的场景。奥地利展台设置了一些错落有致的、有着红色灯罩的立灯,或置于书架上,或立在座椅旁。灯光照亮书籍,书籍又将光亮投射进许多人的生命。德国皮柏出版社(Piper Verlag)的设计是书脊形态的吊灯,世界各地的出版人来来往往,在这盏灯下交换出版资讯。成立于1768年的歌本拉特出版社(Coppenrath Verlag)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同时也兼具创新精神,他们的空间布置得极富童趣。和皮柏出版社的吊灯不同的是,他们在灯泡上方运用真正的书籍作为装饰元素,还加上了多种玩偶、绘本和插画,孩子们路过这个展台,一定会觉得这里如同乐园。

皮柏出版社展台
歌本拉特出版社展台

原因二:这里有世界最美的书

同样位于4号展馆的,还有一项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展览——“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推荐的图书作品已连续5年获奖。而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的这些书,涵盖了2017年度世界各地全部的推荐书目。

负责这项评选的机构是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基金会主席凯特琳娜·海瑟(Katharina Hesse)介绍说,基金会已经有52年的历史,而这一奖项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已经超过了60年,当初设立这一奖项,目标是不断促进图书的设计和制作水平。“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出版社、设计师、制作者和书店,希望能够通过提高设计水平而促进图书在书店里的销售,同时公众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书的要求,比如字体、图像、纸张等等。”

海瑟说,目前进行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每年可以收集到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册(套)参评图书。在每年3月的莱比锡书展上,7位国际设计师评委将评选出最终获奖的14本图书,然后进行排序,依次授予金银铜奖和荣誉奖。这些参评图书只会在莱比锡书展和法兰克福书展中全部展出,之后所有图书会被莱比锡图书艺术博物馆收藏。

2017“世界最美的书”长名单入围作品

对于获奖图书的标准,海瑟称,评委会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她个人会倾向于那些可以在书店里买得到的书。“艺术品和日常图书都各自有其价值,只是我更倾向于后者,虽然后者不像艺术品一样发光,但能够把书中的内容再现,用设计的方式‘翻译’出来,是我们更关注的。设计师的角色不能超越内容。”

而对于中国的参评图书,海瑟认为,在目前中国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装订和纸张的使用水平都比较高。在如何使用纸张方面,有时候会让西方得到灵感,常常如同艺术品一样。她也提到了中国参评图书的另一个特点,书籍作者和设计者很多时候是同一人。

如果以国家为单位看这些参评图书,海瑟总结说,每个国家设计上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比如北欧的一些图书,在颜色使用上会有像雾一样的感觉,而德国的设计通常比较注重字体。虽然都是亚洲国家,但中日两国的设计也非常不同——中国比较清淡,日本的设计有时更直接和醒目。她介绍说,现在东欧等地的书籍设计发展很快,因为设计往往和经济发展有关,毕竟在制作漂亮的书之前要先保证不能饿肚子。德国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书籍设计也曾一度很糟,但如今愈发精美,更多小工艺也层出不穷,比如塑胶和一些小零件的使用。

原因三:这里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家

除了书展现场,在展场周边也有很多热闹的活动。比如书展期间的法兰克福文学之家(literaturhaus frankfurt)就会异常活跃,这里不仅有持续一周的各种文学活动,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还会聚集在此喝酒聊天直到午夜。

文学之家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德国出现,最早起源于法兰克福和柏林,之后扩展到了其他地方。八年前,豪克·胡克施塔克(Hauke Hückstädt) 来到法兰克福文学之家工作,接手了正处于危机中的文学之家。当时德国买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里早已出现,终于还是来到了诗歌和哲学的国度。”

作为公益性组织的法兰克福文学之家不被要求盈利,但也不能亏损。刚来到这里时,豪克80%的工作是找钱维持文学之家的运转。同时,他力求打造一种“全面的信任”,豪克认为好的文化产品就是品牌。在规划的活动中,文学之家的理念和其他一些场地不同,比如他们不做系列性的讲座,因为Hauke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读者。

尽管行业内没有太多好消息传出,但两年后,豪克手中的文学之家的听众数量翻了倍。而今年的听众相较去年也增长了20%,他认为这和目前人们对文学关注度的改变有关。“第一,人们内心在寻求非数字化的交流方式;第二,90分钟的读书会是一种分享活动,人们不再需要不断看手机。”在书展期间,文学之家的活动数量更多,部分活动有时需要挪到剧院里面举行。

如果走进文学之家这座古老建筑,你也能找寻到许多文学的痕迹。进门处左手边的诗歌墙上挂着12首诗,喜欢的读者可以撕下来带走。一楼深处墙壁上挂的三幅照片,则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学之家发生的故事,大厅楼梯扶手处还有一座歌德的雕像。

文学之家的诗歌墙

位于二楼的房间各有不同用处,其中一个被命名为“不夸张”的房间,实际上恰恰是为了体现室内夸张的内饰元素,房间里放着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和音像记录,连桌子也来头不小——来自阿多诺的社会学基金会。

在举办活动的最主要场所空间壁橱里,放满了过往举行过讲座的作家的签名书,随便一翻就看到了大江健三郎的签名。平日里最常使用的会议室的四周墙壁也挂满了世界重要作家的肖像,这些照片来自于《法兰克福卫报》肖像摄影师芭芭拉的捐赠。

空间壁橱中大江健三郎签名书

在文学之家的运转上,豪克下了很多心思。每个周五是他的专门阅读时间,为了选出最符合文学之家的活动和书籍,他颇费心思。他说自己在选择作品时会考虑两点:第一文字要好,不然作品会直接被读者pass掉;第二是作家本人要有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他愿意在活动上把文学之家变成每个作家的个人场合,尽情发挥。在今天,文学和阅读的危机在哪里,豪克说,我们每个从业者都需要重新思考。

每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德国最富盛名的人文社科出版社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 GmbH und Co. KG)都会在创始人彼得·苏尔坎普位于法兰克福的老宅内举行一场酒会,招待世界各地与苏尔坎普合作过的出版社编辑和版权代理。这家让作家赫尔曼·黑塞一生追随的出版社,和中国许多重要的人文社科出版社都有着密切合作,一位在过往几年里连续参加这一酒会的中国出版人分享说,自己曾在某次酒会上见到了黑塞的孙子,不过黑塞家族后人已不再从事这一行当,由于公版期到来,也疏于再去打理祖父的作品版权了。

苏尔坎普酒会上的留言簿

在今年的酒会上,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出版人说,自己每年来法兰克福参加书展,加上转机时间一共需要耗费25个小时。但他依然年年不落过来与大家相聚,这样一比,我们只需要飞行10个小时,实在是很划算了。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姜妍拍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