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永伟:双十一已是“夕阳红”,双巨头开辟新战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永伟:双十一已是“夕阳红”,双巨头开辟新战场

“双十一”,其实只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余晖,而整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即将迈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时代变了,这场狂欢本身,恐怕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陈永伟,系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有人说,最好的秀恩爱,就是把对方的生日变成自己的节日。

2009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把11月11日这个本来略带悲凉色彩的“光棍节”改造成一个快乐的“狂欢节”。于是,“双十一”就诞生了。或许,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注意到,“双十一”正好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家公司——腾讯的生日。于是,一家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就在不经意之间向另一家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大秀了一把恩爱。

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两家相互牵绊的企业后来会长期领跑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阿里巴巴成功地把天猫和淘宝分别锻造为了B2C和C2C领域的最大线上平台,牢牢地抓住了电商界的牛耳。在此基础之上,阿里还不断地将其力量扩展到金融、旅游、城市生活、在线视频等领域,编织起了一个衣食住行一条龙的商业体系。而与此同时,腾讯也在另一个跑道上尽力奔跑。通过让QQ、微信这两大即时通讯软件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腾讯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用户流量。在巨大流量的基础上,腾讯陆续发展起了社交、文娱、资讯、支付,以及服务工具等业务。除此之外,腾讯还通过投资、入股等方法和一大批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培养起了一个旺盛的生态系统。去年此时,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市值双双进入了全球前十,这对“双雄”的风头一时无二。

然而,在阿里和腾讯领跑中国互联网的这些年里,关于它们的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息过。尽管阿里一手缔造了电商神话,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购物的习惯,为消费者和广大商户都带来了便利,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质疑,阿里的这种成功其实是牺牲了广大线下商户的利益而得来的。除此之外,不断壮大的阿里还被指责为利用其优势地位排挤竞争对手,用“二选一”等方式巩固自身的地位。与阿里相比,腾讯受到的指责也不少。在腾讯的所有业务中,游戏是利润最丰厚的,而这个重要的利润来源被不少人指为是骗孩子的钱鼓了自己的钱包。与此同时,对于腾讯利用自身的强大实力排除、限制竞争的指控也一直不绝于耳。从早期的“3Q大战”到最近的“头腾大战”,腾讯似乎一直被各种纠纷困扰。

在企业还处于上升期时,一切的负面新闻都是不重要的。去年阿里巴巴的市值超越亚马逊时,所有人看到的只有骄傲,所有的报道里透出的都是满满的中国自信。然而,进入2018年后,阿里巴巴却遭遇了“水逆”,在曾被自己超越的亚马逊一路高歌猛进、轻松突破万亿美金市值的同时,它的市值却从高位迅速下坠,一度降到了只有亚马逊一半的体量。腾讯的日子则更糟,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其市值竟然遭遇了腰斩。

在阿里、腾讯双双遭遇挫折后,被它们的成就掩盖的争议又开始出现,并且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学者指出,尽管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成功企业,但是它们的成果却是“虚”的,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类似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超级平台的形成,会破坏正常的竞争环境,对经济的效率和消费者福利造成伤害。尽管这些指责事实上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支撑,但是这些观点显然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因此引发了不小的共鸣。

客观地说,要讲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就完全没有带来经济增长,没有造福实体经济,那是十分不公正的。事实上,仅仅从阿里为数百万商户提供交易平台、腾讯为数以亿计的人提供连接而言,它们对经济、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不可抹杀的,只是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有很多不同,它的价值在很多时候很难以显性的GDP来体现,需要通过精密的统计分析才能一窥其端倪。

不过,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贡献并不是那么“实”,倒是有那么一些道理。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抑或是它们之外的其他互联网企业,在过去十年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一直都是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业务都是消费互联网的业务。电商只要能帮助商户连接上消费者,就能产生利润;通讯软件只要能让人与人更为便利地交流,就能产生价值。正是这两个逻辑,支撑了像阿里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然而,经过了十多年,做连接的红利基本已经出清了。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已经让大部分家庭都学会了网购,而以腾讯提供的QQ和微信则让用户群几乎覆盖了全体中国公民,在这种情况下,从增量上寻找进一步的突破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互联网产业将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问题。

就在不久前,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趣的是,它们的答案是那么的相似,那就是在进一步深耕消费互联网的同时,拥抱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让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服务,给企业赋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领域面临的各种问题。相比于渐进饱和的消费互联网领域,这片蓝海的潜力更为巨大。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可能的连接节点大约为60亿个,而仅在工业领域,所需要连接的节点就有600亿个。显然,如果把这个巨大的市场开拓出来,那将是一笔如何巨大的财富!可以想见,这片现在依然宁静的领域在不久之后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竞相争夺的战场。

今夜,“双十一”的狂欢依然。仅仅2分5秒,天猫上的成交额已经突破了100亿;仅仅1小时47分,这个数字又突破了1000亿……即使是这样,也难以打消看客的疑虑。他们怀疑,这样庞大的数值究竟是不是操控而成的,是不是牺牲了整个月,乃至整个季度中其他时间的消费数字而堆成的。这些疑虑或许有道理,但它们其实都不重要了。“双十一”,其实只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余晖,而整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即将迈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时代变了,这场狂欢本身,恐怕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故事将如何续写?是相爱相杀,还是各自打出一片天地?或者说,这个时代,还属不属于它们?谁知道呢……现在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等待和希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永伟:双十一已是“夕阳红”,双巨头开辟新战场

“双十一”,其实只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余晖,而整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即将迈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时代变了,这场狂欢本身,恐怕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陈永伟,系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有人说,最好的秀恩爱,就是把对方的生日变成自己的节日。

2009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把11月11日这个本来略带悲凉色彩的“光棍节”改造成一个快乐的“狂欢节”。于是,“双十一”就诞生了。或许,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注意到,“双十一”正好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家公司——腾讯的生日。于是,一家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就在不经意之间向另一家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大秀了一把恩爱。

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两家相互牵绊的企业后来会长期领跑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阿里巴巴成功地把天猫和淘宝分别锻造为了B2C和C2C领域的最大线上平台,牢牢地抓住了电商界的牛耳。在此基础之上,阿里还不断地将其力量扩展到金融、旅游、城市生活、在线视频等领域,编织起了一个衣食住行一条龙的商业体系。而与此同时,腾讯也在另一个跑道上尽力奔跑。通过让QQ、微信这两大即时通讯软件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腾讯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用户流量。在巨大流量的基础上,腾讯陆续发展起了社交、文娱、资讯、支付,以及服务工具等业务。除此之外,腾讯还通过投资、入股等方法和一大批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培养起了一个旺盛的生态系统。去年此时,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市值双双进入了全球前十,这对“双雄”的风头一时无二。

然而,在阿里和腾讯领跑中国互联网的这些年里,关于它们的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息过。尽管阿里一手缔造了电商神话,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购物的习惯,为消费者和广大商户都带来了便利,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质疑,阿里的这种成功其实是牺牲了广大线下商户的利益而得来的。除此之外,不断壮大的阿里还被指责为利用其优势地位排挤竞争对手,用“二选一”等方式巩固自身的地位。与阿里相比,腾讯受到的指责也不少。在腾讯的所有业务中,游戏是利润最丰厚的,而这个重要的利润来源被不少人指为是骗孩子的钱鼓了自己的钱包。与此同时,对于腾讯利用自身的强大实力排除、限制竞争的指控也一直不绝于耳。从早期的“3Q大战”到最近的“头腾大战”,腾讯似乎一直被各种纠纷困扰。

在企业还处于上升期时,一切的负面新闻都是不重要的。去年阿里巴巴的市值超越亚马逊时,所有人看到的只有骄傲,所有的报道里透出的都是满满的中国自信。然而,进入2018年后,阿里巴巴却遭遇了“水逆”,在曾被自己超越的亚马逊一路高歌猛进、轻松突破万亿美金市值的同时,它的市值却从高位迅速下坠,一度降到了只有亚马逊一半的体量。腾讯的日子则更糟,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其市值竟然遭遇了腰斩。

在阿里、腾讯双双遭遇挫折后,被它们的成就掩盖的争议又开始出现,并且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学者指出,尽管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成功企业,但是它们的成果却是“虚”的,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类似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超级平台的形成,会破坏正常的竞争环境,对经济的效率和消费者福利造成伤害。尽管这些指责事实上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支撑,但是这些观点显然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因此引发了不小的共鸣。

客观地说,要讲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就完全没有带来经济增长,没有造福实体经济,那是十分不公正的。事实上,仅仅从阿里为数百万商户提供交易平台、腾讯为数以亿计的人提供连接而言,它们对经济、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不可抹杀的,只是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有很多不同,它的价值在很多时候很难以显性的GDP来体现,需要通过精密的统计分析才能一窥其端倪。

不过,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贡献并不是那么“实”,倒是有那么一些道理。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抑或是它们之外的其他互联网企业,在过去十年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一直都是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业务都是消费互联网的业务。电商只要能帮助商户连接上消费者,就能产生利润;通讯软件只要能让人与人更为便利地交流,就能产生价值。正是这两个逻辑,支撑了像阿里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然而,经过了十多年,做连接的红利基本已经出清了。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已经让大部分家庭都学会了网购,而以腾讯提供的QQ和微信则让用户群几乎覆盖了全体中国公民,在这种情况下,从增量上寻找进一步的突破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互联网产业将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问题。

就在不久前,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趣的是,它们的答案是那么的相似,那就是在进一步深耕消费互联网的同时,拥抱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让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服务,给企业赋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领域面临的各种问题。相比于渐进饱和的消费互联网领域,这片蓝海的潜力更为巨大。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可能的连接节点大约为60亿个,而仅在工业领域,所需要连接的节点就有600亿个。显然,如果把这个巨大的市场开拓出来,那将是一笔如何巨大的财富!可以想见,这片现在依然宁静的领域在不久之后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竞相争夺的战场。

今夜,“双十一”的狂欢依然。仅仅2分5秒,天猫上的成交额已经突破了100亿;仅仅1小时47分,这个数字又突破了1000亿……即使是这样,也难以打消看客的疑虑。他们怀疑,这样庞大的数值究竟是不是操控而成的,是不是牺牲了整个月,乃至整个季度中其他时间的消费数字而堆成的。这些疑虑或许有道理,但它们其实都不重要了。“双十一”,其实只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余晖,而整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即将迈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时代变了,这场狂欢本身,恐怕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故事将如何续写?是相爱相杀,还是各自打出一片天地?或者说,这个时代,还属不属于它们?谁知道呢……现在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等待和希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